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 家

一位忙碌的父親想辦法逗小女兒開心。他在一本雜誌中找到一幅世界地圖,然後把它剪成碎片。父親把碎片交給女兒,讓她重新拼出來。

一會兒功夫,女兒就完成了拼圖。父親很詫異,他不敢相信女兒竟在這麼短時間內就做好了,於是問她怎麼做到的。小女孩回答:“在你剪下地圖的時候,我注意到地圖的背面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我想,如果我能把男人和女人連起來,那我就能把世界拼到一起。”

婚姻和家庭關係至關重要。因爲它們是神的旨意,是社會最基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宗約翰.保羅二世曾說,“家庭是社會的‘根基’,並且持續不斷‘滋養’社會。”

李力奇和李希拉Nicky Lee & Sila Lee將鞏固婚姻家庭關係視作畢生的事業。他們撰寫的有關婚姻家庭方面的書籍和課程不但使我們本教會的弟兄姊妹受益,還在全球產生了深遠影響。最近,某國一位政府官員對力奇和希拉說:“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和諧家庭,而和諧家庭的基礎是穩固的婚姻。這就是我們對二位感興趣的原因。”

關於家庭,聖經的教導數不勝數。作爲基督徒,我們不但屬於自己的原生家庭,還屬於教會,即新約所稱“神的家”。

孩子和未來

詩篇102:18-28

每一代人都有責任思考未來,未雨綢繆。我們不光要關心當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還要爲下一代的福祉考慮。詩人很關心下一代:“這必爲後代的人記下。將來受造的民,要讚美耶和華。”(18節)

對任何一代人來說,耶穌都是核心。有趣的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了本詩篇25-27節,並指出這兩節經文是指向耶穌的(希伯來書1:10-12)“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希伯來書13:8) “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詩篇102:25)。耶穌基督是永恆的:“惟有你永不改變。你的年數,沒有窮盡。”(27節)

在《詩篇》的結尾,詩人表達了他對下一代的期望:“你僕人的子孫要長存。他們的後裔,要堅立在你面前。”(28節)

這不但是詩人的禱告和期望,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神的應許。每個人都需要爲自己的生活負責,但既然神將我們看成他的家人,那我們就儘可以盼望、禱告,並且堅信我們的下一代也會活在神面前,並被他堅固(28節)。

主啊,感謝你,我們可以對下一代存有如此大的盼望。我爲家人以及教會的弟兄姊妹們代禱,願我們始終侍奉你,願我們的孩子長大後,也能愛你、認識你並服侍你。願你堅固他們的心。

神的家

哥林多前書16:5-24

位於澳大利亞悉尼的“新頌”教會Hillsong Church門口有一塊大牌子,上面寫着“歡迎回家”。該教會的主任牧師布萊恩和鮑比.休斯敦對教會的異象是:每一個來到教會的人都被歡迎、被關愛;讓每一個人都有回家的感覺。

新約將教會稱爲“神的家”,我們需要認真領會這一教導。初代教會都是在信徒家中聚會的,他們並沒有實體教堂(19節)。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如果提摩太來了,你們要好好照顧他,要讓他感到像在自己家裏一樣。”(10節 – 信息版聖經 – 譯者翻譯)

教會就是神的家。神就是我們的父。保羅將教會看成一個大家庭,並將其他信徒看爲自己的“弟兄姊妹”(15節)。教會並非一個需要加入的組織,而是一個有歸屬感的家庭。

保羅並未結婚,沒有家室。但他熱愛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把他們看成家人。與他們在一起時,保羅感到靈性暢快和歡喜(17節)。保羅在書信結尾處寫道:“我在基督耶穌裏的愛與你們眾人同在。”(24節)保羅希望哥林多信徒“愛主”(22節)也彼此相愛,並且鼓勵他們見面時彼此問安,並要“親嘴”(20節)。

這並非只是個美好的理論,而是真切的盼望。保羅渴望再次見到哥林多信徒(5節)。他知道他們會“幫助”他(6節)。保羅不是計劃路過哥林多,僅僅跟大家打個招呼,而是“主若許我,我就指望和你們同住幾時。”(7節)可見,《哥林多前書》裏的教導不但是真理,更是保羅的真情流露。保羅言出必行,以身作則;他教導哥林多信徒“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14節)

阻擋保羅的唯一原因是:“因爲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爲我開了,並且反對的人也多”(9節)(看來,只要神在哪裏打開“寬大又有功效的門”,哪裏就會出現反對的聲音)。然而,不要被這樣的阻攔嚇倒,要儘量利用神所賜的一切機會傳福音。

接下來,保羅談到了提摩太。保羅在前文將提摩太稱作是自己在主裏的兒子(4:17)。然後,他又提到了亞波羅,並稱他爲“兄弟”(16:12)。接着是“司提反一家”(15節)。看來,在新約時代,全家人一起信主、受洗是很普遍的。

在本段經文中我們還看到一對積極服侍教會的夫婦——亞居拉和百基拉。他們開放自己的家,讓弟兄姊妹們來這裏聚會(19節)。在本段經文中,保羅首先提到了丈夫亞居拉的名字;但在其他地方,保羅常常先提起妻子百基拉(例如羅馬書16:3)。顯然,他們夫婦二人共同牧養教會。

教會就是由單身 —— 比如保羅,夫妻 ——比如百基拉和亞居拉,以及家庭 —— 比如司提反一家組成的。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就組成了神的大家庭。

保羅的教導是針對我們所有人的:“你們務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哥林多前書16:13-14)

主啊,請你給我們足夠的愛來愛這個大家庭中的每個成員 —— 無論單身還是已婚 —— 願我們能共同享受神家的美好,並被這裏的愛所滋養。

父母和孩子

歷代志下24:1-25:28

擁有好父母是極其幸運的。約阿施在七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讓祭司耶何耶大做約阿施的老師。(2節)顯然,耶何耶大沒有辜負這個重任:“祭司耶何耶大在世的時候,約阿施行耶和華眼中看爲正的事。”(2節)“耶何耶大爲他娶了兩個妻,並且生兒養女。”(3節)

神承諾要賜福大衛和他的家室。因爲君王要從大衛的後裔而出。雖然神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每個人對這份愛的迴應卻不盡相同,所以各人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本段經文引用了摩西律法書(也就是舊約的前五本書)中的一句話,“不可因子殺父,也不可因父殺子,各人要爲本身的罪而死。”(25:4)顯然,各人要爲自己的罪行負責。

《歷代志》所記錄的事件就反映了這一原則。約阿施掌政初期做得不錯,“祭司耶何耶大在世的時候,約阿施行耶和華眼中看爲正的事。”(24:2)他“有意重修耶和華的殿”。(4節)全國上下都投入了這個大工程:“眾首領和百姓都歡歡喜喜地將銀子送來,投入櫃中,直到捐完。”(10節)“工人操作,漸漸修成,將神殿修造得與從前一樣,而且甚是堅固。”(13節)(敬拜神的場所至關重要。如果人人都出一份力,聖殿就能夠被重建。)

但悲哀的是,約阿施並沒有將仁政進行到底(17-27節)。可見,開局再好,但若沒有堅持到底,輸掉結局,也是枉然。

更令人感慨的是,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也重複了父親的老路。他開局很好,但也沒有守住結局(25:2)。亞瑪謝變得“心高氣傲,以致矜誇”,(19節)最終“離棄耶和華”。(27節)

主啊,請幫助我們成爲好榜樣,竭力跑到終點。我祈禱,願家庭再次成爲穩固和滋養社會的中堅力量。願破碎的婚姻能夠被修復,願人們的家庭關係能夠更加穩固。

佩泊的補充

歷代志下24:1 – 25:28

若是遇到好老師,孩子也能成就大事業。千萬不要低估了年輕人的潛力。

約阿施年僅七歲就成爲國王。在祭司耶何耶大的輔佐下,約阿施重建聖殿。雖然擁有賢臣輔佐,又建立了豐功偉業,約阿施還是在老師去世後失去方向。不斷尋求智慧之人的幫助真是太重要了。我們都有責任鼓勵、扶助下一代。

今日金句:

你們務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哥林多前書1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