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賴特《天堂,有什麼好期待?》
Ian Sun

今天我們在盼望什麼?

——《天堂,有什麼好期待? :再思復活、終末,與教會的大使命》書評

作者: Ian Sun

在復活節日益臨近的時候,我讀到了賴特(N.T.Wright)的這本《天堂,有什麼好期待? :再思復活、終末,與教會的大使命》(Surprised by Hope : Original, Provocative And Practical)。不愧是當今著名神學家所寫的書,就耶穌復活帶給我們的盼望這個議題,本書充分展現出讓人歎服的歷史視野、經文分析與神學思考;同時作者因為曾作過英國聖公會主教,服侍教會多年,又能將這個議題的神學理論應用到教會實踐的層面。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特點,這本書2009年曾榮獲《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神學/倫理”類優秀作品。

賴特是在完成了其著名的“基督教起源與上帝議題”這個系列中大部頭《神兒子的復活》(已由校園翻譯出版)這本書之後寫作本書的,這使得本書有點像是一個普及本,既簡明地表達出前本書的重要觀點,又省去了不少繁瑣的論證,可以看作是作者基督教終末論的代表作。同時,這本書的很多材料也源自於作者自2001年至2007年間的一系列講座。面對聽眾的那種語言表達所構成的內容豐富的畫面,除了使有些主題會有交匯之外,不時讓人感到撲面而來的思想衝擊。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共計14章。前兩個部分側重於神學上的分析,而第三個部分則特別講到盼望的操練!本書的主題,正如其書名所呈現出來的,就是基督信仰帶給人的盼望是什麼?作者認為,大多數人(包括許多基督徒)並不知道基督信仰帶來的終極盼望是什麼,因此在世生活的時候,並沒有讓這種盼望來引導自己的人生。這意義上,基督信仰帶來的那個盼望,是一個叫人驚訝的盼望(Surprised by Hope),同時也是一個會在今天影響我們人生的盼望。

在作者看來,很多人誤解了基督信仰帶給人的盼望,以為信耶穌是救主,就可以讓人死後上天堂。作者引用瑪莉亞·施瑞弗爾(Maria Shriver)寫的暢銷書《天堂是什麼?》(What’s Heaven?):“如果你一生都很乖巧,你就可以去天堂……當你在地上的生命結束,神會差天使來接你上天堂,與祂在一起。”(2章)人們時常唱的“祢真偉大”這首聖詩:“當主再來,歡呼聲響徹天空,何等喜樂主接我回天家。”賴特在這裏評論到:“事實上,原來的瑞典文版本並沒有提到基督來接我們迴天家,那是翻譯者的修改。原文講述的是時間的隔閡被破除,信心轉變為清楚的看見,而代表永恆的鐘聲則呼召我們進入安息日的安息。”(2章)

針對上述誤解,作者並非僅是想要述說自己的看法,而是想在本書中達到如下的目標:把早期基督徒關於盼望的思想展現出來:“我切切期盼、而且深知他們提供的不只是最好的盼望,也是最有理據的盼望。”(序言)今天的信仰生活需要與早期教父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相貫通。

如果上述誤解就是把“救贖”看作是身體死亡後靈魂從中脫離而回到天堂,那麼這種救贖觀帶來的盼望就是:盼望有一天能夠脫離這個苦難的世界,而在天堂中享受永遠的安息。

這種觀點顯然忽視了耶穌復活所具有的含義,使得復活節的意義被削弱。人們得救後的新生命不是單指靈魂的復甦及在永恆國度中的安息,同時也指復活時所取的新身體。“‘復活’一詞從來不是用來指‘死後生命’,而是‘死後生命’(不管是什麼型態)之後的新肉身生命。”(3章)耶穌的復活是這種將來人人都會有的身體復活的一個初熟的果子。身體復活是“救贖”的最為核心的意義。

這裏,人們可能會想起耶穌與門徒臨別時的那個應許:“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 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哪裏。”(約14:2-3)讓人以為神的國是在另一個地方(天堂)。賴特指出,這裏“住處”的希臘原文monai指的是暫時的寄宿處。同時他解釋說,路加福音中耶穌告訴旁邊的那個強盜,他今日就會和祂同在樂園,“樂園”是指神的百姓得以歇息的極樂園地,但直到復活為止。作者認為,這就是早期基督徒的看法:“教父時代和中世紀有很多主要的神學家,對於人死後的兩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例如大貴格利(540–604)教導,基督徒過世後,他的靈魂會一邊享受幸福的美景,一邊等待身體復活。”(10章)

只要人們仍把救贖理解為“死後上天堂”,教會的主要工作必定會偏向拯救人的靈魂;並且這種盼望就與今天的生活沒有那麼直接的關聯。其實,基督徒最終的盼望不是離開這個世界,而是在耶穌基督回來的時候,身體復活,轉變成滿有耶穌基督榮耀的樣子,在這個被更新的世界中享受與他的同在。“身體復活並不是這盼望裏面奇怪的一小部分,而是核心要素,它使我們所傳講的有關神最終旨意的故事其他方面,有了架構和意義。”(10章)瞭解了這個盼望的實質,今生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這種盼望會如何影響到人們在今天的生活?這就與人們今天慶祝復活節相關了。照着作者的說法:“復活節,乃是成了身體的‘盼望’(Hope),從未來回到現在而使全世界都喫驚的時刻。” (2章)這句話不太好理解,需要一些解釋。

本書指出,復活事件的核心要素就是耶穌的昇天。在作者看來,復活之耶穌的昇天,意味着以耶穌為基督(即君王)的神國已經來到了這個世界,“復活是決定性的事件,意思是神的國真的已經在地上啟動,如同在天上。”(14章)他的王權已經生效,他的統治已經開始,“天可以說是地的控制室;是執行長的辦公室,是發號施令的地方。”(7章)這就是復活節要慶祝的;也讓我們理解馬太福音在其結尾處記下的耶穌的這個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28:18)教會所領受的大使命正是在這個宣告的前提下交給教會的,好讓教會被差成為神國在這個世界的使者與開拓者。這意味着信徒所盼望的不是離開這個世界,而是被差進入這個世界:“馬太福音直白地講出來:復活的用意不是要我們逃離這世界,而是基於耶穌對這世界握有的主權,要我們向着世界履行使命。”(14章)

耶穌復活昇天,意味着一個新世界已經來臨,並且今天人們所經歷到的這個新世界直通向耶穌再來時的那個新天新地。神不是要拋棄這個被造世界,另造一個天堂;而是新耶路撒冷城會自天降到這個世界,把這個世界全面更新為新天新地。這帶出這個盼望的終末層面。就像是二戰時,盟國的先頭部隊已經入城,雖然城裏的巷戰還在繼續,但每天都會有新的軍隊入城,讓城裏的人對那指日可待的全面勝利充滿盼望。神的國帶來的那新創造正在向着這個世界迎面而來,每一天都會讓人經歷到與這個世界全然不同的來自神國的新東西,這讓今天的人們有了盼望的確據。“新創造借耶穌的復活已經啟動,當神最終造出新天新地,又使我們復活來共享那新世界,新創造就成全了。” (13章)

賴特在這本書還討論了很多神學上終末論的議題,如天堂與地獄,昇天與同在,死亡與居間,靈魂與身體等,內容十分豐富。限於篇幅,本文難以一一地介紹與評論,也不見得人們都會認同他的所有觀點。不過對這些神學議題所展現的理論思辨與教會實踐之間、生命操練與政治指向之間、已然來臨及正在實現之間張力關係的熟練把握,確實顯示出其不愧是當代的神學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