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罪的真面目」系列──「罪是自義」這個題目。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經文載於約拿書,我雖然會讀出大篇經文,但開始前還是先重溫整個故事。今天你聽到的信息,都是來自喬納的故事。
在這個有關罪的系列中,談到心靈破碎,談到走過人生的幽谷,經歷沙漠的乾渴,我們正在探討甚麼是罪,這是人類的真正問題。一連幾個節目,我們的焦點亦會放在向萬國萬民傳揚好消息的國際宣教事工上,但很諷刺,這些議題全都在喬納的故事中找得到,全部可以找到答案。
喬納為我們今天的題目上演了四重奏,全部集於一身。故事是這樣的:最先部分已經家傳戶曉,但第二部分雖然更重要,卻沒那麼出名。約拿書的開頭,神呼召喬納去尼尼微這個古時的大城。第1章2節記載,神吩咐喬納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可是喬納卻背道而馳,一心想逃之夭夭。
他乘船逃往他施,正好朝相反方向,離巴比倫越來越遠。我們大概都聽過喬納故事這個經典部分。他在逃跑,神的烈怒卻吹來狂風,風暴嚇怕了船上每個人。喬納於是對一眾水手說:「你們將我擡起來,拋在海中,海就平靜了。」他們於是將喬納拋在海中,然後有條大魚把他吞了。在魚腹中,他醒悟過來,謙卑下來。他謙卑自己,開始禱告。我們的探討就從這裏開始。約拿書第2章7至9節,喬納祈禱說:
7我心在我裏面發昏的時候,我就想念耶和華。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的面前。
8 那信奉虛無之神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
9 但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與你。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救恩出於耶和華。」
10 耶和華吩咐魚,魚就把喬納吐在旱地上。
接着是下一章,讓我讀出第1至5節和第10節。
3:1 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喬納說:
3:2 「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
3:3 喬納便照耶和華的話起來,往尼尼微去。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3:4 喬納進城走了一日,宣告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
3:5 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
10 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
當喬納知道尼尼微人得救後,竟然大發牢騷,讓人大感震驚。第4章記載:
1 這事喬納大大不悅,且甚發怒,
2 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
3 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着還好。」
4 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
5 於是喬納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裏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6 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喬納,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喬納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
7 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
8 日頭出來的時候,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曬喬納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着還好!」
9 神對喬納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嗎?」他說:「我發怒以致於死,都合乎理!」
10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
11 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看到一幅幅罪的圖畫。部分聽眾朋友可能還記得在傑裏邁亞書第17章,我們看到一幅罪的圖畫,傑裏邁亞以樹比喻人。我們都有根,罪結出果子前,都是因為根扎錯了地方;而罪演變成惡行和態度前,都是取決於心裏所思所想。
每一個人都有根本的依靠,要不是依靠神,就是依靠自己。這個決定促使你犯罪或成聖,因此傑裏邁亞表示,罪變成惡行和外在的醜惡前,根本上是一種內心的態度。今天我們會探討一個具體例子。喬納的使命很明顯是一位宗教領袖,他要當一名傳道人,一名牧者。他要成為道德高尚的宗教人士,合乎正統,可惜最終淪為罪的奴隸,比起尼尼微墮落的異教徒還不如。
罪會打倒你,除非你明白罪骨子裏的本質,明白得相當透徹。要是你不想被罪打倒,必須知道就是最虔誠、最道德、最正統的人,也可能被罪捆綁,劇烈程度與那些反宗教人士和無神論者不相上下。
說到罪,喬納教曉我們甚麼?首先,經文教導我們,神臨到喬納,揭示他犯罪的症狀。這裏有兩個症狀,一是道德混亂,二是內心出了問題。神接着替喬納的罪把脈診斷,我們可在此為罪下個定義,看到它是個靈。罪在信徒身上兇狠和猛烈情度猶如在一個生活敗壞的人一樣。最後,我們看到神的醫治。
第一點,喬納犯罪的症狀。神臨到喬納,指出了兩個症狀,大概意思是說:「請看看這些症狀,有問題出現了。」第一個症狀,神重複了兩次,指出喬納並不愛尼尼微這個大城。在第10和11節,祂提到愛惜,說:「這蓖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豈能不愛惜呢?」
「愛惜」這個詞翻譯得不太好,但原文的意思很難翻譯。原文這個詞解作為心愛的事物悲傷,意思是愛某事物,也為之傷痛。神大概是說:「喬納,看看你的心迷失在哪裏。你為何對這城市沒有愛?你對一株植物的愛,怎可多於這個城市,愛這株植物多於城內數以萬計的人?」
神的邏輯很奇妙。喬納第一次逃跑,大概心裏說:「我不打算去尼尼微城。我只是個信徒,不打算去那裏成為宣教士。」他最初很可能這樣告訴自己,給自己藉口,說服自己。他或許說:「這是個可怕的地方。我如果去尼尼微城,宣講神的審判,可能會性命不保。」
當你讀到第4章1節,所有危險已經過去。尼尼微人悔改了,聽從了喬納的說話,而他逃跑的真正原因也表露無遺。他的確去了尼尼微城,但他痛恨那個城市,痛恨那些污穢、令人毛骨悚然的異教徒。他痛恨他們,不願看到神賜福給他們。換句話說,他沒有愛那個城市。神臨到他,向他說話,話中的邏輯真是不可思議,奇妙之極。神大概是說:「你怎可不愛惜這個地方?你的內心出了問題。」
邏輯是這樣的,我以此作為依據。在約拿書的開頭,神對喬納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神指出那城市越來越墮落,越來越殘暴,越來越可怕。想想這個邏輯,很是奇妙的,而喬納就像大部分的信徒。
我認識的信徒中,大部分這樣說:「這城市越來越烏煙瘴氣,我打算離開。這城市越來越醜惡,我要離開。這城市的暴力事件越來越多,我準備離開。」這些理由當然完全站不住腳,神的意思是,你要去那個城市。為甚麼?正正因為它越來越敗壞,越來越醜惡。神好像在表示:「對神的子民來說,有哪個地方比得上這個城市更應該住下去?這個城市越是敗壞,你就越要前去。」
請想一想,你心裏對你所居住城市的想法和態度,是像喬納,還是像神呢?神表示,當你來到一個地方,對這個地方冷漠無情,實在毫無道理。神說:「這蓖麻……你尚且愛惜。」園丁會明白對植物的情是怎麼回事。
神的意思是說:「你愛惜這棵植物,當你看見它枯死,就忿忿不平。很好,你很有愛心,令人讚賞。可是你對這個世界又怎樣?你的心出了甚麼問題,為一棵枯死的蓖麻尚且會哀傷,卻對千千萬萬失喪的靈魂無動於衷?如果你的內心安好無缺,慈悲仁愛,當你面對那麼大的城市,內心定然充滿愛惜。你會充滿愛。但你不愛這個大城,冷漠無情,這反映你內心出了問題。喬納,是甚麼問題呢?」這是第一個罪的症狀。「你的心有違常理。出了甚麼問題?」
第二個症狀是喬納的怒氣。神先後兩次臨到喬納,這是很有意思的。看看第4章4節和9節,神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換句話說,神兩次臨到喬納,對他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喬納卻這樣響應:「我發怒以致於死,都合乎理!」好像要對神說:「我已生無可戀,靈裏枯乾,不想再活了。」神要他知道,這樣全不合理。
我們讀到這裏必須十分小心。我能否收回剛纔兩個論點?首先,我不是在教導發怒是罪,這不表示大發烈怒是罪行。神會有烈怒,耶穌也會大發雷霆。總的說,發怒不是罪。其次,就連對生命絕望沮喪也不是罪。
舉個例,喬布痛不欲生。他的肉體痛苦難擋,有時身體上的痛楚極大,你會很自然的說:「我寧願死去。」這是人之常情。這是生理上的原因,化學和荷爾蒙作祟,使人陷入極度抑鬱。然而,喬納的情況可不同。
神對喬納說的話,大概是說:「你的怒氣看來過了火,為何這樣便想尋死?你為何被忿怒捆綁得這麼緊?為何不想再活下去?喬納,這是第二個症狀,反映你內心出了問題,你心裏出了甚麼問題?你對尼尼微城沒有愛,你的苦毒,使你不想再活。你心裏到底出了甚麼問題?」不合邏輯和不合理的忿怒,都是罪的症狀。
到了第二點,是替喬納的罪診斷。神臨到喬納,好像同樣在為我們診斷。神就像個很好的醫生,替他診斷的同時,也使他成了診斷我們的臨牀病例,儘管喬納多半無法得知。在第4章2至3節,他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喬納為此崩潰,忿怒不悅。
你看到「恩典」這個詞麼?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是神救恩的愛,救贖的恩典。喬納的投訴大概是這樣:「最令我煩厭,使我崩潰的,是救贖大愛除了賜給正直虔誠的以色列民,竟然也賜給這班污穢骯髒的異教徒,他們是我們的敵人,國力與日俱增,如果禰不滅絕他們,那麼我們早晚會被滅絕。我無比失望,禰給我們的恩典和大愛,竟然也給他們。」
他反映的罪,就是內心的自義。喬納很自義。這是甚麼意思?聖經教導我們要追求公義,今天我們提到公義,常會聯想到道德和虔誠。其實有點不同。
在聖經中,公義的相反是羞恥。所以尋求公義,代表我們定睛在某些品格上,說:「這能使我行走正途,令我像一個人,賦予我價值,給予我信心。」喬納所作的,就是自義,他高舉公義,讓公義成為信心,成為自己的意義,成為自己的光榮,令自己很有價值。自義是高舉你某些成就或身份,然後付諸行動。
喬納是這樣做的。真是太棒了,完全正確。愛自己的國家和同胞值得讚許。他作為以色列人,熟悉神的話語,追隨神,神也看顧他,心裏因而有點自豪也是無可厚非。但當他看到另一個民族也得到神的看顧,於是陷入絕望悲憤,不想再活。如果你失去了某事物,便覺毫無盼望,那麼你的盼望就是那事物。
如果你失去了某事物,便覺一無所有,那麼這事物便是你的一切。這是你的義,是你抓緊的假救生圈,是你的信仰,是你的榮耀。喬納在這裏想尋死,我之前曾說過自尋短見的原因不止一個,他不想活,因為心理失衡。他整個自我形象建立在以色列民族的崇高道德和宗教上,認為他們比其他民族優越。
他將宗教信仰變為偶像。他認為以色列人比亞述人優越,自我形象建基於此,這個時候他便崩潰了。希望你看見喬納自義的方式。這故事的結束,也是這卷書的結束。最後,神嘗試教化喬納,與他對話,幫助他看見自己的罪,以一個問題作結。故事在這裏結束,我們永遠不知道喬納後來怎樣。
為何世上會有卷書這樣收結?甚麼樣的故事以這種方式結束?就是好的故事,特別想帶出某些信息。我們都是喬納,神不單是在問喬納,也在問我們每一個。神要告訴喬納的信息,同樣是要我們明白。因此,故事這樣結束,神的問題便留給我們回答。
我們有相同的困局,神留給我們的問題,說明了我們的心出了甚麼亂子?是的,我們未必全都像喬納那樣種族主義,或許不會將祖國的民族利益奉為偶像。我們不會以此自義,但每個人心裏其實都是非常自以為是的。
你說:「這怎麼可能?」多年前我讀過著名牧者和循道宗的共同創始人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一篇講章,這篇講章對我日後的傳道牧養工作,以至對人生的反思,都影響深遠,塑造了我今天的風格。這篇講章題為《恩典的方式》,懷特腓指出要成為基督徒,你需要做兩件事。你在成為基督徒前,須做這兩件事。他說,首先你得認罪悔改,但這還不夠,因為就是法利賽人也會做。他說的第二件事,就是為你的自義認罪悔改。
有些人會說:「這麼說來,你的信息是從那篇講章得來。」是的,我不是原創人。我是參考那篇講章的,讓我向你略為引述。懷特腓說:「自義是你成為基督徒之前最後一個偶像,植根於內心。」懷特腓在那篇講章裏指出,人要自己作主,不單叛逆神能夠做得到,就是順從神的人,也能尊自己為大,要成為基督徒之前,你得明白這個道理。
你要明白,人是可以透過順從律法,自己作生命的主,迴避救主耶穌,尊自己為大。除非你明白,否則永遠無法明白基督徒的意思是甚麼。你認罪悔改,昂首向前,將自己生命降服交上,年復年下去,卻沒有甚麼轉變。
你從不真正認識神。懷特腓說,這是因為你認罪悔改了,卻從沒看見內心的自義。自義是你成為基督徒之前最後一個偶像,植根於內心。你要看見救恩來自神,完完全全出於神。順帶一提,喬納在第二章結束時,顯然明白這點。在神吩咐大魚把喬納吐出來前,他說了甚麼?在約拿書第2章10節,他說:「那信奉虛無之神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你可知喬納在說甚麼?
他的意思大概是說:「神啊,我明白了。你的恩典浩大,愛那些污穢的異教徒就像愛我們一樣。我知道街上最潦倒的人,貧民窟裏最不堪的人,不會比上流紳士更失喪,因為每一個人,不論是有沒有信仰,順不順服,全都在抗拒神成為救主,敵擋神成為救主。我們全都達不到要求,僅僅唯有恩典可以拯救我們。救恩不是出於自己,不是因為你是誰,或者做了甚麼。救恩是屬於你的。」
喬納得到了,但遺忘了。喬納帶出的信息,與懷特腓的信息如出一轍,都是說要成為基督徒,離開魚肚裏的監獄,你得看見內心的自義。你要明白這點,說:「主啊,求禰單單因為耶穌的恩典救贖我。」可惜你一直忽略這點。
成為基督徒,靈裏成長,意思是神一次次臨到你,讓你一次次重新看見內心的自義,明白它仍在工作,仍然存在。你的心仍然分裂,除了神外,你仍在服侍其他事物。你仍在尋求別的事物來打救你,視它們與神同等地位。
成為基督徒,靈裏成長,就是要越發看清楚那些虛假的公義仍在內心作祟,它們其實是自義。有人會說:「可以怎樣做?」那好罷,看看喬納自義的記號,以此來省察自己。讓我給你講說當中的三個記號。
我們已看到自義的一個記號。當你失去某些事物,就失去所有樂趣,連求生意欲也失去了,自義便清楚可見。你可記得《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中的一個賽跑選手?他是一名短跑運動員,他要獲得金牌,因為他說:「我只有10秒時間來證明我的存在。」
這麼說可能很乏味,也很老套,但要是你不明白你正在渴慕某些事物,未必是成為知名運動員,未必是金牌,但你的心在奔跑,在尋找甚麼,你說:「如果找到這東西,我就可以證明自己有價值。」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正是這樣,就是不認識自己的內心。
多年前有個婦人曾對我說,任何你附加在耶穌以外才可以使你快樂的條件,將會咬着你,像咬着喬納。它會咬傷你,使你的情緒大上大落。你在服侍它,也在服侍神,希望有兩位主人,但你是做不到的。自義的第一個記號,是你被所追求的事物驅使東奔西跑,充滿情緒主觀。要是你失去它,你會怨天尤人,悲憤得不想再活。
自義的第二個記號,你不會安慰受傷的人,正如喬納一樣。當你走近一塌糊塗的人、破碎的人、受傷的人、問題纏身的人,你對他們不抱有希望,事實上你心裏有種優越感。這一點至為重要,對我們作為基督徒十分關鍵。
曾經有位女士走來和我訴苦。她並非基督徒,直至今天也不是,但她曾跟基督徒談過信仰。她那時告訴我,她是個妓女,又告訴我,當其他基督徒知道後,他們的反應全教人心灰意冷,令人愕然和沉默。甚麼安慰話也沒說,已經算得上是最好的反應。
他們最糟糕的反應,明顯是自覺高人一等,說:「哪有人幹這種事?」你可知意思是甚麼?尼尼微的異教徒比喬納更早明白恩典,在他可以向尼尼微城傳講恩典前,他們已經在教導喬納,到底甚麼是恩典。這給我們甚麼啟示?
許多基督徒的出身背景不錯,屬於中產階級,當你與這樣一位妓女談論福音,心裏已打定輸數,對她不抱有希望,然後說:「神啊,這個人一塌糊塗……」甚至更糟糕的,自覺優越,看不起她們。你可知意思是甚麼?
你可能說,你相信自己是個蒙恩的罪人,但你不認為自己是個神蹟。你沒看見自己是個恩典的神蹟。換句話說,你在跟這個妓女談論福音,很可能聲音柔和,但表現出來的意思,其實是這樣:「明白了,我是個基督徒,但你呢?看你一塌糊塗,完全是兩回事。」不,這不是兩回事。神要告訴喬納的就是這點。
喬納第一次領受這真理。他對神的爭辯,大概是在說:「那信奉虛無之神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可是恩典臨到他們,就像臨到以色列民一樣。」然而,喬納何嘗不是在信奉虛無之神。兩者沒有太大差別。我們作為基督徒,要進入人羣,從人羣中察驗自己的自義,看看自己是不是法利賽人。在我們向人羣傳講福音前,先讓他們向我們彰顯福音的真諦。
當失喪的人不想與你傾訴他們的問題,這就暗示了你的自義,這是其中一個記號。他們不會走近你,因為一接近你,最低限度就是心灰意冷,最糟糕則是被人輕看。神對喬納說,也是對我們說,如果你明白恩典的福音,明白你過去的光景,現在又是甚麼光景,藉着恩典得着現今光景……
那麼當你與這樣一位妓女講論福音,會說:「啊,你的背景、做過何事、有何身分,都不會阻礙神的恩典。神愛罪孽深重的人。神臨到我們這些罪人,正如哥林多前書第1章27至28節所說,「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祂愛每一個罪人。因此,神大概是要喬納明白,神看見一個地方,就會充滿了愛,深深着迷。祂看見各式各樣的人,就想施恩典救贖他們。如果你與人傳講福音,無法對這個人抱持盼望,也無法謙卑下來,你就是心存自義了。
最後,是自義的最重要記號。有人會說這是個污點,那好罷。自義的最大記號,就是不覺得內心自義。喬納就是這樣。換句話說,你越是察覺內心自義,就越不自義;相反越不認為內心自義,就越發自義。
如果你根本不認為內心自義,那麼你就是被自義完全支配了。你越是成熟,回顧走過的路,會說:「啊,我好像喬納在魚肚裏,終於明白過來,可惜剛剛又已遺忘。」基督徒時常在檢視內心的自義,每時每刻都在省察。
舉個例,你為何不能接受批評?為何批評使你沮喪?為何會震驚難過?因為批評在摧毀你的表現,破壞你的自我形象,打擊你的自義。是自義令你厭惡那些批評,當你批評別人,他們感到被攻擊,同樣是自義在作祟。
一個垂頭喪氣、心灰意冷的人,如果你抨擊他,這就顯出你的自義。你並沒有謙卑待人。事實上,當你想批評人時,為何那麼易怒和暴躁,認為「除了自己,別人都一塌糊塗」。這是你的自義,你因自義流露的優越感洽洽就是自卑感在作祟。
你滿腹焦慮,終日覺得諸多缺乏。這就是你的自義。基督徒則能夠時常察驗,找出根源,看到你的言行背後的問題。你越能看得清楚,就越能夠釋放;你越看不見,就越受到捆綁。
第三點。神醫治喬納的罪。神的醫治是甚麼?神當然有醫治的妙藥,這就是神的恩典,即是福音。當喬納第一次被大魚吐出來時,他確實體會到恩典。救恩在於主,由主而來,世上從來沒有宗教這麼說的。我要說的話,並不擔心會自相矛盾。
世上從來沒有宗教表示,貧民窟裏最卑賤的人與道德最高尚的上流紳士,同樣都是失喪的人,同樣需要蒙恩典拯救,也單單隻有恩典能救贖他們。自義完全站不住腳,地上從來沒有宗教這麼說過。神怎樣醫治?讓我簡略說明:首先,祂的醫治是連續不斷的;其次,祂下的是重藥;第三,祂充滿憐愛地醫治。
首先是連續不斷醫治。祂不斷向我們呼喚。你若是一個基督徒,在成長中,你會發現神不斷在對你說話:「你又忘了福音。」一次又一次,伴隨着你的基督徒生命。「我在魚腹中記念福音,但蓖麻下忘記了,然後在蓖麻下又明白過來。」
我們怎知道喬納在蓖麻下重新想起福音?因為他的故事被記錄下來,只有清楚自己蒙恩典救贖的基督徒,纔會跟其他人憶述自己這等醜惡的一面。若他在蓖麻下領悟了福音,他亦會漸漸忘記。神日復一日對我們述說這恩典。
神要我們明白:「你所以苦悶,對人處處防備,感到壓迫,心驚膽戰,苦毒惱怒,對別人嚴苛刻薄,很想離羣索居,因為你正以某些事物來填滿自己,但只有我才能夠令你飽足。你高舉智慧、正義、聖潔和救贖,就是把我擱在一旁。」神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說:「你忘了福音。」祂不會停止醫治。
其次,祂下的是重藥。喬納怎樣明白過來?神取走他的心愛之物──蓖麻。神使它枯死。有時要你看到自己的自義,明白它如何支配你的生與死,唯一可行方法就是取去你心愛之物。聖經說,神「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然後「安排炎熱的東風」吹來。
英國牧師、著名詩歌《奇異恩典》的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寫了一首未被譜成音樂的詩歌,開始一句這樣說:「懇求神使我成長,更像祂的形像。」詩歌接着一轉,說到事情恰恰相反,生命全盤崩塌,所有事情都出了亂子。詩歌之後說:
祂大能手看似加增 我心裏的愁煩悲哀; 推倒所有美好計劃, 擊打我根,丟進幽谷。
約翰‧牛頓說:「神擊打我根,弄死我的蓖麻,取走一切,我向神咬牙切齒。我呼喊,為何使我絕望無助?」你可知詩歌最後怎麼說?約翰‧牛頓寫道:
向主呼號,為何如此, 蟲咬蓖麻,以致枯槁? 我主慈言:「以此應允, 賜下恩典,信靠得力。
凡此試煉,推倒自義, 抹去狂傲,使靈自由; 計劃受阻,榮華落空, 但在我裏你全所有。」
他擊打我們的根來拯救我們。
第三是憐愛。你可看見神怎樣臨到喬納?沒有發怒。神問他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意思是要他看看自己,這樣發怒到底應不應該。神慈祥地開導喬納,溫柔地問他問題。當你這樣詢問別人時,代表你不打算直斥其非,而是要幫他醒悟。神為何不發怒?為何不對喬納說:「喬納,我受夠了。」?然後降下祂忿怒的烈火。神為何不再發怒?
答案在此。路加福音第11章32節記載,距離喬納多個世代之後,有一個人站在大羣自義的法利賽人面前,說:「當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喬納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在這裏有一人比喬納更大。」馬太福音第16章4節記載,「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神蹟,除了喬納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看。」耶穌在說甚麼?
耶穌的意思,是說正如喬納被丟進預表神烈怒的狂風暴雨中,結果救了一船的人,耶穌基督也要真真實實被丟進神烈怒的狂濤裏。祂的確被丟進公義和毀滅的駭浪中,進入全宇宙最黑暗的深淵,徹底破碎,於是救了船上所有人。
耶穌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藉着我進到神面前,懇求恩典降臨,神不會對你發怒。」因為比喬納更大的耶穌正站在面前。祂被丟棄,所以神臨到我們,溫柔地說:「再給你機會,你何時明白?」現在,神沒有把我們丟進祂的烈怒裏,因為當我們唱詩歌《穩當根基》,歌詞這樣說:「當我召你前行經困難深水,那翻騰波浪不能將你淹沒;因我必同在由痛苦中祝福,在痛苦憂患中使你得成聖。」神的意思是說:「我要藉着福音,告訴你可以怎樣依靠我的愛得着自由。」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當我們領受禰的愛,我們知道禰的恩典不是給自義的人,而是給悔改的罪人。求禰讓我們進到禰面前,與禰一同坐席,聆聽禰溫柔的提醒,摒除自義,靈裏得着自由釋放。我們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