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的真面目」系列八、罪是奴役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罪的真面目」系列──「罪是奴役」這個題目。

我們這次探討民數記第11章4至6節和10節至20節。背景是曠野,當時以色列民正前往應許之地。我為你們讀出這兩段經文。

4 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慾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喫呢?

5 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喫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韮菜、蔥、蒜。

6 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

10 摩西聽見百姓各在各家的帳棚門口哭號,耶和華的怒氣便大發作,摩西就不喜悅。

11 摩西對耶和華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

12 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裏,如養育之父抱喫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

13 我從哪裏得肉給這百姓喫呢?他們都向我哭號說:『你給我們肉喫吧!』

14 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

15 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

16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從以色列的長老中招聚七十個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長老和官長的,到我這裏來,領他們到會幕前,使他們和你一同站立。

17 我要在那裏降臨與你說話,也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

18 「又要對百姓說:『你們應當自潔,預備明天喫肉,因為你們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喫?我們在埃及很好。這聲音達到了耶和華的耳中,所以他必給你們肉喫。

19 你們不止喫一天、兩天、五天、十天、二十天,

20 要喫一個整月,甚至肉從你們鼻孔裏噴出來,使你們厭惡了,因為你們厭棄住在你們中間的耶和華,在他面前哭號說:我們為何出了埃及呢?』」

這是神的話。

這段經文相當陰沉,在預備信息時,我的心也為之沉重。事實上,我們在這個系列裏已經探討過好些罪的題目。上個節目中,我們看到乃縵、小婢女和勸告乃縵的僕人,有許多很好的榜樣。這段經文則連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也沒有。面對今天的經文,我的心沉重得甚至不想讀出來,讓我簡單告訴你故事的發展。

神帶來了大羣鵪鶉,數量極其龐大。以色列民起來捕取大量鵪鶉,獲得了許多肉。他們開始狼吞虎嚥,拼命把鵪鶉肉塞進嘴裏,一些人便出現嚴重不適,返魂乏術。這些人被埋葬,那個地方便稱為基博羅哈他瓦,意思是貪慾的人的墓地。故事大致這樣,這以後所有人都鬱鬱寡歡。

一連好幾個節目我們都在探討人類的問題,我們犯了甚麼錯?為何我們能夠彼此苦待?為何我們的問題難以對付?因此這段經文雖然令人心情沉重,卻是非看不可。我們要向人類提出一條十分重要的問題:為何我們明知故犯?

回顧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 S. Lewis)的一本小書《人的見棄》(Abolition of Man),他羅列世上不同宗教的內容,證明當提到行為時,各宗教都在極力導人向善,沒有人對此有異議,大都都有一致的共識。

我們不應撒謊,滿口謊言;不應違背承諾,背信棄義;不應搶劫財物,甚至殺人放火,而是應該彼此尊重。我們的行事為人理應公平合理,公正不阿。我們應該按照聖經金科玉律的原則生活。我們應該慷慨解囊。

這類教條很多很多。每個宗教和每個人都心裏有數,知道應該這樣生活,這樣的行事為人是所有人的共識。然而世上那麼多痛苦不幸的事,我們知道主要原因是人們沒有按照這些原則生活。社會上形形式式的問題,歸根究底是因為人們沒有這樣生活。

所有人都認同這些行事為人的標準,這是顯然而見的,根本毋庸置疑,然而要是說許多悲劇的出現皆因人們沒有這樣做,相信沒有人有異議。問題就在這裏:人心裏出了甚麼問題,人的境況發生了何事?我們明明知道該做些甚麼,行差踏錯會有甚麼後果,但我們還是一次次重蹈覆轍?

不管政府的管治模式如何,是開明也好,保守也好,不管推行甚麼措施,在政策上落甚麼藥,不管我們如何努力,所有的思潮,所有的哲學,一個取替另一個,問題卻仍然存在,人還是偏行己路,鑄成大錯。我們知道該做甚麼,也知道行差踏錯的後果,但仍然明知故犯。

你如何解釋這種現象?請給我解釋。聖經的解釋是人心充滿罪惡,壞到極處,而更糟的是我們都被罪奴役。聖經指出,罪不僅是一種行為,它更是一股力量。讓我這麼說,犯罪行為是一股力量,所有罪行都對犯罪者產生自我摧毀的可怕力量,這股力量不是犯罪的人能夠駕馭的。

換句話說,當你心存惡念,罪惡會使人失去理性;當你的心落入罪惡裏,情緒任意發作,罪惡會使人失去控制情緒的能力。你有意識地犯罪,但罪會摧毀和蠶食你的意識,使你失去自控能力。罪惡是自我毀滅的行動,使人失去對抗它的能力。罪奪去自由。罪是一股奴役人的力量,使我們枯乾。這是聖經的教導,你現在可以一窺究竟,看見它的真面目。以色列民充斥這種說法:「我們在埃及的日子不錯,還是回去吧。」

他們不止一次這麼說了。我們都知道,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在神的引導和看顧下,摩西帶領他們出了埃及,他們不再受壓制,不再是俘虜。他們擺脫了社會的枷鎖,政治的枷鎖,經濟的枷鎖,在各方面都不再是奴隸。然而他們無數次說:「在埃及的日子好多了,為何不回去埃及?我們要埃及的舒適,嚮往埃及的文明。我們要回去。」不止這段經文記載他們想回去埃及,只是這段經文較有代表性而已。

任何人讀到這裏,都會說:「這班以色列人多麼愚昧!他們怎會只記起在埃及的時候不用花錢就有魚喫,還彼此提醒說:「你可記得我們不用花錢就有魚喫?你可明白?」是的,不用花錢就有魚喫。但你們是奴隸,他們埃及人殘害你們的子子孫孫。他們鞭打你們。出埃及記第5章記載,法老不給以色列人造磗需用的草,卻要求他們的產量相同,藉此加重他們的勞苦。埃及人這樣奴役他們,他們當然不用錢就有魚吃了。如果有人說:「反過來想,一直以來,埃及人養活了我們。」說這話的人簡直失去理智。

這班以色列人怎可以思念那些免費的魚,彼此說:「我們回去吧,那裏不用錢就有魚喫。」?然後選擇性地忘記被苦待的經歷?你會說:「多麼無知!多麼愚昧!他們可知道,要是那樣便回去埃及,不僅會受更大的苦待,還有可能遭到滅族的厄運,唯一正確的選擇是平淡無味的嗎哪,朝着應許之地頭也不回。」

以色列民該怎樣取捨其實再清楚不過,再無知的人也知到何去何從,事實上他們也明白該做甚麼,十分清楚,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他們不願做,也沒有做,為甚麼?因為他們被罪奴役。他們的靈被奴役。請你用少許時間思想。政治上被奴役,或是經濟上被奴役,代表你在政治上或經濟上無能為力,就算知道甚麼最好,也有心無力。

舉個例,你知道最適合自己的工作,不是做磗塊,而是成為舞蹈家,可惜如果你是奴隸,就沒有權利追尋理想了。你想好好運用恩賜,卻是有心無力。你明知甚麼最好,卻無能為力,只能眼白白看着美好的事情付諸東流,自己卻無能為力,對麼?這些以色列民逃出生天,不再受壓制,不再是經濟上被剝削壓榨的奴隸,然而他們仍受着一種更深層次的奴役,是甚麼呢?

他們的靈無力行出正確的選擇,明知甚麼最好,卻無力而為。他們的屬靈生命無力活出好行為。聖經指出,地上所有人的靈同樣都受着奴役。舉例說,保羅在羅馬書第7章18節有一句名言。記着這是聖徒保羅的肺腑之言。

他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然後他在第21節和23節又說:「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這是聖徒保羅的話,你可聽見麼?他說:「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越是想行善,卻越感到有心無力,沒有能力行出好行為。

如果有人說:「我從沒有這樣的經歷,從沒有這樣的掙扎。」這是言過其實,誇大其詞。說甚麼在行善方面完全沒遇上困難,想行善便能輕易身體力行,你難道沒聽到保羅的心底話麼?保羅的意思是說:「我越是努力行善,越是嚮往行善,就越驚覺靈裏備受奴役。」這是說,如果你沒察覺屬靈生命受到奴役,那麼你的道德標準未免太低了。

舉個例,每個人都認同聖經裏的黃金定律。我要向你發出挑戰,要你在未來12個小時裏活出黃金定律。你即管思想一下,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也要怎樣待人。換句話說,可以這樣理解。我要你關心別人的需要,你要盡最大努力,滿心喜樂,為滿足別人需要想方設法,窮盡意念,而且第一時間行動,就像你立即想得到滿足那樣。一共只是12個小時,把黃金定律行出來吧,試試看。

當你看到別人成功時,那份興奮之情,就像是你獲得了成功。我要你行出黃金定律,告訴你,如果你試一試,不出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內,你就會說:「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正如保羅在24節的感嘆:「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

聖經指出,我們的靈都被奴役。我們知道要行善,卻有心無力。有些人覺得行善並非太難,他只是未盡全力而已。我已經一把年紀了,如果你也上了年紀,卻自覺身體仍像25歲年青時的強健,這就說明你沒有受過測試。你沒有追巴士的經驗。

你要是追巴士,便會發現自己體力無復當年,只因你沒經過考驗,纔敢妄自誇口說:「我挺強健,仍然青春常駐,體力不比25歲時遜色。我的身體仍像當年健碩。」任何人認為自己的靈沒有被奴役,就是沒有嘗試按照黃金定律來生活。聖經指出,你根本沒有能力行善。罪不僅是行動,更是一股力量。

我們要探討的第二點,使人萬分震驚,因為奴役會根深柢固。你可從第4、5和6節看到,我已跟你交待過大致的實情,聖經是這樣指出的,當你犯罪,罪不僅是一個行為,不僅是你在天上留了個污點。

當你犯了罪,罪的影響巨大,一步步蠶食你的自由,你將喪失渴求美善的自由,無力再追求美善,思想美善,明白美善,罪使你越來越沒有自由。罪捆綁你的心思,推倒你控制情緒的能力,削弱你的意念。

你從經文可以看見,首先在第4節,經文指出他們貪慾的心開始作祟。他們開始渴慕埃及文明帶來的舒適。換句話說,他們的情感起了變化。我稍後會詳細解釋。其次,請看看第5節,經文說:「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喫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韮菜、蔥、蒜。」我們已探討過這是一種自欺。可不是麼?他們的貪慾壓倒了思想,使人無法理智。他們沒經過思考。第三,經文指出,他們因此「心血枯竭」。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希伯來原文是說:「我們的力氣枯乾。」他們自圓其說,否定真理,自覺嗎哪食之無味,令人生厭。他們的意思大概是說:「我們很疲累,無法順服,再也喫不下嗎哪了,無法再堅持下去,無能為力。」他們的意念枯竭,筋疲力盡。最後,神的意思大概是說:「我要你們知道,我會賜下你想要的東西,可是你越是取得多,就越討厭它們。最後,甚至肉從你們鼻孔裏噴出來,使你們厭惡。」

這段經文讓我們震驚,因為這是上癮的現象。這給我們甚麼啟示?肯定有人會來追問我。我不是說所有癖好都是罪,而是要引述聖經的觀點:所有罪都會上癮。酗酒不單是罪,它還會上癮,就是這個意思。

我要指出,酗酒是一種奴役。聖經告訴我們不論是苦毒、妒忌、崇尚物質、懶惰、不潔等等的罪,都將會上癮,成為癖好。所有罪惡事實上都會帶來一股力量,將你的生命拉向上癮的循環,使你越踩越深,無法自拔。

換句話說,一些特殊的癖好如酗酒或吸毒,或是偷窺,或是表現狂,或是在性方面無法自制,諸如此類,你都能從微觀角度看到罪如何奴役生命。至於從大處着眼,從宏觀上看,你可知上癮成癖如何奴役你?這是我想告知你的。

開始時是這樣的:你的生命遇到困難,感到灰心或悲愁。你於是依賴一些東西來麻醉自己,想解決困苦的感受。這些東西可能是性愛,可能是毒品,可能是酒精,總之是使人一時麻醉的東西,能給人飄飄然的幻象。這些東西製造一種假象,好像使人得着釋放,有能力控制一切,生命好像昇華進入更高境界,無拘無束,得到解脫。

這些假象引誘人去嘗試,於是你試過了,想依賴它們來解決生命的困苦,結果掉進了萬丈深淵。這樣的陷阱有三個前設,可以說有三重枷鎖。只要你明白上癮是甚麼回事,對這三重枷鎖就不會陌生。

第一重枷鎖是耐量效應。你掉進的第一重陷阱,專家稱之為耐量效應。耐量效應有其運作的原理。換句話說,耐量效應使酒精、毒品或是性愛的麻醉作用日復日的減低,今天的分量,明天無法再給予同等的麻醉,於是你要將分量加重,造成惡性循環。你越是沉迷下去,就越需要加重分量。另一角度說,這代表你的情感日漸喪失。

昨天因麻醉給你的歡悅假象,到了明天已大大減少,因為你的情感日漸喪失,官能越來越麻木。這就是耐量效應。首先,你只是想嘗一口,可是不久,你便無法自拔,最後「甚至肉從你們鼻孔裏噴出來,使你們厭惡了」。你無法再得到滿足,於是慾望無止境地膨脹。

第二重枷鎖是否定真相。上癮使你否定一些事實,摧毀你的生命。大家都知道上癮有個表現,就是你的癖好支配了你的理智和判斷力。它矇蔽你的思想,令你選擇性進行邏輯思考,你選擇性地失憶,無所不用其極,將事實扭曲,斷章取義,令自己的行為變得合理。你拒絕認真思考,拒絕客觀思考。事實上當你泥足深陷,根本也沒有能力思考。

第三重枷鎖是喪失意志力。罪吞喫你的意念,摧毀你的意志力量,原因是這樣的。當你不斷依賴某東西來麻醉自己,但這東西反而加增你的困苦,你便知道上了癮。你不斷想借助某東西來擺脫愁苦,但那東西只是加重你的愁苦。當你落入這種困境,你會一直沉淪,越踩越深,萬劫不復。

你可知聖經在這裏想帶出甚麼信息?經文要告訴你,罪的工作大致是這樣。當你以為:不順從神會帶來自由,其實它帶來所謂的自由反倒奪去真正的自由。你自以為把神拋諸腦後,能使你控制全局,自己掌管人生,其實這些行徑反而使你失去自由,無從再掌控自己的人生。

各位聽眾朋友,你可能說:「我沒有上癮。」有些人大概這樣堅持。有些人明明上了癮,太多的人了,有的則正在思考我說的話。許多人認為自己沒有這樣的經歷,但聖經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些經歷。原因在此。

首先,你為各樣事情營營役役,卻將神拋諸腦後。你要知道這就是罪。你可知聖經怎樣形容罪?罪就是渴慕其他事物多於渴慕神,看其他事物比神重要,不是為神而活,而是為別的事物而活。要是神在你生命中只不過佔次要位置,而你只是偶然虔誠一下,神不是你的中心,被你閒置一邊,這就是罪。這是罪的本質。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越來越依賴某些事物,但當中的效力卻不斷下降?可有發現這樣的事物?你們當中是否有人的閱歷較豐富,有足夠的洞察力?但願如此。你可知道?你賴以麻醉的東西會越來越失去效力。最初你一心想成為律師,好了,當你實現了,那又怎樣?或者你總是夢想娶個白雪公主,嫁個如意郎君。

各位聽眾朋友,我相信你們中間有許多人未成家立室,至於已經結了婚的,如果配偶真的美若天仙,或是英俊不凡,裏外兼備,起初的日子當然會很令人陶醉,可是那麼快便開始淡卻,越來越覺得沒甚麼特別。

你可知發生了何事?為何你總感到空虛?永遠無法滿足?總是無法快樂?你可知發生了甚麼?你看到甚麼在作祟麼?有人會說:「想覓得一個好的配偶,何錯之有?想出人頭地,何錯之有?我想你是在談論罪,那麼請你言歸正傳,別扯到這些事上。」

你可明白?當你沒有為神而活,而是為其他事物營營役役,這便是罪。罪有令人上癮的力量,因為當你的焦點不是定睛在神身上,而是放在其他事物上,你會發現越來越泥足深陷,你越是需要,則越感到不能滿足,你的心一步步枯竭,失去控制情緒的能力,心思意念盡皆沉淪。

著名英國作家奧爾德斯(Aldous Huxley)有一番話令我印象很深刻,我時常引用它。奧爾德斯說:「我上大學後,接觸到這些美妙的哲學。」奧爾德斯在傳統基督教家庭長大,他離開家人上了大學,在那裏接觸到無神論、不可知論等等的眾多哲學論說。

他說:「你知道甚麼?我發現自己期望世上沒有神,那麼我便可以縱情放任。你敢不敢說哲學家看這些人生百態都很客觀?我選擇無神論,這樣就可以放縱情慾,不受管束了。」然而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如果你選擇恨惡某某人,在取捨自己的態度時,雖然明知應該寬恕,還是決定記恨到底,你可知這個決定如何蠶食你的心靈?

你的心靈會敗壞。首先,當你選擇仇恨,你得催眠自己,覺得自己比那個人好。你把自己的缺點遮去,視而不見,那個人的問題絕不能在你身上找得到。事實上,你是個罪人,你也是軟弱的,也有許多缺點,但你會把這些全都篩掉,否則你無法高高在上,對人懷恨在心。你不可能處心積慮渴望報復,同時仍然客觀有理智。

你和那個人其實都是罪人,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但這個事實你根本不會接受,於是把它篩掉。不僅如此,大凡這個人身上會令你產生好感的事情,你也會全都抹掉,一概視而不見。你會充滿陰謀論,說:「他這樣孝順母親,背後必定有甚麼好處。」罪不僅使懷恨日漸加深,一步步使你失去控制情緒的能力,無法自拔,它更會破壞你的心思意念。你的思想會被癱瘓。

最後,你的意念會窒息,原因是這樣的。請看看第4節,他們心底裏跟自己說甚麼?他們說:「誰給我們肉喫呢?」意思是說:「只要有肉喫,問題便全解決了。」在你內心深處,這個想法在熊熊燃燒。著名神學家、十八世紀美國大覺醒運動的領導者愛德華茲指出,罪使人內心燒起大火。

他用火和燃料作了個比喻,指出火永遠不會滿足,總要更多燃料燃燒蔓延下去。同樣沒有一個犯罪的心會說:「我想要的成功足夠了,想要的愛足夠了,想要的肯定足夠了,想要的舒適足夠了。」沒有,不會有這樣的事情。他指出你向火堆注入越多燃料,火勢只會越加猛烈,大肆蔓延,需要吞喫更多可供燃燒的物料。氧分越多,就越需要燃料助燃。

大火的原理就是這樣。下一次當你暴跳如雷,大發脾氣,下一次當你過分敏感,或是擔驚受怕,怕得要命,下一次當你跌入深淵,問問自己:「我必須得到甚麼才能過得了這關,並得着快樂?」歸根究底,問題在於「必須有」的邏輯。任何時候,當你認為某事物是「必須有」的,這事物就成了奴役你的主人,它會摧毀你的意念。

當你撒謊,便需要一個大話蓋一個大話;忌恨促使更多忌恨;民族極端主義促使更多民族極端主義的想法。你可知麼?嫉妒促使更多嫉妒的想法;苦毒促使更多苦毒的想法。最初,你說了第一個大話,仍會有一點想說真話,但很快連這點意欲都會失去。

罪是一股力量,你渴望的東西成了奴役你的主人,因為在你心底裏,那些事物熊熊燃燒,強烈的信念認為那些事物必不可少。「有了這些事物,一切都會美好。」這種想法像一場大火吞噬你的生命,使你擺脫不了這些想法:「我要更多肯定,必須要更多;我要有一個更好的配偶,必須要更好;我所以鬱鬱不樂,是因為還未得到。」你這樣的想法越牢固,就越要求多多。

罪奴役人。我們全都上了癮。不是所有癖好都是罪,但所有罪都會上癮。我們如何走出困局?如何得着醫治?可惜有太多道理要說明白,但時間顯然不夠。奇怪的是沒有太多好的例子,不是麼?這裏有兩個重要的啟示。

第一個啟示,你需要神的介入。祂臨在並且說:「你拒絕我。」以色列民大概說:「我們只不過祈求有肉喫,不是麼?何來拒絕神呢?我們只是在求肉食。」在第20節,神說:「你們厭棄住在你們中間的耶和華。」有人來告訴你:「你以為問題是這樣?其實真正的問題出在這裏。」你需要人提醒,需要有人拍醒你。你需要這個人,你不可能自己醒來。

如果有人來到你跟前,說:「你以為問題是這樣,其實真正的問題出在屬靈方面。真正的問題是神並非你生命的中心。聖經指出,如果神不是你生命的中心,你會被奴役,而且渾然不知。

世上最糟糕的奴役,莫過於被奴役卻仍懵然不知。所有戒酒的人都知道,那些認為自己沒有問題的人,其實是最有問題,也最軟弱無助,而那些認為自己軟弱無助、需要別人扶持的人,才能真正獲得力量。所有戒酒的人都清楚這點。

屬靈上是同一個道理。如果你說:「我不是那麼失喪,不是那麼邪惡。我追求的事物沒有奴役我,行善也沒有甚麼難處。我這個人挺不錯。」當你這樣說,其實是最有問題,最軟弱無助的。你正被奴役,光景十分可怕。你是最糟糕的奴隸,因為你完全麻木。

第二個啟示,你須要敬拜神。可惜中文的翻譯無法將20節的原文意思譯出來,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是說:「因為你厭惡我,所以你也會厭惡這些肉食。」原文意思不僅包含「因為你們厭棄住在你們中間的耶和華」,還包含這個意思:「因為你厭惡我,所以你也會厭惡這些肉食。因為你厭惡我,你會厭惡世上所有事物。」

我要告訴你,如果你是基督徒,卻沉迷某些癖好,以致被奴役,你不僅要對自己說:「我這個基督徒太不象樣了,馬上停止這個惡習。」責備自己還不夠的,對自己說:「我要更加努力,不可再被奴役。」這也是不夠的。真正的解決方法在此。你被惡習奴役,問題的真正根源是因為你的心枯竭。你不再享受神的甘甜。我指的不是信主,更不是順從,而是指享受主的甘甜。你會問:「你意思是甚麼?」我的意思是這樣。

擺脫被惡習奴役的方法,獲得自由的祕訣,就是要敬拜神,要有投入的敬拜,觸動心靈的敬拜,榮耀的敬拜。你要感受到當中的甘甜,因為神的同在,認識祂,知道祂為你成就了救恩,於是時而激動流淚,時而歡天喜地,你要常常這樣敬拜。你會疑惑:「如何做得到?」

我和太太近來有所發現。你不能對自己說:「我只是星期四晚有半個小時陪伴兒子,利用這半小時,我們可以坐下,有段深入溝通的時間。」你不可以這樣。你不能坐下,然後對兒子說:「寶貝,與我作深入的分享吧,把你心底話都跟我分享,把你內心的鬱結說出來,把你對前路的恐懼都說出來,我會把手搭着你,說:『寶貝,你一定能夠做得到。我會支持你,你是很棒的。』」如果只有星期四晚的半個小時,兒子會說:「爸,我無法形容這半小時給了我多大的幫助。」

人們不會這樣的,個人關係不是這樣建立的。為人父母者,你得肯定不管是在計算稅項、是在寫信,或是在開納賬單,當子女來找你,坐在你面前,你必須馬上抽時間陪伴他們,你自然無法預測他們會甚麼時候來找你,跟你說:「我很恐懼。」想要有優質的時間,你必須投入大量時間,等候千載難逢的機會創造優質的相處。

與神交通也是如此。你須要花時間來尋找祂,研讀祂的話語。你須要花時間與弟兄姊妹一同敬拜。你必須這樣做。如果你給予神足夠時間,如果你尋找祂,思想祂,敬拜祂,向祂祈禱,你的敬拜當然未必會如此觸動心靈,如此榮耀,但這是唯一途徑獲得這樣甘甜的敬拜。唯有這樣才能取代你內心在燃燒蔓延的罪,除去那個「必須擁有」的意念。

你的熱情需要投放在新的地方,說:「我只想遇見神,只想神在我身邊,只想能深刻感受祂的偉大,只想能經歷祂的恩典,真徹體會祂恩典的甘甜,只要給我這些。」如果這些想法使你的內心火熱,你便得以自由,因為你會說:「我只要有神,誰在乎別人的拒絕?年紀雖已不小,誰在乎是否能成家立室?誰在乎?我得到釋放,擁有自由。」

唯有敬拜能使你內心火熱。你要敬拜,敬拜,一直敬拜。這要成為你最大的樂事。詩篇第34篇8節說:「你們要嚐嚐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你嘗不到主恩的滋味,因為你未經歷神的美善。剛纔提到的耐量效應,當你以神為樂,只會越來越容易享受這份甘甜。難道你不知道祂的憐憫每天清早都是新的,沒有人可以相比?其他事物都會漸漸失色,雖然昨天很棒,但今天已失去光輝。

各位弟兄姊妹,你可明白?你已十分熟悉的一節經文,到了今天又有嶄新的體會?令你大大震奮。這真是十分奇妙的。「這節經文我最熟悉不過,它怎可能是新的?」唯有以神為主,我們纔不會被奴役,唯有祂這位主人才會寬恕我們的過犯。唯有祂的憐憫每日清晨都是新的,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持之以久。

最後,你可知需要甚麼?你需要一個帶領者,一個像摩西的人物,比摩西更好的牧者。摩西對神投訴:「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裏,如養育之父抱喫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摩西是這麼說的,對嗎?他大概意思是說:「爲了幫助這班以色列民,他們的罪時常重壓着我。他們是罪人,十分無知,非常愚昧,他們的罪重壓在我身上。我是他們的屬靈領袖,無力再擔當了。我寧願死,也不願揹負領他們到應許之地的重擔。」

希伯來書第3章3節說:「他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榮耀。」祂就是耶穌。祂受死揹負重擔,領我們進入應許之地,擔當我們的眾罪,甘願為我們受苦至死。祂從沒說過:「我寧願死也不揹負這些重擔。」祂反而說:「我願意死來揹負重擔。」耶穌捨棄自由,我們於是得着釋放;祂被釘上十架,我們便得着自由;祂被鎖在監牢,關進漆黑之中,所以我們能如鷹展翅上騰,奔跑卻不睏倦,行走卻不疲乏。

我們需要比摩西更好的牧者,然而我們已經有一位了,以色列民卻沒有。看,世上沒有完美的牧者,但他們理想的牧者都指向耶穌,祂的憐憫每個清晨都是新的,是祂揹負我們的重擔,帶來完全的自由。祂要我們明白,「任何人犯罪都是罪的奴隸,然而如果你明白真理,追求真理,真理會使你自由。」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讓我們可以完全釋放,求禰賜下這份自由。求禰教導我們在鵪鶉來之前奉獻自己,在受到肉香試探之前奉獻自己,否則我們會貪得無厭,最後失去生命。我們的心會失喪,思想敗壞,意念枯竭。

親愛的天父,我們要是把禰放在首位,原本日漸無味的戀愛、成就和事業等等,將會重新回覆精彩,越來越有味道,因為我們越是得嘗禰的美善,四周的事物就越顯得芬芳。求禰幫助我們成為禰的兒女,因為我們有一位比摩西更偉大的牧者,主耶穌基督揹負了我們一切的罪。因祂被釘上十架,我們得以自由。感謝主。我們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