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賴特&伯德《上帝子民的新約導論》
伊薩

研讀新約從進入新約的世界開始

——《上帝子民的新約導論》書評

作者 :伊薩

《上帝子民的新約導論:走入新約聖經的歷史、文學、神學世界》(The New Testament in its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ology of the First Christians)由賴特(N. T. Wright)和伯德(Michael F. Bird)合著。它以歷史、文學、神學為框架,先刻畫出新約時代猶太、希臘、羅馬多元世界觀的重疊與交鋒,再而為各書卷提供導論,邀請讀者去了解上帝在歷史中與祂子民的相遇;透過文學與神學的詮釋,展現出初期教會的信仰經驗與實踐。(讚譽, 許光福牧師博士)

六合一的精品

本書共分9部37章。第一部(1-4章)是開場白,為本書奠定編寫的框架。第二到第八部(5-36章)可分為兩大部分。後半部分(17-36章)是名副其實的新約導論,闡述新約各卷書的寫作背景、文學特色、神學觀點、與整本聖經的關聯,以及整本新約聖經正典的形成。前半部分(5-16章)是賴特系列鉅著的精要版,是導論的導論。第九部(37章)是對全書的總結,也表明了本書的寫作目的:鼓勵讀者活出新約的意義。

賴特是當代著名的聖經學者和神學家,以其對新約聖經和基督教信仰的深刻洞見而著稱。 “基督教起源與上帝議題”(Christian Origins and the Question of God)是他歷時30多年撰寫的宏大學術系列,目前已出版了五卷:《新約與神子民》、《耶穌與神的勝利》、《神兒子的復活》、《保羅與神的信實》、《歷史與神的啟示》。第一卷書奠定了整個系列的方法論和概念基礎。這五卷書經過濃縮和提煉,構成了前半部分(5-16章)的主要內容。事實上,本書第三、四、五部的標題就是中間三本著作的書名。第一卷書的書名又被巧妙地用在本中文版導論的書名中。後半部分(第17-36章)可被視為一本書,與賴特五卷書的精要版合成本書。

三合一的框架

但《上帝子民的新約導論》不是簡單粗糙的拼湊,而是自成一體的,是按照作者在第一章中所定的三合一框架編著的。作者認為“新約是歷史,也是文學,又是神學,同時是三者,不能化約成其中一項而犧牲另外兩項。“(1章)

第二部介紹耶穌和初代教會的世界,重塑從波斯帝國到羅馬帝國的那段猶太曆史(5章), 並在此基礎上介紹耶穌與初代教會的猶太背景(6章)和希羅背景(7章)。第三部回答了幾個有關耶穌的問題:為何要研究歷史耶穌?耶穌的先知性言行表明了什麼?耶穌認為自己是誰?耶穌為何要死?第四部列舉新約對耶穌復活的見證,從使徒保羅講述的復活故事到福音書作者講述的復活故事,表明耶穌復活不是一個歷史的假定而是一個歷史事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上帝的定旨。“復活確立耶穌是這世界真正的王,祂是‘神的兒子’,這無疑是初代基督教為何興起的最好解釋。” (14章)這三部分內容,從新約聖經產生的歷史環境到對新約聖經內容的深刻分析和高度概括;從歷史的耶穌到信仰的基督,為後半部分新約各書卷的入門介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15、16章可被視為前後兩大部分之間的一個自然過渡。這兩章的內容源自賴特的《保羅與上帝的信實》,主要介紹保羅的生平與事奉(15章),以及保羅的神學(16章),因此可被視為接下來的保羅書信(17-23章)的導論。這是因為本書對新約書卷的介紹主要根據寫作時間的先後順序來編排,先是保羅書信,後是福音書,再是大公書信;保羅書信以加拉太書開始,福音書以馬可福音開始。這樣的編排順序 “展現了兩位作者對歷史和歷史方法的堅持”(推薦序三,曾思涵)。所有介紹新約書卷的章節都包括四個方面:引言、背景和關鍵議題、書卷的論點/故事、書卷與聖經全局。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的內容顯示,它們都是按照歷史、神學、文學的三合一框架編寫的。

三元素的使用

與三合一框架相配合的是三元素系列在本書中的使用。作者不僅為新約聖經的產生提供了猶太、希臘和羅馬三重背景,而且主張把新約聖經當成文學作品來研讀需要融合作者、文本和讀者這三者的視界。(3章)除了將新約放在它自己的社會、宗教、歷史三重背景之下,作者還從三個層面對新約各書卷進行探討:“文本里面”(內容和結構所要傳達的信息)、“文本背後”(背景和作者意圖)、“文本前面”(對我們世界的意義)。神學方面,作者重點關注耶穌的三個頭銜:先知、人子和彌賽亞(10章);並選擇獨一神觀、揀選和終末論作為我們瞭解保羅神學的入門。(16章)

這些及其他三元素系列與本書的三合一框架默契配合、相得益彰。作者對三元素的選擇和使用,很可能是基於他們對這些主題在新約研究中核心地位的判斷,但也可能是作者的一種寫作策略:對複雜議題進行適度簡化,同時又為讀者提供一個立體又全面的新約解讀視角,達到結構清晰、觀點平衡、便於讀者理解的寫作效果。

詞彙與方法論相稱

讀完本書,我們會發現,“彌賽亞”、“彌賽亞耶穌” 或 “耶穌彌賽亞” 的使用頻率遠遠高於 “基督”。雖然希伯來語 “彌賽亞”(‪מָשִׁיחַ‬)與希臘語“基督”(χριστός)都意為“受膏者”,但它們在不同文化和信仰處境中各自發展出的含義重點是不同的。猶太人對 “彌賽亞“ 的期待是政治-民族解放的期待,但在外邦教會中,“基督”的概念逐漸減少了猶太政治-民族色彩,更強調普世性的救贖意義。

歷史上有三次探尋歷史耶穌的運動。邁爾(Ben F. Meyer)和桑德斯(E. P. Sanders)開創的第三次探尋之旅,把耶穌放在公元一世紀猶太教的背景裏,同時把耶穌的信息放在猶太人的終末盼望中——所盼望的不是 “世界末日“,而是等候已久的民族復興和更新。(8章)賴特顯然加入了第三次探尋之旅。他的系列作品是歷史研究和神學詮釋的結晶,並且對第三次探尋之旅的發展方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在本書中一再強調,要在第一世紀猶太教的世界觀中理解耶穌,研讀新約要從進入新約的世界開始。所以, “彌賽亞“比“基督”更適合用於本書,因為它與本書的方法論相稱。

學術研究與牧養教導兼顧

值得一提是本書在學術研究和牧養教導上的兼顧。作者在闡述歷史考察和神學反思時,時不時把話題轉向今日信徒。例如,作者在介紹歷史的耶穌時指出,耶穌在施洗約翰被捉拿後,便承擔起職責,傳遞一個來自以色列先知傳統的信息,就是當神的國來到時,它對以色列和聖殿將意味什麼;然後,話鋒一轉,鼓勵今天的基督徒承擔起我們的職責,並指出了兩條途徑。首先,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的全部行事為人,都要以耶穌那僅此一次的獨特成就作為基礎。其次,耶穌對以色列意味着什麼,教會今天也必須為這個世界產生同樣意義。(9章)

在談到耶穌的十字架時,作者提醒我們,不要單單把十字架當作拯救我們“個人“的東西,而要將十字架所成就的帶到這個世界,這是我們要承擔的任務。(11章)在闡述新約聖經對耶穌復活的見證後,作者問”這一切,對基督徒在一個後現代世界中的宣教使命,究竟有何關係呢?你該如何向這世界傳講 “耶穌已經復活“ 的福音?(14章)

第九部“活出新約聖經的故事“ 把牧養教導推向了高潮。新約是一個故事,故事的高潮在以色列的彌賽亞,即耶穌,和在最終的新創造中找到終極的解決方案。作者從故事承載的神學、這個故事構成的世界觀、教會的宣教使命和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四個方面,鼓勵讀者進入神的新世界,帶着盼望,活出新的生命,使新約對今日信徒有意義。

新老學者的雙重奏

伯德(Michael F. Bird)是當代著名的新約學者,目前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神學院(Ridley College) 擔任神學講師。他與賴特同是聖公會新約神學家,也特別關注保羅書信的研究。賴特的“保羅新觀”惹來改革宗人士的批評。伯德試圖在傳統改革宗神學和新觀點之間尋找平衡,這使得他成為當代新約研究領域的重要聲音。

與賴特的其他作品相比,本書的立場更加溫和,表述更具包容性,試圖與傳統觀點形成對話而不是對抗。作者幽默地以 “我們要來看羅馬書了!” 開始概述保羅的重量級書信,吊足了讀者的胃口。少有著作能像本書那樣把羅馬書的內容結構和神學精髓講解地這麼清晰明瞭又入木三分。更可貴的是,它在有關羅馬書的引言中用如下事實性陳述代替了過去引發巨大爭議的辯論:“聖經中再無另一卷書,像羅馬書那樣塑造並更新了教會及其思想。由奧古斯丁、馬丁.路德、約翰.衛斯理,到巴特,教會每次重新認識羅馬書,都會尋獲信仰的新動力、宣教使命的新能量。”(22章)

關於 “ 耶穌認為自己是神嗎?”這個有爭議的問題, 本書用了一個排比句而不是賴特以前那個可能引起誤解的否定句式來表述:“直到耶穌被處死的時候,耶穌對自身身分的表述,始終是一則謎題(riddle)。然後,在祂復活和昇天後,祂的身分成了初代教會要努力尋找正確的字詞去描述的謎團(enigma)。而自此之後,有關耶穌的位格及屬性這個課題,便成了留給世人的一則談論不休的話題(scandal)。“(第10章)當然,就算有這種表述上的改變,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依然會繼續;但這種改變至少表現出賴特在保持自己的核心見解的同時,願意迴應批評和調整表達方式。這也要歸功於伯德,他為這部新約導論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本書的觀點更平衡,適合更廣泛的讀者羣體。

本書是新老學者的雙重奏,融合了賴特豐富的神學知識、深邃的神學洞見,以及伯德在平衡處理爭議性觀點中所展現出來的智慧和包容。這實在是一本結構清晰明瞭,內容博大精深,學術研究和牧養教導兼顧的好書。謹此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