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進入了試探?
本篇內容來自約翰·歐文《勝過罪與試探》
所有信徒都有的一項重要責任,
就是竭力殷勤地操練基督所設立的方法,
保守自己不落入試探。
當一個人陷入某種罪中時,他可以肯定自己已經進入了試探。所有的罪都來自試探(雅1:14)。罪的果實唯獨來自試探之根。雖然一個人從來不會因為任何罪而感到突然或大喫一驚,然而他會因為這種或那種試探而感到喫驚(所以使徒寫下了《加拉太書》6:1)。如果一個人因為被過犯所勝而感到喫驚,那是他受到試探以後的結果;因為使徒說,“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他的意思就是,人之所以會感到喫驚,就是因為先前沒有留意。人們有時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所以陷入極大的窘境。當他們被某種罪所勝時,就努力悔改那個罪,但卻沒有考慮導致那個罪的試探,也沒有竭力謹守不再進入那種試探。結果他們很快又為其所困,雖然他們對那表現出來的罪本身極其憎恨。真正想征服某種罪的人,必須也考慮引致他犯罪的試探,並將其連根拔除;沒有這一步的解救,他就不會得到痊癒。 很多可以及時敏感於罪的人,都在這一點上受了矇蔽。他們覺察到自己的罪,卻不知道自己遭遇的試探——他們對苦果不滿,但卻喜歡毒根。所以他們雖然因罪降卑,卻仍然活在導致那個罪的方式中,仍與那個羣體相伴為伍,還在繼續追求導致那個罪的目標。後面我會更多討論這一點。
試探有不同的程度。有些試探非常強烈,對靈魂造成很深的壓迫,攪擾折磨它,頑固抗拒各種化解它的努力;此時受試探者要與之角力的是試探具有的一種非同尋常的力量。就像一個人發高燒時,除非瘟熱使他癲瘋,他知道自己病了。人的情慾,如雅各所說,會“牽引誘惑”(雅1:14),引誘我們犯罪;但當情慾這麼做時,它通常是靠自己的力量,並沒有特別強烈的舉動,它的方式也更無聲無息、潛移默化。但如果情慾變得強烈,把靈魂弄得不得安寧,那麼靈魂就當知道情慾得到了試探的幫助。
一艘空船進入河流,會順流而下進入大海,它會按照水流的方向和速度,最終無懸念地漂進海中;但如果有強風襲來,它就會被吹得東倒西歪,猛烈地不斷衝撞堤岸和礁石,最後粉身碎骨,被捲入大海。同樣,人的情慾(如果沒有在基督的十字架上被治死的話)也會確定無疑地把人帶進永恆的毀滅,它們通常不事聲張,按照它們敗壞的方向和速度徐徐前進。然而,如果試探的強風颳了過來,人就會衝入各種臭名昭著的罪惡之中,粉身碎骨地被捲入永恆的滅亡。這對人們的一般情形而言是如此,對個別情形也是如此。希西家裏面一直都有驕傲的根;但直到他因巴比倫王的使者而落入試探時,這驕傲的毒根才使他忙不迭地炫耀財富和寶藏(代下32:31)。大衛也是如此;他也有驕傲,但直到撒但出來唆使他數點人數時,他才這麼做了(代上21:1)。猶大一開始就貪婪;但直到魔鬼進到他裏面,使他進入試探時,他纔開始籌劃如何出賣自己的主人,好滿足自己的貪心(路22:3)。同樣的描述也適用於亞伯拉罕、約拿、彼得等人。所以,在任何私慾或敗壞攪擾迷惑靈魂,使它有很強烈的衝動犯罪時,靈魂就要知道,它已經得到了某些外在試探的機會,雖然它自己還未覺察到,或至少它還沒有因為所遇到的某種刺激或鼓勵,就變成了某種具體的試探,從而需要按超乎尋常的方式對待。
當進入誘惑且處於初期階段時,是可以察覺的;比如,當心裏開始悄悄喜歡試探的內容,並且樂於通過各種方式助長它,加強它,只要不導致立即犯罪就可以。具體點說,比如一個人開始因敬虔、智慧、學識,或諸如此類的東西而有了名聲,人們常常在這方面提到他,而當他聽到這些稱讚時也沾沾自喜,那麼他的驕傲和野心就受到了鼓勵。如果這個人現在開始全力忙於那些可以使他在人羣中的名聲、地位和榮譽得到提升的事,並且心中也暗暗地希望得到提升,那麼他就進入了試探;而如果他還不對此加以提防,這試探很快就會使他成為私慾的奴隸。這就是耶戶的情形。他意識到他熱心的名聲傳了出去,也因此得到榮譽。約拿達在路上遇見了他,而約拿達是個善良聖潔的人。所以耶戶就想,“現在我有機會提升我熱心的名譽了。”所以他邀請約拿達和他同行,並且更認真地做工(王下10:16及其後)。他做的事情本身很好,但卻因所做的事而進入了試探,服侍了自己的私慾。很多學者也是這樣。他們發現自己因為學識而得到尊敬和喜愛。這抓住了他們心中的驕傲和野心。因此他們就日夜努力地鑽研學問。鑽研學問本身不錯,但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卻是爲了得到他們所喜歡的人們的稱讚和認可;結果他們所做的一切,就都變成了為肉體謀利,放縱私慾(羅13:14)。
的確,上帝時常從黑暗中帶出光明,使事態轉向更好的結局。也許一個人鑽研了很多年,心裏暗暗豢養着私慾,諸如野心、驕傲、虛榮等等,起早貪黑地滿足它們,但上帝卻在恩典中臨到,使靈魂轉向自己,搶奪了埃及的奢華(參《民數記》11:5),把原本用來服侍偶像的東西分別為聖,用來製造會幕。
人們甚至可能被比學問更好的事情所纏累,比如敬虔的信仰生活,福音事工中的努力,以及諸如此類的事情。有些人的信仰生活是他們的羅網。他們因為其信仰生活和嚴謹的行事為人而得到讚譽和尊敬。在我們所生活的日子裏,常常看到這樣的表現,因為我們很多事情都透過團體活動來達成。也許有人因為上述理由,發現自己成為某派人士的英雄, 成為該團體的驕傲。如果因此有些想法就潛入他們心中,使他們在其信仰生活和行為中,有超乎尋常的勤勉和積極,那麼他們就受到了迷惑,不僅沒有尋求更大的榮耀,反而把自己的敗壞摻和了進來。這種試探如此無處不在,對付它的方法就是受迷惑的人迴避所有沽名釣譽的機會;這樣,它就只需要在心中低語說,那種逃避是值得驕傲的。如前所述,在教會服侍中傳講福音的人,也可能落入同樣的情形。在傳講福音的事工上,可能有很多使他們享有盛譽的地方,比如他們的能力,他們的坦白,他們的熱忱,他們的成功等等;而所有這一切,都可能成為試探的燃料。所以,當一個人喜歡的事物讓他的私慾得到滿足——無論是通過本身很好的方式,還是通過並不明顯犯罪的方式,他就要知道,他已經進入試探了。 當私慾和某種試探因着某人的生活狀況和處境,或其他原因和某種試探相遇,並被挑動、激起,那麼他就應該知道,他肯定已經進入了試探。我之前告訴過你,進入試探不只是受到試探,而是處於試探的權勢之下,被其裹挾。當人處於適合其私慾和敗壞的機會、處境、便利中時,幾乎不可能不受到糾纏。如果巴比倫王的大使來到,希西家的驕傲肯定就會使他落入試探。如果哈薛作了敘利亞的王,他的殘暴和野心一定會使他野蠻地對待以色列。如果祭司們拿着他們的銀錢來,猶大的貪婪馬上就會發動,使他出賣自己的主人。在我們所生活的日子裏,類似的例子也能找到很多。有人以為在虺蛇洞口玩耍也不會被咬(賽11:8),摸了石漆也不會弄髒,懷裏搋火衣服也不會被燒(箴6:27);但他們錯了。如果你的事業、生活軌跡、所處人羣,或任何類似的因素,使你遇到適合於你私慾或敗壞的事情、方式、人物,那麼你就要知道,你已經進入試探了;你怎麼才能全身而退,就只有上帝知道了。假設一個人心中有任何污穢的種子——無論是輕浮、虛浮,還是愚昧——在其生活經歷和社會處境中開始發動,那麼無論他是清楚注意到了它,還是隻注意到了一點,還是根本沒有注意到,他無疑都已經進入了試探。對高位的野心,對各種迷惑人心之事的熱衷,在浮誇人羣中的污穢敗壞想象,對虛浮和愚昧的書籍文章的鑽研,都是這樣。比起某個具體情慾和適合於它的對象或處境放在一起而不互相影響,火和易燃物放在一起而不互相影響要更容易些。
當一個人處於軟弱之中,對當負的責任疏忽大意敷衍塞責,當他無視自己的責任,滿足於粗心冷漠、死氣沉沉、得過且過時,當他的靈魂沒有快樂、喜悅和滿足,與之前的狀態完全不同時;他就要知道,雖然他還沒有遇到試探的具體爆發,但他已經進入了試探,如果他聽之任之,這些試探遲早會爆發出來,給他帶來困擾和災難。我們今天有多少人從火熱的信仰宣告中墮落,在禱告、讀經、聽道等事上疏忽,變得馬虎、漠然!如果你能在這種情況下找出一個靈魂沒有虧損的人,我敢說你也能找出一百個睡臥在海上航行之船的桅杆上還安然無事的人;他們正置身於某種惡毒試探的利齒之下,隨後必在其生活和道路中結出苦毒的果子。在某些從愚昧中返回的人口中,我們每天都能聽到這樣的哀嘆:“哦!我忽略了私下的禱告;我沒有默想聖言,也沒有注意聽道,甚至厭煩這些事情;然而我還說自己很富足,一無所缺。我根本沒想到這不潔的私慾在我心中滋長,沒想到這無神論、這些可憎的事情在那裏泛起沉渣。”這是一條鐵律:如果一個人的心在敬拜上帝的責任上,無論就其內容還是形式而言,變得冷漠、馬虎,或應付形式,失去了他原來的心態時,那麼某種試探已經抓住他了。屬世或驕傲,或不潔,或自我中心,或惡毒和嫉妒,或這樣那樣的污穢,已經佔據了他的心靈;即使他沒有察覺到,但這樣或那樣的污點,已經在他的身上出現了。無論對盡責的內容還是形式來說,這一點都成立。人們可以出於很多罪惡的理由,特別是爲着安撫他們良心的緣故,至少在形式上持守宗教責任,雖然他們的心根本不在那上面;而且就盡責所要求的靈性而言,他們也毫無生命。撒狄教會的人保持履行了宗教責任,因此按名是活的,然而因為他們的行為缺乏屬靈的生命,所以其實是“死的”(啟3:1)。
這就像一個人的身體出問題時,如果他發現自己精神不濟,心中煩悶,頭重腳輕,整個人都不對勁,那麼雖然病痛還沒有實際爆發出來,他還是會喊說,“我覺得我快要發燒了,我渾身乏力,頭昏腦漲”——當靈魂出問題時,也會如此。如果一個人發現在敬拜上帝、與上帝相交的責任上,他的脈動紊亂,如果他的靈性暗淡,心思昏懵,他就應該得出結論說,即使他的私慾還沒有爆發出來,但他已經進入了試探,而眼下他急需反省造成這些症狀的原因。如果在恩典的事情上頭腦發沉,如果在當盡的責任上心靈冷漠,那麼罪惡就伏在門口了。這樣一個靈魂即使躲過了主動犯罪的試探,還是躲不過忽略之罪的試探。當那女子說,“我身躺臥”(歌5:2),她已經“脫了衣裳,怎能再穿上”(3節)時,她在向基督盡忠、與基督相交的事情上,已經心有不甘了。接下來你聽到關於她的消息是什麼呢?她的“良人卻已轉身走了”(6節)——基督已經離開了;即使她努力尋找,還是找不着他了。上帝在信徒裏面創造的新生命與敬拜上帝的責任之間,有一種適切性,以至於二者無法分開或割裂,除非受到某種病症的攪擾。新生命以敬拜上帝為食物,從中得到加強和成長,在其中享受甘甜,並因此與天父上帝相遇;所以,除非它因某種試探而患病,否則新生命本身只會以敬拜上帝為樂,渴望履行這些責任。這種狀態在《詩篇》119整篇中得到了描述。不進入試探,就是不脫離這種狀態或性情。還有很多其他表明靈魂進入試探的跡象,如果我們仔細探究,就可以把它們找出來。
但我提出這些,是爲了使我們避免很容易落入的虛假安全感,並且指出,在面臨試探的特別情境中,我們的具體責任是什麼;因為已經進入試探的人需要的是脫困的方法,而不是努力避免進入試探的方法。這時應該如何做,本書後面將會論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