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賴特《神兒子的復活》
伊薩

耶穌的復活——從歷史事實到基督教信仰的支點

——書評賴特的《神兒子的復活》

作者: 伊薩

賴特(N.T. Wright)是當代著名的聖經學者和神學家,以其對新約聖經和基督教信仰的深刻洞見而著稱。雖然他的“保羅新觀”惹來改革宗人士的批評,但他關於歷史的耶穌、基督教信仰核心議題的研究在學術界獲得廣泛讚許。《神兒子的復活》(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是賴特系列作品“基督教起源與上帝議題”(Christian Origins and the Question of God)的第三卷,被認為是關於耶穌復活最詳盡的研究之一。 《神兒子的復活》是一部鉅著,共一千多頁,分五個部分,十九章。第一部分主要討論古代異教世界的復活觀和古猶太教(第二聖殿時期及其之前的猶太教)的復活觀,它們為早期基督教復活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背景。作者在本書的第二、三、四部分,通過探究保羅的復活觀、早期基督徒世界的復活觀、四福音書中復活節的故事,針對早期基督徒對自我、對耶穌、對上帝的認知進行歷史重建。第五部分是本書的高潮,論及早期基督徒尊奉當時猶太人的核心信仰,相信死人復活,又從他們所相信的耶穌死而復活這件事中深化了原先的觀念,並由此發展出他們的神學。

賴特的高明之處是將此書定位為一篇依循單一思路的專論,並在第一章提供了一幅思路演進圖(advance map):由異教世界觀開始,轉進到猶太教,再進到早期基督教。由於在許多文章中,復活被用作“死後生命”的同義詞,賴特首先對復活作了明確的定義和澄清:復活是“死後生命之後的生命”(life after life after death),是一個具有兩重階段的故事,復活是死後兩階段進程中的第二階段,在復活之前的是一段過度時期過的死亡狀態。更明確來說,復活不是死亡的重新描述或重新定義,而是死亡的逆轉、消除或被擊敗,使已通過第一階段的死人恢復某種肉身生命。(第一部分結論)他在第一章也表明了本書的目標(探究早期基督徒關於拿撒勒人耶穌從死裏復活的說法)和研究方法(在研究菁英知識分子著作中的觀念之外,更研究實踐、故事和象徵符號這些構築世界觀基座的元素,以描繪某一個特殊羣體的世界觀)。

賴特根據原典資料(primary sources)來組織本書,並在論述過程中使用大量二級文獻(secondary literature)。賴特首先考察希臘世界對於死後世界的論述,包括荷馬的史詩,柏拉圖的哲學,以及一些安葬的習俗,指出肉身復活不是異教世界的選項。然後,他整理舊約聖經及第二聖殿時期的文獻,指出初期猶太信仰對復活的盼望主要的不是對個體復活的盼望而是對國家復活的盼望。復活被用作以色列國復興的比喻。然而,但以理書及第二聖殿時期的一些著作反映出終末大復活的盼望:一切義人會從睡中甦醒,肉身復活得生。(第一部分)

賴特從歷史學和神學雙管齊下,在第二、第三部分梳理了早期耶穌門徒自己在著作中對復活的論述,指出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教復活觀在基督教的早期發生了突變。一,復活作為以色列復興的比喻,在這些門徒著作中消失了,一概都是指人的肉身復活。早期基督徒認定耶穌基督成就、應驗了猶太人對復興的盼望。耶穌就是以色列,他的死與復活就是以色列的被擄歸回。二,復活不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分為二,先是彌賽亞的復活,然後是彌賽亞再來時祂子民的復活,即全面最終的復活。(8 章 歸信與基督論)三,早期基督教把復活信仰從邊緣帶向中央位置,而且使它從形態模糊變為焦點清晰。耶穌復活這事件像一個樞紐,扭動了門徒的世界觀,反映於他們所講述的新故事(生命的更新、神的兒子、君王),所作的新的象徵符號(洗禮),和嶄新的踐行(向異族宣教)。(推薦序二) 賴特主張,唯有耶穌的復活能為這些修正和變動提供合理的解釋。耶穌過後,復活不再只是盼望,而是驅動生命的確據。耶穌的復活也從歷史事實成了基督教信仰的支點。

耶穌的復活是一個複雜而多面的主題,涉及歷史、神學、哲學和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文獻之外,作者還對一、二世紀關於耶穌及其復活的其他著述(使徒教父、早期基督教次經、護教家和早期偉大神學家、早期敘利亞基督教、拿戈瑪第文庫等文本)悉數作了冗長的探討,堅定地辯護耶穌復活的歷史性和真實性。賴特借歷史為信仰做辯護,一方面試圖幫助讀者對這一事件的各個方面有全面理解,一方面又要考慮和迴應各種可能的反對意見。他通過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和詳盡的論證來達成這個目標。賴特作出了一個重大的貢獻,就是將所有關於復活的古代文獻,從古希臘和古羅馬世界,尤其是猶太人的文獻,都蒐羅和整合在本書中,探討人們對於死後去哪裏,抱持什麼樣的信念。

雖然作者依循單一思路探討復活,但他的討論並非平鋪直敘,而是主次有別,錯落有致。賴特認為《但以理書》12章2-3節的思想和所用的意象取材自以賽亞書,且呼應何西阿書,是這三卷書中成書最晚的,但作者並沒有按照貫通何西阿書至以賽亞書到但以理書的那種思路來討論,而是從較晚期的但以理書往前追溯。這是因為他認為,閱讀《但以理書》12章猶如立於連接猶太人聖經與耶穌時代猶太教的橋樑,既可往後望又可往前瞻,可查看兩個時期的思想怎樣來去往返。(3章)

這種不按時間或事件順序的研討方式也出現在本書的第二部分。賴特在談論保羅的復活觀時,先分析保羅在加拉太書和哥林多前後書中對自己目睹復活耶穌這件事的講述,(5-7章)然後再詳盡討論使徒行傳中有關保羅與復活耶穌相遇和歸信的記載。(8章)而且賴特在討論保羅書信時又特意將哥林多前後書拿出來作單獨討論,因為他認為復活(耶穌的復活,以及耶穌子民的復活)主導了哥林多書信,值得花更多的筆墨。這樣的佈局使得本書的內容繁複而冗長,但它也使得本書猶如一幅層巒疊嶂的山水畫,層次感強,且疏密有致。

本書的架構是由“神兒子的復活”這個主要議題底下的兩個子題所支配的:早期基督徒怎麼理解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我們對他們所信的內容真實性又有多少把握?前一個問題是第二、第三、和第四部分的主題。賴特的結論是:擺在我們眼前的歷史資料,是個廣獲承認、已經固定成形、且極具影響力的信念:拿撒勒人耶穌的身體已從死裏復活。幾乎有證據顯示曾經存在的所有早期基督徒,都秉持這個信念。這是他們獨特的信仰實踐、敘事、符號和信念的核心內容。以這個信念為基礎,他們承認耶穌是彌賽亞和主宰,認定創造主已開創了等待已久的新紀元,還有最重要的是,他們盼望自己將來也身體復活。(第五部分導言)

作者在第五部分對第二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耶穌已經復活的說法與兩件事情密切相關:一,耶穌的墳墓是空的; 二,眾人與復活後的耶穌多次會面。這兩件事是真實的,不是幻想,是歷史性的,具有歷史意義(第四部分復活節故事)。這兩件事結合在一起提供了促成早期基督徒信仰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鋪層出早期基督徒萌發信念的有力原因。如果耶穌已從死裏復活,那是什麼意思? 賴特認為,初代基督徒根據他們的世界觀賦予這句話三層意義:一,耶穌是以色列的彌賽亞;二,耶穌是世界真正的主(kyrios);三,耶穌真是神的兒子。

賴特強調,早期基督徒發展以色列神的這種三重觀念時,並沒有拋棄猶太人的根源。他們不僅談到一位真神,也向這位真神呼求,向祂禱告,愛祂,事奉祂(乃是奉父和主之名,又奉獨生神的名)。因此,當他們談到耶穌復活的時候,就是談到神兒子的復活。(第19章)這或許是賴特將本書命名為“神兒子的復活”的原因吧。賴特對耶穌復活的研究不僅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為廣大信徒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詳細而精彩的內容,還請讀者自己閱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