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今天查考撒母耳記上5章1至4節,請聽我讀出經文:
1非利士人將神的約櫃從以便以謝抬到亞實突。2非利士人將神的約櫃抬進大袞廟,放在大袞的旁邊。3次日清早,亞實突人起來,見大袞仆倒在耶和華的約櫃前,臉伏於地,就把大袞仍立在原處。4又次日清早起來,見大袞仆倒在耶和華的約櫃前,臉伏於地,並且大袞的頭和兩手都在門檻上折斷,只剩下大袞的殘體。
這是神的話語。
在「敢於靠近」這個系列中,我們從新舊約聖經中的事件看看一些人或事物如何靠近神,來到神的面前。這個系列背後的前提是神有相貌。
親愛的聽眾朋友,我們天生都有一張臉,這意味着我們有一個三維空間的區域,我們稱之為我們的臉。但那張臉也是一個意念。我們有時說:「在我面前說吧」,我們也說:「不要走到我的背後」。臉孔是你真正認識一個人的地方。如果我只是盯着那人的背面,看不見他的臉,我甚至不能完全確定他在說什麼和想什麼。就是那張臉、那雙眼睛、那個表情告訴我,那人在說什麼和想什麼。那是進入那人裏面的大門。
由於神不是一個血肉軀體,神的面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你不用去到某個地方見神的面。神的面雖然不是存在於某個空間裏,卻是非常確切的。神的面意味着儘管神是無處不在,你仍可以靠近祂,與祂面對面、心對心、口對口、眼對眼,中心點對中心點。你可以靠近神。
今天,很多人都談論這一點。人人都說:「能夠靠近神實在好得很!那是怎樣的?」聖經多處告訴我們那是怎樣的。我們將會細看人們靠近神的每一個處境,並且我們嘗試問自己:「經文如何論到靠近神呢?經文指示我們應怎樣靠近神呢?經文告訴我們什麼?」
今天,我們來到一個相當有趣的處境裏。暫且不去想到大袞,讓我們先想想約櫃。在過去幾次的節目中,我們查考過其中一些事件,每當有人進入神的同在裏,並靠近神的面,神通常有形有體地向人顯現。
在創世記第15章,當亞伯拉罕進入神的同在裏,他看見冒煙的爐並燒着的火。當摩西進入神的同在裏,他看見在荊棘裏燃燒着的火。當雅各與神面對面相遇的時候,在黑暗中與一位大能的摔角手摔跤。我們查考過其中一些事件,我們將會繼續查考。當約伯與神相遇的時候,出現了一場風暴,出現了一股龍捲風,出現了一股旋風。神總是有形有體的顯現。
換句話說,神把祂榮耀的同在與一些可見和有形的東西連起來。可是,據我所知,在整部聖經的歷史中,只有一樣物件,是神常常把祂的同在連起來,那就是約櫃。我們不禁問自己……約櫃是什麼?這裏發生什麼事情?讓我們來討論一下。然後,探究這對我們有什麼意義?經文如何論到靠近神?怎樣去靠近神,並怎樣去經歷神的同在?
首先,讓我們略談一下約櫃。約櫃是什麼?約櫃是一個箱,是一個盒子。這個盒子大約四英尺長、二英尺半高和二英尺半寬。這個盒子不是很大。這個盒子外面用金包裹。每一個角落都有一個可用桿穿過兩側的金環。只有利未人才獲准使用那些桿去搬抬約櫃,他們與摩西和亞倫同屬一個支派。
約櫃外面都用金包裹,約櫃的頂部有一塊很厚的金板,稱為施恩座。在那塊厚厚的金板兩側,有兩個金造的基路伯,他們是兩個展開翅膀、互相對望的天使,他們沒有望向別的東西。基路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是代表神的面的天使。他們是代表神的同在的天使。
只有少數人曾在異象裏與神的同在,如以賽亞,這些人告訴我們,從某種意義來說,基路伯是象徵神的同在的天使。所以約櫃、金盒、金板、施恩座、兩個天使,以及在金板下面,揭開那個盒子的蓋,在盒子裏面藏着刻有十誡的兩塊石版。
約櫃放在哪裏?約櫃放在會幕的房間裏。我們常常從電影看到,裏面的房間是個權力所在的地方。你可以進到大廳前面,但那些有權力的人都聚在裏面的房間裏。會幕也是一樣。會幕是敬拜的地方。會幕裏面有一個房間。會幕裏面有一個地方稱為至聖所。
在至聖所中間,除了約櫃之外,什麼也沒有。沒有家具。那裏什麼也沒有。除了大祭司每年進去一次之外,沒有人能進去。摩西獲准進入裏面觀看約櫃,他寫道:在施恩座上的基路伯中間,有榮光向他照耀。你知不知道榮光是什麼呢?那是很強的光,翻譯為「榮耀」。那是神的強光。神的聲音從那榮光中發出,就在約櫃上那施恩座上的基路伯中間。
沒有人能碰觸約櫃。除了非常特別的情況外,甚至沒有人能夠回去觀看約櫃。這裏的意思是,當神向摩西說話的時候,神有暫時把自己附於一叢荊棘中;當神向約伯說話的時候,神暫時把自己附於一股旋風中;但神常常把自己連於這件特別的東西,它是有形有體、可以看見、觸摸得到的物件,象徵神的同在。
我們在這裏讀到的故事,記載在一段非常重要和有趣的敘事的中間部分。這個故事確是很有趣。我們也將會看到這個故事是重要的。你可能稱這個故事為「約櫃遺失記」。順便一提,這確是一個關於如何失去約櫃的故事。這個故事可能是你不熟悉的。以下是事情發生的始末。故事是在撒母耳記上第4章開始。我們可以簡略一點,但我必須告訴你整個故事,使你明白在此談到的事件。這是非常有趣的。
基本上,那時以色列陷入可怕的腐敗境況中,社會上、屬靈上、道德上都十分敗壞。大祭司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便象徵了這種腐敗的情況。以色列的大祭司是一個名叫以利的老年人,他是一個好心的人,但他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完全破壞了以色列的宗教制度,他們腐敗不堪。他們偷竊、監守自盜,還勾引那些前來獻祭的婦女。
有一個跡象顯示以色列的情況真的不妙,就是竟然沒有人為此而憤怒起來。沒有人要求改革那些神職人員。當一個國家沒有人起來要求腐敗的神職人員進行革新,這意味着那個國家本身已腐敗不堪。這意味着那些國民很高興在那裏從事神職的一班人,不會令到他們為着自己所過着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內疚。
以色列已經淪落不堪了。他們正與非利士人作戰,戰事進行得非常糟糕。突然有人說:「等一等,你認識我們的歷史。我們上去攻打耶利哥時,是不可能有勝算的,但我們抬着約櫃與我們一同上去,城牆便轟然倒下。」你也知道那首詩歌。「當我們嘗試進入應許之地時,我們以為我們無法過約但河,但我們抬着約櫃過去,約但河便堵住了。我們在乾地上行,這便過了河。」
以色列人記起在摩西和約書亞的領導下,常常抬着約櫃作戰的每一個故事。於是,他們差遣何弗尼和非尼哈去,去找神的約櫃來。他們回來了,就在我們今天查考之經文的前一章裏,即是撒母耳記上第4章,告訴我們,他們把約櫃抬到營中,以色列眾人大聲歡呼,地便震動,非利士人因從以色列人的營裏傳來的歡呼聲而驚恐不已。第二天,以色列人上到戰場,他們的旗幟飄揚,上面寫着:「耶和華在我們這一邊」,但他們被敵人大敗,有三萬士兵死在戰場上。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他們從來沒有抬着約櫃上戰場,而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個年輕的使者走了很多里路,向年老的以利報信,以利說:「我兒,事情怎樣?」報信的人說:「我們全軍覆沒了。有三萬人被殺。你的兩個兒子抬着約櫃上戰場,他們也都死了。非利士人把手放在約櫃上,竟然沒有什麼事情在他們身上發生。他們便把約櫃擄去了。」
以利聽到這個消息,就從他的位上往後跌倒,當場死亡。這是在我們今天查考的經文之前剛剛發生的事情。非利士人把神的約櫃擄去,他們從以便以謝(那是發生戰爭的地方)把約櫃擄到亞實突去,那是非利士人的五大城鎮之一。非利士人有五個大城。他們把約櫃搬進那個城裏,我們稍後會講解實際的細節,但他們把約櫃搬進他們的神明大袞的廟裏。
大袞是一個什麼樣的神明?他是玉米之神。大袞是掌管五穀豐收的,這告訴你,你也絕對可以從任何東西製造一個神明。我讀完這段經文,便說:「玉米之神?好吧。」住在城市裏的人不會拜玉米之神,但你可以從任何東西製造一個神明。
大袞是主要的神明之一,因為玉米是重要的農作物之一。農民都到那裏獻祭。當非利士人把耶和華的約櫃放進大袞的廟裏,他們見證着他們所認為證明他們的世界觀是真確的一個事實。他們擁有的是異教的世界觀。
異教的世界觀是怎樣的?最近我研讀加拉太書,這是一卷令人着迷的新約書卷,我從當中看見一件有趣的事情,在第4章,保羅為異教的世界觀作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綱領。在加拉太書4章3節,保羅說:「我們為孩童的時候,受管於世俗小學之下,也是如此。」呂振中譯本把這一節譯作:我們也是這樣:我們做孩童時,就是在世俗所信之『宇宙星質之靈』(或譯『自然界原質』;或譯『世俗初淺的宗教觀』)底下做奴僕。保羅說異教徒膜拜『自然界原質』。
什麼是『自然界原質』?保羅說那是基本的東西,包括工作、收穫、美貌、體育運動、醇酒、派對、娛樂、太陽、月亮、星星、河流等各樣基本的東西。異教徒把那些東西奉若神明。異教徒看到每樣東西背後都有靈。因此,你可以隨自己喜歡,選擇世上的基本原質去膜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明。每個人都有自己膜拜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系。世上有許多神明、許多宗教。卓越的運動員膜拜體育之神,種植玉米的農民膜拜玉米之神,漂亮的人膜拜美貌之神。此外,還有酒神。如果你喜歡參加派對,你會到雅典的大學去,參加那裏的社團,並且膜拜酒神。總之每一個人都有可以膜拜的東西。
因此,在那種世界觀裏,真正的問題不是哪個神明才是真的,而是哪個神明才是最具功能的。在那種世界觀裏,沒有人說:「你的神明是真的嗎?」當非利士人在戰爭中把約櫃擄去的時候,他們沒有說:「我猜想耶和華並不存在。」絕對不是這樣。他們對於以色列的神耶和華是否存在,沒有半點懷疑,但他們認為那場戰爭已證明耶和華的功能不及他們的神明。
在異教裏,問題並不在於「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真的?」,而是「什麼是有效的?」異教務實得令人難以置信。所以,他們把約櫃放進廟裏。好了,在第一個晚上,發生了一些事情。大袞倒了下來。大袞仆倒了。亞實突人第二天來到廟裏,經文的記載相當有趣。聖經說:「......見大袞仆倒在耶和華的約櫃前,臉伏於地,就把大袞仍立在原處。」
也許祭司們正在說:「如果我找到那些非利士的少年人,我會......」他們以為那只是孩子們的惡作劇。他們正試圖弄清楚是什麼回事。經文說:「又次日清早起來,見大袞仆倒在耶和華的約櫃前,臉伏於地,並且大袞的頭和兩手都在門檻上折斷,只剩下大袞的殘體。」
祭司們知道那是什麼意思了。頭是智慧之處,手是能力的象徵。這正在說明大袞是完全愚蠢和無能的。大袞是無價值的。故事極之有趣和非常重要的。但故事很長,讓我簡略地講述這個故事。
最後,亞實突人說:「嗯,也許只是有人故意破壞。」但過了不久,便發生可怕的瘟疫,蔓延全城,人們大批大批地死去。亞實突人說:「我們可以將約櫃運到迦特去。」於是,他們把約櫃運到迦特。當亞實突人來到非利士人的城迦特的時候,發生了同樣的事情。那裏爆發了可怕的瘟疫。
我心裏想,這個故事最幽默的部分就是他們說:「我們把約櫃送到以革倫去。」好了,他們來到以革倫,一班以革倫人在城門聚集,說:「他們將以色列神的約櫃運到我們這裏,要害我們和我們的眾民!」於是,他們引起一場騷亂。最後,非利士人聚在一起,說:「也許這一切只是巧合而已。」有趣的是,當你讀聖經的時候,你會看見我們很容易這樣想:「那些全是容易受騙的人。他們相信每一個樹叢後面都有奇蹟。」
他們聚集一起,說:「這仍然可能只是巧合而已。」因此,他們把耶和華的約櫃緊緊繫在一輛車上,把那輛車縛在兩頭未曾負軛,而且剛剛在另一個城鎮裏生了牛犢的母牛上。他們知道,在自然的規律下,這兩頭母牛是必然會轉身,回到牠們剛剛生下的小牛犢那裏。可是,這兩頭母牛卻轉過身來,走出城外,向以色列走去。
聖經說,這兩頭母牛拉着耶和華的約櫃往伯示麥去,這是進入以色列境內的第一個城鎮,牛沿途哞哞地叫。當這兩頭母牛到了伯示麥的時候,所有以色列人都說:「這真是令人興奮。約櫃回來了。」他們抓着耶和華的約櫃,把它安置妥當,並且在他們的慶祝會裏說:「我一直都想看看裏面有什麼。」於是,他們把約櫃打開。聖經說耶和華在伯示麥擊殺他們,他們當中死了七十人。
然後,他們把約櫃放在另一個地方,在那裏有二十年之久,直到最後,大衛說:「我們必須把約櫃運回耶路撒冷。」大衛到那個地方去,他們把約櫃放在一輛車上。他們不聽舊約聖經所說有關搬運約櫃的規則,就是不可碰觸約櫃,不可把約櫃放在車上,而是應該抬起它,而且只有利未人才可以抬約櫃等規則。
一個名叫烏撒的年輕人推着車,他看到約櫃快要倒下,便伸手扶約櫃一把,以免約櫃跌在地上,烏撒便立刻被擊殺了。最後,大衛把約櫃運到以色列,並把它運回耶路撒冷,故事就此結束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關於靠近神的事?我已告訴你經文的記載,也解釋了整個故事。現在讓我們看看經文的教訓。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關於靠近神的事?
你可能認為這個故事似乎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有關靠近神的事,卻顯出一位反覆無常、不可預料的神,祂是一位聖潔的神,也是一位危險的神。在某種意義來說,除了反覆無常之外,這全是真的。以下是我們所學到的教訓。讓我立刻列舉一個原則,它與我真正想查考的,不一定很有關係,那就是......這個故事教導我們什麼關於如何去親近神呢?
首先,我想指出,我們不再活在一個現代社會裏,而是所謂的後現代社會裏。儘管人們對於何謂「後現代」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你可能在不同的地方都聽過這個詞,我認為它的意思至少是這樣。幾十年前如果有人來到我這裏,說:「我有興趣成為基督徒,但我不相信基督信仰,所以我正在尋求,我正在查究。」我會說:「好吧,你有什麼要問呢?」
他們通常會說:「證明給我看。告訴我基督信仰是真的。讓我看看它有多真確。我怎知道它是真的?有什麼理由?有什麼論據?除非這是真的,否則我不想成為基督徒。」今天,人們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今天,人們說:「這有效嗎?」他們不會說:「這是真神,是唯一的神嗎?這是永活的神嗎?」不,他們說:「我會嘗試基督信仰。它有效嗎?我面對這些問題;它能有效解決問題嗎?」
我們正回到異教的方式。我無意以輕蔑的態度去使用「異教」這個詞。我只想指出歷史不斷重演,我們正回到一種情況裏,就是人們現在相信靈性事物的方式,與幾十年前的不同。受過教育的人相信超自然事物。幾十年前,受過高深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一個相信超自然事物。今天,有各種各樣的靈性事物。我們正回到一個異教的方式。
神把大袞擊倒,不只是一次,而是兩次。如果神只是把大袞擊倒一次,你大可以說,神要說的是:「我是優勝一籌的。我是更偉大的神。我是更好的神。我是一位更強的神。」但在第二次,當神折斷大袞的頭和手時,神要說的是:「我是唯一的神。我是真神。」雖然我認為基督信仰是令人興奮的,但請不要因此而接受基督信仰。坦白說,我相信基督信仰必醫治你,但請不要因此而接受基督信仰。
請不要因為基督信仰是恰當的而接受它,儘管基督信仰肯定是最恰當的。請不要因為基督信仰大有能力而接受它,儘管基督信仰確實極有能力。你接受基督信仰,因為它是真實的。努力地探索吧。想一想吧。不要像異教徒般行事。不要說:「這真的不重要。四處都有各種各樣的能力來源。」神說:「不,我不是眾神之中的一位;我是獨一的神。我是獨一的真神。」
如果你接受基督信仰,只是因為它的功能效益,那麼,我想讓你知道,肯定有些時候,當基督徒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有些時候,基督信仰並不帶來醫治,反而似乎帶來傷害;有些時候,基督信仰似乎不是恰當的,反而看來完全不恰當的;有些時候,基督信仰似乎並不令人感到興奮,反而看來無聊得很。總有那些時候。
在那些時候,什麼使你繼續作基督徒呢?如果你知道,你成為基督徒的原因,不是因為基督信仰是令人興奮的,是恰當的,或有醫治的能力,而是因為它是真實的,如果基督信仰是真實的,它最終會成為上述的一切。如果基督信仰不是真實的,它最終不會成為上述的任何東西。這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點上,不要作實用主義者。想一想吧。把它弄個明白。不要像那種勢利之人,說:「嗯,這些論據……我只想知道我能否真的感覺得到有神。」啊,你真的能感覺到神,但這種感覺可能不是好的。
這段經文究竟教導我們什麼關於親近神?這段經文對於親近神有什麼教導呢?這教導我們一件負面的事情。基本上,這告訴我們一件非常負面的事情,然後給我們一些原則。事實上,這幾乎是一份完整的目錄。首先,這告訴我們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神的同在總不會長久地與任何可看見的東西或有形體的東西連在一起。神的同在總不會長久地與任何物體連在一起。
神不是一位溫馴的神。祂不是一位無意識的的神。祂是一個位格;祂不是一股力量。神不會常常在水平線上的二百一十二度沸騰。神是不可測度的。神不是溫馴的。因此,儘管神有時把自己與某一個人、某一個方法、某一樣東西、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方、某一件物體連繫起來,但神總不會長久地局限於上述任何東西。神總不會長久地附屬於任何東西。神必向你顯出祂是至高無上的,因為祂會離開那些東西。
這個故事最惹人注目的,就是有一天,約櫃被抬出去的時候,有千千萬萬的士兵圍着它,保衛它,為它而戰,約櫃絕對是毫無能力的。但是過了三,四天後,約櫃不需要任何外力幫助就使整個國家荒隔了,甚至周圍連一個以色列士兵也沒有。軍校也不會告訴你這個特別的策略。他們會說這是總不奏效的。
有人會說:「好吧,如何可以做到呢?」讓我把這真理應用在教會裏,也應用在個人身上。我作為牧者經常看到這種情況,我遇到一些信主幾年的人,他們或許在某個小組或教會裏與神相遇,我發現他們存着一種想法。
他們在另一間教會認識神,後來到了我的教會聚會,他們說:「一間真正被聖靈充滿的教會會唱這類詩歌。一間真正屬靈的教會會舉行這類聚會。一間真正屬靈的教會會這樣宣講。」換句話說,神在某個地方、在某個時間、以某種形式,在某類聚會中與他們相遇,他們在那種情況遇見神,他們便以為神自然而然附在那些事物裏。他們以為神只會在那樣的教會行事。
讓我進一步指出一點。我從沒有遇上一間教會,不是在經歷黃金時期之後就停滯不前的。許多教會在幾十年間經歷一段黃金時期,在某位牧師的領導下以某種方式行事,但現在它們都停滯不前。
舉例說,我認識一間從前增長得很快的教會,許多人成為基督徒,因為那裏的牧師多年以來在每次講道之後都在講壇上作出獻身呼召。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獻身呼召是什麼。
獻身呼召就是牧者在講道結束的時候,說:「若有任何人想回應主,以我剛才所說的其中一種方式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主,請走上前來。」
我知道有些這樣做的教會現在都說這是與基督相遇的唯一途徑。他們說:「我是這樣遇到基督的。」他們堅持他們的教會要繼續這樣做。神為着你的好處而以藉着某事物與你相遇。神臨到荊棘叢中與摩西相遇。你能想像摩西說:「我只可以在荊棘叢中敬拜神」嗎?以色列人說:「我們要在軍事上獲勝,方法就是抬着約櫃一同出去。」
他們抬着約櫃出去,但事情並沒有如預料般發生。神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神不是一位溫馴的神,因為你最終必定會敬拜那個徵兆,而不是敬拜那個徵兆所代表的神。你不是把你的信心投放於那個徵兆所代表的神,而是把信心投放於那個徵兆本身。這種情況常常出垷。
讓我進一步指出這在個人方面也是如此。我希望你不是這樣。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所寫的兒童文學經典《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的其中一個主題是,故事中的孩子進到一個世外桃源,那裏有象徵基督的獅子亞斯藍(Aslan)。書中不斷指出他們總不能以同樣的方法回到納尼亞去。如果你通過衣櫃進去,那麼,你不要再嘗試了。它是不會照樣發生的。
關於神的事情,有一點令我感到苦惱,但我仍要敬拜讚美神的,就是每當我感到靈性枯乾的時候,我若坐下來,看看我的靈修書籍,我真的感到在靈性上充滿活力和溫暖;如果我的心裏感到冰冷,我便往下望,總能看到,冰雪每次都以不同的方式融化。在我來說,也許是一本書或一些講章。
我知道如果我回到故事裏,試圖通過衣櫥再次進入納尼亞是行不通的。很多人被困住了。他們說:「我必須用這個方式去行。這件事情必須這樣去做。」神反對這種想法。你要改變一下你的靈修生活。有時候只讀一節經文,然後默想它。有時候,你可以讀整章經文。有時你也可以讀講章。有時只是讀聖經。有時候,你可以默想聖詩。你可以採用各種靈修方式。
我知道,當神把自己聯繫於某一節經文,這節經文整個星期都提醒你,過了一段時間,它依然帶給你無窮的意義,但感受不像以前強烈。神繼續前進。祂會離開。為什麼?因為神不想你把你的信心投放於某個方法、某樣東西裏,或某種風格。
你明白這如何令人謙卑下來?有一天,十萬名以色列士兵保護着約櫃,約櫃卻是毫無能力。第二天,一個以色列士兵也沒有,約櫃卻是威力無窮。這意味着我們應該盡力去做正確的事。我們應當努力建立小組、教會架構、聖樂等事工,確保事奉的人都是有恩賜的。
我們應當努力作這一切事情,但關鍵並不在於聖樂、教會架構或小組,而是在於神,沒有這些東西,神仍可以作工。我們必須記着這一點。這是什麼意思?要當心。我們應該是最有創意和自由的人。神的靈總不會附於任何一樣可看見、可觸及的東西裏......也不附於一個方法或一件物體裏。神進來,然後又離開。
神離開約櫃,然後又回去。為什麼不能這樣?祂不是一位溫馴的神。這其實告訴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有很多東西總是與神的同在相連。神的同在從不是附於任何物體,但神的同在總是與幾個原則相連。神的同在不是與任何一個方法相連,但總是與某些原則相連。
當一個人進入神的同在裏,有些事情永遠是真確的,這一切都在經文裏找到。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已檢視了其中一些原則,我們稍後會看另一些原則。現在我只能把它們列出來,我們今天不會逐一詳細探討。
第一,神的同在總是與完全的獻身相連。神渴望人完全的獻身。那些人以為他們可以按着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後來突然希望靠着約櫃行事。但約櫃的核心,即是與神立約的核心,是指到關係......約櫃意味着與神的關係。從那方面想一想。
我們與神的關係的核心是律法。律法是約櫃的核心。多年前我見過報章上登出一則廣告,令我瞠目結舌。那廣告說:「男,二十二歲,徵求一位女士帶他遊覽這個城市。」然後廣告繼續說:「沒有限制,沒有期望;只求親近。」
這正是何弗尼和非尼哈和那些以色列人試圖對約櫃所做的。他們說:「我不想完全把自己獻上。我不想盡力去做。我希望在我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利用約櫃。我希望在我有需要的時候能夠祈禱。我希望我能夠奉獻金錢,並知道神會幫助我渡過難關。我希望在我需要神的時候能夠到神那裏去。我不想時刻與神同在。我不想完全奉獻自己。」
神不會任由他們利用祂。神也不會任由你利用祂。那是魔法。魔法就是:「我想得到神的能力和恩惠,卻不想全心全意作門徒。」換句話說:「我想得到神的能力,卻不想與神建立完全的關係。」神不是這樣行事的。神也不會這樣行事。所以,我們在這裏看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神的同在總是與全然的獻身相連,也就是竭盡所能、無條件地順服和獻上自己。這是第一個原則。
神做事不會半途而廢。祂是一位極致的神。神不會任由你利用祂。神不會讓你試探祂。神不會讓你只在面對困境時才突然變得虔誠起來。神不會讓你只在遇到麻煩時才尋求約櫃,但在其餘的時間卻很少想到神。神不會讓你這樣做。神的同在總不會長久地與任何物件相連,但神的同在首先與全然獻身這個原則恆久地相連。
第二,神的同在與拆毀偶像是有關連的。當你靠近神的時候,你的偶像便倒下來。你的神明便倒下來。你期待從中得到能力和智慧的那些東西,都一定會倒下來。這可以是一個循環。如果你嘗試尋求神的同在,神會讓你看見你的偶像是什麼。有時候,神為了使你尋求祂的同在,會讓你看見你的偶像是什麼。你看到了嗎?
異教認為什麼都可以膜拜。保羅在羅馬書第1章和加拉太書第4章告訴我們,在異教裏,人們膜拜偶像,任何好東西,例如玉米、收成、娛樂、美貌、運動才能,都可以變成偶像。
保羅說,在異教裏有那樣的事情發生,但那是人心裏普遍和常見的推動力。人人都有一個神明、自己小小的祭儀和廟宇。人人都是這樣。人人都仰望一些東西、一些神明,作為智慧和力量之源。人人都有一條底線。
人人都指着一些東西,說:「這是我的底線。如果我擁有這東西,我便知道自己有價值。」那東西成為你的智慧之源也成為你的能力之源。為了使你可以親近神,神必須把那東西的頭和手砍下來。因此,十八世紀英國詩人和聖詩作者威廉.古柏(William Cowper)寫了一首偉大的聖詩《願更與神親密同行》(O for a Closer Walk with God)......整首聖詩都說到如何更加親近神,第二段的歌詞寫道:
我所知最親的偶像,不論是何偶像,助我扯它離你寶座,我惟獨敬拜你。
除非神向你展示你要信靠什麼去得着能力和智慧,否則你沒有走近神那裏去。你為什麼相信可以從這些偶像得到智慧?那些東西基本上幫助你在你的人生中作決定。你是那樣定下你的優先順序。有人從某東西製造一個偶像,又有人從另一些東西製造另一個偶像,但每個人都以一些東西作為偶像。除非一切偶像都倒下來,否則你無法靠近真神。
神必審判那一切。神必除掉那一切。神必須這樣做。神要麼在你嘗試進入祂的同在時向你展示那些東西,要麼為了使你進入祂的同在而把那些東西向你展示出來,但在神的面前,那些偶像都倒下來。神的同在總是與全然的獻身相連,神的同在也總是與拆毀偶像相連,把它們的頭和手都砍下來。
把偶像的頭和手砍下來是好的。你注意到嗎?我們從經文看到,被砍下來的只是頭和手。舉例說,只要你把偶像的頭和手除去,工作本身是沒有錯的。工作是一件好事。收成是一件好事。這一切東西都是好的。問題是你使這些東西成為最好的東西。如果你使任何東西成為最好的東西,它便成為偶像。只要降低這些東西的地位。不要除掉它。工作是沒有錯的。
第三,神的同在常與施恩座相連。為什麼神保持以約櫃來表徵祂的同在,但以荊棘和旋風來表徵祂的同在卻不是這樣?我會告訴你原因。因為神設計那約櫃實際上是要使它給展示我們可以怎樣親自認識神。神從榮耀中說話。
神的榮耀在哪裏顯現?神的話語在哪裏顯現?摩西說那些事情是在什麼地方發生?就在基路伯之間。這一點很有趣。看來在基路伯正望着約櫃的那個地方,應該有一個形象。那裏應該有神的形象,但那裏沒有神的形象。不過,神在施恩座上說話。
在施恩座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大祭司每年只有一次回到那裏,每當摩西回到那裏與神談話的時候,他都必須在那施恩座上塗上祭牲的血,塗上替代者的血,因為那血是用來庇護摩西、大祭司,或任何回到那裏的人,免去施恩座下的律法的要求。
如果你走進裏面,那裏有律法的要求。神說:「如果你想與我建立關係,你必須像我一樣聖潔。」如果你走進裏面,除非有些東西遮蓋了律法,否則你會被殺死。當你在那裏塗上祭牲的血,去遮蓋你,使你免去律法的要求時,神便顯現。神的榮耀顯現。
為什麼你認為新約聖經告訴我們,他們沒有在聖所的那處地方放置一個形象?因為耶穌就是那形象。我們不可作什麼形像,因為神給我們帶來一個真像。你認為為什麼聖經說耶穌是神榮耀的真像?這是希伯來書所記載的。這是耶穌所說的。耶穌是那榮耀。耶穌是那個真像。耶穌就是那約櫃。
因此,啟示錄說,當新天新地降臨的時候,新天新地的形狀實際上是個立方體,尺寸與至聖所相同。聖經說那裏不會再有聖殿,也不會再有會幕。為什麼?因為羔羊在那裏。
耶穌就是燈臺。耶穌就是陳設餅。耶穌就是會幕。耶穌就是約櫃。耶穌就是榮耀。當你明白這一點時,你對此的理解有多少,你經歷與神的親近便有多少。那些都是原則。要確定神是真實的,然後獻上你自己,粉碎你的偶像,並來到施恩座上尋求耶穌,知道祂付上了何等的代價。這是進到神面前的方法。我們一起祈禱。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賜給我們這些深刻的理解。主啊,感謝祢,祢向我們顯明祢是真神,不是一位溫馴的神,不是我們可以操縱的神,不是我們可以透過各種計劃去親近的神。我們不是藉着任何方法去靠近祢。我們不是藉着任何物體去靠近祢。我們是藉着這些原則去靠近祢。主啊,求祢向我們顯明怎樣可以相信祢、服從祢、向祢降服,並且拆毀在我們和祢之間的一切東西,使我們與祢在施恩座上相遇。親愛的天父,感謝祢,我們是可以靠近祢的。求祢幫助我們靠近祢。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