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 亞伯拉罕及他的後裔的信心
梁家麟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8~22

8因着信,亞伯拉罕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承受為基業的地方去;他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9因着信,他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鄉,居住在帳棚裏,與蒙同一個應許的以撒和雅各一樣。10因為他等候着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設計和建造的。11因着信,撒拉自己已過了生育的年齡還能懷孕,因為她認為應許她的那位是可信的;12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竟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13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並沒有得着所應許的,卻從遠處觀望,且歡喜迎接。他們承認自己在地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4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尋找一個家鄉。15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回去的機會。16其實他們所羨慕的是一個更美的,就是在天上的家鄉。所以,神並不因他們稱他為神而覺得羞恥,因為他已經為他們預備了一座城。17因着信,亞伯拉罕被考驗的時候把以撒獻上,這就是那領受了應許的人甘心把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18論到這兒子,神曾說:「從以撒生的纔要稱為你的後裔。」19他認為神甚至能使人從死人中復活,意味着他得回了他的兒子。20因着信,以撒指着將來的事給雅各、以掃祝福。21因着信,雅各臨死的時候給約瑟的兩個兒子個別祝福,扶着柺杖敬拜神。22因着信,約瑟臨終的時候提到以色列人將來要出埃及,併爲自己的骸骨留下遺言。

本段集中討論亞伯拉罕的故事。亞伯拉罕作為信徒信心的榜樣,前面已提過(六13~15)。他是舊約裏最偉大的信心模範,被稱為信心之父。在新約聖經,亞伯拉罕的故事曾多次被引用過(羅四3、9、22;加三6雅二23)。

有關亞伯拉罕的信心故事,主要有三個:第一,他願意順服上帝的召命,離開本族本家,到一個尚未知道具體地點的應許之地去。第二,雖然他和妻子撒拉直到晚年尚無子嗣,他仍相信上帝給他的應許,他的後裔要成為大族,他們的數目將如天上的星和海里的沙。第三,他聽從上帝的吩咐,願意手刃自己的兒子獻給上帝,儘管這是他和妻子幾經艱苦等候到晚年才得的兒子。這三個故事在本段都有提出來。

有關亞伯拉罕蒙召前往應許之地:「因着信,亞伯拉罕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承受為基業的地方去;他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因着信,他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鄉,居住在帳棚裏,與蒙同一個應許的以撒和雅各一樣。」(8~9)在未知目的地以前便離開原居地,因着應許而由地主淪落為客旅,由本來有固定房屋到住在帳棚裏;並且這個客居異鄉的情況,一直綿延到他的子孫以撒、雅各及數百年許多代之後。

一個未知目的地的移民行動,一個將子孫後代的福祉都押注在其上的行動,肯定是需要極大的信心的。「將來要承受為基業的地方」,就舊約的歷史脈絡說,是指日後佔領的迦南地。但作者將亞伯拉罕的故事視為對基督的救贖的一個預表;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之地的承諾,即等於基督「要領許多兒子進入榮耀」(二10),獲得真正且永久的安息。這樣,上帝在天上所預備的城,纔是亞伯拉罕的應許的終極實現:「因為他等候着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設計和建造的。」(10)

有關亞伯拉罕領受成為大族的應許:「因着信,撒拉自己已過了生育的年齡還能懷孕,因為她認為應許她的那位是可信的;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竟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11~12)這裏「因着信」沒有主詞,主詞應該還是亞伯拉罕,整句的意思是:「亞伯拉罕因着信,連同不生育的撒拉,還能生出一個兒子。」他的年紀老邁,也過了生育年齡,所以是「彷彿已死的人」;但上帝的應許仍能在他身上兌現,使他的子孫像天上的星和海邊的沙那樣多(參創廿二17)。

在講述亞伯拉罕第三個信心故事以前,作者心中有感,就亞伯拉罕和他的好多代的後裔前往應許之地,作了一段評論(13~16)。這些尋找應許之地的列祖,到離世之日都沒有機會進入應許之地,可以說,他們懷着信心活,也帶着信心死。是這個對應許之地的承諾的信心,使他們甘於以客旅和寄居者的身分存活。雖然在古代社會,客旅是個邊緣羣體,常常遭受排斥和歧視;這從亞伯拉罕在妻子撒拉死後,要為她苦苦求來一塊安葬之地可見(創廿三4)。不過,列祖不介意自己的客旅身分,他們拒絕承認他們的本族本家是他們的家鄉,所以沒有走回頭路的打算。他們卻是往前望,「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16)。

這個在他們的人間日子無法兌現的更美的家鄉的應許,只能在天上為他們實現了。所以,上帝在天上為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就是前面第10節所說的天城。這天城也是指向基督所為人預備的安息之地。

有關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因着信,亞伯拉罕被考驗的時候把以撒獻上,這就是那領受了應許的人甘心把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17)作者特別強調,根據上帝的旨意,只有以撒纔是上帝所應許的後裔(18),所以亞伯拉罕獻上以撒,彷彿成了一個絕子絕孫的行動。作者推斷,亞伯拉罕相信上帝,他認定只要上帝願意,就是他如今殺了兒子,上帝也能將其救活過來(19)。這個說法在舊約的原故事裏找不到根據,但我很同意這是合理的推斷。

至於以撒、雅各和約瑟的信心故事,這裏便從略了。

反省:

亞伯拉罕一生的故事,都可以連上「信心」這個主題。不知道我們的人生故事,其中包含了多少「信心」的成分?我們可以說:「我們是因着信,所以如此說話、如此做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