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一起來探討「聖誕的兩個默想」系列。今天的題目是「不匆忙行事的主」。
雖然這篇信息所依據的經文看起來並不像聖誕的經文,但實際上它是一段聖誕經文。讓我告訴你原因吧。對於聖誕給我們的教訓和真理,其中有一個是我們很少作出反思的。我們沒有對這個教訓作出充分的反思。聖誕節指向一個應許,神花了多個世紀、數千年的時間去成就這個應許。
當馬利亞懷了耶穌,她唱出尊主頌,歌頌彌賽亞的誕生。她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他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施憐憫直到永遠,正如從前對我們列祖所說的話。」
是的,沒錯,神向亞伯拉罕應許耶穌的誕生,但那是幾千年前的事。神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去成就祂的應許。聖誕節不但指向神花了一段長時間去成就的應許,也指向一個神還沒有成就的應許。
主耶穌的第一次降臨指向祂的第二次降臨。在那一天地上將享有真正的和平。聖誕節指向主再來的應許。將有一天,主必再來,到那日,世上再沒有暴力和戰爭,一切眼淚都抹去,但二千年已經過去了,我們還是在哭泣。
聖誕節指向一個事實,雖然神說:「我不會忘記我的應許。」但祂也說:「我不會匆匆忙忙地行事,也不會受催促。我必成就我的應許,但我成就應許的方式在你們看來似乎是不可原諒和不合理的耽延。」這就是聖誕節的其中一個教訓,就是教導我們等待。讓我給你們一個完美的例子去展示聖誕節給我們的教訓,並說明這教訓對我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讓我先讀出經文:馬可福音5章24至43節。
24.耶穌就和他同去。有許多人跟隨擁擠他。
25.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
26.在好些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的苦,又花盡了他所有的,一點也不見好,病勢反倒更重了。
27.他聽見耶穌的事,就從後頭來,雜在眾人中間,摸耶穌的衣裳,
28.意思說: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
29.於是他血漏的源頭立刻乾了;他便覺得身上的災病好了。
30.耶穌頓時心裡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眾人中間轉過來,說:誰摸我的衣裳﹖
31.門徒對他說:你看眾人擁擠你,還說誰摸我嗎﹖
32.耶穌周圍觀看,要見作這事的女人。
33.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懼戰兢,來俯伏在耶穌跟前,將實情全告訴他。
34.耶穌對他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你的災病痊癒了。
35.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裡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動先生呢﹖
36.耶穌聽見所說的話,就對管會堂的說:不要怕,只要信!
37.於是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同去,不許別人跟隨他。
38.他們來到管會堂的家裡;耶穌看見那裡亂嚷,並有人大大的哭泣哀號,
39.進到裡面,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亂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
40.他們就嗤笑耶穌。耶穌把他們都攆出去,就帶著孩子的父母,和跟隨的人進了孩子所在的地方,
41.就拉著孩子的手,對他說:大利大,古米!翻出來就是說:閨女,我吩咐你起來!
42.那閨女立時起來走。他們就大大的驚奇;閨女已經十二歲了。
43.耶穌切切的囑咐他們,不要叫人知道這事,又吩咐給他東西吃。
讓我們先看看耶穌基督的耽延如何受到質疑,然後再看看耶穌基督如何以恩典來解答。我的意思是,耶穌基督的耽延所引起的質疑如何以恩典來解答。讓我們看看耶穌基督的耽延如何受到質疑,以及耶穌基督如何以恩典來解答。
首先,耶穌基督的耽延所引起的質疑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你明白這段經文的背景,你知道第35 節絕對是令人感到痛苦的。為什麼?今天所讀的經文的前兩節,即第22至23節,這樣記載:「有一個管會堂的人,名叫睚魯,來見耶穌,就俯伏在他腳前,再三的求他,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他身上,使他痊癒,得以活了。」耶穌答應了。
於是,耶穌和祂的門徒、睚魯,也許還有睚魯家中其他人便趕去救小女孩的命。第24節說:「耶穌就和他同去。有許多人跟隨擁擠他。」他們匆匆趕去救小女孩的命,其間耶穌感到有人摸祂的衣裳,於是祂停下來,從人群中找出那個摸祂的女人,便坐下來與她談話。看看第35節,經文說:「還說話的時候……」耶穌繼續與那個女人談話。
如果你明白經文的背景,你知道唯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在第31節使徒如此困惑並以挖苦的口吻說話。有些聖經譯本也許沒有表達出這種挖苦的口吻。事情是這樣的。你想明白這個要點嗎?當時他們感到很興奮,因為耶穌同意去救那個顯赫家庭的小女孩的性命。
因此,在某程度上說,他們好像上了緊急救護車一樣,趕着去救人。救護車的警笛響起了,也發出了警號。突然之間,耶穌卻說:「停車。」然後周圍觀看,說:「我想和這個女人談談。」你看到門徒以挖苦的口吻說話嗎?門徒對耶穌說:「你看眾人擁擠你,還說誰摸我嗎﹖」意思是祢到底在說什麼?
看看門徒這種挖苦的口吻。他們都感到十分迷茫。想一想睚魯。他不敢相信這事。耶穌停了下來。耶穌坐下來或站在那裏,與那個女人談話。想像一下。這裏有一個父親,他的小女兒生命危在旦夕。他所站之地彷彿裂開了,那深淵正要把他吃掉。突然之間,最可怕的噩夢最終成真。
看看第35節。當耶穌還在不斷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裏來,說出睚魯最害怕聽到的話。那人說:「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動先生呢?」他們說:「何必還勞動先生呢?」意思是「一切都完了。」但耶穌沒有理會那些人。祂說:「不要怕,只要信!」意思是「不要被那似乎是不可原諒和不合理的耽延推翻你向我所提出的要求。只要信。」
事實上,神的恩典總不是按我們的時間表來施行的。神的恩典總不是按我們認為合理的時間表來施行的。神的恩典總不是按照我們所預計的時間、我們的時間表、我們的計劃、我們的日程來施行的。這使我們心裏感到不安。這使我們生氣、沮喪、有時候甚至絕望。這使我們質疑神的愛。
耶穌藉着經文向我們呼喚,祂說:「我必成就我的應許,但我往往不是在你認為最及時的時候成就我的應許。因此,如果你渴望在你生命中有我,我想讓你知道,你會不斷地感到我顯然在耽延,但我必成就我的應許。」我將要告訴你們一件叫你們大吃一驚的事。
你們通常不會預期傳道牧者說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你預期傳道牧者這麼說:「一切事物都不是相對的。確實有對與錯、好與壞、真與假。這一切都不是相對的。」有時我會這麼說。不是嗎?但我想告訴大家一件相對的事。它是完全相對的,那就是快與慢,準時與遲到。
順帶一提,如果你不同意這一點的話,如果你的文化不同意這一點的話,你可以與以下這本書的作者辯論。我正在閱讀一本由一位研究文化的人類學家所寫的書,他說準時的概念是區分不同文化的其中一個主要方法。這就是他所說的。你可以藉此明白我要說的重點。
那位作者說,如果你說:「下午二時與你會面。」在歐洲文化中,如果你遲到超過十五分鐘,對方期望你會向他道歉,因為在某程度上說你已違背了承諾。在拉丁美洲文化中,當你遲到超過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對方才會期望你向他道歉。換句話說,如果一個拉丁美洲人跟歐洲人約會時遲到了四十分鐘,那個歐洲人若期待對方道歉,他只有白等一場。
作者又說,另一方面,在南太平洋的雅蒲島,當你遲到超過四小時,對方才會期望你向他道歉。世上不同的文化對準時有不同的概念。還記得小時候暑假總是遲遲仍未來到?如果你的父母告訴你:「還有一個月便放暑假了。」 你說:「還有一個月?」人與人之間對時間的概念尚且有這樣的差異,神與人對時間的概念豈不是有更大差異?
彼得後書3 章8至9說。「親愛的弟兄阿,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還記得耶穌平靜風浪的事蹟嗎?一天晚上,耶穌和門徒在船上,忽然起了暴風,耶穌在船尾睡着了,船快要下沉。門徒叫醒耶穌,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
恐慌的背後有一個前設。恐慌源自一個前設。恐慌的中心有一個前設。這個前設就是:「我們不應該下沉。我們不應該遭遇危險。我們相信神。神應該應允我們的禱告。神應該儘快滿足我們的要求,叫我們總不會面對這些境況。」
耶穌基督看着祂的門徒,祂實質上是對他們說:「如果你自高自大,硬要我按你的時間表行事,你總不會感覺到我對你的愛,這樣你便大錯特錯了,因為我確實愛你。我的慈愛存到永遠,我的信實直到萬代。」這就是問題所在了。你在生活中總是不斷地因各種你認為不合理和不可原諒的耽延而心裏感到不安……你認為自己必須擁有的東西、你所要求的東西,你渴望得到的東西、你祈求想得到的東西、你努力想要爭取的東西,但你遲遲仍未得到。
你看着那使你生命得滿足的應許。你看着那些應許,但你什麼都得不到。情況似乎一直都是這樣,時間不斷過去,你卻看不到那些應許到底如何可以成就。聖經說神的恩典就是這樣,這是一貫的方式,你心裏感到不安,但這裏給你一個答案。
耶穌說什麼?耶穌說:「只要信……」我很喜歡這一點。耶穌看着睚魯,說:「只要信。」耶穌還以另一種方式表明這一點,卻不是說:「只要信。」讓我來解釋原因。在睚魯的故事中有另一個故事,睚魯的故事和那個患血漏的女人的故事交織在一起。這故事給我們各種理由、觀點和洞見,使我們能夠面對生命中一切的耽延。
耶穌說:「只要信。」這句話很美妙,因為雖然耶穌說:「只是信」,但祂也給我們各種理由、觀點和洞見,使我們更容易面對生命中一切的耽延,好叫生命中一切的耽延不致令我們感到痛苦,而是使我們變得更好。生命中一切的耽延要麼令我們感到痛苦,要麼使我們變得更好。耶穌要向我們展示這一點。看看耶穌的恩典如何解答有關耽延的問題。這給我們表明三個要點。
首先,耽延教導我們神的智慧。如果你是急診室醫生,你看到這裏有一個女人,她患的是慢性病,不是急性病。雖然她患了嚴重疾病,但她已經患病十二年了;這裏又有一個小女孩,她危在旦夕,她患的不是慢性病,而是急性病,她病得很重。你怎麼辦?
世上所有急診室醫生都會這麼說:「我們必須先醫治小女孩。那個女人可以等候。」因此,當時各人都會認為耶穌極之糊塗,但睚魯和耶穌的門徒,事實上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看不到一些事情,我們作為讀者卻看得到。我們看到一些缺少了的關鍵因素。他們看不見,我們卻看得見。我們看到什麼?
首先,我們明白到,醫治死人和醫治病人對耶穌基督來說都沒有問題。兩者沒有分別。因此,醫治死人或病人根本沒有分別。其次,耶穌在人群中周圍觀看,祂知道有一個女人剛剛得到醫治。她帶着迷信的心態,她只是摸耶穌的衣裳。
這個女人痊癒了,可是,除非耶穌在那一刻立即處理這個女人的問題,否則這個女人總不會成為一個生命得更新的門徒,一個生命完完全全、永永遠遠改變過來的人。這個問題必須立即處理。那個小女孩是生是死其實無關緊要。這個女人的問題必須立即處理,你和我都看到這一點。耶穌看到這一點。其他人都看不到這一點,因為這是缺少了的關鍵因素。
我來問你一個問題。現在,你感到氣餒嗎?你生氣了嗎?你充滿怨恨嗎?你在生命中曾經離開神,或放棄一切希望,因為你說:「這樣的耽延絕對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這是不可原諒的。這是不合理的。」?經文告訴我們什麼?你看不到一些關鍵因素。你怎能看見這些關鍵因素呢?你怎知道呢?
因此,耶穌周圍觀看,說:「我不知道還可說什麼。你必須信靠我。既然我就是我所說的那一位,既然我是神的兒子,我當然看到一些你看不到的事物。你怎可以預期自己看到呢?」分析一下以下這個推論吧。可以嗎?
「因為我想不到有什麼耽延的好理由,所以必定沒有任何好理由。」你對這種推論有什麼看法?這種推論是完全錯誤的。它在情感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理性上卻絕對是錯誤的。可是,你們當中有多少人正在以這種方式行事呢?有多少人過去因着這種想法而離開神呢?耶穌基督說:「如果你知道我所知道的一切,你所祈求的,就總是我要賜給你的東西。但你怎可能知道我所知道的一切呢?」
十六世紀西班牙阿維拉的聖德蘭修女(Teresa of Avila)說:「從永恆的角度來看,世上有史以來最痛苦的人生,看起來就像在糟糕的酒店住一晚那樣。」耶穌基督說:「如果你知道我所知道的一切,你所祈求的,就總是我要賜給你的東西。」因此,我們首先從經文看到神的智慧。耶穌在這裏的耽延顯明神的智慧,這使我們更容易應付我們所面對的耽延。
其次,這耽延顯明神的恩典。比較一下睚魯和那個女人。也許這並沒有使你大受感動,因為我沒有提到經文早段關於耶穌與睚魯相遇的記載。睚魯是管會堂的。比較一下睚魯和那個女人。管會堂的人就像主席或長老,幾乎可以肯定,管會堂的人是一個顯赫、富有和受敬重的人,也是一個虔誠和道德高尚的人。
看看那個女人。她處於另一個極端。首先,她是一個女人,當時的社會卻是男權至上。其次,在經濟上她一貧如洗。你看到嗎?經文說她花盡了一切所有去治病。她耗盡了所有錢財,所以在經濟上她處於最底下階層。第26節指出這一點。
首先,她是一個女人,但身處一個男權至上的社會。其次,她身無分文,但身處一個財富代表地位和權力的社會。第三,她是一個長期患病者,當時的社會卻認為長期患病者是不道德或受詛咒的人。人們是這樣看長期患病者的。
在約翰福音第9章,門徒指着一個生來瞎眼的人,問耶穌說:「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門徒假定那個人有罪。他們假定那個人犯了罪。他們假定那是一個受詛咒的家庭。這裏有一個長期患病的女人。沒有醫生能使她病情好轉。所以這個女人與睚魯比較,無論在社會上、經濟上和道德上都是身處兩個極端的人。耶穌為這個女人停下來。這是什麼意思呢?
英國聖公會牧者迪克‧盧卡斯(Dick Lucas)在他的馬可福音註釋中提出透澈見解。我來讀給大家聽。他說:「耶穌基督花時間去安慰和教導一個不潔、患了慢性病的女人,卻叫一個教會領袖、有緊急需要的男人等候。」「你可以等一等。」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指出了福音再三地說的信息,就是耶穌基督對抗並顛倒世界對美麗、權力和地位的標準。耶穌完全把這些標準顛倒了。
經文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反對世界對好與壞的看法,也反對人們對於誰在圈內、誰被拒諸門外的看法。為什麼?因為十字架的緣故?十字架代表什麼?十字架意味着,謙卑的必升為高、服事才是得權柄的途徑、在前的必要在後。十字架意味着,唯有承認自己根本沒有義,才能得到神的義。十字架的方式是顛倒,耶穌基督按這個方式行事,祂透過這耽延給我們顯示什麼呢?
神的恩典確實是恩典。神的恩惠和賜福不是建基於人的表現或地位。這是什麼意思?這意味着耽延證明神的恩典。各位想一想自己生命中的耽延。我可以向你們保證,神的一切耽延都是為了教導你祂的恩典。為什麼?我來解釋原因。
耽延必然造成悲傷。公義遲遲未到得彰顯會也必然引起憤怒。我希望你明白,悲傷和憤怒不僅是自然的,而且是絕對正確的。從某意義上說,悲傷和憤怒是必需的。只要你有良心,當公義遲遲未到得彰顯會、愛遲遲未能到得,會造成悲傷和憤怒,但當靈魂受悲傷和憤怒感染,別的事情就會發生。
受感染是什麼意思?我的意思是,當悲傷和憤怒變成負面,當悲傷和憤怒毒害你,當它使你受感染,當它使你失望,當耽延所造成悲傷和憤怒摧殘你的生命,你會發現這是由於你受外來的異物感染,在你靈魂中形成膿包。你知道那個異物是什麼嗎?這是昔日很多作者所謂的靠行為稱義或自義,一種「神虧欠我」的感覺。
只要你除去這個異物,你就能夠忍受耽延。這些東西可以使你變得了不起。它們可以潔淨你。它們可以使你有智慧。但如果這個異物留在你裏面,它們會使你變得苦毒,它們會感染你,也會摧毀你。這就是我的意思了。如果你說:「我很努力。神虧欠我。」這就是自義。
自義是問題的根源。你知道我們生命中所有的憂慮從何而來嗎?我們憂慮,因為我們以為自己清楚知道自己的生命應當如何。這就是自義。你知道為什麼你對某人的埋怨、憤怒和怨恨扭曲你的生命嗎?通常是因為自義。你心裏這麼想:「我總不會這樣做。」不然你不會惱怒別人。
我們面對人際關係問題、情緒問題、社會問題……。這一切問題都是源於自義,因此,神耽延。神耽延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向我們表明祂單單出於恩典而拯救我們。耽延證明神是施恩的神,祂幫助我們面對耽延。
最後,耽延證明神是絕對可信的。馬可說耶穌基督以特別的方式去醫治那個女孩。第41節說:「就拉著孩子的手,對他說:大利大,古米!翻出來就是說:閨女,我吩咐你起來!」可惜,聖經譯本無法完全把要點告訴我們。讓我解釋一下。
沒錯,「大利大」這個字的意思是小女孩。但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化,這是一個暱稱,這是一個稱呼寵物的暱稱。不同的文化對寵物的稱呼截然不同。你必須明白,這個字一個更好的翻譯應該是「親愛的」或「甜心」。
其次,你必須明白另一點。耶穌說:「…… 我吩咐你起來!」 祂不是在說:「從死裏復活。」耶穌只是使用一個解作「坐起來」的字。基本上,耶穌只是拉着女孩的手,祂所說的話,就像女孩的父母在早上會說的話。耶穌拉着她的手,說:「親愛的,是時候起床了。」這番話告訴我們什麼? 這告訴我們幾件事。
首先,這番話告訴我們耶穌的大能。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死亡。人類最大的、最無情的敵人是死亡。耶穌沒有說咒語,也沒有什麼把戲。祂沒有這麼說:「各人退後。」祂沒有卷起袖子。
耶穌溫柔地施展大能,幾乎毫不費力,這證明祂是偉大無比的。耶穌下到陰間,拉着女孩的手,說:「親愛的,起來啊,是時候起來了。這是什麼意思。耶穌要說的是:「只要你生命中有我,你可以笑着面對死亡。只要你生命中有我,即使人類最大的敵人,也就是死亡,只是一覺安睡而已。
耶穌滿有大能。祂說:「親愛的,起來啊。死亡,退去吧。」女孩已經死了。事實上,經文沒有這麼說。路加述說這個故事。路加是醫生,他說女孩已經死了。這就是眾人感到震驚的原因,耶穌說:「我同在時便不是死亡。」首先, 耶穌說:「大利大,古米!」意思是「親愛的,是時候起來了。」這表明耶穌的大能。
其次,這句話表明耶穌細緻的溫柔。我們需要這樣的父母。世上的父母無法做到。兄弟姐妹、老師、朋友也無法做到。我們需要這樣的父母。耶穌牽着你的手。祂總不會使你失望。問題是祂怎能這樣做呢?不管你的記錄如何,不管你的地位如何,耶穌都拯救你。祂單單因着恩典而拯救你。
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做了什麼,不管你是否無惡不作,不管你是否黑幫殺手,這並不重要。神喜愛尋找世上最失敗的人、遠離神的人,藉此向世界顯明祂怎樣看他們的標準。
神是滿有恩典的,所以神拉着你的手,帶你出死入生。你不再被定罪。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做了什麼,不管你的記錄如何,都並不重要。耶穌怎能這麼做呢?讓我來告訴你原因。因為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祂沒有父神拉着祂的手。
耶穌在十字架上聽不到「親愛的,是時候起來了」這句話。死亡追趕着耶穌。死亡施加一切的報復、力量和定罪……。為什麼?因為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承受我們應得的懲罰。祂擔當我們一切過犯罪惡應得的刑罰。耶穌甘願走上十字架。在十字架上,祂沒有父神拉着祂的手。耶穌失去父神的手, 好叫我們可以得着父神的手。
看看耶穌基督的大能。看看耶穌基督怎樣愛我們。這就是答案了。你為什麼要催促這樣的神呢?祂全然愛你。祂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為什麼要催促這樣的神呢?耶穌說:「不要催促我。」最後,讓我以一個問題來結束今天的信息。
你現在是否想要催促神呢?你是否感到生氣,因為你想不出有什麼耽延的好理由,所以必定沒有任何好理由?這是經文要告訴我們的教訓。這是聖誕節要告訴我們的教訓。不要把你想神成就的計劃誤以為是你對神的信心。不要把兩者混淆。不要把你想神成就的計劃誤以為是你對神的信心。
有多少人曾這麼說:「啊,我曾經相信神,但祂讓我失望」?你希望神成就你的計劃,但神沒有按你的步伐去行,但不要誤以為神要讓你失望。你試圖催促神嗎?神不會匆忙行事。神愛你。神滿有智慧和恩慈,你無法催促神。
其次,有沒有人曾這麼說:「啊,我希望自己可以如此相信。我希望自己擁有這種信心。我希望自己能這樣與神相交,這樣我就擁有這樣的信心和能力去面對人生中所有的耽延。你知道嗎?你可能錯了。」
當你說:「我希望擁有你這樣的信心。」你的真正意思是:「我希望我可以像你那樣確定一切事情。但看看耶穌對睚魯說什麼。祂說什麼?耶穌是不是說:「不要懷疑;只要信。」祂沒有這麼說。耶穌說:「不要怕……」得救的信心的相反,不是不確定,而是懦弱。
有些人不想承認自己軟弱。有些人不想朋友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有些人懦弱膽怯。耶穌基督說:「你看,你不需要很大的信心。」這個女人以錯誤的方式相信耶穌。她十分迷信。她心裏想:「我只摸耶穌的衣裳,就必痊癒。」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必需與耶穌建立個人關係。
事實上,睚魯信得很好。不是嗎?睚魯不像尼哥底母,不怕白天去找耶穌。尼哥底母也是猶太人的官,但他夜裏去見耶穌,因為他感到害怕,不想有人知道他去見耶穌。睚魯信得正確。那個女人以錯誤的方式相信耶穌,但耶穌在人群中找她出來,與她說話,卻讓睚魯等待。耶穌使那個女人立時痊癒了。這是什麼意思呢?
最重要的不是你的信心有多好。最重要的不是你的信心有多確定。你不需要確定一切。你只需要有決心去找耶穌,一點也不害怕。拋開你的恐懼,去到耶穌面前,信靠祂。你為什麼要催促這樣愛你的主呢?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祢幫助我們明白祢的慈愛永遠長存。祢必成就祢的應許,卻不是按我們的時間表去成就。求祢幫助我們明白這真理,也活出這真理。求祢把我們所需的智慧、恩典和信靠的心賜給我們,叫我們生命中的耽延使我們變得了不起,而不是使我們變得苦毒。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