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生系列(11)

誰能領我進堅固城?誰能引我到以東地?……神啊,你不和我們的軍兵同去嗎?(詩108:10-11

Who will bring me into the strong city? Who will lead me into Edom?…Wilt not Thou, O God, go forth with our hosts? (Psalm 108: 10-11, KJV)

alt 圖片 13.png 蘭茂密爾團隊出發前的合影

歷史故事

1866年9月29日那個主日,承載第一批內地會宣教士的蘭茂密爾號海船抵達上海,用了三週的時間稍事整頓,一行人重新登上內河船南下。此行的目的是爲了在大運河沿岸找到一處願意接待他們的城市,建立一個通商口岸以外的事工基地。每停靠一處,身為差會領袖的戴德生都會上岸尋找可以租賃的房舍,但是每次都一無所獲地回來。不知不覺,他們已經在水上漂流了四周之久。深秋的江南,白天尚有豔陽,到了晚上卻寒氣襲人。二十多名大人小孩擠在狹窄的船艙中同吃同住的這些日子,已有幾人病倒。同行的中國水手和僕人嘟囔着要趕回老家過冬,更讓內地會的宣教士們想盡快結束這種吉普賽式的生活。

船近杭州府,泊在城外僻靜之處,以避人耳目,戴德生再次上岸打探消息。一次又一次的碰壁,讓這羣新人都不敢抱太多的希望。於是,瑪莉亞將士氣低落的同工們召聚起來,分享她當天所讀到的經文:“誰能領我進堅固城?誰能引我到以東地?……神啊,你不和我們的軍兵同去嗎?”在異國他鄉重讀詩篇108篇,給這羣英國年輕人帶來了新的亮光。他們從未如此迫切地向神禱告,祈求神為他們預備棲身之地。這一天,戴德生比平時更早返回船上,並帶回來大好消息:有一位美籍宣教士剛好離開杭州,可以讓內地會團隊暫住一週;而且從水路即可直達宅門,不必穿街走巷引起百姓的驚疑。禱告蒙垂聽,船艙中頓時充滿了讚美頌揚神的聲音。

原文精意

詩篇108篇提到“萬民”和“列邦”,以及不同的迦南地名和族名:示劍、疏割谷、基列、摩押、以東、非利士……在英國老家的基督教氛圍中,普通信徒很難體會到外邦文化;直至飄洋過海來到神祕的東方,才發現“以東的城池”是何等地堅固。然而,這些異國他鄉,正是神要他們前去的所得之地,踐踏撒旦在此數千年的權勢,引領當地百姓認識真神上帝的慈愛和信實。以色列的“敵人”,並非真正的敵人;神的敵人,纔是真正的仇敵。以東是以色列人的表親,雖然以東的祖先出賣長子名分,與神的子民漸行漸遠,但神從一本造出萬族,最終的計劃乃是將萬民都歸入祂的救恩之中。

今昔應用

1860年簽訂的《北京條約》允許傳教士在各地買地建堂,但從此也進入了民教衝突頻發時期。福音的使者進得了國門,未必進得了城門;進得了城門,未必進得了家門;進得了家門,未必進得了人的心門。惟有當神與祂的使者同去時,宣教士們纔有可能真正地把福音傳開。杭州是蘭茂密爾團隊登陸後第一個接納他們的內地城市,較為寬鬆開放的民風,使百姓們獲得了聽聞福音的機會。今天,跨文化工人進入各城各鄉,也面臨簽證、居留、身份、住所、子女就讀各方面的實際需要和挑戰,我們豈不當更加迫切地將大衛的詩篇作為我們的禱告:若非神與我們同去,我們便永遠只能在堅固城外和以東地界徘徊。

禱告

今天英國的城市和鄉鎮,已被各種思潮和玄學侵蝕,遠離了純正的基督信仰,甚至有人以恢復傳統為名,高舉“新異教主義”(neopaganism),復興女巫文化。昔日的差派大國逐漸淪為巫術與迷信的重災區。求神興起新一代的工人,以禱告為敲門磚,攻略今日的“堅固城”和“以東地”,重新建立以十字架為焦點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