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生系列(12)

你當倚靠耶和華而行善,住在地上,以祂的信實為糧。(詩37:3

Trust in the LORD, and do good; so shalt thou dwell in the land, and verily thou shalt be fed.(Psalm 37: 3, KJV)

alt 圖片 14.png 路惠理(1839-1912)和他的中國同工

歷史故事

“蘭茂密爾團隊”在杭州安居下來約一年後,同工們“各奔東西”,嘗試開拓自己的宣教站。1867年9月,身材高大的蘇格蘭石匠童跟福(George Duncan)來到了南京,走遍全城找不到寄居之處,最後只能在一個鼓樓上過夜。夜間被老鼠磨牙和定時敲鼓的聲音吵得輾轉難眠,白天則捲起鋪蓋到茶館集市交友佈道。後來,終於有一個木匠願意讓他住在樓上,並在樓下一間鋪面與人談道。局面慢慢打開,但是新的試煉也接踵而至。隨着兩家錢莊的關閉,童跟福無法再收到杭州總部寄來的經費。當他把最後一塊鷹洋(當時流通的銀元)兌換成中國銅錢時,他的僕人和助手開始擔憂了:“錢用完了怎麼辦?”童跟福坦然地回答:“怎麼辦?我們當然是要‘倚靠耶和華而行善,住在地上,以祂的信實為糧’了。”

因記掛童跟福的需要,戴德生只能請另一位同工路惠理(William D. Rudland)乘舟北上,專程送錢。然而因為運河水位下降,離南京還有一週水程之處,路惠理不得不棄舟登岸,用了4天時間趕了60英里的陸路來到南京。那一天,童跟福早已一文不名,把廚子攢下的工錢也花光了,早上出門佈道時,他仍平和地對憂心忡忡的同伴們說:“讓我們仍然‘倚靠耶和華而行善’,祂的應許沒有變,我們必能‘住在地上,以祂的信實為糧’。”等到晚上,他又累又餓地回到家,發現風塵僕僕的路惠理已經審視過他空空如也的廚櫃,而他的助手也喜笑顏開地迎上來說:“路先生把錢送來了,我們可以好好喫一頓了。”晚餐桌上,兩人忽然明白神使運河水位驟降的原因了:改走陸路可以比水路節省三天時間,這樣童跟福和他的同伴們纔不至於斷炊。

原文精意

童跟福對詩篇37: 3的引用,令人想起耶穌基督本人的兩句話,也都是在又飢又渴的情況下說的。第一句是祂在曠野受試探的時候對撒但說的:“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8:3路4:4);第二句話則是祂在雅各井邊對門徒說的:“我有食物喫,是你們不知道的……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約4:32,34)天路歷程中的很多場景,都是在撒但和同儕這兩種受眾面前展開;而我們的迴應,則見證了我們所傳的那一位是不是正如祂所宣告的:“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5)而童跟福在向撒但和同伴宣告詩篇37:3時,也經歷了第19節:“他們在急難的時候不至羞愧,在饑荒的日子必得飽足。”將來我們與神面對面相見的那一天,將無需為口糧擔憂,惟有“住在地上”的年月,纔有機會見證祂供應所需之信實。

今昔應用

衣食住行和宣教佈道是並行不悖的一體兩面,並無聖俗之分,宣教士傳記中常常記載了福音使者山窮水盡、彈盡糧絕的種種困境。到這樣的地步,是否還能堅持下去?還是應該打道回府?童跟福若非在加入內地會之後,親身經歷了旅費的供應、海航的保守、進入杭州的契機等各樣神的同在,恐怕很難在獨闖金陵、孤立無援的境遇下,仍然能抓住神的應許,並以此鼓勵他的同伴。今天你是否也在面對斷供的考驗?或許你未必有戴德生這樣的好領袖,路惠理這樣的好同工,但我們行善傳道,原非倚靠人的力量,乃是倚靠耶和華,而祂的信實,也真是可以成為我們的口糧。讓我們經歷在地如同在天的平安。

禱告

為神的供應而感恩。英國教會的總體衰落導致海外宣教經費的相應萎縮,不少傳統差會依靠日漸老齡化的支持團隊的遺產捐贈維持運作。為面臨生活費斷供的宣教工人禱告,求神供應他們的衣食住行;也為事工預算被裁減的差會禱告,求神興起新一代的忠心管家,慷慨支持宣教事工的發展和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