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約19:30)
“It is finished.”(John 19:30, KJV)
少年戴德生
歷史故事
1849年6月,一名17歲的英國少年走進父親的書房,隨手拿起一份福音單張,他原想讀完喻道故事就放下,卻被其中一句短語抓住了眼球:“基督所做成的工”。多年後,他仍然記得當時的思緒翻涌:作者為什麼不用“贖罪”(atonement)或者“挽回”(propitiation)這類的語詞呢?在主日學長大的他,很快想起福音書中的另一句話:“成了”(約19:30)。耶穌在十字架上完成了什麼?——是救贖已經完成,我們的罪債已經償還;不僅僅是我們的罪,也是全世界的罪。主既已完成所有的工作,償清所有的罪債,那我還有什麼要做的呢?——自問自答到這裏,重生的喜樂開始充滿他。他的生命得到翻轉,眼目定睛在基督所做成的,不再為自己能做什麼而惴惴不安。那一天,書房成了聖地,聖言不再是說教。
僅僅四年後,這位年輕人便坐船到了遠東,向中國人傳講福音。他發現,無論是崇尚“修身養性”的儒家子弟,還是努力“積功德”的善男信女,都需要在“基督所做成的工”中得安息。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不僅是爲了擁有福音上千年的英國人,也爲了尚未接受福音的中國人,以及全世界的未得之民。他努力學習用淺顯的語詞向普通人傳達救恩,避免使用只有讀書人才聽得懂的高言大智。他,就是赴華宣教士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
原文精意
“成了”(finish)的希臘原文只有一個單詞:τετέλεσται——精簡有力地囊括了福音的真義。十字架下的每一個人都非常熟悉這個希臘單詞。在耶穌的時代,人們常常在以下場景中聽到這個希臘單詞:工人完成了所託付的工作,無需再加班;藝術家完成了藝術品,無需再雕琢;欠債的人拿到了結賬單,無需再還債。這個單詞以完成時的時態載入福音書,表明這件過去發生之事的果效一直延續至今。當耶穌在十字架上說出“成了”時,乃是在宣告祂這位完美的代贖者,已一次為萬族萬民付清了贖價。
今昔應用
無獨有偶,現代基督教思想家薛華(Francis Scheffer,1912–1984)二十多年來對羅馬書的研究和查考,也以《基督所做成的工》(The Finished Work of Christ)為題在他身後出版(1998)。古往今來,從奧古斯丁到馬丁路德,從衛斯理到戴德生,無不先認識神所成就的,才能做成得救的功夫,並在此根基上建造各樣事工。宣教士首先要自己以已經“成了”的事為樂,才能和其他人分享福音所帶來的盼望。你有沒有因救恩而歡欣?在你的身邊,神又預備了哪些渴慕勞苦得安息、罪孽得赦免的鄰舍?
禱告
為神賜人類有文字能力而感恩。聖經作者將福音用文字記載下來,戴德生因為一份福音單張而信主,日後他也通過文字(創辦《億萬華民》China’s Millions)來推動宣教。兩個世紀以來,傳媒的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求主在不同的語言圈,興起新一代的文字精兵,以當下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本民族和異民族中分享福音,記錄歷史,推動跨文化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