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 摩西及其他信心榜樣
梁家麟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23~31

23因着信,摩西生下來,他的父母見他是個俊美的孩子,把他藏了三個月,並不怕王的命令。24因着信,摩西長大了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25他寧可和神的百姓一同受苦,也不願在罪中享受片刻的歡樂。26他把為彌賽亞受凌辱看得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為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27因着信,他離開埃及,不怕王的憤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神。28因着信,他設立逾越節,在門上灑血,免得那毀滅者加害以色列人的長子。29因着信,他們過紅海如行乾地;埃及人試着要過去就被淹沒了。30因着信,以色列人圍繞耶利哥城七日,城牆就倒塌了。31因着信,妓女喇合曾友善地接待探子,就沒有跟那些不順從的人一同滅亡。

以撒、雅各和約瑟的故事只是陪襯,從亞伯拉罕的信心故事,我們直接來到摩西的信心故事。摩西是以色列人一個關鍵的歷史人物,其重要性不亞於亞伯拉罕。一方面他將上帝給亞伯拉罕等列祖的應許,在人間予以兌現(得着迦南以為應許之地);另方面他和以色列人的經歷,又更清楚地讓人發現,真正的應許之地仍在等候中。所以,作者在前面已多次舉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故事,乃至亞倫譜系的祭司獻祭的故事,作為基督的身分和事功的對照,這些故事都跟摩西分不開。

摩西的一生非常傳奇,確實可以用「信心」這個主題貫串。作者列舉了其中四項信心的行動。

第一,摩西的父母在生下兒子後,憑信心拒絕王命,將兒子藏起來,沒有將他殺死。

第二,摩西在法老的王宮長大,當他知道自己的民族身分後,便憑着信心拒絕承認自己是埃及王室成員。作者說:「他寧可和神的百姓一同受苦,也不願在罪中享受片刻的歡樂。」(25)這解說很難在舊約原故事中找到具體證據,只能說是作者在聖靈引導下的靈意解經。在原故事裏,摩西是在義憤下錯手殺人,被人識破民族身分後,因害怕纔出逃,卻不是立即投入為奴的以色列人中間,與他們認同。

作者再進一步推論說:「他把為彌賽亞受凌辱看得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為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26)摩西因認同同胞而失去了人間的榮華富貴,從榮耀走向羞辱,從富有轉為貧窮。作者將摩西的遭遇作了基督論的詮釋,因為基督也是為認同人類(弟兄),而從榮耀走向羞辱,從富有轉為貧窮。所以,摩西受的是基督的凌辱,他也是為基督(彌賽亞)受凌辱(作為基督的預表。這彷彿是說:在摩西身上看見基督的身影。)

作者又認為,摩西是追求更大的財富,這財富來自上帝的賞賜,肯定比富甲天下的埃及法老還要豐厚。

第三,摩西因着信而離開埃及,存着忍耐過了四十年隱忍的生活。有趣的是,原故事是說摩西因害怕而逃亡,這裏作者卻說他的離開是「不怕王的憤怒」的表現。

作者特別提到摩西的忍耐:「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上帝。」(27)我們不完全確定此話的意思。估計是:摩西在逃離埃及時,尚未正式遇見上帝,上帝尚未向他說話;一直要待四十年後,上帝才向他顯現並呼召他。但是,他的離開埃及其實已經開始一個信心之旅,雖然他不自覺,但他已在上帝所佈局的拯救以色列民的計劃裏。摩西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迷迷糊糊地走,沒有目標,彷彿給「命運」撥弄;他如果沒有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抱怨,仍然積極生活,爭取成長機會,這反映他的信心和忍耐。他好像已經看見主,知道祂的計劃,但其實他沒有看見。

第四,摩西因着信上帝,而訂定了逾越計劃,就是讓百姓的長子免遭擊殺,而讓埃及人的長子死亡,這事件成了日後的逾越節。

緊接着摩西的故事,便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漂流,乃至進迦南的故事。作者提到他們步行過紅海,並讓埃及軍隊淹死的故事;他們在進迦南後攻打耶利哥城的故事;以及妓女喇合掩護以色列的探子的故事。這些神蹟故事之所以能發生,人對上帝的計劃和應許懷有信心是關鍵的元素。

反省:

我們有否試過長時間經歷上帝的「沈默」,不知道祂對我們目下有怎樣的帶領,因而不免產生對祂的懷疑?我們能否學習摩西的信心,在沒有看見上帝時卻活得如同看見了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