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7你們用言語使耶和華厭煩,卻說:「我們在何事上使他厭煩呢?」因為你們說:「凡行惡的,耶和華看為善,並且喜愛他們;」又說:「公平的神在哪裏呢?」
三1萬軍之耶和華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來到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看哪,快要來到。」2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他如鍊金匠的火,如漂洗者的鹼。3他必坐下如煉淨銀子的人,必潔淨利未人,熬煉他們像金銀一樣;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4那時,猶大和耶路撒冷所獻的供物必蒙耶和華悅納,彷彿古時之日、上古之年。5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必臨近你們,施行審判。我必速速作見證,警戒那些行邪術的、犯奸淫的、起假誓的、剝削僱工工錢的、欺壓孤兒寡婦的、屈枉寄居者的和不敬畏我的人。」
瑪拉基的第四個論辯反映出先知與百姓的互動,可能出現白熱化的現象,雙方的用詞與語調顯得尖銳。瑪拉基直言說:「你們用言語使耶和華厭煩」,而百姓反問說︰「我們在何事上使他厭煩呢?」先知就直指百姓歪曲了神的訓誨,竟然誣告神:「凡行惡的,耶和華看為善,並且喜愛他們」。百姓卻質問先知:「公平的神在哪裏呢?」面對如此的百姓,先知宣告:主會來,並帶着公義來審判作惡之人。
學者指出,「厭煩」的動詞形式,僅出現在這裏和以賽亞書四十三章23-24節,當中指出百姓的罪孽使神感到厭煩。瑪拉基讓百姓瞭解到,因為他們禱告時,沒有用虔誠的心,也不用心敬拜神,以致使神厭煩。加爾文翻譯這節時指出,若敬虔的話語和禮拜的行動沒有信心、忠誠與愛,便會「使祂(神)的靈憂傷」。因他們沒有敬虔而被拒絕,但他們發現有些人是不敬虔的,卻是蒙福。因此,他們認為神是不公義的。或許當時的百姓正如約伯三個朋友一樣,只有一個簡單的邏輯思維,就是認為神是賞善罰惡的,因此,從人的生活成功或受苦,就能判斷那人是否曾經行善或作惡了。故此,當他們看見惡人存活,並且得享長壽時(伯廿一7),就判定神是不公義的。但我們看見舊約的詩人,當他們面對一些事情,同樣不能通過他們的邏輯思維,詩人並沒有質疑神,乃是藉禱告來到神面前 (參詩七十三3-14)。又如哈巴谷先知,他則靜心地等待神的作為 (參哈二1「留心看耶和華在我裏面說甚麼,怎樣使我答覆自己的怨訴」,新譯本)。
神是會迴應百姓的提問,但祂的回覆不一定是他們所期待的答案。神說:「我必臨近你們,施行審判」(5節)。神會派使者來臨,那是一位公義的使者。當瑪拉基聽見神要差遣使者時,「使者」就是他名字的意思。但神繼續說這立約的使者快要來到 (1節),那時,瑪拉基就知道神所指的這位使者,不是先知本人。在三章1節,那位「使者」有三個名稱:「我的使者」、「主」、「立約的使者」。學者們的分析揭示,「我的使者」是指施洗約翰,而這位「主」則在祂的殿中和這位「立約的使者」為人所仰慕,這就是指耶穌基督自己。
百姓呼喊公義,神將會彰顯公義,並且施行審判。先知看到神兩方面的作為。第一、神向祂的子民進行如火和鹼般的「熬煉」(refining) 和「潔淨」(purifying),以致他們「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就可以得蒙悅納 (3-4節)。第二、神向作惡和壓迫社會弱勢的人士追討他們的過犯。神是僱工、孤兒、寡婦和寄居者 (申廿四17-22;廿六12-13) 的見證人,審判那些行邪術的 (申十八9-14)、犯奸淫的 (出廿14;申五18)、起假誓的 (出廿16:申五20)、剝削工錢的 (申五18)、欺壓人的、屈枉他人和不敬畏神的人。神將親自警誡干犯社會不義的人。
思想:
大衛曾這樣向神禱告:「我要謹慎我的言行,免得我的舌頭犯罪」試反思我的言語行為是否蒙神悅納?祈求聖靈保守自己的嘴脣不要肆意地議論神。
試默想以下的經文:一生「喜愛公義」(來一9)、「追求公義」(提前六11),以及「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多二12)。這些是否你所仰慕的?向公義的上帝祈求將這些美德賞賜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