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生系列(18)

我們也當爲弟兄捨命。(約一3:16

and we ought to lay down our lives for the brethren. (1 John 3:16, KJV)

alt 圖片 21.png 戴存義、金樂婷夫婦

歷史故事

1894年春,華北禾場的內地會同工團隊因不同意見產生了分歧,年逾花甲的戴德生決定放棄回英國參加凱錫克大會的機會,親自前往探視。5月中,戴家的次子戴存義醫生(Dr. Howard Taylor)和新婚妻子金樂婷(Geraldine Guiness)度完蜜月後回到上海,發現父母已經離開總部。於是,小夫妻倆立即出發,最後在漢口趕上了老兩口。身為醫生的兒子苦心勸告:“父親,您這把年紀在三伏天長途旅行,可是會有性命之虞的。”同爲醫生的父親回答說:“你說的是,但我們不應忘記‘我們也當爲弟兄捨命’。”於是,存義夫婦決定陪同父親北上。一行人離開漢口,繼續長達數月的旅程。除了主日之外,他們每天都要趕14小時的陸路,途經河南、陝西、山西等省各地的宣教站,受到中西同工的熱忱接待,最後平安地回到上海。神又賜戴德生11年的壽命。

戴德生此行的平順,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兒子兒媳的隨行照顧。兩個年輕人婚前已經在中原一帶的鄉間服事過幾年,但還是很難適應這樣長時間的舟車勞頓,尤其是獨輪車在土路上的顛簸磕碰。年輕的樂婷師母在旅途最後一程流產了,她的日記中因此留出兩週多的空白。因為這次流產所受的身體損傷,她之後一直未能生育;但兩人仍然終身在內地會服事,並完成了上下卷的經典之作《戴德生傳》。

存世的宣教文獻中,或可整理出宣教士卒亡的數據,宣教士夫人難產而死的數據,甚至宣教士子女夭折的數據;但是因為禾場氣候、環境和人事而引起的流產,極少會載入史冊,恐怕只有將來在永恆中才能統計。所有這些,都是捨命的愛所付上的捨命的代價。

原文精意

“愛”是貫穿約翰一書的信息。“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4:19);因為愛,“主為我們捨命”,“我們也當爲弟兄捨命”(3:16)。約翰進一步指出,基督徒的愛,應當效仿基督的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3:18)。十字架上的死,只是基督“捨命”的高潮;基督對自己生命的捨棄,始於祂離開天庭,道成肉身,成為一文不名的亡國之奴、木匠之子,受時空的限制、活在律法之下、盡諸般的義,忍受各種不公不義、不敬不信。但因祂在愛中的順服,主視這一切的“舍”為理所當然。如果說,基督的“捨命”,始於人世間的背十字架,終於逾越節的上十字架;對基督徒而言,也是先有無數“捨己”型的操練,才能達到“捨命”的境界。

今昔應用

戴德生在赴華宣教前,就在各樣小事上操練捨己和捨命的功課,包括簡樸生活、幫襯窮人、憑信心得供應、順服神的旨意。到了中國之後,他的捨己/捨命更上層樓,包括走出舒適區,從租界延伸到鄉間、從口岸城市擴展到內地鄉鎮、放棄自己固有的想法和當得的權利,憐恤中國底層的百姓。當他成為差會領袖之後,更是處處為同工着想,四處奔波照應他們的需求,每日為他們提名禱告,以溫柔的心挽回他們的過失,到花甲之年仍然保持着為弟兄捨命的牧者心腸。他和他的家族為此也付上了極大的代價。今天的我們,又當怎樣在各自的處境中愛弟兄、愛同工,以捨己的態度,愛到“捨命”的地步?

禱告

為基督的捨命而感恩。求神使我們的心柔軟,不僅甘心為神“捨命”,也願意為弟兄姐妹“捨命”。禾場服事和教會服事中,不可避免會因意見不同而產生張力,求神幫助我們以“為弟兄捨命”的心態彼此聆聽,努力共情,求同存異,達成共識,切實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