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罪的真面目」系列──「罪是酵母」這個題目。
我很喜歡十七世紀著名英國詩人赫伯特(George Herbert)的詩。有一首詩印象很深刻,描述那個年代旅店主人的熱情款待。
當旅客來到旅店,汗流浹背,疲乏難當。旅店主人迎上前,第一句話便問候說:「你缺乏甚麼?你缺乏甚麼?你需要甚麼?」赫伯特在詩中將耶穌比喻為旅店主人,慈悲可親。他說到一個人來到耶穌面前,自覺一無價值,滿心罪污。詩歌這樣描述:
恩主熱情歡迎,我卻在退縮不前,一身浮世的灰塵與負罪的愧疚。
我進門那刻,疲乏的面容,逃不過恩主雪亮的眼。
恩主輕輕靠近,對我溫柔細問,是否有何缺乏。
詩歌餘下部分,是比喻為靈魂的旅客的自白:「我不值得逗留此處,讓我掩面離去。」最後,象徵耶穌的那個旅店主人說:「誰該揹負這種罪名?你定當就坐,細品我的生命。」於是我坐下,得享這愛的宴席。所以當你去到耶穌面前,請坐下細細品嚐。
現在讓我們進入今天的經文。附帶一提,這些經文都與餅有關。全部關於餅,坐下來,細細品嚐。馬可福音第7和8章,經文很接近,有兩類不同的人來找耶穌。耶穌在兩段經文都談到餅,但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表達。我們將比較這兩段經文,看看有甚麼得着。
馬可福音第7章25至30節:
25 當下,有一個婦人,她的小女兒被污鬼附着,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他腳前。
26 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她的女兒。
27 耶穌對她說:「讓兒女們先喫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喫。」
28 婦人回答說:「主啊,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喫孩子們的碎渣兒。」
29 耶穌對她說:「因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
30 她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牀上,鬼已經出去了。
馬可福音第8章11至17節:
11 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 12 耶穌心裏深深地嘆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 13 他就離開他們,又上船往海那邊去了。 14 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 15 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16 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 17 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
我們這個系列,每星期都會問同一個問題:「我們犯了甚麼錯?人類犯了甚麼錯?為何人能夠喪盡天良,無惡不作?」我們已說過,聖經的答案是因為罪。為甚麼人可以互相殘害,不留餘地,是因為人心中有罪。道德標準被完全顛覆。
在這個系列,我們探討的主題,我稱之為「罪的真面目」。我們這次將不會研讀使徒的書信或律法,或研讀聖經對罪的教誨,我們會看看一些故事,那是歷史的部分。我們會探討一些有關罪的具體例子和比喻。我們看過了該隱這個實在的例子,看到罪像一頭怪獸。我們往後會探討乃縵,看到罪像大痲瘋。在這次節目中,我們會探討法利賽人,看到罪像酵母。
在此,我須要澄清一下,不止作為今天的引言,還是我們整個主題的基礎。有人可能會問:「為何花這麼多時間探討這樣負面的題目?說到罪,這題目多麼不受歡迎,多令人不暢快。」可能有些人會說:「這甚至動搖了我對基督信仰的基礎。」也許有人會說:「我不確定是否信神,為何還要探討罪呢?」讓我給你兩個理由,說明為何這個題目不僅重要,更是非探討不可。
第一個理由。如果你認為,自己不確定是否信神,為何還要聽一篇有關罪的講章,那麼我要特別告訴你,聖經對罪的教誨,是基督信仰真實性最強而有力的證明之一,的確是最有力的證明。
在整個系列裏,許多時我都能給你長長的清單,一個個絕頂聰明的人,最初厭棄基督信仰,鞭撻宗教,但後來全都浪子回頭,信心堅定,非常虔誠。原因沒有其他,只可能因為他們親眼目睹人類罪惡滔天,明白只有基督信仰提到的罪,可以解釋人類歷史中沒完沒了的惡行。
我讀過一個人的著作,接下來將一再引述這個人。他是大學教授,自稱世俗自由主義者,這個人就是著名社會學家和教育家德爾班科(Andrew Delbanco)。他這麼說:「現今以我們理智去理解及面對充斥在社會的種種不公義與邪惡已經嚴重不足了。」他在書中指出,如果你拋開宗教,摒棄道德,否定宗教提及的罪,那麼要解釋人類自相殘殺,只能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要麼便是心理學或社會學。
如果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換句話說,我們是在不斷進化。進化論一向在粉飾太平,其中的花招,就是將人類的自相殘殺解釋為:弱肉強食,物競天擇。你也可以根據心理學,歸咎於壓抑的情緒爆發。不然的話,你可從社會學出發,說是因為生活困苦,迫上絕路。這些都是德爾班科的解釋,我可以給你冗長的名單,他們都可作證,只要你站在罪惡面前,真真正正面對它,那麼以上這些理論全都空洞無力。
如果那些理論成立,我們不僅罪惡,而且還無能為力,然而當我們真正面對罪惡,就會知道這些理論,沒一個站得住腳。他說生物角度可給予解釋,人類無惡不作,因為我們是從野獸進化而成,野獸都是兇殘成性的。
俄國偉大的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的名著《卡拉馬佐夫兄弟》裏這麼說:「我們罵人衣冠禽獸,兇殘成性,對那些野獸來說實在很不公平,完全是一種侮辱……老虎只懂張牙舞爪,撕扯啃食,從不曾想過把人釘死的酷刑,即使真有此能力,其實連想也不會想。」形形式式的理論學說,都是想解釋罪惡,但全都不着邊際,唯一有力的解釋,只有道德完全崩潰,我們對真理視而不見,明知故犯。
如果你不肯接受歷世以來傳統對罪的理解,你無論是個人方面,還是待人接物方面,都會出現偏差,生活陷入混亂。你會像上個節目談及的掃羅,活在自欺中,無法看清自己的真面目。如果你不明白罪的教義,很難能在人生中站立得穩。
另一方面,如果你不理解罪的教義,很難明白神的愛和恩典是何等榮耀,更不可能為之着迷,歡喜讚歎。有一個比喻多年來給我許多提醒。假如你有一天對我說:「那次我正在你家中,但你剛好外出。當時有人來追收欠款,我於是替你付清了。」我會如何迴應?這完全視乎欠款有多大。
如果只是郵費呢?如果那人是房東,來追收拖欠的租金呢?如果是稅務局的人,來清算十年來所欠的稅,準備將房屋查封呢?除非我知道是欠了十元、一萬元或是一百萬元,否則不可能知道你幫了我多大的忙,是一點點呢,還是救了我一命。我也不會知道,是應該握一握手錶示謝意,或是熱淚瑩眶,立誓此恩不忘。除非我知道欠款多大,否則不知應如何響應。
因此,你現在的生命若是欠缺一份喜樂,請你想想,要是耶穌為你受死並未徹底改變你,使你驚喜得不知所措,令你判若兩人,當你思想祂在十字架上為你受苦至死,卻怎樣也無法得着喜樂和力量,總是有心無力,欠缺喜樂,你可知道主要原因是甚麼?你未看到祂為你所作的付出到底有多大。你不知祂為你擔當了多少,不知祂所成就的,到底有多偉大。
如果你沒有喜樂,如果祂的付出,沒有令你更新,那麼你就是不明白罪有多重,有多深。這是最主要的原因。英國著名作家和翻譯家桃樂絲(Dorothy Sayers)有一部著作《信仰與混亂》(Creed or Chaos),將這個道理解釋得淋漓盡致,面面俱到。她說,如果你不明白罪,看不到罪的嚴重性,不知道罪有多深,那麼面對生命,就不能理解罪帶來的絕望及耶穌所帶來的盼望。
她說:「如果以為基督信仰是超塵脫俗,脫離現實,充斥着理想主義,純粹導人向善,強調好心有好報,那真是十分可悲……相反,基督信仰是無情的現實,甚至是殘酷的現實(這是獨有的見解,而且從不動搖)。事實上,我們不可能過着無懈可擊的生活,也無法得着快樂,然而神成就了永恆的救恩,使地上一切的快樂,看起來猶如糞土。」
這就是基督信仰。你可知她在說甚麼?她是說,一方面,你以為人類互相殘害的原因是社會出了問題,是心理上的壓抑爆發,可是如果不明白罪的教義,你沒可能明白生命的真相。那麼,你仍然對生命本身敗壞的本性未完全死心。
可是另一方面,你也不可能明白耶穌為我們成就的救恩,賜予了我們恩典。你不會知道恩典能夠在我們心裏動工,改變我們,使世俗的快樂看似糞土。她指出,你不會有真正的喜樂和把握。面對人生,你就不能理解罪帶來的絕望及耶穌所帶來的盼望。由此看來,探討罪是否很重要呢?我們不能不探討罪。
在這裏,法利賽人是一個更具體的例子,而耶穌稱罪為酵母,則是個更生動的比喻。和合本聖經譯為「防備法利賽人的酵」,新漢語譯本則譯為「提防法利賽人……的酵母」。酵母能使麪糰發大。耶穌基督為何稱罪為酵母呢?這教導我們甚麼?我們可以怎樣提防?
首先請記着,酵母有許多好處,但罪就有百害而無一利。所有比喻只能相似,沒有完全對等的。那個時代的人對酵母的認識有限,只知在麪糰裏僅僅放入一點酵母,就會擴散到整個麪糰,烘焙過後,麪糰隨即會膨脹,變成美味可口的餅。
但他們知道酵母會分解麪糰的甜味,時間越長,就越酸澀。要是你任由酵母作怪,時間一久,所有甜味自然都消失淨盡,無法入口。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酵母其實是一種生物,是活躍的單細包真菌,它們消化麪糰的糖分,將之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這兩種物質。
酒精會揮發,但二氧化碳留在麪糰裏,使其膨脹發大。然而,要是時間過長,酵母會分解所有糖分,完全摧毀那塊餅,令它苦不堪言,無法入口。當時人們已有認知,耶穌就是要強調這點。他們都知道,酵母在暗中工作,無從得見。其二,酵母擴散得很快。其三,它將甜味吸收淨盡。耶穌要教導我們認識罪。
耶穌要教導的第一點。「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反映罪根本上是隱藏的,難以看見,是內在的特性。如果有兩個制餅師夫在搓麪糰,一個沒有酵母,另一個則放了酵母。單從表面看,你根本無從分辨誰放了酵母,根本沒可能分辨。酵母是看不到的。耶穌就是要藉酵母指出法利賽人的罪。
法利賽人特別注重外在方面,包括行為、裝束和儀式。耶穌一次次針對這些虛有其表的生活方式,表明罪在人心裏悄悄工作,隱而不見。罪是發自內心的,可以是思想、意念、動機、立場和取向。罪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
對我來說,現代法利賽人的最好例子,莫過於電影《不惜一切》(To Die For)中由著名女演員基德曼(Nicole Kidman)飾演的角色。這是一個僞君子,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表面上朝氣勃勃,容光煥發,既有農村姑娘的純樸,又有時代女性的魅力,果敢自信,可是內心卻野心勃勃,冷酷無情。她對自己的醜惡視而不見,別人更無從得知,直到最後才被揭穿面具。耶穌要法利賽人知道,他們心底裏真正的主宰,正在蠶食他們的思想和意念。
讓我這麼說,人內心充滿的,到底是罪還是恩典,肉眼是分辨不出的,但最終會驅使人走向截然不同的光景。人若被罪主宰,會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恩典常存於心的,則會說:「施比受更為有福,我的生命為你而活。」每時每刻,何時何地,你都有權兩者之間做一個選擇。你可以巧取豪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也可以守望相助,祝福別人,施比受更為有福。你選哪條路呢?在內心深處,罪和恩典就是這樣的不同。
耶穌要法利賽人知道,「難道你看不見?你捐錢給窮人,道德高尚,豎立聖潔模範,時常到會堂讀經祈禱,十全十美,可是一旦揭開面具,所有出發點都是自己。」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被罪充滿,罪最終會毀掉你。我稍後會詳細說明。
耶穌的意思大概是:「你看不見麼?應當防備法利賽人的酵,提防所有徒具形式的義。他們不曉得要省察內心。內心纔是最為重要的。」幾百年前的清教徒神學家和作家約翰‧歐文(John Owen)以一句扣人心絃的話概括。他說,淺淺的小溪發出潺潺的響聲,淵深的河川則是靜靜地流,罪也如此,越是深沉,越是無聲無息。
換句話說,你要是看不見自己的罪,不會為自己的罪苦惱,為之不悅,甚至完全看不見罪,又或聽我說了這麼多,仍然一頭霧水,要是聽到自己是罪人,就會心裏不舒服,那麼罪已經極為深沉了,藏在最深處,最不易察覺,最無聲無息了。罪已經很深沉了,在深處苦苦經營,相當成功。「防備法利賽人的酵」,省察內心吧!請你檢視心裏的動機。
耶穌要告訴我們的,不僅是罪隱藏深處,暗中工作,是發自內心,包含種種動機,祂還要告訴我們第二點,就是罪的擴散勢不可擋,無法避免。順便說說,古代的制餅師夫處理酵母的程序是怎樣的呢?如果把酵母放入麪糰後,麪糰膨脹起來。他們知道酵母存在,在烘焙前,他們會取走存有酵母那一塊麪團,把它拿開,確保其他麪糰不受影響。這以後,他們才烘焙餘下的餅。
好戲在後頭。在處理大堆新麪糰時,他們會取來那塊存有酵母的麪糰,黏附其中,酵母的威力立竿見影。酵母擴散開來,發起酵來,擴散得很快很快,勢不可擋。耶穌想表達甚麼意思?你不可能將罪藏在生命中某個角落。罪像洋芋片,不可能只吃一片。你不可能只犯一次罪,不可能把罪鎖在牆角,對它說:「不要再煩我。」
如果你不放罪在眼內,說甚麼「它那麼微不足道,不會影響我的」,把罪視若無睹,我告訴你,耶穌教導我們,罪會死盯着你,不會放過你的。罪像壞疽,要是你腳上生壞疽,你不會輕描淡寫的說:「它大概會原封不動,我只會走起路來一點點的不便,情況不會太糟的。」你絕對不會這麼說。你要麼以抗生素殺掉壞疽,要麼得把腳切除,因為不是壞疽死,它就會殺掉你。你放過罪的話,那麼可以肯定,它不會放過你。
罪就是這樣,與酵母很相似。起初,罪只是在內心深處,毫不實在;接着變成想法,那些意念,就像一點點酵,正如聖經所說,發酵變大。讓我給你說明,例子多不勝數。讓我給你舉個例子。一絲惱恨的思想。意思是甚麼?好吧,假設有人得罪你。
你可能憎恨整個民族,由於曾被迫害,所以對某個國家的人咬牙切齒;或者在工作上,曾經被某類人敲詐過,受到傷害,所以凡是這類人你都很反感;或者在你無助時,你的配偶卻棄你於不顧,使你痛恨不已;或是你的父母做過甚麼,令你不能釋懷。諸如此類。
如果你讓仇恨一直燃燒,它不會令你好過。你怎樣令仇恨燃燒下去?其實很簡單,你一小點一小點給它燃料,把別人做成的傷害,重溫一遍又一遍。你很快會發現,自己在詛咒他們,希望他們萬劫不復。你經常幻想如果他們沒有出現,人生會盡善盡美。
你可以使它不斷燃燒,也可以撲滅它。你可以發出挑戰,阻止它每一次的蔓延。每次當你發現它燒到眼前,馬上把它撲熄。你與它角力,你選擇寬恕。你想方設法,盡一切努力去寬恕別人。這纔是上策,否則如果你終日懷恨,對仇恨坐視不理,它不會放過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你整個生命會被仇恨吞噬。
終有一天,仇恨會爆發,可能用最惡毒的言語,也可能以牙還牙,甚至訴諸暴力,令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悲劇收場;就算沒有進行報復,積壓內心,也會令人崩潰。它會令你整個人生苦不堪言。總有明白你的人。你會說:「這些人拒絕了我,但我可以找其他人認同。」
罪在蔓延,可以使你中毒甚深。你總是先入為主,說:「他們多半會拒絕我。」其實你有所不知,他們拒絕你,是因為你對他們毫不友善,憤世嫉俗。事情怎樣發展?罪取走了甘甜,吞噬了你生命的香氣,不留餘地。你不要坐視不理,不是寬恕,就是毀滅。你要處理罪的問題,要不是的話,它會擴散蔓延,使你變成行屍走肉,苦不堪言。你放過罪的話,它不會放過你。
讓我給你另一個例子。假設你已結了婚,卻對另一個異性有非分之想。你不可能只在思想上犯一次姦淫,你會一次次對這個人想入非非,然後對其他異性起邪念。接着發生甚麼事呢?我告訴你。
罪催迫你,可能使你慾火焚身,驅使你陷入婚外情,與人通姦,對配偶不忠,接下來是無休止的夫妻不和,罪疚掙扎,甚至導至家庭破碎,兩夫婦對簿公堂,撕裂和痛苦沒完沒了。即使你將慾念埋藏心底,以為只是想想無妨,但它會擴散的,侵蝕你整個生命。你可知會發生甚麼事?罪會吸乾你們夫妻之間的甜蜜,幻想的迷醉總是勝於現實,配偶和幻想的完美化身比較,總是相形失色,你對配偶的愛會逐漸消減,你們的甜蜜會被蠶食。
你可以不斷進行模擬。只撒一次謊,世上絕對沒這種事,沒有人能只撒一次謊。你要麼着手處理它,醫治壞疽,坦白承認,說出真相,要麼滿口謊言,讓謊言發酵膨脹。人生各方面都可能這樣,例如妒忌。我到底要舉多少個例子呢?「防備法利賽人的酵」,你不能放過一點點的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哥林多前書第5章6節,保羅將自誇比喻為面酵。他說:「你們這自誇是不好的,豈不知一點面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他可能在想麪糰如何發大,我不知道,但有趣的是,耶穌與法利賽人有一番爭論。法利賽人要求證明,「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你可知意思是甚麼?他們要看見大能奇事,就像是說:「我們很難相信你就是彌賽亞。你可否給我們行個神蹟,令我們完全信服你?」
你可知耶穌說甚麼?「沒有神蹟」。整個記載令人很驚訝。首先,耶穌行的神蹟數之不盡,他們已經見過不少了。其次,為甚麼耶穌在各處行神蹟,這次卻拒絕他們呢?事實上,這以後耶穌行了更多的神蹟。耶穌想表達甚麼呢?是這樣的。
來到了最後一點,耶穌其實想告訴我們,罪的本質出於傲慢,拒絕接受恩典。法利賽人為何無法信主?因為他們以為:「問題出於耶穌的神蹟不夠大,我們要更大的證據。」這是真正的問題。他們想要有個更強大的彌賽亞,能夠獎賞他們這班以色列的領袖,可是耶穌不是要作權傾一時的彌賽亞,祂要作謙卑的牧者,以軟弱的姿態救贖世人。
耶穌行的神蹟多不勝數,但都是救贖的神蹟,爲了醫治人。祂不是要推翻羅馬政權,不是要掌控軍政大權,然後論功行賞。祂來到地上,是要作恩典的彌賽亞,寬恕赦罪。法利賽人看不到自己有此需要,結果心裏愚頑剛硬。
證據多得不能再多,但法利賽人自以為義,不認為需要救主為他們犧牲受死。他們以為自己不需要恩典,因此將種種質疑,歸咎於耶穌,對祂表示:「你的問題歸根究底,是因為你行的神蹟不夠。」耶穌的迴應意思是說:「看到麼?如果你否定恩典,你永遠無法滿足。你會不斷要求神蹟,沒完沒了,可是你永遠不會足夠。」
罪就是這樣蒙敝你。舉個例,有些人的生命出了亂子,或是麻煩纏身,他說:「我將要大禍臨頭了,如果神不救我,我不能保證還會相信祂。神要給我行個神蹟,必須響應我的禱告。祂必須幫我度過難關,否則我不再信祂。」
耶穌怎樣迴應?祂大概會說:「這個假設,就是法利賽人的假設,以為是我欠了你。因為你拒絕承認自己是個罪人,不配得到甚麼,而我為你受死,把一切獻給了你。因為你拒絕了恩典,將自己的問題,還有缺乏信心,統統都歸咎於我,這分明就像法利賽人。可是你有沒有察覺,不管我給你行多少神蹟,你還是會再求下一個?你總是鬱鬱不樂,焦躁不安。正視你的傲慢,不要再諸多要求吧。請看看恩典。」
你們有些人說:「我並不驕傲,甚至厭惡自己,滿心沮喪,像個失敗者,感覺可憐透頂。」你可知神要透過這段經文,對你說甚麼話?祂要告訴你:「我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死在十架上,你還想要甚麼?你還想要甚麼神蹟,證明祂已接納你,深深愛你?」世上有兩種驕傲,第一種驕傲說:「我太好了,根本不需要恩典。」另一種驕傲則說:「我太差了,根本不配得着恩典。」
第一種驕傲說:「神欠了我。」因此終日祈求神蹟。另一種驕傲則說:「你知甚麼?我還未做好自己,不想神可憐我,白白赦免我。我太差了。」神要你知道,你的問題歸根究底,是因為你想看見神蹟。你在要求神蹟。耶穌基督早已給了你神蹟證明。
這是證明。如果有人不斷踩踏自己,就像多年前曾聽一個少女訴苦:「唉,我是個基督徒,但從來沒有約會,有甚麼值得高興?沒有人愛我,這感覺痛不欲生。」她在做甚麼?在說甚麼?其實是說:「神啊,給我一個神蹟,給我一個男人。」
你可知耶穌大概會怎樣迴應?「如果我給了你一個男人,你還是會不滿足,想要另一個神蹟,因為你無視了我所給的那個終極神蹟。因為我為你受死,成就了一切,你能夠得到愛,得着盼望,所以我不會再給予任何神蹟,不可再給予更多記號。」
那個希臘裔腓尼基族的婦女就明白這點。猶太人視希臘人為不潔淨。她來到耶穌跟前,求主治好她的女兒。耶穌說了甚麼?祂說:「讓兒女們先喫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喫。」祂所指的兒女,就是以色列人。祂以狗比喻外邦人。
她做了甚麼?這可說是了不起的典範。這是對恩典的信心,如果你常存於心,這份信心就會越來越大,你所面對的問題亦會迎刃而解。她說:「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喫孩子們的碎渣兒。」她的典範是這樣的。一方面,她是說:「是的,主啊,我是狗。我不介意禰這麼說。我不配有神的同在,我不值得。但禰是慷慨大方的,你的聖桌有許多餅,取之不盡,足夠有餘。」
你看到麼?一方面,她非常謙卑,給那些傲慢拒絕恩典的人當頭棒喝。另一方面,她非常勇敢堅定,說:「但我知禰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我知禰有豐盛恩典,我也想得着賜予。」謙卑和堅定,這兩個特質能醫治你,的確能治好你。她唯一不曉得的,是不知道耶穌將要受死,成為我們的餅。她想要的餅,足夠有餘。我們這些犬類,有取之不盡的餅。在神面前,我們都是外邦的犬類。
她不曉得的,我們已經知道了。基督已為我們受死。看啊,有法利賽人的酵母,也有天國靈糧。主耶穌是天國靈糧,必須被擘開,才能使我們足夠有餘。如果你細讀這段經文,看到祂做了甚麼,然後說:「這就是我要的終極神蹟,我不再看其他神蹟了。罪使我想得到其他神蹟,驕傲使我過於自高或自卑,以致無法得着恩典,使我求東求西,要有約會,要有情人,要有成就,諸多要求,無休無止。」
祂的賜予如何超過你的所想所求?罪使你諸多要求。聖靈在你心裏的工作,卻完全不同,祂使你由衷的說:「我的生命屬於禰。」祂將生命獻給我們,如果我們深深感動,那麼當有人超越我們,我們就能心平氣和,反而伸出友善之手,說:「來吧,我可以助你一把。」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開我們的眼,使我們明白罪極其危險,能擴散開來,蔓延人生各方面,使我們深受其害,狂妄地說:「禰是屬於我的。」感謝聖子道成肉身,為我們獻出生命。求禰成就,使我們領受聖靈,得見主耶穌基督的愛,讓這個最大的神蹟徹底推倒我們的高傲,驅走恐懼和焦慮。我們求禰賜下餅和杯,讓我們靈裏飽足,深深明白主的犧牲和大愛。我們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