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 對未見之事的信心
梁家麟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1~7

1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2古人因着這信獲得了讚許。3因着信,我們知道這宇宙是藉神的話造成的。這樣,看得見的是從看不見的造出來的。4因着信,亞伯獻祭給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獲得了讚許為義人,神親自悅納了他的禮物。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在說話。5因着信,以諾被接去,得以不見死,人也找不着他,因為神已經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前,已討得神的喜悅而蒙讚許。6沒有信,就不能討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並且信他會賞賜尋求他的人。7因着信,挪亞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造了方舟,使他全家得救。藉此他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

我們來到希伯來書最著名的一章,便是信心(與盼望)之章。要是林前十三4~13約壹三13~24是聖經中最有名的愛的篇章,那本章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信的篇章。

前面作者已提到:「成為效法那些藉着信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六12)這裏便羅列一大堆舊約人物的信心模範,鼓勵信徒效法他們。

作者首先做了一個關乎信心的定義:「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1)不過,這個定義不是來自對字源字義的分析,而是就一羣信心英雄的生命見證所做的總結。這些偉人表現的是怎樣的信心?就是對尚未發生的事持篤定的態度。

「所盼望之事」和「未見之事」都是指將來才發生的事。和合本修訂本用「有把握」來詮釋舊譯的「實底」(hypostasis),這代表確信;「確據」(elenchos)在這裏指的是篤信,而非證明或證據,也可解作為尚未發生的事作證言。

作者說,從前的偉人(「古人」)在這樣的信心表現上得到上帝的肯定(和合本作「得了美好的證據」)。

他舉的第一個例子,倒不是某個古人,而是與所有信徒有關的;並且不是指向尚未發生的未來,而是業已發生的創造故事。沒有人見過上帝藉祂的言語創造世界,但是我們卻如此信了。作者因此說:「看得見的是從看不見的造出來的。」(3)可見的世界是由不可見的力量(上帝話)造出來的;要是我們僅接受見得到的東西,拒絕看不見的,便無法產生信仰了。信是對「未見之事」的篤信。

這裏先把「信心」與「看見」作一對照。這也是聖經一貫的教導。保羅說我們行事,乃是「憑着信心,不是憑着眼見」(林後五7);耶穌也說過:「你因為看見了我纔信嗎?那沒有看見卻信的有福了。」(約二十29)

接着是三個榜樣:亞伯因着信心獻上最美的祭給上帝,以諾因着信心被主接去,挪亞因着信心全家蒙上帝拯救。

坦白說,我不太能從舊約的原故事捕捉到希伯來書作者所說的精髓。譬如上帝喜悅亞伯而不是該隱的獻祭,這是確定的,但上帝是因為亞伯比該隱更有信心,才悅納前者的祭,我倒是看不出來。兩人都是獻上他們各自生產出來的物品,如何證明該隱是沒有信心呢?至於以諾的故事,舊約的記述很簡單,他如何與上帝同行三百年,其中的經歷是甚麼,我們都不知道;如何顯出他的信心,我們更無從稽查。再說,創五24說:「以諾與上帝同行,上帝把他接去,他就不在了。」這是否便指着他沒有經過人間的死亡,被上帝直接提到天上呢?

無論如何,這裏不深究舊約原故事,只專注作者的解讀。

就亞伯的例子,作者說上帝稱他為義,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上帝喜悅他。就以諾的例子,作者同樣說上帝喜悅他。兩個人都蒙上帝喜悅,跟信心這個主題有何關係?作者說:「沒有信,就不能討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並且信祂會賞賜尋求祂的人。」(6)上帝喜悅所有對祂有信心的人,他們蒙上帝喜悅,便證明他們都是有信心的人。

至於挪亞的例子,倒是較易解說。挪亞相信上帝所提的災難的預警,這是「未見之事」,顯明他對上帝是有充足的信心的。這個信心使他全家得救。

反省:

想想,你如今持定上帝甚麼的應許?對自己、對家庭、對工作、對教會?你相信這些都有燦爛的前景嗎?你會為它們的更美好而奮鬥並等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