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1400字)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一起來探討「你一直渴求的還未夠」系列。今天的題目是「尋求公正」。
讓我們來查考傳道書九章2至16節。我以往有一篇講章是分享傳道書的。在這幾次節目中,我想再思考這卷書的一些基本主題。我們馬上會讀到這段經文,當我讀的時候,你會看到它的不同之處。傳道書與聖經其他書卷是何等不同。你會立刻被這卷書所觸動。現在,請聽我讀出傳道書九章2至16節。
2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潔淨人和不潔淨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也是一樣。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3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禍患,就是眾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樣,並且世人的心充滿了惡;活着的時候心裏狂妄,後來就歸死人那裏去了。4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5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6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分了。
7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喫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
8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
9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10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
11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12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
13我見日光之下有一樣智慧,據我看乃是廣大,14就是有一小城,其中的人數稀少,有大君王來攻擊,修築營壘,將城圍困。15城中有一個貧窮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卻沒有人記念那窮人。16我就說,智慧勝過勇力;然而那貧窮人的智慧被人藐視,他的話也無人聽從。
這是神的話語。
這是神的話語嗎?在過去幾十年,從沒有像這樣,至少在美國,甚至在西方國家,人們一直在追尋更多屬靈事物,進行更多屬靈的探索,沒有別的書卷比傳道書更佳地用來進行屬靈的探索了。傳道書( Ecclesiastes)這個詞語,是從希伯來文解作「作者」的字翻譯過來的。作者自稱為公眾的老師(qoheleth)或評論員(有些人實際上稱他為博學之士),是一個對事情的發展作出評論的人。
你若是正在進行屬靈的探索、嘗試尋找信仰,或尋求神,那麼,沒有比研讀傳道書更好了。沒有別的書卷比傳道書更適合,因為在整部聖經裏,它是唯一的一卷書是從懷疑者的角度、不信者的角度、一個實際的世俗主義者的角度寫成。
讓我來解釋一下。除非你明白聖經中只有傳道書是這樣的,否則讀這卷書的時候會感到非常困惑。例如看看第5節。它說死了的人毫無所知。聖經對來世的教導是否那樣?不,那麼,它在這裏是指什麼?「在日光之下」這鑰句,在這段經文中出現了幾次,它在傳道書中出現了數十次(在聖經的其他任何書卷中,這鑰句卻沒有出現,事實上,它在文學作品中也沒有出現)。
傳道書的作者沒有說:「這是真的。這是真的。這是個事實。」他說:「這在日光之下是事實。這在日光之下是真的。在日光之下。」這一生是毫無意義的……什麼?不是單單說生命是毫無意義的。在日光之下,這一生是毫無意義的。這是指在沒有考慮日光之上或日光以外的事的情況下去理解人生。換句話說,在沒有考慮永恆或天堂的情況下所理解的人生。「如果只有今生。」這就是日光之下的人生的意思。
傳道書的作者所採納的觀點,並不是一種哲學式的無神論觀點,坦白說,這是西方一般都市人所抱持的實際世俗主義觀點。當我說「實際的世俗主義」時,要注意傳道書的作者好幾次使用「神」這個字。他談到神所賜給我們那毫無意義的生命。傳道書所述的神,不是聖經中的神,也不是那位天地的審判者,以及那位愛我們的靈魂的神。
你若問一般的都市人:「你相信神嗎?」你會發現他們很少是無神論者。他們很少是嚴謹、哲理和教條主義式的無神論者,也很少會說:「不可能有神存在。」一般人會說:「是的,可能有某位至高者,但我們不知道那位神究竟在想什麼。我們無法認識那位神。我們無法知道神的旨意。因此,實質上只有今生。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人活在世上,人死後便一了百了。所以,你必須善用這一生。」
這是實際的世俗主義,傳道書代入這個立場,說:「好吧,你們這些實際的世俗主義者。人生看來是怎樣的?」然後,傳道書的作者在這卷書中追尋答案。他說:「讓我們來看看全人類都必須落實三件事情,人活在世上無可避免要落實三件事情,即使你不認為你正在落實這些事情,你也必須落實,因為你不能逃避它們而活下去。」
那三件事情是公正、快樂和成就。成就是指:「在我人生中什麼是值得去做的?我將要用此生去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快樂是指:「我從哪裏找到快樂?什麼能真正使我感到滿足?」公正是指:「我怎樣處理我在世上看到的不公正、邪惡和苦難?」你必須提出這些問題,或實質上回答這些問題,才能夠生活下去。即使你不認為你正在回答這些問題,你也正在回答這些問題。
傳道書十分獨特和有用,並且最終把人領到神那裏去,有以下幾個原因。傳道書不僅對信仰存着懷疑。這卷書的美妙之處在於作者也對「不信」存着懷疑。這幾乎是沒有人會做的事。換句話說,人們說:「是的,讓我們懷疑信仰,但我們不要懷疑……」
只是懷疑信仰是不公平的,對嗎?當然,如果你懷疑信仰,對信仰提出非常艱深的問題,難道你不會懷疑你所懷疑的事情嗎?難道你不應該懷疑你所懷疑的事情嗎?難道你不應該對於「不信」也提出艱深的問題嗎?即使當你懷疑的時候,你仍站在某個立場上。當你懷疑的時候,你不得不站在某個立場上。一個實際的世俗主義者說:「只有今生。」傳道書的作者說:「好的,讓我們對這個立場提出幾個問題吧!」
第一個問題是……你如何處理人生中不公正的事情? 現在,傳道書的作者提出這個問題。對一些人來說,這是個主要的屬靈問題。 這是個主要的問題。這是與神、與信仰,以及與一切事情有關的主要問題,因為你曾見過或經歷過這種苦難。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可能不是主要的問題,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你如何處理不公正的事?
傳道書的作者做了一些事情,我只能概述他做的三件事情。首先,他不讓你迴避關於不公正的問題。第二,他提供線索讓我們去尋找兩個答案。首先,他不讓我們迴避那個問題。他把問題放在我們面前。他不讓我們對那個問題充耳不聞。然後,他提供線索讓我們去尋找兩個關於怎樣處理不公正的問題的答案。
首先,看看傳道書的作者如何確保你沒有逃避那個問題。人們很容易對問題充耳不聞。首先,他在第11和12節談論人生中偶然和普遍的不公正情況。他說:「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
我預備這篇講章時讀到一位作者的文章。有一個晚上,這位作者從電視新聞中把每一個新聞故事的前幾句話摘錄下來。摘錄如下:「今天,中東再次陷入困境。三名恐怖分子佔據一輛校車,並引爆炸彈,炸死了自己和車上所有孩子。」「 一場大風暴吹襲孟加拉,數以千計的人淹死。數以萬計的人無家可歸。」「在紐約261公路上發生了四車連環相撞,導致五人死亡。」「在紐約布朗克斯區,一名五歲的女孩在母親的膝上被一枚流彈擊斃。 」
以下是一些調查數據。「在第三世界國家中,每天有成千上萬兒童是死於可預防的疾病,這大都是因人的自滿、自私和無知所造成的,人們有能力去醫治,只是他們沒有這樣做。」這要說什麼?這正是傳道書的作者要說的話。不論你是誰,不論你在哪裏,都無關重要。不論你是好是壞,也不重要。可怕的事情不斷髮生,也偶然會發生。這是瘋狂的。這可以在任何人身上發生。
突然間,可愛的小孩子被炸死。突然發生各樣的事。正如傳道書的作者說,這可以在任何人身上發生。這可以隨時發生。你無法避免,也永遠不知道事情會在什麼時候發生。世上隨機地發生這樣悲慘和殘酷的事,生活中也出現不公正的事。這是傳道書的作者首先要指出的事情。他說:「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你可能跑得很快,但你可能會輸。你可能很傑出,但你可能不會成功。因為坦白說,人生是要賭一賭的。
如果你認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心裏想:「只要我做這些事情,我的人生便會順利。」你必定是很年輕。
一切都不在你的掌控之下。年輕人對生活中不公正之事充耳不聞,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心裏想:「這事只會在那些人身上發生。它不會在我身上發生。我會提高警覺。我會非常小心。我會剋制。我不會在不安全的地區乘坐校巴。我會在各樣事情上小心。」
傳道書的作者沒有停在那裏。他繼續說下去。當他繼續說下去的時候,我希望你們馬上知道,有些人會開始為自己辯護,反對傳道書的作者在這裏所說的話,你們會說:「他只是太過憂鬱。啊,是的,有人會像這樣。」但他繼續說下去,他指出在很多人生命中偶然和普遍發生的不公正的事,然後談到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會發生絕對極不公正的事。
我們回到第2和第3節:「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禍患……」往下看第5和第6節。「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分了。」
在這裏,傳道書的作者不只是說好人會遭遇壞事,壞人卻遇到好事。這是不公正的事,常常會發生,隨時會發生。他還說了別的事情,是更深入的事情。他說:「不管你一生做什麼,無論你過着的是充滿愛或充滿恨的生活,無論你是恐怖分子還是小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會煙消雲散。
更糟的是,甚至你對你所做之事的回憶,以及你所做之事的效果,都會被遺忘。如果只有今生,在各人所走之路的盡頭,,就是虛空,你若願意想一想(他說:「他們的作為都在神手中」),這使你所做的一切都毫無意義。」
我和內子最近觀看了美國導演兼演員約翰‧塞爾斯(John Sayles)的電影《帶槍的男人》(Men with Guns)。這是一部贏得口碑的電影,故事講述拉丁美洲某個國家有一位醫生訓練了一批年輕的醫生。他們深入內陸偏遠和貧窮的地區進行醫療工作。
那批醫生為當地有迫切需要的人提供醫療保健。可是,那位醫生後來知道,他所訓練及差派出去的每一個人,幾乎立刻被軍隊或游擊隊殺害,因此,他所做的一切,以及他們所投上生命的,全都化為烏有。
整出電影基本上是講述那位醫生進入一個又一個極危險的境地,去逐一尋找那些年輕人,但他永遠都找不到他們。最終他也死了。他的最後遺言是:「一個人該有一些東西留給後人。」在電影的其中一幕,他說:「我不是宗教人士。我是科學家。我是醫生。但我想知道我已經做了一些事情,使這個地方變得更美好。我必須知道這一點,否則我的人生絕對是毫無意義的。」
傳道書的作者說:「醒來吧!如果他們還沒死去,那怎麼辦?」如果金字塔是你建造的,你會比我們其餘的人獲得世人記念一段較長的日子,但最終,當你死去後,你會朽壞;當太陽消逝後,萬物都會朽壞;當每個人的生命到了盡頭時,都會終極地「被遺忘」。不管你做了什麼,都無關重要。不管你是誰,都無關重要。結局都是一樣。這使你所做的一切都毫無意義。萬事萬物都一樣。
我知道有些人會說:「啊,我聽過這種事了。我必須修讀基礎哲學課程。我已聽過這類事情了。傳道書的作者只是沮喪而已。」如果你是一個實際的世俗主義者,你會說:「當然,如果你想到那方面,你會常常感到十分鬱悶,嗨,但這裏有公園、有劇院、有餐館、有美麗的衣服,我們也可享受性愛。」
你知道嗎?傳道書的作者已從你那裏聽到了。在第7節,他繼續說下去。看,他已聽過這樣的話。他已經聽過無數次了。他聽到人們說:「啊,是的,當然。你若從哲學角度去思考,這是毫無意義的,但讓我們離開那裏,做一個正常人。」他繼續說:「好的,當然。很好。」
第7節說:「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喫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也知道,美味的食物和派對看來都很棒,感覺好極了。第9節說:「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這是指性愛。「……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他要說的是:「聽着,無論如何,這都是毫無意義的。一切都會不斷破滅。一切都不重要。」
傳道書的作者要說的是:「你竟對此充耳不聞?」所有偉人都是這樣。釋迦牟尼成為佛祖之前是在王宮裏長大,沒有真正見過苦難。後來當他離開王宮,第一天,他看到一個老人。第二天,他看到一個病人。第三天,他看到一個死人。他察覺到生老病死會臨到每一個人身上。
傳說釋迦牟尼有一次對他的車伕和僕人說:「面對這樣的情況,人的心必定是剛硬的,才能夠處之泰然。」他開始哭起來。他說:「垂暮之年!」車伕說:「當然,垂暮之年。人人都知道,人最終會失去美貌,失去所有記憶,失去所有感覺。」他說:「這是人人都知道的。」
佛祖說:「你知道這一點,但你沒有為此痛哭嗎?你沒有為此掙扎嗎?難道這不是使各樣事情都變得毫無意義嗎?我們必須做點事情。我們必須領悟這事。」偉人總是那樣說。偉人拒絕對此充耳不聞。你看了每天的新聞會做什麼呢?我知道我往往有什麼反應。電視機開了。「另一個炸彈襲擊事件,嗯。洪水,嗯。好的,孩子們。關掉電視吧,晚飯已預備好了。」你對此充耳不聞。
傳道書的作者說:「你竟充耳不聞?你想失去你剩下來的一點點人性嗎?」他不讓你迴避這個問題。世上不公正的問題,尤其是根本和漫無邊際的虛空與「被遺忘」這最終的不公正問題,使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萬事萬物都沒有意義,都是虛幻的。但我們從經文得到線索,去尋找解答這個不公正問題的兩個合乎聖經的答案。
我的意思是聖經說:「不要對不公正的事充耳不聞,但也不要陷入絕望之中。還有第三個方法。」第三個方法是什麼?多年來,我漸漸發現聖經的答案可歸納為兩個。我稱之為冰冷的答案和興奮的答案。一個是給予頭腦的答案(那是冰冷的),一個是給予心靈的答案(那是興奮的)。這些答案單獨並不奏效,但互相配合起來卻是非同凡響。
傳道書的作者是傳道者,他與聖經其他書卷的作者不同,他不會直接把答案告訴你,而是給你提供線索。傳道書不是一堂講課。它是一個研討會。它是一場大型的自由討論會。傳道書的作者刺激你去思考。他擔當角色扮演。他用問題來推動你。他給你提供線索。這裏是尋找冰冷的答案和興奮的答案的線索。
我會簡潔一點,但我想告訴你,即使我會簡潔一點,但當我們仔細探討那個冰冷的答案時,我希望你忍耐一點。如果那個冰冷的答案沒有令你感到痛苦,它是非常有趣的,但如果它令你感到痛苦,它是不適當的。可以嗎?不過,你必須獲得這兩個答案。
給心靈的答案是什麼?傳道書的作者在第3和第4節提供了線索。在第4節,他說了一些關於狗的可怕事情。我的內子是一個愛狗的人,我答應她,我會按經文的背景去講解。在第4節,作者說:「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當你想到狗的時候,你會想到小獵犬和牧羊犬,但古代人想到狗的時候,他們沒有想到這些狗。對古代人來說,狗是最低等的動物。
狗是拾荒者。狗是野生的。狗在垃圾堆中生活,而且喫屍體。舊約聖經記載,當邪惡的耶洗別王后的屍體被扔在街上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狗來喫她,當然這是耶洗別應得的,他們說因為耶洗別是邪惡的,狗雖然是那麼低等,仍配去喫她。但對於古人來說,獅子是萬獸之王,正如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那樣。
傳道書的作者在第4節說什麼?這是令人驚訝的。事實上,如果第4節與第5節沒有什麼關連,我們就不往下說了。他在第4節所說的相當簡單。他說作一個騙子、殺人犯和拾荒者,以保存性命,比成為一個已死的貴族更好。沒有什麼比活着更有價值。你會問:「他在說什麼?」是的,他正在說一些令人震驚和惡毒的話。他說:「這不再重要了。最要緊是保存性命,作一個騙子、殺人犯和小偷,比成為一個尊貴的人,卻為此而死好得多。」
在第4節有「因為」這個詞語。你看到「因為」這個詞語嗎?這就是原因了。傳道書的作者在第6節說:「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他正在說的是一些非常接近我們現代觀點想法。現今的哲學家也在這樣說。他們說什麼?他們說,如果只有今生,如果人死後便朽壞,如果人只是從偶然組成的力量中偶然進化而成,那麼,便沒有所謂對與錯了。不可能有對與錯。所有道德上的區別都是毫無意義的。為什麼?
著名哲學家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Alasdair MacIntyre)在他幾本著作中對這方面有極佳的論述。他說:「這就是原因了。」他說沒有一種所謂抽象的美善。美善總是與目的相關的。如果有人給你一隻手錶,而你從沒有見過手錶,那怎麼樣?這是麥金太爾的例證。如果有人問:「這東西美好嗎?」你會說:「我不知道,它有什麼用途呢?」
沒有一種所謂抽象的美善。手錶是用來錘打一口釘嗎?這是壞事。手錶是用來做什麼?除非你知道某些東西是用來做什麼,否則你不會知道這是好還是壞。事物的好壞,只視乎它的目的。麥金太爾說:「什麼使人成為好人?」如果我們是偶然產生的,如果生命沒有任何目的,那麼說:「傷害人是一件壞事」這句話,實在是荒謬的。
你在世上只是求存。弱肉強食。你在世上只是求存。做一隻活着的狗更好。踐踏別人更好。你是誰,敢指出事情的好壞?世上沒有憑證可以說任何事情是好是壞。如果只有今生,那便沒有好與壞了。這個不可思議的論據還有其他部分。雖然傳道書的作者實在是說:「虛空,沒有意義,全無意義。」他在第3節卻說:「世人的心充滿了惡。」這就是問題了。
英國舊約聖經學者德里克‧基納德(Derek Kidner),是我最喜歡的其中一位釋經家。他對這節經文作出極有趣的解釋。他說:「起初,我們對第3節可能沒有留意到的是,這種義怒的感覺與我們必須面對死亡同樣都是事實。傳道書令人着迷之處,是其內容充滿着作者對世事觀察與倔強且帶着對抗本質的直覺的相互碰撞,綜合起來的意義是超越單單由文字表達的表面涵意。」
他的意思是,如果你相信只有今生,那麼就沒有所謂不公正的事。然而,在你的內心深處,你卻知道公正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傳道書的作者說:「虛空,沒有目的,毫無意義。」但他後來也說:「然而這仍是邪惡的。」作為一個世俗的人,內心卻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矛盾。不信者心裏想:「由於世上的不公正,我真的不相信有一位神。」但如果沒有神,那就沒有任何基礎去發義怒。我會用兩種方式向你說明。
如果有一位神,邪惡就是一個難題。它是一個大難題。神有理由去容許邪惡存在,我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這確實造成傷害。這仍然沒有真正使情況變好。如果有一位神,邪惡就是一個難題,但如果邪惡是你面對的難題,就必須有一位神。你明白嗎?如果你發義怒,但你自己的價值觀卻沒有給你任何基礎去發義怒,這意味着你的價值觀是錯的。如果你知道有不公正的情況出現,但即使沒有神,也不應該有不公正的情況出現,那麼,你便知道有一位神。
我換過另一種方式去說明。對相信的人來說,邪惡是一個難題,但對不信的人來說,它是一個更大的難題。你若相信神,邪惡是一個難題;但是你若不相信神,邪惡是一個最大的難題,因為如果你不相信神,那麼,你原本不信神的理由便會消失。你甚至無法定義何謂不公正。你完全沒有基礎去作出定義。這是一個很好的論據。這是一個很有力的論據。這一直是基督徒哲學家所提出的論據。換言之,對相信的人來說,邪惡是一個難題,但對不信的人來說,它是一個更大的難題。你們只有兩種選擇,你為何不相信呢?
親愛的聽眾朋友,除非有一位公正的審判者,否則你沒有任何基礎去發義怒,也沒有任何基礎去反對不公正的事情。我們不知道神為什麼沒有采取行動,但你若從你的心思裏把神除掉,你會面對更大的難題,比相信神更甚。難道我沒有警告過你嗎?如果你不是正在受苦,如果你是理智型的人,這個論據是引人入勝的。這是很有趣的。你從沒有如此想過。這可能是有幫助的。可是,如果你正在受苦,這只是冰冷的答案。這只是一種冰冷的安慰。
英國知名作家和護教家魯益師(C.S. Lewis)在他的著作《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中寫道:「我害怕的事情是……」當他的妻子僑依‧戴維德曼(Joy Davidman Gresham)逝世的時候,他說:「我並不太害怕沒有神。我害怕的是祂會是一位怎樣的神,我害怕會遇見一位我不喜歡的神。」基督信仰不只是給你一個答案。那一個答案就在那裏。我們已把那個答案給你。許多宗教都有其答案。神確實存在。如果沒有神,邪惡所帶給你的難題更大,你若沒有神,邪惡所帶來的難題會大得多。
基督信仰給你另一個答案。這是令人興奮的答案。這是個人的答案。這是給予內心的答案。這答案是什麼?尋找這個答案的線索在最後一個小插曲裏找到。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在第13節,傳道書的作者說:「我見日光之下有一樣智慧,據我看乃是廣大,……」,譯作「據我看乃是廣大」這句話的希伯來文語氣太弱了。「據我看乃是廣大」的意思是「這令我感到驚訝。這使我感到困惑。這使我感到神祕。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這裏說出了原因。在這一件小小的事情上,他看見一種智慧,超越了他所認識的任何智慧。
第14節說:「就是有一小城,其中的人數稀少,有大君王來攻擊,修築營壘,將城圍困。城中有一個貧窮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卻沒有人記念那窮人……然而那貧窮人的智慧被人藐視,他的話也無人聽從。 」
關於這智慧,傳道書的作者看見他以往從未見過的三件事情。首先,這是一種拯救的智慧。在一個小城裏,住了少許人,這情況與一個大君王修築營壘,將城圍困,形成對比。這圍困絕對是勢不可擋的。那城絕對劫數難逃,無法擺脫困境。我們不知道那個貧窮的智慧人確實是怎樣救了那城,但是有一種智慧,它的力量很大,可以拯救那座城。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不僅如此,那不只是一種拯救的智慧;也是一種服侍的智慧。那個智慧人是貧窮的,這一點是不可思議和非比尋常的,至少在舊約聖經中是這樣。傳道書的作者是個智慧人,如果你讀整卷書,你便會看到他是一位君王。你會看到他是非常富有的。
坦白說,如果你真的很有智慧和聰明,當然,你會在世界冒起頭來。當然,你會賺大錢。當然,你會快人一步。一個聰明人怎會貧窮呢?突然,傳道書的作者面對一個事實,就是這個最聰明的人,這個有智慧、以超自然的方式施行拯救的人,並沒有用他的智慧去操控人或讓自己冒起來,卻成為一個僕人。他以一種謙卑的方式去運用他的智慧。
最後,最令人感到震驚的,就是擁有那種力量智慧,以服侍的方式去運用智慧的人……不但被人遺忘。看!傳道書的作者說「沒有人記念那窮人」,而且「那貧窮人的智慧被人藐視,他的話也無人聽從」。這是惡意的遺忘,是故意的遺忘。人們攻擊他。他們恨惡他。
我的朋友辛克萊‧傅格森(Sinclair Ferguson)多年前寫了一本關於傳道書的書,書名是《博學者的愚昧》(Pundit's Folly),因為他使用「博學者」這個詞語來代表傳道書的作者。這本書的中文版名叫《日光之上》。他說:「神已經把那些證明祂存在的證據,遍佈在我們生活每一環節。沒有一個視而不見的地方。沒有可以讓我們逃避這實況的地方。傳道書9章13至16節讀起來幾乎像一個預言。
當我們聽到一個貧窮的智慧人,成為一位拯救者,但他的一生和教導卻被人拒絕時,我們最自然會想起誰人的名字?那個博學者所看見的人,只是反映了一種超乎哲學論據的智慧,他本人就是智慧,那位真正貧窮的智慧人,將會成為救主。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章23至24節所描述:「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因此,這是個令人興奮的答案,這也是一個線索。傳道書的作者看見一種智慧,他深受感動。我們知道是什麼原因。這只是那極大的智慧的一個迴響、一個模式。換言之,神不是高高在上的從天上呼喊:「我沒有處理邪惡,是有我的理由。你只需要接受這一點。你只可以這樣做。你若拒絕我,你便會更糟糕,你的境況就是這樣。你要忠於我。你要剛強。」
神是這樣說的嗎?這不是基督徒的神所說的。基督徒的神已做了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這是福音。我們已忘記神。是神創造我們的,不是我們創造了自己。我們忘記神。這意味着我們偏行己路。我們向神舉帽致意,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每天都沒有記着祂。我們忘記了祂。我們行事為人彷彿我們是自己的神。
由於我們已經轉離那唯一永恆的東西,我們變得短暫。由於我們已經轉離那唯一存到永遠的東西,我們將會被遺忘,這是我們知道的。在我們內心深處,我們是知道的。傳道書的作者、佛祖,以及所有偉人,都試圖催促你說:「研究一下這事吧。」你知道世上最壞的事,莫過於被人遺忘,人們忘記了你,人們忘記你是誰,人們忘記你曾來到世上。即使在微觀上,這是可怕的,但在宏觀上,這更加糟透。
經文告訴我們,我們在內心深處知道將會臨到的,是廣大無垠的「棄絕」、廣大無垠的虛空,這是我們無法處理的。但神已經為此做了一些事情。祂差派祂的兒子進入世界,在十字架上,祂沒有給我們一個哲學的論據。神的兒子被釘在十字架上,那十字架就是神的智慧,祂沒有說:「讓我給你解釋,為什麼不相信的人比相信的人更難接受苦難。」不,祂在十字架上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在十字架上,神傾出廣大無垠的「棄絕」。神轉身背向祂的兒子。神把我們應受的刑罰,以及我們所知道將會臨到我們身上的一切,並且使我們的人生毫無意義的東西,都歸到祂的兒子身上,即使這只是半昏半醒,即使這是毫無意識。神的兒子被祂的朋友離棄,被祂的敵人離棄,甚至被祂的天父離棄。
傳道書的作者說,神的兒子所得到的,是廣大無垠的「棄絕」,這將會臨到每一個人身上。你知道這將會臨到每一個人身上,使你的人生毫無意義。但這種「被棄絕」進入耶穌的心裏。那位貧窮的人子被遺忘,使你不致被遺忘。你認為神為何能在以賽亞書第四十九章說:「婦人焉能忘記她喫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
神怎能說祂永遠不會忘記你,祂永遠不會忘記你,以致你將會永遠蒙記念和蒙愛?你怎能走出去,進入世界裏,知道那廣大無垠的「棄絕」不再屬於你?因此,你可以走出去,進入世界裏,終於真正享受世上的一切,因為你的「被棄絕」已歸到耶穌身上。因此,基督徒可以歌唱……
縱可憐、受鄙視與遺忘,但我的神不忘記我;在祂安穩,必定成功,因求告的蒙神答允。
親愛的聽眾朋友,如果你不是信徒,而是慕道者,我向你發出懇求……你有一個令人興奮的答案和一個冰冷的答案。你不但要思考,還要認識這位神,祂進入苦難之中,並以一種前所未有、更深刻的方式,去承受這個世界的苦難和不公正。
如果你是基督徒,讓我告訴你,你今天的問題是什麼。你知道你的問題是什麼嗎?你忘記了那位貧窮的人子。今天,有些人感到心煩意亂。你知道嗎?你忘記了為你而死的那一位,雖然你忘記他,但在詩篇103篇1至2節,詩人說:「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裏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
詩人每天起來都說:「我的問題是我忘記神的兒子曾為我做的一切。我忘記祂所揹負的『棄絕』。」舉例說,如果你今天感到被某人拒絕,使你十分失望,那麼,你忘記了一個事實,就是惟有神的看法纔是重要的,惟有祂纔是永恆的,惟有祂的愛才是永遠的,祂深愛着你,因為你的「棄絕」已落在耶穌身上。
如果你是基督徒,你主要的問題是忘記那位貧窮的人子。你蔑視祂。你需要再次把你所知道祂曾為你做的一切藏在心裏。你明白嗎?謹記這位貧窮的人子,你必永遠存活。謹記這位貧窮的人子,你必永遠蒙愛。我們一起祈禱。
神啊,感謝禰,雖然禰的兒子永遠愛禰,永遠認識禰,但禰把我們的「棄絕」傾倒在禰的兒子身上。因此,我們知道禰永遠不會忘記我們。主啊,當面對苦難時,哲學可以把我們帶到邊緣,甚至可以給我們一些理智的答案,但只有認識禰的兒子,纔可以幫助我們進入世界,以一種既非充耳不聞,也不會陷入失望的方式,去面對苦難。
神啊,感謝禰,只有在十架下,我們纔可以做得到,我們纔可以獲得資源,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公正情況。主啊,我們為那些正經歷不公正的人禱告,求禰使他們知道禰的兒子曾為我們經歷的一切,以致我們可以去饒恕,並且剛強起來。我也為那些還未認識主耶穌的人禱告,他們也許感到絕望,那其實是聖靈的恩賜,使他們可以認識禰的兒子,以及祂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奉主耶穌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