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亚书九1-17 [只读1上、9-17节
九1耶和华的默示他的话临到哈得拉地、大马士革-因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向着耶和华-2和邻近的哈马,以及推罗和西顿。因为它极有智慧,3推罗为自己建造坚固城,堆起银子如尘沙,纯金如街上的泥土。4看哪,主必赶出它,重创它海上的势力,它必被火吞灭。5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而蒙羞;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人居住,6混血的人要住在亚实突;我必除灭非利士人的骄傲。7我要除去他口中带血之肉和牙齿内可憎之物。他必作余民归于我们的神,在犹大像族长一样;以革伦必如耶布斯人。8我要扎营在我的家,敌军不得任意往来,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9锡安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啊,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祂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和地骑着驴,骑着小驴,驴的驹子。10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战争的弓也必剪除。祂要向列国讲和平;祂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11锡安哪,我因与你立约的血,要从无水坑里释放你中间被囚的人。12被囚而有指望的人哪,要转回堡垒;我今日宣告,我必加倍补偿你。13我为自己把犹大弯紧,我使以法莲如满弓。锡安哪,我要唤起你的儿女,希腊啊,我要攻击你的儿女,使你如勇士的刀。14耶和华要显现在他们身上,他的箭要射出如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15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要吞灭,要践踏弹弓的石头;他们吶喊,狂饮如喝酒,如盛满的碗,又如坛的四角。16当那日,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看他的百姓如羊群,拯救他们;因为他们如冠冕上的宝石,在他的地上如旗帜高举。17他是何等善!他是何其美!五谷使少男强壮,新酒使少女健美。」
撒迦利亚书的最后六章经文是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及末世情况。有学者称撒迦利亚为「小以赛亚」,因为他传讲了大量预言都是关乎弥赛亚的,而新约作者认为这些预言在拿撒勒人耶稣的生平与事工中应验了。撒迦利亚的弥赛亚预言包括:祂的祭司职任 (六13;参来五至七章);祂的君王身分 (六13;九9-10;十四9、16;参来二8-9);祂卑微谦和地度过一生 (九9;十三7;参太廿一5;廿六31、56);祂以自己立约的血复兴以色列 (九11;参可十四24);祂作牧人服侍那些如羊流离的一族 (十2;参太九36);祂遭弃绝并被人以三十块银子出卖 (十一12-13;参太廿六15;廿七6-10);祂被捉拿、遭撃打 (十二10;十三7;参太廿六31、56);祂在荣耀中再来,拯救以色列脱离仇敌 (十四1-6;参太廿四30;廿五31)。此外,祂更建立了新世界的秩序 (十四6-19;参启廿一25;廿二1、5) 等等。
撒迦利亚书第九章至第十四章是由两个神谕组成 (「耶和华的默示」,九1;十二1),强调王将要来临。当中,「那日」和「那时」出现的次数特别多。王的来临,一方面是惩罚作恶的列国,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余民」和祂的子民得以复兴,以致锡安和耶路撒冷得以重新兴盛起来。因此,争战与和平的两方面的情境相继出现。第一个神谕从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主要是指出神对耶路撒冷的保护,及有关以法莲的记述,以法莲即被掳前的以色列或称北国;而第二个神谕则从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强调犹大和耶路撒冷的未来。先知在传讲这六章的信息时,口吻也从劝勉、激发与鼓励,转向劝诫、责备与警告。
第九章的神谕包含多个信息。首先神惩戒列国恶待神子民的罪,他们「必作余民」(7节) 归给神自己,并且神必保护他们、「扎营」在祂的家中,以致「敌军不得任意往来」(8节)。跟着,和平之君将来临。这位君王并不是乘坐战马,乃是「谦和地骑着驴,骑着小驴,驴的驹子」(9节) 进入锡安。这位「公义」的王如何拯救祂的子民呢?祂不是用战争、杀戮的方式,而是将「战争的弓也必剪除」,并且向列国宣讲和平 (10节)。这位和平之君带来普世的平安,与旧约信息是一致的 (参诗七十二8;赛二2-4;弥四1-4)。新约四卷福音书都记载耶稣骑着驴入耶路撒冷 (参太廿一1-9;可十一1-10;路十九28-38;约十二12-15),当中,马太和约翰都清楚表明,这事成就了撒迦利亚的预言 (太廿一4-5;约十二14-15)。
先知所看到锡安的未来是充满盼望的,他们将从被囚在无水坑里而得到释放 (11节),他们是一群有盼望的流亡者 (12节,“prisoners of hope,” NIV),因为神没有忘记曾与他们「立约的血」(11节,参「这是立约的血,是耶和华按照这一切的命令和你们立约的凭据」(廿四8)。此外,神给予多重的保证,如「要显现在他们身上」(14节)、「耶和华必保护他们」(15节),以及「神必看他的百姓如羊群,拯救他们」(16节)。
思想:
弥赛亚是一位和平之君,期盼主再来的信徒可以活出「使人和睦」(太五9)的生活方式,以及实践「与神和好」(林后五20) 的托付。你愿意吗?
纵使信徒落在困境中,他们可以是「被囚而有指望的人」(“prisoners of hope”),这给你甚么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