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
——讀斯托得的《當代基督十架》
作者: 伊薩
世上有許多悖論,而十字架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悖論,因為它既是死亡,又是生命;既是刑罰,又是赦免;既是審判,又是公義,既是羞辱,又是榮耀;既是人的惡意,又是神的定旨;看似失敗卻是得勝。另一方面,十字架支撐了整個基督教神學。《當代基督十架》(The Cross of Christ)是著名牧師、福音傳道者和聖經傳播者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 1921–2011)的經典之作。自1986年出版以來,這本書儼然已成為福音派中,在這個重要主題上最具權威的著作。
《當代基督十架》分為四個部分:靠近十架(Approaching the Cross)、十架的核心 (The Heart of the Cross)、十架的成就 (The Achievement of the Cross)、十架的生活(Living Under the Cross)。第一部分其實是整本書的導論,陳明十字架的中心性和特意性。十字架在基督心中、在聖經裏和歷史上都居中心地位。說到十字架,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基督為何死?斯托得對此作了詳細、全面和深刻的回答:“在人的層面,是猶大將祂交給祭司,祭司交給彼拉多,彼拉多交給兵丁;在神的層面,是天父將祂舍了,祂也自願捨生,為我們而死。“ 所以,把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雖然是惡人的計謀,卻也是神既定的旨意。(第二章)
基督的死與我們的罪有關,所以,作者在第二部分首先討論赦免的問題。神因着憐憫定意赦免罪人,然而,因祂是聖潔公義的神,祂絲毫不放過他們的罪,罪必須得贖。在一一否定了其他的“償付“理論之後,斯托得明確指出,神必須滿足的是祂自己。由於人無法償付罪、滿足神,斯托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經典又極具啓發性的答案:我們需要一個神聖的救贖者,把神的救恩帶進人類的處境中。作者進而對“代替論”作了深度剖析,並放膽宣告,“神藉自己代替來滿足自己是十字架的本質。“(第五章)
作者在第三部分從三方面探討了基督在十字架所成就的:拯救罪人,啟示神,勝過罪。基督的十字架客觀上成就了救人脫罪的大功,基督勝過魔鬼、律法、肉體、世界與死亡,並且使我們也藉着祂得勝。在主觀上,神借基督的十字架啟示和彰顯了祂的聖潔之愛和公義。 作者在第四部分從現代世界的觀點來理解基督的十字架。他勸勉並鼓勵基督徒,作為十字架的羣體,應該如何活在十架之下。具體來說就是要了解自己,並捨己服事他人(第十一章);愛我們的仇敵,要以善勝惡(第十二章);且在十字架的亮光中,面對苦難的難題(第十三章)。最後,斯托得以“十架無所不及的影響”來總結他這本書的要旨。在對《加拉太書》的七重斷言作了分析闡述之後,他以神學順序重新組合,得出結論說:十字架是我們稱義的基礎、是我們成聖的途徑、是我們見證的主題、是我們誇口的目標。
斯托得在發揮主題時,心中存有聖經、傳統與現代世界組成的三角架構。(前言)為忠於神的話,讓它說出它的意思,他常常從審慎的解經開始。例如,在談論罪的嚴重性時,他列舉新約聖經中五個表示罪的詞彙,說明這個五個詞彙包括主動性與被動性、綜合起來描述了罪的各個方面,然後在此基礎上再檢視罪的各個方面。(第四章)為闡述基督在十字架上對罪人的拯救,作者詳細地詮釋了四個相關的詞彙:挽回祭、救贖、稱義、和好。(第七章)
斯托得尊重傳統與歷史神學,竭力分享他自己的閱讀成果。他在整個作品中、在各議題中時不時呈現不同時代神學家的觀點和思想,他不僅迴應新約時代的各種思想,而且對猶太思想與希臘羅馬風俗也作了迴應。他以聖經神學為基礎對這些思想加以分析,或用來支持他自己的觀點,或加以駁斥以確立他自己的觀點,可謂有破有立。有時候作者會先處理異教的觀念,然後再清楚說明我們要從哪幾個方面與它們劃清界限。他通過回顧天主教從天特會議到第二次梵蒂岡會議在聖餐上立場的改變來說明,基督的挽回祭在十字架上是一次完成的,絕不能再有重複或補充,我們所獻的是讚美和感恩的祭。所以,整本書充滿了辯論的味道,邏輯性很強。
十字架改變了斯托得的人生。他坦言,“如果不是因為十字架,我自己絕對無法相信神。” 十字架也吸引他用一生來盡心盡意盡力服事被釘十字架的基督。對他來說,十字架是“最偉大、最榮耀的一項課題。“(前言)毋庸諱言,這也是一個及其深奧且極具挑戰性的主題。他以代贖觀念為基礎,發展十字架的神學和救恩論,再將神論、啟示論、基督論以及教會論都放置在十字架神學的脈絡下來討論。他用深刻的文字引發每一個願意思想的讀者真誠地向神敬拜和感恩。牛津大學歷史神學教授麥葛福(Alister McGrath)表示,”在我看來,斯托得是刻意等到自己預備好了,才動手執筆這個主題,將一生的神學精髓、牧養智慧、語言的天賦,全部灌注其中。“(英文20週年紀念版序)
斯托得的神學精髓體現在他對聖經神學的瞭如指掌,和有淵博的歷史神學知識;並且他能將聖經神學和歷史神學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來,闡述本書中所涉及的諸多神學議題。如果說本書的第二、第三部分特別體現了作者的神學精髓,那麼第四部分“十架的生活”則特別體現了斯托得的牧養智慧。第十章的題目“歡送的羣體”讓我們想到以色列人在神的帶領下過約旦河脫離埃及法老及其軍兵的追擊之後唱歌擊鼓跳舞的歡樂場面,以及當以色列人從被擄的巴比倫回到耶路撒冷時,他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的情景。作者鼓勵信徒歡樂、歌頌、讚美坐在寶座上的聖潔羔羊,因為我們也蒙了救贖,基督拯救我們脫離了一切罪的權勢,祂將我們從更大的奴役中釋放出來。與此同時,作者又善於將十字架與靈命成長聯繫起來,勸勉信徒如何從基督的十字架得到力量,過新的生活。斯托得的語言天賦自不待言,儘管他闡述的議題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都非常具有技術性,但本書的文字行雲流水,並不是艱澀難懂的,具體還請讀者自己品讀。
十字架是福音的中心,福音是關於耶穌基督的,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並且 “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1:4)。斯托得在這本聚焦於十字架的書裏,以他特有的文風和熱情迴應保羅的宣告,“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2:2)。很多著名的神學家和牧師對《當代基督十架》都推崇備至。卡森(D. A. Carson)說,“少有什麼書是你我‘非讀不可’的——所有傳道人的書架上都應該有,喜愛思考的信徒皆能從中領略聖經最核心的主題——《當代基督十架》正是這樣的書。”(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