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渴求的還未夠」系列三、追求成就
提摩太·凱勒

(約11200字)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一起來探討「你一直渴求的還未夠」系列。今天的題目是「追求成就」。

我將會讀出傳道書2章17至26節,然後我會讀出一段與這題目相同的經文,傳道書4章4至8節。我先讀出傳道書2章17至26節:

17我所以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18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19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這也是虛空。20故此,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21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分。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22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着什麼呢?23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

24人莫強如喫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25論到喫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26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現在,再聽我讀出傳道書4章4至8節:

4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5愚昧人抱着手,喫自己的肉。

6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

7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有一件虛空的事:8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是極重的勞苦。

這是神的話語。

在這幾次節目中,我們查考傳道書。為什麼?因為傳道書的作者在書中採取了我們所謂的「實際的世俗主義者」的立場。這實在是現今世上大多數主要大城市裏大部分人所持的立場。這是文化精英的立場,而且漸漸成為西方的普及文化。

「實際的世俗主義者」會這樣說:「可能有神存在,也可能沒有神,但重點是,我們不認識那位神,也不知道那位神的旨意是什麼。我們不肯定是否有神。這意味着:首先,我們不知道我們從何而來,其次,我們不知道接着會發生什麼事情。據我們所知,人死後便一了百了,只有今生。」就是這個立場。如果只有今生,如果只有日光之下的人生,人生豈不是毫無意義?美國哈佛大學一位著名教授史蒂芬‧古爾德 (Stephen Gould)這樣說。

他說:「我們活在世上,是因為一羣特別的魚有一種罕見的鰭骨,可以變成陸上生物的腿;由於彗星撞擊地球,使恐龍絕種,從而給哺乳動物一個難得的機會(所以老實說,你要感謝你的幸運星)〔…〕這個關於人為什麼活在世上的解釋,雖然表面上令人感到苦惱,甚至令人感到害怕,但最終是令人釋放和振奮的。我們不能〔從大自然〕理解生命的意義。我們必須自己建構這些答案……沒有別的辦法。」

史蒂芬‧古爾德要說的是,生命是一個意外。他說人不能從大自然理解生命的意義,那是一種委婉的說法,道出生命沒有任何意義,沒有任何自然界以外的秩序規律,沒有任何目的。沒有什麼是我們必須順服的。史蒂芬‧古爾德說:「一想到沒有任何意義,可能令人感到非常可怕,但這使我們得釋放,讓我們建構我們想要的意義。這是令人釋放的。這是令人振奮的。由我們來決定我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

如果一千年後世界仍然存在,傳道書將仍然流傳,但那時候,卻沒有人聽過史蒂芬‧古爾德這個人。傳道書如此強而有力,因為作者仔細察看書中所表述的內容,並說:「那只是騙人的。」他說:「我已經從三大方面試過了。」我試圖在生活中建構意義。」我們已看過其中兩方面。讓我來概述一下。

建構人生意義的其中一個方法,是成為一個以理想為本的人,為一個理想而活,對抗不公正的事,對抗邪惡,也對抗世上不法的事,做一個以理想為本的人。他試過了,那麼,他說什麼?他說如果只有日光之下的生命,如果史蒂芬‧古爾德說得對,那麼,公正只是一件虛構的事。

世上沒有絕對的道德標準,既是這樣,為什麼我們對某些行為是錯誤的判斷成立,而那作惡的人認為這個行為是正確的判斷就不成立呢?如果只有今生,那麼,公正是一件虛構的事。世俗的人沒有任何基礎去談論何謂公正。可是,傳道書的作者說,我們不能不相信世上存着不公正之事。因此,我們要繼續與它對抗。

成為一個為理想而奮鬥去建構人生意義的人,意味着每天都是處於在猛烈的割裂狀態,因為他們自稱所抱持的價值觀與他們的實際行動無法連貫一致。他們的看法沒有任何基礎。他們不可能不知道有不公正的事。所以他們要把兩者狠狠地分割。如果只有今生,你就無法為公正而活。

其次,傳道書的作者嘗試以另一種方式去建構他的人生意義。如果你不為理想而活,去對抗不公正之事,那麼,你過着一個建基於快樂的生活,追求快樂和美麗的事。在上個節目,傳道書的作者告訴我們,如果只有今生,任何美麗的感知,都只不過是化學作用。「沒有所謂美麗的東西,那只是腦海裏的化學作用而已,我可能覺得愛情和性愛是不同的,但兩者是沒有分別的。我可能覺得美麗與醜惡有分別,但兩者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雖然世俗的人對於美麗沒有任何信念作為基礎,但無人能否認我們知道美麗是存在的。我們不可能不知道美麗是存在的。我們不可能不追求它。我們都喜愛美麗的事物。因此,每當世俗的人聽音樂或與愛人親吻時,必須把他們自稱所抱持的價值觀與他們的實際行動狠狠地分割。

這不是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傳道書的作者要說的是:「我已經試過了,我一直嘗試建構自己的人生意義,卻無法得釋放。」他說:「這都是虛空。」他說:「這是惱人的。」他說:「這使人受不了。」他還未說完,還有一件事。如果生命中沒有使你不得不順服下來的意義,那麼,就沒有神,也沒有使你不得不順服超越自然界的律例,因此,如果你能自由地建構自己的人生意義,那麼……

傳道書的作者說:「我嘗試了第一種方式,就是以理想為基礎的人生。我也嘗試了第二種,就是以快樂和美麗為基礎的人生,但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工作、達到目標、成功和成就。當他決定「我要讓工作成為我的人生意義,我要創造一個以工作為基礎的人生,我要使工作和事業成為支配我人生的原則」,他發現三件事情。首先,他發現一生勞勞碌碌地工作是不值得的。其次,他告訴我們為什麼這是不值得的。然後,他告訴我們什麼纔是值得的。

第一,一生勞勞碌碌地工作是不值得的。一個建基於工作的人生,一個在工作的基礎上組建的人生,是不值得的。他在傳道書2章18節概括地陳述:「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

傳道書的作者在這一章經文較早之前已說:「我為自己動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修造園囿,挖造水池……又為自己積蓄金銀。」他已經做到了。史蒂芬‧古爾德召喚人「創造自己有意義的人生」,其中一個殘忍之處是,很少人真的擁有配備和能力去做。

傳道書的作者很聰明,能在一個以理想為本的人生裏有效地為理想而努力;其次,他很富有,能在一個以快樂為本的人生裏得心應手。他擁有才幹和雄心,能在一個以工作為本的生活裏過得很有成效。大多數人都沒有那種能力,但他擁有。所以,那些路他每一條都走過。

有什麼事情發生?他說「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他要向我們顯明,尤其是在這段經文的其餘部分,按照成功的條件判斷,這個情況可以視為失敗的。我說的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企圖像一個道德之士那樣說:「看看這個人爲了成功而做盡的一切壞事。那是錯的。」這是根據其他人的基礎來判斷一個人的生命及其根基。

讓我們公平一點。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成功。傳道書的作者向我們顯明,按照成功的條件而言,這其實可視作失敗的。那麼,成功的條件是什麼?你為什麼工作?為什麼要歷盡工作的一切慘況和痛苦?因為我們期望成功能使我們從三方面獲得報償。我們期望工作帶給我們滿足感,使我們得到賞識,並讓我們作出貢獻。

傳道書的作者基本上向我們顯示他是有權有勢的。他說成功在三方面都失敗了。你可以用這三方面來作測試。工作是否帶給你滿足感?工作是否使你得到賞識?工作是否真的讓你作出貢獻,給世人留下寶貴的遺產?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工作在三方面的失敗之處。勞碌工作是不值得的,因為它沒有帶來這三種成效。

首先,滿足感是怎樣?讓我們看看內心是怎樣。我讀過很多關於工作的書,都是一般常識的書。不是基督信仰的書籍,也不是非基督信仰的書籍,只是坊間一般的書籍。它們指出一點,除非你內心感到你正在做的事情是你很有熱誠去做的,是你很適合去做的,你內心有一種滿足感,知道它是適合你的,否則你不會成功。

他看內心的時候看到什麼?他在第22至23節一語中的,他說:「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着什麼呢?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工作為內心帶來三件事情。

首先是痛苦。傳道書的作者指出持續的努力,並不斷的打擊,使你的力量消磨,會帶來絕對的傷害。工作只會把你磨損,而且這是一切順利時的情況。有人曾做了一個廣泛調查,訪問了很多人:「如果你一天有二十五個小時,如果有人突然給你每天多一個小時,你會怎樣使用它?」他們都說什麼?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會說什麼?睡覺。看到嗎?痛苦。工作使你磨損。工作令你受到打擊。工作耗盡了你的力量,而且這是一切順利時的情況。

其次是悲傷。為什麼?因為工作時不可能沒有失望。在一個以工作為本的人生中,你總是被評估。在一個以理想為本的人生中,並且以快樂為本的人生中,你肯定不會常常被評估,但你必經歷悲傷,必嚐到失敗,必感到失望。市場最終會走下坡,許多人在大部分的面試中沒有被挑選出來。工作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絕。

如果事情進展順利的話,你仍感到痛苦;如果事情進展不順利的話,你便感到悲傷,當然這只是在白天的情況。到了晚上,你會感到憂慮:「明天會怎樣?它會帶來悲傷還是痛苦?」這是怎麼回事?有什麼需要憂慮呢?兩種情況都是不好的。你應該停止憂慮。只有兩種情況出現,兩者都是不好的,你為什麼還憂慮呢?要小心。

他正在說的是「在日光之下」。每種工作在某程度上都涉及痛苦、悲傷、憂慮等事情,但他要說的是,你越是把人生建立在工作、事業和成功之上,你越會經歷這種破碎,這只是內心的情況。首先,我們問:「工作應令人感到滿足嗎?」他說:「工作帶給人一些滿足感,但箇中對人的殘酷無情,工作的殘酷,從中把我們撃倒了。

1972年,美國作家、歷史學家兼演員史德斯‧卓高(Studs Terkel)寫了一本非常著名的書,名叫《工作:人們談論並感到他們整天在做的事情》(Working: 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Do All Day and How They Feel About What They Do)。無論是什麼題目,對於一本寫於1972年的書,你通常會說:「那已過時了」,但是無法否認人人都會同意,在1972年,工作是輕省得多,不是那麼殘酷,也沒有那麼沉重的壓力。對嗎?這是大家都同意的。這就是史德斯‧卓高在1972年向數以百計的人演講之後,在他的書中一開首說的。這聽起來像傳道書嗎?

「這本關於工作的書,在本質上是關於暴力的——精神和肉體的暴力。這是關於潰瘍和意外……這是關於精神崩潰和粗暴虐待。最重要的(或最不重要的),這是關於每日受到羞辱。縱然心裏創傷,但仍然定意前行已經算是過了一天得勝的日子。」「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着什麼呢?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他不能入睡〕。」這是第一點。工作沒有帶來滿足感。相反,它是殘酷的事。

第二,工作沒有帶來賞識。人們期望工作帶給他們三件事情……滿足感、賞識、貢獻……其中工作份外做不到的就是帶來賞識。我不會立即討論這方面,因為在第二個標題下,我認為這是工作為何如此殘酷待人的祕密。如果你想從另一面看看工作怎樣不能給予我們以為它可以帶給我們的東西,可以細讀傳道書第四章的結尾部分。

我們看到有一些事情吸引着他。他看到了。他正在經歷人生,他在第7至8節說:「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有一件虛空的事: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是極重的勞苦。」

這是一位成功人士。他享負盛名,但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一種名聲。如果滿足感是我們希望獲得的心理報償,那麼,得到賞識其實是從社會得到的回報。對一些人來說,成功就是金錢。在某些行業裏,你賺到的錢不多,但成功所帶給你的是尊重、認可、讚揚和賞識。

「人們都知道了,他們尊重我,因為我賺了一大筆錢,現在可以住進這個小區,與這些人成為鄰居。」或者「我可以在這種畫廊裏展出我的作品。」這兩種情況本身的不同不是重點。一個售賣他們的畫作的人,跟一個在華爾街賺幾十億的人,在生活方式上可能不同。這並不重要。成功是什麼?就是得到別人的賞識。「我終於吸引到人注意我,看看我是誰、誰愛我、誰覺得我有價值、誰尊敬我、誰敬重我。」這就是經文的意思。

這顯明什麼……這幅圖畫非常可怕。這裏有一個孤獨的人,這種情況經常出現。那人為何獨自一個呢?他不應該受到尊重嗎?是的,他得到尊重,但他只有從遠處而來的尊重。你想要的那種真正的關係,那使人的靈魂和心靈獲得飽足的關係,已經被工作破壞了。

首先,他的家人不在那裏。為什麼?可能是因為他們被忽略了。他的朋友不在那裏。為什麼?我想到三個很好的理由。首先,他從來沒有花時間去維繫友誼。他太忙了。其次,他變得膚淺和沒趣,因為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工作,這使他不能吸引朋友親近他。第三,他在往上爬的過程中與人疏遠,並踐踏別人。

如果你察覺不到這一點,即使不是在自己身上察覺到,也未有在你認識的人身上察覺到,那麼,這說明你並沒有用心去觀察。世上的工作所答應帶給你的,是使你與人更親近,但它只是使你與人隔絕,令你與人疏遠。所以,工作不是帶給你滿足感,而是使你變得殘酷不仁。工作不是使你得到賞識,而是使你與人疏遠和孤立。

最後是貢獻。人人都說真正的成功,是給後世留下遺產。要真正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你要做一些意義重大和影響深遠的事情。你渴望在你的領域裏作出貢獻。你渴望被人記念。人人都想被人記念。這是傳道書的作者所做的。關於這一點,有一個令人驚訝的共識:工作是讓你掌握世界並在其上留下標記的途徑。

以下有兩個人,他們的看法可能不太一樣。一個是亨利‧福特(Henry Ford),另一個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卡爾·馬克思說:「勞動是人類自我實現的試金石。人類為改變自己的世界而努力,在其上留下自己的標記,使之成為自己的世界。」一切都是藉着工作而成。亨利‧福特說:「我不認為一個人可以永遠放下他的事業。他應該白天想着它,夜裏夢見它。好思考的人知道在物質上、道德上和社交上,工作能拯救整個種族。工作不僅讓我們活着,也賦予我們生命。」

他們都相信一點。工作是人掌握生命的途徑,讓人留下標記,帶來影響,知道自己作出了貢獻。傳道書的作者說:「等一等,如果只有今生,那怎麼辦?」如果只有今生,人生便沒有終極的意義了。

我們嘗試創造人生意義,對嗎?所以我們工作,但如果只有今生,即使也許你是極少數在死後一百年後還被記念的人,但你最終都會被完全遺忘。傳道書的作者要說什麼?他為什麼討厭在日光之下的一切事物?看第18節。因為三件事情。「第一,我所得的必須留給我以後的人。第二,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呢?」

然後,他突然說:「等一等,那人是智慧是愚昧也不重要了。即使他是個智慧人,也會被遺忘。」看看他說什麼。「最後,智慧人和愚昧人都會被遺忘。」兩者沒有分別。最終日光把一切都燒盡,各樣事物都會消失。你所做的事情,沒有一樣會留下任何痕跡。

有一位著名英國作家曾試圖留下他的標記,在他的墓碑上有一句墓誌銘。這句墓誌銘一直困擾着我。它說:「我只犁過水。」你去犁水,當你把耕犁拔出時,水面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你曾做過什麼。你沒有在世上留下標記。

世界把你一掃而空。你是沙灘上捲起的一個浪潮。傳道書的作者說:「沒有什麼貢獻。你越是多想你所有了不起的工作,它只會變得更微不足道。」你甚至不必再多想一會兒,說:「是的,太陽終有一天會消逝,但在此期間……」

有一個人花了一生去編寫一本經文彙編,名叫《史特朗經文彙編》(Strong's Exhaustive Concordance)。一百多年前,他把聖經中的每一個字詞都列出來,放在列表中,使讀者可以查考每一個詞語在何處出現,例如「王」這個字。你知不知道經文彙編是什麼?他花上一生去編寫。你認為今時今日需要多少時間去寫成一本經文彙編?你知不知道你可以用電腦做什麼?你只需幾分鐘就可以做到了。但他花了許多年才做到。這是世界的本質。你所做的一切只是在犁水。

傳道書的作者要說什麼?「啊,天哪,這只是空轉而已。工作是不值得的。你越是把人生建立在工作上,藉此使人生有意義,你便越發透過工作在生活中經歷人生是毫無意義的。聽到嗎?你越是嘗試透過工作去使人生變得有意義,你越是把你的生活建立在成功和事業之上,你便越是透過工作在生活中經歷人生是毫無意義的。你會感覺得到。過了一會,你便會說:「我討厭這人生。」

第二,為什麼工作是不值得的?究竟哪裏出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你說:「這是什麼意思呢?」我想知道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們想獲得這些東西,卻得不到呢?動物似乎不會為此感到困擾。我們為什麼因工作而如此受損?我們為什麼這樣糟糕?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兩件事情。我們會深入地探討。實際上有一個表面的原因和一個隱藏的原因。如果你還沒有透過工作經歷世界的破碎,如果你還沒有被工作殘害人生,那麼,這可能與你無關。好吧,要未雨綢繆。那些日子總會來。

表面的原因是缺乏一個身分。看看第4節的第一句。這是傳道書的作者在經文中所作最清楚明確的陳述之一。他說:「一切的勞碌和各樣工作的成就,都來自你的鄰居的嫉妒。」如果這是一個經濟哲學課,你們都不用收聽這個節目了,因為我絕對不夠資格去討論這方面。那麼,我這麼說有何目的呢?我會告訴你一件事情。這句經文徹底又合乎聖經的解構了世俗的經濟學。

傳道書的作者要說什麼?他說:「儘管你在工作中經歷那種可怕的殘酷不仁,什麼推動你去工作呢?什麼使人邁向前?什麼推動經濟生產力?有什麼推動力呢?他說通常是嫉妒,

雖然可以作為徹底解構世俗經濟學的基礎,但這不是傳道書的作者主要的論點。他要說的是,我們心裏有些東西出錯,所以我們的工作不稱心,你可能會說:「我工作只是爲了做好一件工作。」在某程度上,你可以這樣做。你可能會說:「我努力製造一件能真正幫助人的產品。」在某程度上,你可以這樣做。

他不是要說,在某程度上那是不可能的事。他是說,從根本來說,你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人的內心深處出了一些問題,你正在製造的東西其實不是一件產品,你正在製造一個「自我」。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你嘗試證明自己,你的工作從不是與別人有關,也不是與工作有關;而是與自己有關。

你在工作中總是嘗試證明自己:「我是一個特別的人。我是一個真正的人。」正如英國知名作家兼護教家魯益師(C.S. Lewis)所說,你在工作中總是說:「我跟你一樣優秀。」這就是你正在做的事情。你深深地需要去借着競爭而往上爬,爲了向自己證明一些事情,這是你的推動力。這就是原因了。他說還有其他美好的動機,但人的心底裏出了一些問題,就是身分的真空。

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然,你不會試圖去證明自己;當你失敗時也不會如噩夢一樣。你說:「我失去了金錢。」但最重要不是失去金錢……而是丟臉。這到底是什麼回事?這是心理上的死亡。這是喪失自我。這是失去身分。你就是你的藝術品。你就是你的金錢。你就是你的事業。你就是你的地址。地址不只是一個地址。銀行賬戶也不只是一個銀行賬戶。那是你。

這一切都與你有關,因此,你總不感到滿足,也不感到自己可以得到賞識。這是產生動力的原因。這是殘酷不仁的原因。這是一切的原因。傳道書的作者說,一切的勞碌和各樣工作的成就,都源於你要超越你的鄰居,你要在你的鄰居之上,來證明你擁有自我,證明你存在,證明你是一個實體。

但這只是表面的原因。他說還有一個隱藏的原因。在討論隱藏的原因之前,我要指出一點……你知不知道我們為什麼努力製造自我,以致我們過度操勞呢?如果你只是在一個平衡的生活中竭盡所能,你總得不到你所渴望的賞識。如果工作只是盡力而爲,你總不會過度操勞,但你卻是如此。如果工作只是幫助別人,你總不會過度操勞,但你卻是如此。

你賠上健康,過度操勞。有時候,最終將會發生的事情,就像在這裏發生的事情一樣,也許是作者生命中發生的事。你開始不盡力去工作。你終於開始說:「這是毫無意義的。」為什麼?因為你工作不是爲了做好一件工作,也不是為別人而做。你只是爲了得到賞識而努力工作,當你得不到賞識的時候,工作對你來說便索然無味了。

如果人們沒有注意你,如果人們沒有看到正在進行的事情,如果你沒有得到工作的報酬,縱使你表現很好,或者正在幫助別人,但這都是毫無意義的,或至少不是重要的事情。這種身分的真空驅使你,這是表面的原因。此外,還有一個隱藏的原因,這是引人入勝的。

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我為什麼需要藉着工作去證明自己?我為什麼被逼這樣做?。傳道書的作者在四章5至6節把一些事情作出對比。他說:「愚昧人抱着手,喫自己的肉。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他要說什麼?他描繪一幅引人入勝的圖畫。

首先,兩手抓滿工作會把你摧毀,我們剛纔已說過所有原因了。你有另一個選擇,就是手上連少量工作也沒有。愚昧人抱着雙臂。為什麼?因為他幾乎已經放棄了。你過度工作,最終因為工作的殘酷不仁而失去對工作的渴望。但手上沒有工作其實是以另一種方式去摧毀自己。兩者都摧毀人。那麼,傳道書的作者有什麼建議?他提出什麼建議?他說:「滿了一把,得享安靜……」

這幅圖畫展示,一方面,你滿手都是工作。這是艱苦的工作。另一方面,得享安靜。「安靜」一詞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平靜」。不只是平靜。你需要滿滿地感到平靜。他說有一種深深的安息、深深的安靜,是如此有力,能使我們愉悅和平靜,甚至另一手上充滿工作時,也能使我們的生活精力充沛。

專家說,你不需要睡得久;但需要睡得深。你需要在睡眠時眼球快速轉動。傳道書的作者正在談論一些在內心深處的事情。他說你裏面有一種煩躁不安。這就是你必須證明自己的原因。你需要這種深刻、超自然、神聖的安靜。古時,防止肉類變壞的唯一方法,就是在肉上面擦鹽。這可以保持肉類新鮮。防止被工作扼殺的唯一辦法,就是抹上一層深深的安息。

何謂安息?這是聖經中一個偉大的主題。這可以在創世記找到也可以在詩篇第九十五篇找到。對我們的議題來說,最適合的經文希伯來書第四章。希伯來書四章9至10節說:「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樣。」

聽着。你可能沒有宗教信仰。你甚至可能不信神。聖經給你作出這個分析。你可能不信神,你可能沒有宗教信仰,但你正在爲着自己得到拯救而努力。聖經說,無論我們相信什麼,我們都知道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有些事情出錯了。你知道自己不夠好。

你一直責怪你的父母,一直歸咎於自己的成長經歷,一直歸咎於你來自的民族、村落、小鎮,或一直指摘你的教會、會堂或宗教。聖經說你看得不夠深刻。

我們都覺得自己出了一些問題。我們都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且我們都在努力工作,表現自己。有些人着手努力工作,即使他們不是很虔誠,也爲着獲得自我身分的救恩而努力,也得到安息。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工作中,放下勞役休息一下。你明白嗎?這是安靜。你需要在你的工作中,放下勞役休息一下。你需要徹底的休息。這種休息究竟從何而來呢?

第三,什麼纔是值得的。傳道書的作者說這樣的人生纔是值得的。我們究竟從哪裏得到這樣的人生?首先,經文告訴我們,有價值的人生是從神而來的一份禮物。讓我們回到傳道書二章24節。經文說:「人莫強如喫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你從工作中得到滿足和喜樂,滿了一把,得享安靜能使你的工作充滿愉悅,但那不是你能賺取的東西。你必須去領受。這是一份禮物。你永遠無法靠努力奮鬥而得到它。你永遠不會達到。這是一份禮物。

其次,你需要神的喜樂。第22至26節兩次提到信徒是「討神喜悅的人」。

這是指信徒是「討神喜悅的人」。信徒是神所着眼的人,是神所喜悅的。你在神眼中是美麗的。神看着你,便看見一顆鑽石。祂看着你,便看見一件藝術品。祂看着你,祂的心便充滿欣喜。知道這一點能使你得享安靜,並使你在工作中放下勞役得安息。

西番雅書以生動的詞彙描述這一點。西番雅書三章14至17節說:「錫安的民哪,應當歌唱!以色列啊,應當歡呼!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滿心歡喜快樂!耶和華已經除去你的刑罰,趕出你的仇敵。以色列的王—耶和華在你中間……他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看見嗎?歡欣喜樂。「他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

怎能如此?就是這樣,不是嗎?如果你知道神不只是說:「是的,你做得好。」而是確實臨到你並對你說:「你使我感到快樂,我喜悅你。你確是美麗極了。」神仔細察看你、擁抱你、喜悅你,甚至溺愛你,以祂的愛使你平靜下來。那麼,你怎可以得到呢?怎能如此?首先,你需要神的恩典。其次,你需要神的喜悅。

第三,你需要耶穌基督的安息。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一章28至29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耶穌在此發出福音的邀請。你說:「我們怎可以得到這安息?我怎知道神是那樣愛我?我怎能經歷得到?」相當簡單。

首先,耶穌基督說:「到我這裏來」,不是「到那裏」,也不是「做這一切事情」。祂說「到我這裏來」,是一個人。多年前,有人對我說:「如果有一個無懈可擊的論據證明神存在,我就成為基督徒。」那麼,你要讀一讀聖經,也讀一讀有關耶穌基督的事蹟。耶穌沒有說:「遵行我的教導。」祂說的是:「到我這裏來。」讀一讀聖經,看看祂是誰。看看祂做了什麼。看看祂如何行事。看看祂如何生活。

你會看到神沒有給我們一個無懈可擊的論據。神已給我們一個無懈可擊的人。「到我這裏來……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是什麼意思?還記得耶穌在受死之前的那個晚上,在客西馬尼園中甚是憂傷嗎?祂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祂失去了安息。祂把我們的罪擔在祂自己身上,以致當我們相信祂的時候,神可以察看我們,在我們上面歌唱,用祂的愛使我們平靜下來。只有耶穌才能夠給你這樣的安息。唯有在耶穌基督裏。這就是「滿了一把,得享安靜。」

你若是相信這一點,也明白這一點,一切就都改變了。你可以在工作中得享安靜,這會改變你做任何事情的方式。如果你沒有這種安靜,不知道神用愛在你上面歌唱,你總不會純粹爲了事情本身而去做任何事情。你做任何事情都是爲了獲得一些東西。你在工作中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爲了得到一些東西。

如果你知道你已藉着耶穌擁有一切,那怎麼樣?你會開始純粹爲了樂趣而工作。你純粹爲了樂趣而去做你正在做的事情。你也純粹爲了樂趣而去幫助你正在幫助的人,而不是因為這令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更好的人。你明白嗎?「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這是平衡的生活。

親愛的聽眾朋友,你們當中有些人需要從滿了兩把的工作,轉為一把的工作。你知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首先,這是平衡的生活,少做一些工作,得少一點賞識、少一點貢獻,然而,這是唯一可留存下去的貢獻,唯一長存的成就,唯一令你的工作充滿滿足感的休息。你要聽這些話。我們一起祈禱。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讓我們可以藉着耶穌去做這一切事情。求禰幫助我們看見我們的工作轉化了。天父啊,求禰幫助那些未認識禰、不肯定自己是否認識禰,或不知道自己相信什麼的聽眾朋友,讓他們在工作中所經歷的虛空成為他們尋求禰的動力。

主啊,求禰幫助那些已認識禰的聽眾朋友,使他們明白,除非他們因禰的愛而安靜下來,否則他們得不到工作所需的安靜。主啊,我們很多人縱然成為基督徒,但我們仍需要獲得成功。當我們得不到的時候,便感到沮喪。主啊,求禰向我們顯明唯一真正的成功,就是「我躺下睡覺,我醒着,耶和華都保佑我。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又是叫我擡起頭來的。」讓我們實實在在經歷經文所說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