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生系列(5)

你們眾民當時時倚靠祂,在祂面前傾心吐意;神是我們的避難所。(詩62:8)

Trust in Him at all times; ye people, pour out your heart before Him: God is a refuge for us (Psalm 62:8, KJV)

alt 圖片 6.png 新婚不久的戴德生夫婦

歷史故事

1857年的一個夏夜,25歲的戴德生在寧波城橋頭街的藥房如常服事,內心卻充滿了煎熬。爲了來中國,他已經失戀了兩次,都是因為女方不願遠嫁。但是現在在寧波認識的這位英國姐妹,與他心志相同,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的阻攔呢?

寧波城裏的另一隅,一個叫瑪莉亞(Maria Dyer)的年輕女子跪在牀前禱告,尋求神的旨意:這一位是不是祢為我預備的那一位呢?瑪莉亞的父母是倫敦會赴華宣教士臺約爾夫婦(Samuel & Maria Dyer),因為中國閉關鎖國而在南洋一帶付出了青春歲月,並相繼早逝。臺家的三個孤兒返回英國,慢慢長大。五口通商之後,父母的老朋友在寧波成立了中國境內第一所女校,想請故人之女來助教。15歲的瑪莉亞不願與17歲的姐姐分開,就一起坐船離家。她抵達中國時,比戴德生更早、也更年輕。雖然很多人嫌棄戴德生沒有學位、沒有頭銜、沒有背景,剛剛從差會辭職,還穿着中式的長袍馬褂,但是瑪莉亞卻在他身上看到了愛神愛人的心。然而,遠在倫敦的舅父,她的監護人,會不會同意這門婚事呢?向神傾訴之後,瑪莉亞拿起手邊的聖經,詩篇中這兩行字對她閃閃發光:“你們眾民當時時倚靠祂,在祂面前傾心吐意;神是我們的避難所。”(詩62:8

沒過多久,瑪莉亞收到舅父的回信,同意他和戴德生交往,但必須在滿21歲之後才能成婚。七年後,瑪莉亞對已經成為她丈夫的戴德生說:“當時我就把這節經文劃了下來,淡淡的墨跡至今仍讓我回想起那個夜晚。”

原文精意

人類是情感豐富的受造物,每一種語言都有表達“傾訴”的語詞,中文是“傾心吐意”,英文是pour out your heart,希伯來原文是‪שפך לבב‬。我們查經時頭頭是道,憤世嫉俗時滔滔不絕,運籌帷幄時侃侃而談,但到了禱告時,卻草草收場。我們“傾心吐意”的對象究竟是誰?神不喜悅我們在人前發怨言、論斷人,但神希望我們在祂面前赤露敞開,向祂傾訴。面對一位不僅善於啟示、也樂意聆聽的神,我們是否願意傾心吐意地對祂說話,和祂談心?

今昔應用

一個九歲就父母雙亡的弱女子,幾度飄洋過海,在異國他鄉長大,雖然有舅父和姐姐照拂,但畢竟缺乏親生父母的關注。唯有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天父上帝,是她“傾心吐意”的對象。這些年來,神就是瑪莉亞的父親,她凡事求問祂,婚後更是與戴德生一起憑信心倚靠神,彼此勉勵,相濡以沫。投入跨文化宣教工作的過程中,勢必有很多無人能理解、無人可傾訴的境遇。你是否忘記了,還有一位可以倚靠的父神,一位可以傾心吐意的良友,一處可以投奔的避難所,乃是你隨時的幫助?當“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與人言無二三”時,神還是你的傾訴對象嗎?當將你的心事都卸給祂,並求祂指引你的腳步。

禱告

為禱告的權柄而感謝神。求神幫助我們在祂面前傾心吐意,在人面前則謹言慎行。願聖靈常常提醒我們不僅為自己和家人警醒禱告,也記得在施恩寶座面前定期記念萬族萬民的需求,以及在他們中間殷勤服事的宣教工人,鼓勵他們在各種漫長等候中恆心尋求神的旨意,求神保守他們在挫折中不至失去志氣,被人遺忘,成為“禾場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