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 勇士基甸(十)
黎永明博士

士8:4~9│《環球聖經譯本》

4之前,基甸和與他在一起的三百人來到約旦河,過了河;雖然餓得發昏,仍然追趕敵人。

5基甸對疏割人說:「求你們拿些餅給跟隨我的人喫,因為他們餓得發昏,而我正在追趕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

6疏割人的眾首領回答:「西巴和撒慕拿現在已經在你手裏了嗎?我們為什麼要送餅給你的軍隊呢?」

7基甸說:「既然這樣,當耶和華把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裏的時候,我就會用野荊棘和刺藤割碎你們的肉!」

8基甸從那裏上到琵努伊勒,也向他們提出同樣的請求;琵努伊勒人回答他也像疏割人回答的一樣。

9於是他對琵努伊勒人說:「當我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就會拆毀這座防衛樓。」

與經結連│解釋經文

基甸帶領三百人繼續追趕敵人時餓得發昏(8:4),他問疏割人及琵努伊勒人索取食物,他們都卻以譏笑的口吻回覆(參8:15)。基甸不甘示弱,回覆一次比一次嚴厲:先是「用野荊棘和刺藤割碎你們的肉」(8:7),後是「拆毀這座防衛樓」(8:9)。由此可見,基甸變得越來越暴力且自我中心,因為兩地的人犯了相同錯誤,刑罰應相同。

打勝仗後,基甸「言出必行」,拿起野荊棘和刺藤來割碎疏割人(8:16),但是拆毀琵努伊勒的防衛樓外,也殺了那城的人(8:17)。這是全書首次出現殺同胞的記載,預示書末眾支派殺便雅憫支派的悲劇。

此外,下文也交代基甸這麼全力追趕敵人,原來是爲了報仇。他對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說:「他們就是我同母的兄弟啊!我指着耶和華起誓,要是你們讓他們存活,我現在就不會殺你們了!」(8:19)他吩咐仍是孩子的益帖親自手刃仇人,藉此侮辱對方,但是那孩子害怕,不敢拔刀。結果反被二王譏笑:「你自己起來擊殺我們吧;因為人怎樣,他的力量也怎樣。」(8:20~21a)值得反思的是,孩子益帖既然不敢拔刀,基甸帶他去打仗,究竟目的何在?他要孩子親自手刃仇人,等同將暴力帶入家庭,這也預示下文,他另一個兒子亞比米勒爲了作王而濫殺兄弟七十人(9:5)。

之後,基甸起來,殺了西巴和撒慕拿,拿了他們駱駝頸項上的月牙圈(8:21b)。月牙圈是宗教飾物,基甸如果是敬拜耶和華,為何要取異教的飾物?這是否描述基甸的道德及信仰都在退步?


與神與人結連│默想及踐行經文

一、基甸以三百人打敗敵軍後,人變得暴力。如何在成功後保持公正、清心?

二、孩子的行為是父母的反射。你同意這句話嗎?從益帖和亞比米勒的表現,你有什麼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