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一起來探討「學習親近神」系列。今天的題目是「悔改的操練」。
我們來查考詩篇第32篇。請聽我讀出經文:
1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
這人是有福的!
2凡心裏沒有詭詐、耶和華不算為有罪的,
這人是有福的!
3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
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
4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
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
5我向你陳明我的罪,
不隱瞞我的惡。
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
你就赦免我的罪惡。
6為此,凡虔誠人都當趁你可尋找的時候禱告你;
大水泛溢的時候,必不能到他那裏。
7你是我藏身之處;
你必保佑我脫離苦難,
以得救的樂歌四面環繞我。
8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
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勸戒你。
9你不可像那無知的騾馬,
必用嚼環轡頭勒住牠;
不然,就不能馴服。
10惡人必多受苦楚;
惟獨倚靠耶和華的必有慈愛四面環繞他。
11你們義人應當靠耶和華歡喜快樂;
你們心裏正直的人都當歡呼。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一直在探討「經歷神」這個題目。我們談到如何在禱告中經歷神、在神的引導中經歷神,以及在我們所作的決定中懇求神的同在。我們也談到如何在苦難、困惱和憂傷中經歷神。我們如何在禱告裏、在憂傷中,以及在神的引導中經歷神的同在?在這系列的節目中,今次將會是最後一次從詩篇去查考這個題目。我們要討論藉着悔改去經歷神。
在悔改中經歷神,與在禱告中、在決擇中、在困難和憂傷中經歷神並不相似。因為至少對我來說,悔改是我在禱告中經歷神的方式。這也是我在苦難中經歷神的同在的方式。這又是我在指引中經歷神的方式。講述指引的書極少開宗明義地提出:「如果你想獲得指引,首先你需要悔改。檢視一下你的動機、你所隱藏的東西,並檢視一下……」
作者們一般都不會這樣說。他們通常不會這樣提到憂傷和苦難。他們說:「如果苦難是由你所做的事情產生的,如果你太辛勞工作而患上胃病,那麼,為辛勞工作而悔改吧!」我會進一步討論這方面。悔改是要訣。悔改是在凡事上經歷神的同在的要訣。悔改是要訣。
多年前,我在美國《紐約人》(The New Yorker)雜誌上讀到一篇文章,那是一篇內容廣泛的文章,也是一篇政治文章,談到美國新保守黨。它只是談論政治哲學,卻令我感到震驚。文章的開場白說:「只有這個政黨要求你承認,你是完全錯誤的。除非你承認你之前所想的一切、所寫的一切,都是錯誤的,並且你現在已經回轉了,否則你不能成為這個群體的一分子。」
首先,我不知道那只是談論政治哲學,也不知道對於這個政黨,所說的是否屬實,但我知道這一點。基督教會是一個要求你必須承認你是完全錯誤的群體。除非你說:「我以往對自己、對神,以及對世界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否則沒有別的進路。
在我們深入研讀經文之前,先給大家一些資料,詩篇第32篇是七篇稱為「懺悔詩」的其中一篇。聖經沒有這樣說,但是在歷史上,研讀聖經的人留意到詩篇中有七篇詩特別以認罪、悔改和饒恕的題目為焦點。這是那七篇詩的第二篇。那七篇「懺悔詩」是詩篇第6、32、38、51、102、130和143篇。如果你讀完這七篇「懺悔詩」,你只感到難受,那麼,你還未明白悔改。
你可以用幾種方法去分析詩篇第32篇。我會用以下的方法去分析。第3和第4節討論罪疚感的力量。在所有懺悔詩中,這是論到罪疚感和良知最有力的陳述之一,我們常遇到的困難就是我們的良知。然後,我們回到第1和第2節,經文談論悔改的力量。
最後,我們退後一點,檢視整篇詩篇,看一看悔改的過程。整篇詩有一套完整的指引,也許我們可以逐一看看。我們會看到罪疚感的力量、悔改的力量和悔改的過程。
看看罪疚感的力量。
3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
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
4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
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
我想這對你來說不是太偏激?作者開宗明義便這樣說,他因罪疚感而出現具體的癥狀。「我的骨頭枯乾。」其次,他已無法擺脫了。他對於罪有一種不能磨滅的罪疚感。那是不能忘懷的。
這令人大感驚訝。人們談論罪疚感。所有偉大的作者和思想家對罪疚感都有許多偉論。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其中一位作者說,罪疚感是不可磨滅的。「儘管時間在流逝,儘管自我或環境的一切變化,人類的罪疚感仍是不可磨滅的,它以從不減弱的沉痛去顯示它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我想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說的。
換句話說,那是:「終日。我終日唉哼。」你嘗試從你的思想中把罪疚感拿走。你沿路而行,有些東西使它一觸即發。突然,影帶再次播放,而且播放了一整天。突然,你胸口抽緊,喉嚨間有一種抽搐。這是罪疚感。
不僅出現生理癥狀,經文說還有一種令人困擾和不可磨滅的感覺,一種使你的良知非常沉痛的感覺。無論你做什麼,無論你如何改變自己,無論你如何革新自己,仍繼續在你面前把它向上推。艾略特說:「你可以不斷革新,但你不能忘記你做過的事。你可以改變環境,你可以改變別人,但過了許多年之後,令人驚訝的是,它仍在那裏。
大衛繼續說:「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這是第三件事情。你出現生理癥狀。你實在病倒了,而且是大病一場,身體感到不適。即使你說這是心理引起的疾病,但胸口從心理引起的痛楚仍在疼痛。那裏有各種各樣的病,你的身體仍在消瘦。它來自哪裏,無關重要。還有我們所談的那種令人困擾的感覺。
第三,還有與神隔絕的感覺。如果你對神有一個具體和明確的概念,你會感到神不喜悅你。但我要指出,如果你沒有那種概念,你仍然有一種疏離的感覺,一種不屬於這裏的感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卡夫卡(Kafka)就無神論者如何體驗罪疚感舉出大量例子。對無神論者來說,這是其中一件最困難的事,他們說:「我不相信神。我不相信地獄。我不相信審判。」
卡夫卡寫了《審判》(The Trial)這個故事,故事講述一個人有一天醒來被拘捕,而且被監禁,但從來沒有人告訴他,究竟他犯了什麼罪。他只是被追捕,並且知道自己被定罪。但從來沒有人告訴他,究竟他犯了什麼罪。那是一種疏離感。「你的手在我身上……」
最後,「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也許這只是在談到生理狀況,但這可能是整件事情的概要。詩人可能是說他略感不適。「我不想做任何事情。我對任何東西都無欲無求。罪疚感使我徹底地枯竭。」文學作品都充滿這方面的例子,即使一般的文學作品都有這些例子。
電影《奇幻城市》(The Fisher King)講述紐約一位唱片騎師傑夫‧布立基玆(Jeff Bridges)的故事。他的事業如日方中。他在一個新的電視節目裏有一個角色,那是一套處境喜劇,他可能獲得新工作,而他正在練習試鏡。他也可能贏得那個角色,令他的事業更上一層樓。
在那套處境喜劇中,每當那個角色被激怒的時候,他都會說出妙句。每當他被激怒或發生某些事情時,他都會毫不在乎地直視那人,說:「饒恕我吧!」接着,他便說出妙句。於是,傑夫‧布立基玆不時進行練習。他是一個訪談節目的主持人,而且表演出色。一天晚上,一位觀眾打電話到他的節目,說:「我受不了女人。那個女人傷害了我。」傑夫‧布立基玆只是火上加油。他說:「看,你不能再忍受下去了。
你必須把一切都告訴那個女人,表示你不會對她俯首稱臣,你不會被她踩在腳下。」那天晚上,那人提着獵槍,進入一間擠滿人的餐廳裏,向眾人掃射。許多人被殺。傑夫‧布立基玆的人生完全摧毀了。過了好幾年,他的人生仍是一蹶不振,不想做任何事情。「他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他從此再沒有說出那妙句:「饒恕我吧!」但他在電視上的角色膾炙人口,那一句「饒恕我吧!」亦成為他的人生主題。
美國《紐約人》(The New Yorker)雜誌有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談到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所著的《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一書。這本書講述一個名叫拉斯科尼科夫(Raskolnikov)的人。拉斯科尼科夫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現代人。他斷定罪疚感是資產階級一個美麗和荒謬的陷阱,對於道德和罪疚感的概念都是荒謬的。
他說:「我鄙視約定俗成的慣例。我自己判斷對錯。沒有人可以為我判斷。罪疚感是荒謬的。」我記得在電影《子彈橫飛百老匯》(Bullets Over Broadway)裏,羅伯‧萊納(Rob Reiner)飾演一個街頭藝術家,他說:「罪疚感是美麗的資產階級垃圾。」當然那不是偉大的文學作品。拉斯科尼科夫是一部偉大文學作品裏的人物。他正在說相同的話:「罪疚感是美麗的資產階級垃圾。」作者在書中寫道拉斯科尼科夫決定殺死一個女人。
這是為了測試他的理論。書中有一個女人為人刻薄,人人都討厭她,因她為社會帶來苦難,使每個人的人生都變得悲慘。拉斯科尼科夫殺了她。這使拉斯科尼科夫被玷污了,他被弄髒了。他的骨頭日漸枯乾,而且他終日唉哼。當他終於認罪的時候,他已僥倖逃脫,他做得很好。這是一本很棒的偵探小說。他做得很好。他察覺到他已經僥倖逃脫,沒有留下足夠的線索,警方永遠都找不到他。但不管怎樣,他還是向警方自首。當他自首的時候,他經歷何等的喜樂,那種感覺就像他以前從未活過一樣。
看看詩篇第32篇。經文說,當我遮蓋我的罪時,「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你就赦免我的罪惡。」罪疚感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說:「這十分有趣。傑夫‧布立基玆、拉斯科尼科夫,所有偉大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他們全都為了這些非常重大的事情而感到罪疚。他們為了這些非常可怕的事情而感到罪疚。這對我們其他人來說不是一個問題嗎?」是的。
這對我們其他人來說絕對是一個問題。沒有罪疚感,你無法活下去。沒有罪疚感,你不是在活着。你聽過十八世紀英國一位最有名的文人,集思想家、文評家、詩人、散文家、傳記家於一身的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嗎?傳記作家博斯韋爾(Boswell)後來為他寫的傳記《約翰遜傳》,記錄了他後半生的言行,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約翰遜感到他曾使他的父親失望。他記得他做過一些錯事。當他小時候,他的父親於墟市的日子,在埃克塞特(Exeter)的公共廣場上擺放雜貨攤。有一天,他的父親要求他留在那裏兩小時,看管貨攤,但約翰遜沒有到那裏去。
他經歷了許多失敗,他不愛他的父親,不尊敬他的父親。多年後,他的父親去世之後,他嘗試處理自己的罪疚感。有一天,塞繆爾‧約翰遜走到埃克塞特的公共廣場某處,那是他父親多年前擺放雜貨攤的位置。在傾盆大雨下,他光着頭,站在那裏兩小時,試圖處理他的罪疚感。但他辦不到。那不是很大的罪。不。為什麼這麼小的罪已把人置於精神病院裏?這些罪真的可以這樣。為什麼?因為沒有罪疚感,你無法活下去。
我們心裏有什麼呢?我們心裏有罪疚感。在我們進入另一個重點之前,如果有人認為不必如此消極的話,讓我給你一個提議:「你也知道,如果你去找一位好的輔導員,你便可以處理罪疚感。」讓我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說所有的罪疚感都是假的?不,當然不是。看一看拉斯科尼科夫吧!
他以為所有美好的感覺都是假的,但他發現原來不是這樣。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沒有說:「所有罪疚感都是假的,對於一些事情,你真的應該感到罪疚。」另一方面,你看到一些罪疚感是假的,你如何界定呢?你是否只是下定決心?繼續吧!嘗試一下。你不必像拉斯科尼科夫那麼嚴重才發覺自己不能下定決心。
良知就在那裏。你不會為自己的良知編寫程式。你會尊重它。你無法為它編寫程式。你不能從已存在的良知去重新界定它。你會做什麼?對於罪疚感,有許多事情可以做。我們都在處理罪疚感。除了悔改之外,讓我快速地指出七個常見的方法。然後,我們討論悔改。那正是給你處理罪疚感的方法。
第一是推卸責任。「這不是我的錯。我的媽媽使我這樣做。我的爸爸使我這樣做。我的朋友使我這樣做。我這些情況實在情有可原。」推卸責任。第二是以定義去開脫。你說:「這其實不是錯。」拉斯科尼科夫便是採用這個方法。第三是令自己變得麻木。利用藥物、購物或買醉來麻醉自己。換句話說,用藥物去治療它,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去忘記痛苦。第四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透過批評和散播流言去詆毀別人。變得憤世嫉俗。你認為怎樣?
在我看來,我們感到人人都是個騙子,這是很重要的。這使我們感到自己好一些。啊,絕對是這樣。這麼說是很重要的,例如,說:「人人都在敲詐,比我更甚。人人都在鬼混,比我更甚。人人都破壞承諾,比我更甚。」那就是你處理罪疚感的方法了。我們為什麼喜歡散播流言?我們為什麼喜歡這樣做?我們為什麼喜歡電視和雜誌揭露那些污穢的事?
這是我們處理自己的罪疚感的一種方法。第五是試圖達到目的。你說:「看看我的成就!」希望藉此處理自己的罪疚感。第六是慷慨解囊。許多男人都這樣做,我猜想許多女人也是這樣。有些人成為大公司的合夥人,他們有幾個妻子,生下痛苦的孩子,分佈世界各地。你認為那些人為什麼想自己的名字刻在醫院大樓?他們為什麼這樣慷慨?
你許多的憤怒其實是罪疚感。你許多的羞恥其實是罪疚感。你許多的動力其實是罪疚感。你許多的害羞其實是罪疚感。你許多的苦毒其實是罪疚感。你許多的憤世嫉俗其實是罪疚感。許多驅使你的動力其實是你處理罪疚感的方法。你怎樣處理自己的罪疚感?這些方法都不行。推卸責任、以定義去開脫、使自己變得麻木、作出批評、詆毀別人、做得比預期好、慷慨解囊,全都不行。
這些方法都不行。還有一件事情也是不行的。那就是懺悔。什麼是懺悔?就是痛打自己,並且說:「我知道我做錯了,但我會顯出我是一個何等良善的人,因為我會使自己變得悽慘,我也會使自己感到悽慘。這顯出雖然我在此失敗了,但我必定是一個有道德和良善的人,否則我不會討厭自己這樣行。」可惜那方法也是不行的。
什麼方法才奏效呢?是悔改。讓我們看看悔改的力量。「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凡心裏沒有詭詐,耶和華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讓我告訴你悔改的力量是什麼?先看第5節,然後看第1節。第5節說:「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第1節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等一等。
第5節說:「我不隱瞞我的惡。」第1節說:「神遮蓋其罪。」這就是悔改的力量。遮蓋會產生什麼作用呢?這回到問題的根源,這回到罪疚感的根源。美國政治評論員比爾‧莫耶斯(Bill Moyers)告訴我們關於這方面。
讀一讀創世記第1至3章。你看到亞當和夏娃每一個晚上都赤身露體地與神相會。他們是赤身露體的。這樣一直都沒有任何問題。有一個晚上,神在園中行走,他們卻藏在園裏的樹木中。他們躲藏起來了。神說:「出了什麼問題?」亞當和夏娃說:「我們躲避你,因為我們是赤身露體的。」
這頂多是真相的一半。我不知道神為什麼沒有這樣說,但祂大可以說:「可是,亞當,你每晚都是赤身露體的。你常是赤身露體的。你若因為自己是赤身露體而躲藏起來,那麼,你從前為什麼沒有躲藏呢?亞當,這個變化不是因為赤身露體。」還有別的事情在發生。事情就是這樣。當亞當犯了罪,他便不能面對自己是毫無遮掩的。當亞當和夏娃犯了罪,他們便不能接受自己是赤身露體的。
什麼是赤身露體?赤身露體是無法控制別人看到什麼。赤身露體是你無法控制。即使化妝對於赤身露體也毫無幫助。你有沒有留意呢?化妝對於掩飾臉部有幫助。你知道,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對於肥胖的人,化妝沒有什麼幫助。化妝對於赤裸裸的身體也沒有什麼幫助。赤身露體意味着你無法控制人們看到什麼。人們對你一覽無遺。
你已失去控制了。除非你犯罪,否則赤身露體是沒有問題的。為什麼亞當和夏娃突然之間不能面對人們的目光?他們必須控制人們看到什麼。他們必須躲藏起來。他們必須把自己遮蓋起來。為什麼?我會告訴你原因。罪是什麼?當亞當和夏娃犯了罪,他們做什麼?他們決定由自己去主宰他們的一生。
你有沒有做過一份你完全不合資格去做的工作呢?有沒有呢?你不合資格去做那份工作,那些東西是你不懂的,你對那份工作認識不夠。你將會是一個緊張兮兮的人。你將會是一個慌失失的人。你將會是一個處於防禦狀態的人。你將會是一個畏首畏尾的人。最重要的是,你不會想任何人細心察看你,知道你是怎樣作決定的。
當你決定由自己去主宰自己的一生,當你決定由自己去成為自己的神,在你的內心深處,在你的心靈深處,你知道你是不勝任這份工作的。你知道你做錯了。神學家說,亞當和夏娃躲避主,是因為他們失去了他們的衣服,他們以前擁有的衣服就是他們起初的義。這是什麼意思?神學家這麼說是什麼意思?
亞當和夏娃不介意人們看到什麼,也不介意神看到什麼,因為他們起初是以美麗的道德為衣服。那是個人美麗之處。他們知道自己很美麗。他們知道自己在道德上是美麗的,他們知道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美麗的。他們不介意被人看見。但是在他們失去了義的那一刻,他們不能忍受被人看見。他們必須做什麼?他們開始遮蓋自己。
在聖經裏,其中一件最深刻的事情,就是你若不從創世記第3章去看,你便不了解自己。看看自己的生命。為什麼有些人是完美主義者?為什麼有些人是工作狂?為什麼有些人如此擔心自己的身體,也擔心自己的外表?為什麼許多人花上很多時間去做我們剛才談過的一切事情——推卸責任、詆毀別人、憤世嫉俗?你正在遮蓋自己。你正在遮蓋自己的赤身露體。你試圖補上一種義,去彌補已失去的義。
你試圖創造一種美感,去彌補已失去的一種美感。你拼命地躲避所有人的目光,包括你自己。神對亞當和夏娃說:「你若遮蓋自己,我永遠也無法遮蓋你。可是,你若願意顯露自己,你若願意再次向我赤身露體,你若願意向我展示和承認你的罪,不去找藉口,那麼,我必再次把你遮蓋。你若遮蓋自己,我必把你顯露出來。你若顯露自己,我必把你遮蓋。」
對於這一點,舊約聖經充滿令人難以置信的暗喻和隱喻。例如,神說這就是神與祂的子民以色列人建立關係的方式。在以西結書第16章,神論到祂的子民以色列人。神用隱喻指出一個事實,就是在那些日子裏,許多時候,當一個嬰孩出生時,若是一個女嬰,便會被遺棄,被扔掉。神說:「我的子民啊,讓我告訴你們,我怎樣與你們建立關係。」祂說:
耶路撒冷啊,在你初生的日子沒有為你斷臍帶,也沒有用水洗你,使你潔淨,絲毫沒有撒鹽在你身上,也沒有用布裹你。誰的眼也不可憐你,為你做一件這樣的事憐恤你;但你初生的日子扔在田野,是因你被厭惡。
我從你旁邊經過,見你滾在血中,就對你說:你雖在血中,仍可存活;你雖在血中,仍可存活。我便用衣襟搭在你身上,遮蓋你的赤體。我用水洗你,洗淨你身上的血,又用油抹你。我也使你身穿繡花衣服。你美貌的名聲傳在列邦中,你十分美貌,是因我加在你身上的威榮。
神怎能做到?祂對亞當和夏娃說:「你若顯露自己,我將會把你遮蓋,我會使你再次變得美麗。我會使你回復那種美麗。你不必花上你的一生去試圖遮蓋自己,試圖處理那種深刻的羞恥感覺。」
艾略特指出一點非常有趣的理論,他相信孩子的行為不端,是因為他們有罪疚感。他們想透過受懲罰來處理那種感覺。艾略特說:「孩子不是因為他們行為不端而受到懲罰,他們產生這些壞行為,是因為人人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罪疚感,有時候會為了獲得關注,甚至透過受懲罰來使自己感到好一點。」這是一個有趣的理論。但我會告訴你一點。
我不知道你是否可以把它應用於孩子的行為上,但是我知道一般來說,你可以退後一步,說:「我們面對一個問題。」它是一個很深層的問題。事實上,你可以看看自己的一生,明白你在生活上以什麼策略,去嘗試用一種可憐的方法,把無花果葉編織在一起,遮蓋那種失去義的感覺。神說:「你若承認你失去義,我便可以把義歸給你。惟有當你完全顯露自己,我才會把你遮蓋。
你若遮蓋自己,我便不得不把你顯露出來。」神怎能做得到?以賽亞怎能如此說?以賽亞書61章10節說:「我因耶和華大大歡喜;我的心靠神快樂。因他以拯救為衣給我穿上,以公義為袍給我披上。」神怎能做得到?
保羅在羅馬書4章5至8節引用這詩篇的時候,已告訴我們了。保羅引用詩篇第32篇。他是這樣說:「惟有不做工的,只信稱罪人為義的神,他的信就算為義。正如大衛稱那在行為以外蒙神算為義的人是有福的。他說:
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
這人是有福的。
主不算為有罪的,
這人是有福的。」
保羅在羅馬書第4章說的是,大衛雖然不明白所有的原因,但他知道這是因為神給予我們的遮蓋,不是掩飾,神不只是在說:「嗯,我將會遮掩這罪。」神把那些罪歸於某個地方。祂不再與你計較那些罪,祂在別處計較那些罪。神把那些罪歸到別處。歸給誰?就是耶穌基督。在某意義上說,耶穌基督穿上了我們的罪為衣服。祂是赤身露體地受鞭打。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他們為耶穌基督的外衣拈鬮?為什麼他們脫去耶穌基督的衣服?耶穌基督赤身露體,以致我們得以穿上衣服。
你明白嗎?你是否明白悔改的核心是什麼?讓我與你討論九件事情。親愛的聽眾朋友,不管你相信與否,讓我在接下來的五分鐘裏,向你提出九件事情。我只會簡略地指出這九件事情。可是,你若領受並謹記我所說的話,以及上述關於遮蓋的教導,你便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義,什麼是悔改了。悔改不是痛打自己,說:「我會改變過來。要誠實,要誠實,要誠實。」不,看一看。悔改是這樣的。讓我們這樣做吧!
首先,看看第2節。經文說:沒有詭詐。第一件事就是要誠實。不再有詭詐。不再自欺欺人了。第一件事就是要誠實。
第二是引用第3節和第4節,並想到罪的危險。細想這一點。你若想悔改,便要向自己承認心裏有一種罪疚感。有時候,你的骨頭枯乾、心內唉哼、失去力量的原因,確實不可過度用心理學去分析。那可能是你心底裏有一種赤身露體的感覺,並且極之渴望去遮蓋它。想一想那是多麼危險。你永遠無法處理它。你推卸責任,或過度工作,或做各種各樣的善事,都無法令你除掉罪疚感。
首先是要誠實。其次是要細想罪的危險。第三,注意第5節,你要真正被揭露。但要着眼於第6節:「到他那裏。」你看到第5節說:「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 」但是我希望你明白經文所說的,不只是單單說「我承認自己的行為」。第7節說:「你是我藏身之處。」如果你真的想悔改,單單說「我做錯了」是不夠的。
你必須問自己:「你為什麼犯錯?」答案總不只是簡單地說:「我違反了規則」,而是「我試圖遮蓋我的赤身露體,我正在躲藏於某些東西裏。我嘗試以某些東西當作衣服來為遮蓋自己。只有神才能夠成為我的藏身之處。只有神才可以成為我的衣服。只有神才能夠遮蓋我的赤身露體。只有神才能夠使我回復美麗。」舉例說,你若曾經說謊,不要只是說:「主啊,我撒了謊。我很抱歉。我很抱歉。求祢幫助我。」你為什麼說謊呢?你說謊,是因為某些東西成了你的藏身之處。我不知道那是什麼。誰曉得?你不用告訴我。
這是因為有些東西成了你遮蓋自己的方法。我告訴你一件事情。有些人悔改,可能是為了試圖把自己遮蓋,換句話說,他們捶着胸,說:「主啊,我將要告訴你,我在這罪上是多麼痛苦啊!」藉此來為自己編織無花果葉。在某意義上說,你企圖遮蓋自己,而不是讓神來遮蓋你。基督徒不只是為了自己的罪而悔改。法利賽人是為了自己的罪而悔改。虔誠人也是為了自己的罪而悔罪。
但基督徒卻為了自己的義而悔改。親愛的聽眾朋友,你以往或許曾聽我說過。我現在再次告訴你。一個道德之士和一個基督徒之間的分別,是在悔改方面。基督徒和道德之士都為他們的罪惡行為而悔改,但基督徒更進一步為自己的義而悔改;他們沒有靠耶穌已為他們成就的事去得着義,反倒靠自己的努力去建立義,他們為此悔改。這是在一切罪惡之下的罪,因此,要常常為着虧負耶穌的恩典和耶穌的愛而悔改。要為愛耶穌愛得不夠而悔改。
有趣的是,有一種悔改是說:「主啊,我把事情弄砸了。我開始明白了,求祢幫助我吧!」有一種悔改是說:「主啊!我從不願意承認祢是多麼的愛我。」你知道,你這樣說的那一刻,你被融化,這使你感到糟透了。但就在你感到糟透的那一刻,你也得着激勵。你明白嗎?因此,你真正要做的事情,不僅是如第5節所說的,藉着悔改去揭露你的罪,你還要躲藏在神裏面。你必須說:「我一直在哪裏躲藏呢?我不是躲藏在神裏面,不然,我不會做這些事!」
因此,要誠實,想想那危險,把你的行為揭露出來,也要檢視你的動機。基本上,要為着不是藏在神裏面而悔改。你要藏在神裏面。我提出了四點。讓我繼續下去。你怎樣做到呢?看看第五點。第10節說:「惡人必多受苦楚;惟獨倚靠耶和華的必有慈愛四面環繞他。」你怎能肯定神必赦免你呢?因為神那永恆不變的愛。祂那永恆不變的愛。你必須回想祂立下的誓言。
你必須回想神的應許。你必須回想祂所立的約。想一想神,想想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在創世記第15章,神在亞伯拉罕所切成的一片片肉塊之間經過,說:「即使我必須像這些牲畜般被撕裂成塊,我仍要賜福給你。」想一想耶穌。在耶穌被賣的那個晚上,祂說:「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裏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順便一提,這是一個誓言。
在古時,你若說:「我將要做某些事。」你許下莊嚴的誓言,你說:「除非那場戰爭已過,否則我不吃不喝;除非我已完成這事,否則我不吃不喝。」 你知道,他們在說:「從今以後,我不吃不喝,直到我……」在使徒行傳,有些人也起誓,若不先殺保羅就不吃不喝。那是莊嚴的誓言。「我不吃不喝,直到我完成我的職責。」當耶穌說:「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的時候,祂是說:「我為你獻身。我將會為你受死。我不吃不喝,直到我已完成此事。」
我所讀過其中一件最令人感動的事,是我所敬佩的美國著名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的故事。愛德華茲在他臨終時,處於精神錯亂的狀態,他患上天花,已精神失常了。當他失去理智時,他開始環顧房間四周,說出最後遺言,他說:「現在,我那位真正和永遠不變的朋友——拿撒勒人耶穌在哪裏?」他處於精神錯亂的狀態。你知道嗎?當你在精神錯亂的時刻,你所說出的都是你的心底話。
愛德華茲環顧四周,說:「我那位真正和永遠不變的朋友——拿撒勒人耶穌在哪裏?」愛德華茲一直以來都默想那些應許是什麼意思、主餐是什麼意思,並且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是什麼意思。神說:「我不會使你失望。為什麼你表現得彷彿我會使你失望一樣呢?我愛你。為什麼你表現得彷彿我不愛你一樣呢?這是罪。你不是藏在我裏面。」明白嗎?你必須仰望那個盟約。你必須細看它。你必須建立自己。
還有一件事。看看第8節。這是神向那位懺悔者說的話。在第7節,那位懺悔者說:「你是我的藏身之處;你必保護我脫離令人困惱之事。」但在第8節,卻突然說:「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勸戒你。你不可像那無知的騾馬,必用嚼環轡頭勒住牠;不然,就不能馴服。」那是神說的話。神真正要說的是:「不要像馬一樣。」
換句話說:「你為什麼在這裏?」你在這裏是否因為某些結果?你在這裏是否因為你的罪所帶來的結果?真正的悔改不是對罪的結果感到難過,說:「啊!我已弄到一團糟了。我現在的生活全都一塌糊塗。」真正的悔改是為罪悔改。為什麼?因為是罪的結果使你受傷害。但罪使神痛心——就是那位為你受死的神。但如果神以祂永不改變的愛去充滿你的心思,你便會發現透過悔改往神那裏去。
你怎知道一個人明白福音?對明白福音的人來說,悔改不是一件單獨的事情,不是使人受折磨的事情,也不是令人討厭的事情。我從許多虔誠的人身上看到,悔改如同停止呼吸一樣。因為對他們來說,使他們持續與神連在一起的,是他們的善行。當人悔改時,必須承認自己是不好的。對他們來說,這幾乎就像要他們停止呼吸一樣。悔改彷彿是折磨人的,是反常的,是糟糕的,是艱難的。
可是,你若是基督徒,並且明白福音,悔改就像開始再次呼吸一樣。悔改就像回到你的根那裏,說:「啊,這就是我得以與神建立關係的原因。不是因着我的表現,而是因着耶穌所作的事。不是因着我的承諾,而是因着祂的應許。不是因着我的過去,而是因着祂的過去。不是因着我的紀錄,而是因着祂的紀錄。」因此,當你悔改時,你說:「我不是為着罪的結果而感到抱歉,讓罪的結果臨到我吧。我需要承擔一些結果。我需要負上一些責任。
我為着我對那位愛我的主所作的一切感到抱歉。」這意味着你不像一匹馬,也不像一隻騾子,被罪的結果拖拉到神的面前。但是一個明白福音的人,會趕快地悔改,充滿喜樂地悔改,立刻悔改,而且不斷地悔改。一生都悔改。你這樣期待。當你遇見這樣的人時,你知道,他們是多麼受教,他們是多麼容易相處,他們對你全神貫注,而不是只顧自己。你可以與他們談話,批評他們,而不是要麼把他們痛打一頓,要麼變得真正的自衛,他們說:「啊!是的。」你發覺自己越來越接近了。
「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 這人是有福的!凡心裏沒有詭詐、耶和華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神說:「遮蓋的,我必顯露。顯露的,我必遮蓋。然後,你必過着有福的生活。」要留心聽,並且遵行。
我們一起禱告。親愛的天父,求祢讓我們明白這些教訓,而且我們也要遵行這些教訓。耶穌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許多聽眾朋友收聽本節目已有一段時間,我們也聽過關於悔改的教導。但我們大多數人沒有以此作為首要做的事情。悔改總是最後一步。
悔改本是我們熱切尋找的,而不是被迫去做的事情。我們不想像一匹馬或一隻騾子,要用嚼環轡頭勒住,被逼去悔改。求祢教導我們立即且欣然地悔改。求祢教導我們充滿喜樂地悔改。求祢教導我們悔改,而且越來越像祢的兒子耶穌基督,願意謙卑下來。祂越使自己成為卑微,便越被升高。但願我們越是悔改,我們反倒越是充滿喜樂。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