Aa
1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有嘗過死味以前,必定看見 神的國帶著能力降臨。”
在山上改變形象
(太 17 :1~ 13 ;路9: 28 ~ 36 )
2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領他們悄悄地上了高山,在他們面前改變了形象。
3他的衣服閃耀發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能漂得這樣白的。
4又有以利亞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跟耶穌談話。
5彼得對耶穌說:“拉比,我們在這裡真好!我們可以搭三個帳棚,一個為你,一個為摩西,一個為以利亞。”
6彼得不知道該說甚麼才好,因為他們都非常害怕。
7有一片雲彩來,籠罩他們,又有聲音從雲中出來:“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
8門徒立刻周圍觀看,再也看不見別的人,只見耶穌單獨和他們在一起。
9他們下山的時候,耶穌吩咐他們,人子從死人中復活之前,不要把所看見的告訴人。
10門徒把這句話記在心裡,又彼此討論從死人中復活是甚麼意思。
11他們就問耶穌:“經學家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呢?”
12耶穌說:“以利亞固然要先來復興一切,但聖經為甚麼又記載人子要受許多苦,被人藐視呢?
13其實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卻任意待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說的。”
治好癲癇病的小孩
(太 17 : 14 ~ 21 ;路9: 37 ~ 42 )
14他們回到門徒那裡,看見一大群人圍著他們,又有經學家和他們辯論。
15眾人看見了耶穌,都很驚奇,就跑上前去向他問安。
16他問他們:“你們和他們辯論甚麼?”
17群眾當中有一個回答他:“老師,我把我的兒子帶到你這裡來,他被啞巴鬼附著。
18無論在哪裡,鬼抓住他,把他摔倒,他就口吐白沫,咬牙切齒,渾身僵硬。我請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辦不到。”
19耶穌回答他們:“唉!不信的世代啊!我跟你們在一起到幾時呢?我要忍受你們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
20他們就把孩子帶到他跟前。那鬼一見耶穌,就立刻使孩子抽了一陣瘋,倒在地上,流著唾沫打滾。
21耶穌問他父親:“這事臨到他有多久了?”他說:“從小就是這樣
22鬼常常把他扔在火裡水中,要毀滅他。如果你能作甚麼,求你可憐我們,幫助我們。”
23耶穌對他說:“‘如果你能’(“如果你能”有些抄本作“你若能信”)—對於信的人,甚麼都能!”
24孩子的父親立刻喊著說:“我信!但我的信心不夠,求你幫助我。”
25耶穌看見群眾圍攏了來,就斥責那污鬼說:“聾啞的鬼,我吩咐你從他身上出來,不要再進去。”
26那鬼大聲喊叫,使孩子重重地抽了一陣瘋,就出來了。孩子好像死了一樣,所以許多人都說:“他死了!”
27但耶穌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他就站起來了。
28耶穌進了屋子,門徒私下問他說:“為甚麼我們不能把那污鬼趕出去呢?”
29耶穌對他們說:“這一類的,非用禱告是趕不出去的。”
第二次預言受難及復活
(太 17 : 22 ~ 23 ;路9: 43 ~ 45 )
30他們從那裡出去,經過加利利,耶穌不想讓人知道,
31因為他正在教導門徒。他又對他們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的手裡,他們要殺害他,死後三天他要復活。”
32門徒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
門徒爭論誰最大
(太 18 :1~5;路9: 46 ~ 48 )
33他們來到迦百農。在屋裡的時候,耶穌問他們:“你們在路上爭論甚麼?”
34門徒一聲不響,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
35耶穌坐下,叫十二門徒來,對他們說:“誰想為首,就該作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作眾人的僕人。”
36於是拉過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把他抱起來,對他們說:
37“凡因我的名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而是接待那差我來的。”
反對與贊成
(路9: 49 ~ 50 )
38 約翰對耶穌說:“老師,我們看見有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
39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能奉我的名行了神蹟,又立刻毀謗我。
40不反對我們的,就是贊成我們的。
41無論誰因你們有屬基督的名分,給你們一杯水喝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不會失掉賞賜。
堅拒使人犯罪
(太 18 :6~9;路 17 :1~2)
42“如果有人使一個信我的小弟兄犯罪,倒不如在他的頸項上拴一塊大磨石投在海裡。
43如果你的一隻手使你犯罪,就把它砍下來。你身體殘廢進生,總比有兩隻手下到地獄,進入那不滅的火裡好得多。(有些抄本有第
44節“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
45如果你的一隻腳使你犯罪,就把它砍下來。你瘸腿進生,總比你有兩隻腳而被丟在地獄裡好得多。(有些抄本有第
46節“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
47如果你的一隻眼睛使你犯罪,就把它挖出來。你只有一隻眼睛進 神的國,總比你有兩隻眼睛而被丟在地獄裡好得多,
48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
49每一個人必被火當鹽來醃。(有些抄本在此有“各祭物必用鹽來醃”一句;也有些抄本只有附註的一句,而沒有正文的一句)
50鹽是好的,但如果失了味,可以用甚麼使它再鹹呢?你們自己裡面應當有鹽,彼此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