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講道的態度與方法
本文摘自《當代基督教講道學》導論
學習講道的態度與方法
如果講道是一種實踐,那麼學習講道的一個重要方法論就是:必須刻意地學習講道,並要不斷地練習講道;這就好像學開車的經驗一樣。回想你第一次到教練場去學開車,教練會要求你記住每個開車動作的口訣(方向盤要向左轉幾圈,向右轉幾圈)。當教練教授了所有的技巧之後,就得靠你自己每天不斷地練習。最後,你仍必須親自上路試一試,否則永遠都學不會開車。一旦你自己開車上路一段時間之後,漸漸地你將會發現,你不用再倚靠這些口訣作「倒車入庫」或是「路邊停車」的動作,因為一切似乎都變得如此自然。不過,要達到這種人車一體的境界,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不僅得從最基本的動作學起,還要靠你自己不斷地練習及揣摩。學講道也是如此!筆者在此提供幾個具體的建議供作參考:
一、學習講道的不二法門,乃是持續不斷地練習(寫講章與講道)以及讀好的講章
在本書中,筆者將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介紹準備講章的整個流程:從一開始以講道為目的的聖經釋義(第六章),到如何從釋義過渡到講章(第七章)、講章的焦點與功能(第七章),以及如何找著合適的講章形式(第八章),一直到講章的草圖。讀者若能按照書本中學習的內容實際操練,久而久之可以建立一個準備講章的良好習慣。不但如此,本書介紹了十二種不同的講章形式(第九~二十一章),讀者若能根據所學的講章形式實際地運用在寫講章上,並進一步比較各種講章形式之不同,就更能掌握每種講章形式的優缺點以及適用的場合。你所牧養的教會將會是你操練講道的最好場所!透過一羣你所熟悉的會眾對你講道的迴應(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將幫助你更知道如何改進你的講道。
除了不斷地練習寫講章與講道,學習講道的另一個方法就是閱讀好的講章。在本書中,筆者提供了一些講章範例,讀者可依照所學的講章形式,來分析這些講章,藉此學習如何將理論實際運用在講道上。當然,講道是一個口語溝通(oral communication)的事件,是這些經過修飾且出版的講章所無法取代的。雖然讀講章與實際聽這篇講章在講臺上透過一個人傳講出來,會是非常不一樣的經驗,但是爲了學習的需要,這些印刷出版的講章仍有其重要性,尤其是好的講章。讀講章與聽講道的不同之處在於,一般人在聽講道時,比較難去分析講道者是如何建構他(她)的講道。若是讀講章的話,就比較有可能做這樣的分析。
二、觀看自己講道的錄影,並自我反省
相信對大多數的講道者而言,觀看自己講道的錄影,是一個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經驗。為什麼講道者那麼害怕看自己的講道錄影帶呢?就溝通學而言,講道是一種獨白。當聽眾將所有的眼光放在一個人的身上時,會讓人感到非常不自在。因此,一旦講道結束後,不管講的好或不好,畢竟已經結束了,許多講道者不願再去回想它,或是重新經歷那種「折磨」。我們若將「戲劇表演者」與「講道者」二者作比較的話,或許能幫助講道者進一步瞭解講道這個經驗。對一位戲劇表演者而言,他所演出的內容乃是根據作家所寫的臺詞。儘管作家所寫的也是根據他個人的生命經驗,但是在演出的當下,作家往往是隱藏的。因此,不管對演員或作家而言,他們都處在一個「安全地帶」。但是講道者就不一樣了,因為講道者在講道時是直接面對聽眾,呈現個人的東西,因此某種程度的親密感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對一般的公眾演講家而言,在眾人面前分享自己的東西,自然地會產生一種恐懼感。而在所有的公眾演講者當中,講道者所面對的恐懼感與責任,更遠比其他的演講者大得多。為什麼?原因在於聽眾期待講道者帶給他們一種面對聖經的新眼光。同時,不像其他演講者可以肆無忌憚地說想講的東西,講道者必須傳講「上帝的話」。這就如同巴特在《羅馬書釋義》中所表達的:「當教堂的鐘聲響起,一種期待的氣氛便升起,似乎某種偉大、要緊、甚至生死攸關的事就要發生了。究竟是什麼事?乃是人渴望要聽見神的話。」[4] 正因為人們想要聽見上帝的話,此一事實往往帶給講道者莫大的責任感甚至是恐懼,以及因著這份恐懼,而花上許多時間去準備講章。這或許是造成許多講道者不願再去觀看自己講道錄影的主要原因,因為整個準備講章以及傳講的過程非常辛苦,有時甚至是很痛苦的。
話雖如此,觀看自己的講道錄影,是學習講道的一個重要步驟。講道者必須真實地面對自己,並相信自己還有成長的空間。這遠比單單倚靠會友在主日禮拜結束後,對講道者的講道所做的簡短評論來得更實際且更有幫助。事實上,有些人在看了自己的講道錄影之後發現,原來自己的講道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也有些人在觀看了自己的講道錄影後,才發現或不敢置信:原來自己的口齒不清晰。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一般而言,我們所看到的自己往往與別人眼中的我們會是不一樣的面貌。許多傳道人及神學生髮現,以一位聽眾的角度將自己的講道錄影反覆觀賞後,往往會得到令他們意想不到的結果。
三、講道者手札:講道的生活
除了個人的靈修筆記之外,筆者也鼓勵講道者建立「講道者手札」,目的是鼓勵講道者以一種更敏銳的態度,從日常生活中尋找講道的題材,包括書本、報章雜誌、新聞時事、小說、電影……,並將靈感記錄下來。特別是講道者必須學習關注時事及社會動態:這個世界、社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並學習用信仰的眼光來回應。巴特主張,講道是「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對今日的講道者而言,這仍是很重要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