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工作服的上帝之國
——《上帝國的職場神學:保羅・史蒂文斯的關鍵14堂課》書評
作者:Ian Sun
一
二十多年前,我還在加拿大的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讀書的時候,就聽說過史蒂文斯(R. Paul Stevens)所教授的職場神學課是學院的王牌課程之一;可惜當年由於各種原因,我沒有機會選修他的課程。今天讀到他2022年出版的《上帝國的職場神學:保羅・史蒂文斯的關鍵14堂課》,多少算是彌補了當年的遺憾。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直譯過來就是“穿着工作服的上帝之國”(The Kingdom of God in Working Clothes: The Marketplace and the Reign of God),這確實讓我有點好奇。提到上帝的國,我們或者會與其在現今世代的代表——教會關聯起來,或者會聯想到將來基督再來時的新天新地。然而這本書卻讓我們看到上帝國如何展現在當今的職場生活中,以及職場的工作與將來永恆國度的關係。這樣的話,我們職場的工作不就具有神聖及永恆的意義了嗎?這樣的主題太吸引我了,多少年來我一直想要了解這方面的內容。
在引言中,史蒂文斯強調這就是他為什麼要寫作這本書的原因:“坊間介紹有關福音和職場的書中,多半欠缺了對上帝國這方面的探討。······所有良善的人類事業活動都是上帝國的工作。上帝國的工作既不是世俗的工作,也不是宗教的工作。它是促進上帝的治理、上帝的統治與使人成長茁壯的工作。”(引言)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一至三章)從聖經人物的工作活動來看職場中上帝國的意象;第二部分(四至六章)討論了上帝國在此世臨到的議題;第三部分(七至八章)描述了上帝國的價值觀及美德;第四部分(九至十一章)從宣教及領導職分的角度探討了在國度與職場中的服事;第五部分(十二至十四章)則處理了職場中上帝國所遭遇到的屬靈爭戰,以及教會與國度的關係。這十四章形成了環環相扣的十四堂課,充分展現了上帝國與職場關係的多個面向。
二
在已然與未然的前提下,本書以不同的眼光來看上帝國在今世的臨在:上帝國不是單在我們內心中、或單在教會這個羣體中帶來轉變與影響,而是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社會生活,促進人從裏到外之生命及生活的興盛。就如其中所引用小哥尼流·普蘭丁格對平安的定義:“ 我們稱之為和平(peace),但它的意義遠不止是心靈的平靜或敵人之間的停火。在聖經中,平安代表普遍的興盛、完整與喜悅——一種自然需求得到滿足、自然天賦得到有效發揮的豐富狀態。”(三章)
在本書看來,上帝國的臨在並不是要替換之前被造卻被人的罪所污染的世界;就是將來基督再臨,上帝國完全實現之時,也不意味着上帝對其被造世界的放棄。上帝國的臨到意味着對現今被造世界的更新與轉化:“上帝並沒有放棄祂創造的世界或其中的受造,因為祂與受造的對象訂下了不可撤銷的盟約——一個相互歸屬的協議——包括三個方面:與上帝的交流、羣體建造以及共同創造。”(四章)
這樣,上帝國在這個世界中的擴展,其中對被造世界的更新與轉化,多少就與他所召之人在職場的工作相關,從而是共同創造的結果。上帝國藉着其在人類社會不同領域中所呼召的人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場景、每個環節,從而深深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上帝國的工作將我們在家庭、職場或教育機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合而爲一成為一種聖禮,一種將恩典帶入世界並造福人羣的方法,通過腳踏實地的工作來實踐共同的益處——此即穿着工作服的上帝國。”(五章)
三
如果上帝的國是藉着其所召之人在日常生活的每個場景中所做的工作而滲透到這個世界,那麼人們在職場中所做工作的果效會一直存留嗎?人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會為將來實現的上帝國增色嗎?對此問題,作者在十三章列舉出九個聖經提供的理由,表明那些我們在今生盡心、盡力、盡意所做的事,不僅會存留,而且會得到榮耀;就如啟示錄中所說,“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做工的果效也隨着他們。”(啟14:13)
在作者列出的九個聖經提供的理由中,排列第一的就是啟示錄21章2節所說,將來的新耶路撒冷城是從神那裏自天上降下來,那時這地上的世界並非全被銷燬,而是“列國的榮華尊貴都被帶到這城。”(啟21:26新譯本)在作者看來,“這‘榮華’就是地上每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精華,即他們的科技、藝術、文學、服務、工藝與各種產品。人類的創造力將得到充分而美好的展現。”(十三章)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解釋。
在這樣的新天新地裏我們還會工作嗎?還是整天就以敬拜讚美為事?作者從神學角度給出了他的推測:既然那時我們已經恢復了上帝的形象,因此“我們將會工作,因為這是我們按照上帝的形像被造的部分意義。上帝是工作者,而且一直在工作(約五17)。”(十三章)
四
上帝是工作者,因此他的國也是穿着工作服的上帝國。那位在地上開啟了這個上帝國的王,“那位大君王是穿着工作服來的,誕生在一個工人階級的藍領家庭,而祂自己也成為一名工匠;” 當他騎着一頭小驢駒進入耶路撒冷城的時候,“祂關注的焦點從來就不是教會,而是上帝的國度。”(引言)這裏帶出來的問題就是,上帝的國在這個世代的擴展若是與職場有千絲萬縷的關聯,那麼與教會有怎樣的關係呢?
作者在書中表達的是,具體的教會不是中心與目標,目標是指向上帝的國:“耶穌不是邀請人們加入教會,而是降服於上帝寬仁的統治,事實上,是加入上帝,成為上帝家庭(父、子、聖靈)的一分子,分擔上帝在地上的工作和治理,從而成為上帝的子民,成為教會。”(五章)這裏說到最後,其實還是離不開教會,那普世意義上作為基督身體的教會。
本書在解釋教會與上帝國的關係時,把教會看作是上帝國的記號、聖禮和僕人。單就教會是上帝國的聖禮這個角度來看,教會是把人帶入到上帝國,或者把上帝國的恩典帶入到這個世界的管道:“這代表教會是一個有實際作用的外顯記號,向世界傳遞着內在與屬靈的恩典。也就是說,教會——當然不是指建築物,而是指人——通過人們在元首基督影響下的工作和生活,將恩典帶進這個世界。”(十三章)原來,那些在各領域中被上帝所召之人首先需要在教會這個學校裏接受栽培與訓練,然後將他們差到社會生活的每個崗位或場景中,就如保羅所說:“裝備聖徒,去承擔聖工,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新譯本)
總之,藉着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的視角,讓我們更多地看到上帝國與職場生活的多面向關係;帶給我們一個眼光,讓我們在自己的職場生活中,能夠看到那穿着工作服的上帝國在我們中間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