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渴求的還未夠」系列二、追求快樂
提摩太·凱勒

(約11800字)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一起來探討「你一直渴求的還未夠」系列。今天的題目是「追求快樂」。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傳道書是一卷很難查考的書卷。我教導這書,其實是嘗試概述這卷書。如果有人說:「這很棒!」便坐下來只是囫圇吞棗地把它讀一遍,他將會問:「這卷書在聖經中究竟有什麼目的?」我們在上個節目中提到,這卷書如此困難,當中有多個原因。我不能每次都逐一指出來。我不是與你們綜覽傳道書,而是儘量把一些與我們今天有關的基本主題指出來。

傳道書是聖經中唯一從無神論者的觀點去撰寫的書卷。有一個人從一個沒有神的角度去察看生命,有一個人不是站在一個相信神的人的立場去追尋真理。這卷書有點艱深,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它的開頭和結尾部分,以及中間的幾處地方,作者好像放下疑惑,開始發表意見。

那是什麼原因?我在這裏只發表我的意見……對於這情況,我最能理解的,就是看它是一件卓越的藝術品。在古代和現今的世界裏,一個人提出一個論點,實質上是擔當一個角色。這是十分典型的。在傳道書的開頭和結尾部分,作者談到這位「傳道者」、這位老師、這位評論者。他以第三者的身份去談論這人。

接着,他突然在一章12節進入第一身說話。他說:「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然後,在傳道書的結尾,他從那個角色走出來,說:「我們學到了什麼?」這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他相信神,但是他進入一個角色裏,並探討那是怎麼回事。他探討一個正在探索的人所存着的疑惑、批判和遇到的困難。因此,除非你明白這一點,否則有時候實在有點難以解釋經文。

另一方面,這也是經文如此相關的原因。1997年12月的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雜誌以「已把權力下放的神」為題。社論的副標題是「即使沒有信仰的人也在探索神」。我們知道,美國主要的報章和雜誌普遍來說都是由沒有宗教信仰的編輯、經理和記者所撰寫及製作的。他們以壹期的報刊篇幅去探討對宗教的追求和尋索這股復興熱潮。那必定是真實的,必定是正在發生的事。

我同意他們的看法,我同意雜誌那一期的內容。我認為追尋宗教這股復興熱潮還未來到,還沒有一股屬靈追尋的復興熱潮。在美國,教會和猶太教會堂的規模沒有倍增,還未看到這樣的復興現象。可是,那裏有一股探索宗教的龐大復興熱潮。也許不是追尋,但絕對是探索。傳道書是唯一從探索者的觀點寫成的聖經書卷。

當人進行屬靈探索時,總會遇到某些事情。在上個節目,我們查考傳道書的作者談到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苦難。人怎樣面對苦難?英國著名作家及護教家魯益師(C. S. Lewis)寫了一本書,稱為《痛苦的奧祕》(The Problem of Pain)。事實上,有很多書討論痛苦這個問題。對於世上的邪惡、苦難和不公平的事,我們做了什麼?

如果你正在探索或追尋關於人類靈性的問題,在今個節目中,還有另一個問題是你必須處理的。傳道書的作者提出並討論這個問題。讓我們先讀傳道書2章1至11節,接着讀3章10至14節。請聽我讀出經文:

1我心裏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你好享福!」誰知,這也是虛空。2我指嬉笑說:「這是狂妄。」論喜樂說:「有何功效呢?」3我心裏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4我為自己動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5修造園囿,在其中栽種各樣果木樹;6挖造水池,用以澆灌嫩小的樹木。7我買了僕婢,也有生在家中的僕婢;又有許多牛羣羊羣,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眾人所有的。8我又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並各省的財寶;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愛的物,並許多的妃嬪。

9這樣,我就日見昌盛,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10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11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現在,請聽我讀傳道書3章10至14節:

10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11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12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13並且人人喫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

14我知道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另一個問題是什麼?人面對痛苦的問題。但當你察看生命,你發現還有另一個問題。我知道我們往往不會認為是一個問題,但這確是一個問題。這也是一個屬靈的問題。當你看到邪惡、苦難和痛苦時,這是一個極大的疑難;但當中有線索指向神。然而,在今個節目中,我們也會看看快樂這個問題。

我知道,如果我跟人們談論神,問他們:「你認為神是怎樣的?」他們會說:「我與神出現了一個真正的問題。」「那是什麼問題?」「嗯,痛苦、邪惡和苦難。」但我沒有聽過有人這麼說的:「我難以相信神。」「為什麼?」「快樂。為什麼世間有快樂?為什麼快樂是這樣的?」在這個節目中,我和傳道書作者的論題是:這該令你感到困擾,因為追求快樂是一個重大的難題。

親愛的聽眾朋友,你們當中有些人可能知道自己是誰。這是你人生中最大的一個問題。也許直至我們查考了這方面的真理,你才知道自己是誰。但你們有些人早已知道了。快樂是一個不解之謎,快樂是一個難題,在快樂當中隱含許多暗示。傳道書的作者在這裏教導我們三件事情:他教導我們快樂的承諾是什麼,為什麼人生是失敗的,以及所指向的如何超越這一切。基本上,這些都是作者一直在他的每個主題上所教導的。

首先,快樂的承諾是什麼。在第1至3節,作者說了一些令人大惑不解的事情。他說:「我心裏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你好享福!』……我心裏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

這裏所說的很重要。看看「來吧」這二字。他直至現在才進行他追求享樂而活的計劃。之前發生了什麼事?他從在第一章所做的一些事情走出來。讓我講出來。他剛剛經歷了一些事情,然後,他轉向追求快樂。要明白他正在說什麼,是非常重要的。

在第一章,他說:「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他初時沒有決定為追求享樂而活。他說:「我要用心去看人生。我要弄清楚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人生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那樣的事。」要記着,他說:「我仔細察看生命,嘗試在日光之下明白人生是怎樣。」

「日光之下」這句話再三在傳道書出現,要告訴我們,傳道書的作者像一個實際的世俗人一般去看生命,正如英國著名歌手約翰.連儂(John Lennon)所說的:「試想像沒有天堂,沒有地獄,沒有永恆。只有這一生,要為今天而活。」。他說:「如果只有今生,如果我們不知道之前是怎樣,也不知道之後會是怎樣……」他試圖弄明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他作出了什麼決定?他定意做什麼?他得到什麼結論?

他的結論是:「如果只有今生,那些重大的問題便沒有答案了。」我們在世上做什麼?我們爲了什麼而活?我們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是對錯?絕對的道德標準是什麼?真理是什麼?我們死後往哪裏去?那些問題沒有答案。這時候,他轉向尋求快樂。這轉向非常重要。當他察看人生,說:「根本沒有答案。」然後,他轉向尋求快樂,他扼要地重述西方歷史。

首先,你要知道整體來看,最先是西方社會的文化領袖提出:「根本沒有答案。」從沒有一個不是建基於宗教或哲學的社會會說:「這裏就是答案。」可能是佛教、神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可能是猶太教,或某些宗教。

有些人說:「根本沒有任何答案。只有今生。人死後什麼也沒有。我們不知道人為什麼活在世上。」那些人在這信念上建立文明。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會有什麼事情發生?我來告訴你,讓我先給你一個小插曲。其實經文中有一個小插曲,但讓我再給你另一個。美國電影《無線電時代》(Radio Days)一開影時,有一個男孩上課聽到一些話,令他感到心煩意亂。他感到沮喪,快要發瘋了。他的母親不得不把他拉到一位輔導員那裏,叫他坐下來。

輔導員說:「發生了什麼事?」那個男孩大約八、九歲,我猜想他發現這事已有一兩個星期了。他說:「你知不知道宇宙正在膨脹呢?你是否察覺到,最終一切都會燒得一片淨盡?你是否察覺到一切都將會完結?我們所做的一切有何用處?」輔導員聽後會說什麼?

在其他文明制度裏,輔導員會說:「這不是真的。原因有許多。這不是一切。有對與錯。有神存在,也有永恆。」但輔導員不能向男孩說什麼,因為他是對的;然而,他也是瘋狂的。如果他在這個社會裏堅持下去,我們會認為他是瘋狂的。為什麼?英國作家、文學評論家及神學家查斯特頓(G.K. Chesterton)說,在我們的社會裏,精神失常的人並非不合邏輯。在我們的社會裏,精神失常的人才是合乎邏輯的。

換句話說,這個小男孩是說:「我終於從學校明白到人生是什麼。沒有答案。一切都會燒得一片淨盡,沒有東西是有意義的。到了最後,我做什麼也沒有任何分別。一切都會終結。」他是合乎邏輯的,因此,他正瀕臨被棄絕的邊緣。

從沒有一個文明制度對基本的問題能給予空洞無物的答案。雖然其他社會提供的答案也許是錯的……我的意思是,從基督徒的觀點來看,它們有些答案肯定是錯的,但至少有些答案。因此, 只要有羅輯地從所屬的文化裏得出對實況的評論,便不會造成令人產生精神失常的危險了。

這個男孩快要瘋了。因此,他們對他說什麼?對這樣說話的人,你會說什麼呢?你會說:「放鬆一點。喫一杯冰淇淋吧。打一場球賽吧!」他若是年紀大一點,他們會說:「出去約會吧,親親女孩子吧、遠足看看風景吧。嗅一下玫瑰的香氣吧。加油啊!」他們在說什麼?他們爲了什麼而轉去追求享樂?看看第3節。爲了感到自我本身有價值。

當你沒有任何比你自己更值得去活的,當你不知道什麼是真理,當你沒有任何值得你捨命的理想……你不是爲了你的家人而死,不是爲了真理而死,不是爲了國家而死,也不是爲了神而死。沒有什麼比你自己更大。因此,那些問題沒有答案。我們做什麼?既然沒有普世公認客觀的意義,我們便嘗試去製造自我創造之主觀的意義。

因為我們的智慧告訴我們,事物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我們轉向尋求快樂。可是,快樂這種感覺現在變得非常複雜。我們在這裏看到一個承諾。還有些東西比快樂更長久。一般來說,我們不僅追求享樂。卑鄙小人追尋享樂。他們不是爲了愛而有情慾的關係,但當我們有情慾的關係時,那不僅是肉體的經驗。有什麼事情發生呢?你會開始說:「我是蒙愛的。我是尊貴的,我的人生是有價值的。」

這是第3節所說的。他轉去追求享樂,不是爲了得到快樂。他轉去追求享樂,是爲了處理一個事實,就是他沒有更大的事情去讓他為此而活。他不只是尋求快樂。他也不只是尋求情慾的滿足。肉體上有興奮的感覺,屬靈上也有興奮的感覺。在肉體方面,那是某種化學物質觸及下丘腦所產生的感覺。但在屬靈方面,那就是說:「人生是有價值的,是有愛的。」

美國著名音樂家及作家伯恩斯坦(Bernstein)說,當他聽到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Beethoven's 5th)時,他不只是輕拍自己的腿。你聽音樂的時候會不禁打起拍子來。音樂蘊含一種自然的力量。當你聽到音樂時,你開始隨着音樂擺動。這是什麼?這是物理現象。這是神經學上的現象。

伯恩斯坦說:「當我聽到貝多芬的音樂時,我覺得世上有些東西是正確的,宇宙中有些東西是正確的。有些東西通過測試,有些東西恆常地遵從自己的定律,有些東西永遠不會令我們失望。」這是我最喜歡的其中一段引文。他說什麼?他說的是:「我的人生是有價值的。」

多年前的一期《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雜誌裏,有一篇文章名為「人們的奢侈品」(Luxe Populi),講述銷售奢侈品的實況……那些非常昂貴的物品不只是賣給某處的有錢人,而是在各地出售。人們花大量金錢購買奢侈品。有一次,一個奢侈品生產商接受訪問。

記者問他:「你的毛衣比另一家售賣的毛衣貴二十倍。你的毛衣是否真的比那一個競爭對手好二十倍呢?」那位生產商說什麼? 他解釋說:「我們售賣的是夢想。當你看到我們其中一間精品店,走進去購買商品的時候,在它裏面藏着一個夢想。」他在說什麼?那是一種委婉的說法,但他說得對。有些東西比享樂更好。有些東西不只是令人產生感覺……他的毛衣可能是十分舒適,但有些東西更是截然不同的。

正如情慾現在不只是肉體的滿足,音樂也不只是音樂,他要說的是:「你買那件毛衣,以致你知道:『我的人生是有價值的。』」你正在製造自我創造主觀的意義,但讓我們清楚知道這是什麼回事。在一個沒有普世公認客觀意義的社會裏,將會出現一種對享樂的狂熱追求。

社會一直都讓人尋找快樂,但是有一個社會把維持生存及更新功能,融入娛樂、情慾和物質奢華中嗎?從沒有一個社會這樣。也許在希臘羅馬世界開始瓦解的時候是這樣,但這也是因為正如傳道書的作者在這裏所說的那樣,人們已失去相信任何客觀意義的能力,所以必須轉向別的東西。因此,他們轉向追求享樂,不只是爲了得到快樂,而是爲了感到自己有價值。

在我繼續解說之前,讓我把這應用在你個人身上。活出快樂的人生是什麼意思?許多人不認為自己正在這樣做。第2節說出其中一件事:「論嬉笑,我說:『這是狂妄。』論享樂,『這有什麼用呢?』」「嬉笑」和「享樂」這兩個希伯來文並非同義詞。「嬉笑」是指一種狂歡。「嬉笑」意味着失去辨別能力,「享樂」是指文雅和美學的感覺。

一個是盡情投入、放聲大喊的狂歡舞會;另一個是優雅的活動。一個是「喝得醉熏熏的」。另一個是「富有藝術色彩的」。傳道書的作者說,兩者是一樣的。歸根究底,無論你的性生活是否頻密,無論你是否正在做一份令你討厭的工作,因為那份工作沒有對任何人帶來任何成就,只是使你賺取足夠的金錢,讓你有一天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這跟一個時常開派對的人是一樣的。

有市井的享樂主義,也有高尚的享樂主義,但兩者是一樣的。你生命的底線是什麼?有沒有東西是你值得為它捨命的呢?有沒有東西是你會與人激烈地爭取的呢?有沒有什麼真理是你的底線,或者其實是一種安舒、富裕的生活?它是一種美好的感覺嗎?它是一種感官的快樂嗎?你若是這樣做,你不是爲了享樂而去做那事。你正在尋求人生。你正在尋求一種有價值的感覺,這必失敗。

第二,作者向我們展示為什麼這必失敗。有一點很重要,而且強而有力,就是這不是一個普通人。第10節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這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不能這麼說。所有人都會否定自己眼中所求的各樣事物,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金錢或力量去得到它們。

因此,大多數人都是依循同樣方式生活,享樂是我們追求的底線,我們主要是為此而活。儘管如此,除非我們是玩世不恭,否則我們會將這種想法隱藏起來。親愛的聽眾朋友,我要向一些人表明這一點。你若是這樣行,你會感到虛空,而不會說:「那條路有些問題。」我們往往這麼說:「這是因為我還未走得夠遠。如果我能在湖邊建造那房子,如果我擁有更美好的愛情生活,如果我可以減肥,這就好了。」

換句話說,這是因為你還未向下走得夠遠,這就是你覺得虛空的原因。當你走那條道路的時候,你責備自己。這一點強而有力……作者正在描繪自己是最偉大的人,他是極少數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滿足感官快樂的人。

有人說:「我怎知道這是真的?你令我懷疑這個人真是一位君王,還是他正在扮演君王的角色?」這並不重要。這是傳道書的作者要說的話。我向你發出挑戰。看看這少數人的一生。閱讀他們的傳記。閱讀他們的訪問。他們確切地發現自己擁有的是什麼。他們這麼不快樂,身心交瘁,因為他們沒有像我們那樣活在幻象中。他們走到了路的盡頭,那是個死衚衕。

我們是虛空的,但我們說:「如果我走遠一點便好了。」好的,他們走到那裏。這就是他們不快樂的原因。他們不快樂,不是因為他們富有,而是因為他們到了路的盡頭,卻看見自己依然故我。這是有力的論據,表明享樂最終使我們失望的事實。不是因為它無法產生興奮的感覺,不是因為它無法使神經產生節奏,也不是因為它無法如那件漂亮的毛衣帶來舒適的感覺。

它無法使你感到自己有價值,無法把你真正尋找的東西帶給你,那就是超脫。我們沒有人生目的,我們尋找方法去規避這個事實。我們沒有什麼東西是可靠的。我們沒有什麼東西是肯定的。我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帶我們到天上去。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們認為可以長存的,並且超過我們的年日。我們尋找超脫,但享樂無法讓我們找到,在兩方面都完全失敗。

首先,享樂不會使你分心。傳道書的作者在第3節說:「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他說:「我心裏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在第9節,他說:「這樣,我就日見昌盛,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他在說什麼?讓我來告訴你。

我很喜歡引述英國著名作家兼護教家魯益師(C.S. Lewis)的話。他要說的是:「我沒有人生目的,也沒有任何東西是有意義的。無論我多麼努力地企圖藉着享樂去忘記這個事實,都是無濟於事。」嘗試抹去缺乏客觀快樂的這個事實,就像嘗試用很少的黃油去塗在大片的麪包上。你塗上薄薄的一層,當刀去到麪包的四邊時,便沒有黃油了。沒有足夠的牛油。它只會凹下去 。

同樣地,主觀的快樂不足夠。不管魯益師如何努力地嘗試不去想,他的智慧仍與他一起。真理不斷涌現。如果你只是偶然來到世上,那麼,你的結局只是註定朽壞……如果你只是毫無意義地來到世上,你的結局也是毫無意義的。你要有勇氣去承認自己的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們試圖不斷地除去那種想法。但魯益師說:

「讓我們開始假設只有自然界存在。除了原子在時空中毫無意義地運作之外,沒有什麼東西存在;很遺憾,經過無數次的巧合,產生了像人類的東西——有意識的生物,這些生物現在知道他們的意識是一個毫無意義的過程中一個偶然的結果,因此,它本身是毫無意義的,縱然我們感到這是有意義的 […]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決定只是儘可能去擁有一段美好的時光。」對嗎?你說:「嘿,生命是毫無意義的。讓我們有一段快快樂樂的時光吧!為什麼不這樣做?這會帶來什麼分別呢?我可能也有這些美好的感覺。」

「你可能決定只想儘量有一段美好的時光。[…] 假若你知道(並仍然記得)[你的價值觀意味着]你所愛上的一個女孩子本人及其品格所展現一切的美善,都是從原子的碰撞產生的一個瞬間和偶然的模式,而你對它們的反應,只是來自你的基因產生的行為所引起的一種心理 [化學] 磷光,那麼,除了在最低等的動物感官裏之外,你不能愛上那個女孩子。

假若你知道並記得音樂所帶來那種充滿意義的氣氛,純粹是一種幻覺,你喜歡音樂,只因你的神經系統不合理地被調節去喜歡它,那麼,你不能持續地從音樂中得到極大的快樂。在最低等的感官裏,你可能仍然有一段「美好的時光」;但它只在某段時刻是十分美好的,它只在某段時刻預示着把你從冷漠的感官享受,推進到真正的溫暖、熱情和喜樂中,在某段時刻,你會被迫感到在你自己的情緒和你真正活在的宇宙之間,那種令人絕望的不和諧。」

它將會有所突破。隨着時間飛逝,即使這是毫無意識或是半清醒的,你沒有什麼人生目的這個事實……智慧取得突破。它創造了一種冷酷無情。不管你嘗試使自己多麼的快樂,它創造了一種沉悶無趣。首先,享樂無法把我們從缺乏客觀的實況轉移出來。其次,它無法滿足我們。第11節彷彿是高潮,他說:「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什麼是捕風?風是你不能捕捉的東西。風可以帶來奇妙的經歷,但你不能捕捉它。你不能說:「啊!讓我抓住那東西,使我明天可以擁有那陣風。」在物質和屬靈上都無法做到……這就是可怕之處。當我們尋求快樂的時候,事實上,我們不僅追求肉體感官的樂趣;也是追求超脫。我們追求一種有價值的感覺。

首先你要知道,最可怕的是,那使人感到快樂的東西,起初給人興奮的感覺,然後會出現耐量效應。輔導沉溺者的專家會告訴你這一點。舉例說,某數量使你感到快樂的東西,第一次會令你經歷極大的快樂,但到了下一次,你需要多一點才能夠獲得相同的經歷,或相同程度的快樂。在下一次又需要多一點,再下一次又需要更多一點,因為我們適應了,那東西產生快樂的能力也逐漸減弱了。

沉溺就是這樣發生的。你需要更多,你再需要更多,你若是幸運的話,可以在它摧毀你之前把它戒掉,然後你變得虛空。那是肉體的快樂。肉體的快樂像風一樣。它不會停留下來。如果你不只是享受它,而是依賴它,希望藉此尋求超脫,這是不能實現的。

當然,魯益師有一些經典作品,論到我們不僅無法緊緊抓住肉體的快樂,在屬靈上也如此令我們感到失望。魯益師在他其中一段更著名的引文裏說:「你窮盡一生也不能達到你意識中可以體會到忘形陶醉的境界。〔雖然屢屢垂手可得但卻沒有一次完成心願〕……」當你在船上,或當你墮入愛河時,你便知道。他說當你開始進入令你感到快樂的經歷時,你心裏想:「啊!我終於成為一個有點價值的人了。就是這東西。不知怎的,就是這東西。」

魯益師說:「〔雖然屢屢垂手可得但卻沒有一次完成心願〕,但你從沒有得到。一切曾經深深佔據你心靈的東西,都成為暗示——惹人乾着急的模糊感覺,從沒有實現的承諾,以及在你耳畔逐漸減弱的迴響。[…] 這是每個心靈的祕密簽署,不可傳達也不可平息的慾望,在我們遇到我們的妻子、結交朋友,或選擇工作之前所渴求的東西,在我們垂死時、當我們的心思不再知道誰是我們的妻子或朋友,或我們的工作是什麼的時候,那些東西仍是我們所渴求的。」

魯益師又寫道:「對於我們以為在當中找到美善的那些書籍或音樂,我們若是信靠它們,便會被它們出賣;它們裏面沒有美善,美善只是透過它們指引出來源及方向[…] 如果它們被誤為美善本質,它們便變成不說話的偶像,令那些膜拜它們的人心碎。它們只是我們還未發現的一朵花的香氣,只是我們還未聽到的一個音調的迴響,只是我們從未探訪過的一個國家傳來的消息。」這是我們生來就難以忘懷的一段音樂。

有一段音樂是我們生來就難以忘懷的,我們嘗試從音樂中聽到這段音樂。有一種香氣是我們生來就難以忘懷的,我們嘗試從一朵花中嗅到這香氣。那是什麼?即使如此,你又如何證明呢?我可以只是把它說出來便證明得到。我們知道這是真的,因為那種超脫的感覺仍未得到實現。

正如魯益師所說,事實上,最美好的婚姻、最佳的職業、最漂亮的房子……當人們到了路的盡頭時,便發現這些並不是他們想像那回事。他們是最清楚不過的了。那些沒有經歷過這些無比快樂的人,仍然在幻象裏。我們心裏想:「倘若……」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世人認定的快樂還不夠?為什麼我們還想超越它?

第三,它如何指向更遠?第三章談得更多,但在今個節目中,我們不能逐一深入討論。在3章11節,傳道書的作者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這是相當有趣的事情。讓我們看一看。

首先,他說有各種美麗的東西。事實上,如果你想知道快樂的定義是什麼,那就是美善。你想不想知道美善的定義呢?有些東西本身就是美善的,而不是一種獲取美善的工具。有些東西若本身是令人感到快樂,它便是美善的。

如果你修藝術課,是因為你必須在某一科得到甲等成績。當藝術課上完了,你就不會去看藝術展品……藝術是好的,但它只是工具;它並不美善本體。如果日後當你不必去觀賞藝術展品,當藝術不是給你帶來任何用處,你卻去了,事實上,你還要花錢去看……它就是美善的。

有些東西本身是美善的,並不是作為達到某種目的的工具。當一些東西使你感到歡悅,只是因為你喜歡它,只是想看到它,只是由得它放在那裏,只是眼目觀看,舌頭品嚐,耳朵聆聽,放在你的心上時,那些東西本身就是美善。可是,我們看到有些事情出錯了,因為我們把我們的心放在其上的那些美善東西,使我們沉溺。與此同時,它們又無法令我們感到滿足。

為什麼?看看3章11節的第二句。「祂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這幾乎是聖經裏獨一無二的一節經文。神把永恆安放在我們的心裏。這意味着我們會渴望一種永恆不變的美善。如果我們像魯益師所說,把我們的心追逐今生美善的東西上,它們會使我們失望,因為它們只是我們從未嗅過的一朵花的香氣。它們只是我們從未真正聽過的一個音調的迴響。

有一段音樂是我們生來就難以忘懷的。它是什麼?一般來說,這是神的面。詩篇16篇11節說:「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27篇4節說:「有一件事……」看,那是一種沉溺。「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裏求問。」

一般來說(這是對每一個人的挑戰),如果這是真的,很多人便有麻煩了。很多人說:「我相信神。」好的。為什麼?我可以問你是爲了什麼原因嗎?「我相信神。」為什麼? 「因為神存在。」好的。你會做什麼?「我會到教會去。」或「我會遵行十誡。」為什麼?「因為我應該這樣行。」為什麼?讓我繼續追問下去。

那些生命已經改變的真基督徒,對享樂的態度是與別不同的……我們可以享受快樂。一方面,我們不害怕享樂,另一方面,享樂不是主要的事情,享樂就不會使我們沉溺。一個生命已改變的基督徒與一個信奉宗教的人之間的區別是:信奉宗教的人發覺神是有效用的,將神視為一種工具。基督徒最終發覺神是美善的,他們順服神,只因祂是神,並不在乎神會給他們帶來什麼別的東西。他們只是爲了那份欣喜。

信奉宗教的人和基督徒都會順服,也可能極之渴慕神。他們都可能順服神,在各樣事上都敬畏神。可是,基督徒和一個信奉宗教的人或好人之間的區別是,信奉宗教的人發覺神是有用的,但基督徒發覺神是美善的。你跟隨神,尋求神,順服神,是因為祂本身的美善。

對你來說,這是真的嗎?你有沒有這種經歷?這就是真正的基督信仰。有人說:「怎麼會這樣呢?」答案就是耶穌基督。福音是什麼嗎?其實聖經已從美善這方面給你顯明福音。我們的罪使世界變得醜陋。我們使自己的靈魂變得醜陋,也使世界變得醜陋。我們如何得拯救脫離罪?

以賽亞書第53章告訴我們,那位僕人從天上來到地上。聖經告訴我們:「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耶穌基督失去了祂的美麗。耶穌基督變得醜陋。祂變得容顏枯槁。耶穌基督失去了祂的榮耀,也失去了祂的美麗。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罪。當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受死的時候,祂做了什麼?歌羅西書一章20節和22節告訴我們什麼?

經文告訴我們,當我們相信耶穌,神看我們的時候,看見我們是聖潔、沒有瑕疵、無可責備的。宗教說:「要服從神,否則祂會抓着你。」福音說:「你使世界變得醜陋,也使自己變得醜陋。耶穌基督降臨,失去了祂的美麗,所以當你相信祂,你不只是在某方面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你在神的眼中也是美麗的。在神眼中,你是全然美善的,因為耶穌基督失去了祂的美善,使你可以得到祂的美善。」

如果我告訴你:「服從神,否則祂會抓着你。」你必把神當作一種工具。坦白說,每個宗教基本上都會這樣告訴你。可是,福音說:「不,看看耶穌為你做了什麼。那是美善的。」你是否相信你是個罪人?你是否相信你已失喪的?除非你明白這一點,否則你總不會發覺祂是美善的。你只會發覺祂是有用的,而且你心裏永遠不會有那些使你沉溺的東西,並且你會爲着更美善的東西而把它們扔掉。

你的心需要一樣美善的東西。你不能只是扔掉那些緊抓着你的東西便能擺脫它們。你必須用更美善的東西來取代它們。如果你只是說:「神很偉大,我還是服從祂吧,不然祂會把我粉碎。」那麼,你總不會發覺祂是美善的。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使你獲得美善。只有當你看到自己是個罪人,你便看到耶穌所作的一切。

你看到主的美善,你就是這樣成為基督徒。有些人基督徒說:「我是基督徒,但我沉迷於某些東西。」這是因為你們沒有注目於神的美善。你們說:「我如何注目於神的美善呢?」這是另一篇講章了。然而,讓我告訴你們三件事情。

首先,你必須認識耶穌。不單隻遍面的認知……耶穌降生,成為人的樣式。祂成為一個有感覺的人,一個常人。祂進入我們的感官環境裏。我們可以與祂建立親密的關係。對我們來說,祂真是美善的。你必須閱讀有關祂的經文。你必須竭盡所能去認識每一樣關於祂的事情。

第二,禱告要非常深入。不要以為祈禱是很容易或簡單的。如果你想成為一位職業棒球手,這需要漫長的時間。你不能只是走進球隊,說:「這裏有一支球棒,這裏有一個球。我把球扔到空中,然後擊球。我將會在體育館大顯身手。」「嗨,我明白你是個百搭球員。但你還需要其他人嗎?」這需要多年的訓練。

禱告比這困難得多。你甚至還未弄清楚禱告的深度。你還未開始思考什麼是讚美。你還未明白悔改會帶來什麼。美善出現了。你看到耶穌的威嚴是何等美善。你看到耶穌的軟弱是何等美善。你在禱告中看見這一切。

第三,你需要聖靈。藝術品需要燈光。每間美術館都有照明的燈光。若沒有聖靈,耶穌基督便微不足道。耶穌說:「當聖靈降臨的時候,祂將要榮耀我。祂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祂將要榮耀我。」懇求聖靈,學習禱告,仰望耶穌,並且知道你內心真正需要的東西,使你能克服你的沉溺。這不只是對耶穌的身分有一般知識,或更加努力去做,而是經歷祂的美善。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明白,我們因耶穌基督所作的一切而得拯救,成為禰的兒女。我們是蒙愛的,我們的人生是有價值的,不用追求別的東西去得着價值。求禰幫助我們真真正正看到耶穌基督的美善。我們要仰望耶穌,懇切禱告,尋求聖靈的引導。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