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耶穌辯論」系列四、與耶穌辯論預定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來探討「與耶穌辯論」系列。今天的題目是「與耶穌辯論預定」。我讀出今天研讀的經文:約翰福音6章41至48節。

41.猶太人因為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就私下議論他,

42.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

43.耶穌回答說:你們不要大家議論。

44.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到我這裏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45.在先知書上寫著說:他們都要蒙神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裏來。

46.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惟獨從神來的,他看見過父。

47.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

48.我就是生命的糧。

這是神的話語。

在這幾個節目中,我們查考一些記述人們跟耶穌辯論的經文,人們在某方面反對耶穌的教訓。我們討論了幾個熱門議題,如政治和道德等題目。

今天,我們討論的題目是預定論。有些人稱之為揀選的教義。這也許不是熱門的議題,但重點是,不管耶穌在這裏所說的話是否立時滿足你的需要、是否迴應你一直在問自己的問題、是否談到一些你從沒有思想過的事情,都無關緊要。

因為只要你耐心地看耶穌的話,只要你願意看耶穌的一切教訓,並且不斷反思,你會發現不管那是什麼教訓,裏面都藏着珍寶。因此,我們來看看耶穌的教訓吧。

今天的討論以耶穌剛纔所說的話作為基礎。第41節提到耶穌所說的話。耶穌說了令人震驚的話。祂剛剛行了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神蹟,用五個餅和兩條魚餵飽了五千人。接着,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

這是一句令人震驚的話。耶穌說:「我不像其他老師那樣告訴你如何或在哪裏尋找生命。我就是生命。來與我同在!來與我結連!讓我進入你生命的中心,我必完全滿足你一切的需要、責任和深切的渴望。」這是令人震驚的話。因此,人們開始議論。

第41節說:「猶太人……就私下議論他。」「議論」這個詞意味着兩件事。首先,人們不明白耶穌的話。他們說:「怎麼可能?到底是什麼回事?這是什麼意思?」首先,這表示人們不明白耶穌的話,然而,「議論」一詞也暗示他們不滿耶穌的話。通常當你不明白時也希望能明白,說:「我不明白,但我希望明白。」然而,這裏的情況不是這樣。

人們不明白耶穌的話,也不想明白。他們不明白,也不喜歡耶穌的話。耶穌迴應人們在第41和42節的議論時又說了另一句令人震驚的話。今天,我們就是要討論這句話。耶穌說:「你們不要大家議論。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

耶穌要說的是:「除非我的父吸引你,否則你不會明白,也不喜歡這話。除非神親自來吸引你,否則你總不會明白,也不喜歡這話。因此,停止一切議論。議論是沒有用的。」耶穌說了這句令人震驚的話。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我們不是討論生命的糧,而是討論這句話。

耶穌說:「你們不要大家議論。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你沒有去到耶穌那裏,因為你沒有能力,除非父吸引你,否則你無法做到。我們要問兩個問題。第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第二,這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意思?第一,耶穌在這裏實際上作出什麼宣告?第二,這對我們來說有什麼實際意義?

第一,耶穌作出什麼宣告?我簡略地說明。耶穌是說,除非神先來尋找和揀選我們,否則人總不會尋求或選擇神。在約翰福音15章16節,耶穌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耶穌要說的是:「除非神先來尋找和揀選你,打開你的心靈去領受你所抵擋的真理,否則你不會尋求或選擇相信我。」

除非神先來尋找和揀選你,否則你無法尋求和選擇神。我希望大家想一想這教訓:「你不是因相信而蒙揀選;你是因蒙揀選而相信。」這樣的教訓就像一粒糖,外殼很硬,內裏卻無比甘甜。我來告訴大家這教訓如何改變我的生命,但它不一定以同樣的方式改變人。事實上,我會舉例說明這教訓如何在其他人身上發揮作用。

我認為這教訓改變我生命的方式大概跟一般現代西方人所經歷的一樣。當你第一次聽到這教訓的時候,你並不喜歡它。當你第一次聽到這教訓,當中有些難明之處,只要你願意去克服困難,你發現裏面無比甘甜,就像糖一樣,外殼堅硬,內裏甘甜。首先,我們看外殼堅硬的部分。我認為人們覺得困難是因為這教訓令人費解和侮辱人。

首先,這教訓令人費解。它隨即引起幾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我列舉幾個例子。首先,人們會說:「等一會兒,耶穌這麼說嗎?這意味着我們沒有自由意志。我相信人有自由意志。」耶穌不是說我們沒有自由意志。」

我說得具體一點吧。想像一下,在接下來的一百餐,你有兩個選擇。右面有牛排和甜點,左面是一碟帶血的動物內臟,上面佈滿糞便和蒼蠅。

你會多少次選擇左面那一碟?你總不會選擇左面那一碟。如果有人問你,你會說:「我無法選擇那一碟。」但現在我們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吧。有不同種類的「無法」。你無法選擇,但不是因為你沒有自由意志,也不是因你無法做到。你的意思是你無法想要得到它。這不是說你無法喫或選擇左面那一碟。你總不想要它。相反,你感到厭惡。

你總不選擇左面那一碟?這是否代表你沒有自由意志?不是沒有自由意志,而是沒有意欲。耶穌在這裏所說的正是這情況。聖經基本上是說這是每個人內心的光景。那位真神,不是人所想像出來的神,而是在歷史和聖經中把自己啟示出來那位聖潔、偉大的真神,使人心裏感到受威脅……

因為每當人接近這位真神的時候,心裏立即正確地意識到:「如果我讓這樣的神進入我的生命,我會完全失去自主權。」這是一位絕對至高無上的神。我會完全失去自主權。」人心正確地意識到這一點。其次,每個人心裏都認為:「我的快樂人生將會終結。」事實上,這是快樂人生的開始。

耶穌實際上是說,人的內心像一個被迷惑的人。想像一下,有人給你施了魔法,使你看到每樣食物都是嘔吐物和排泄物,令你不喫任何食物,你得不到所需的營養,因此慢慢餓死。這樣的人有什麼盼望呢?除非有外力介入!

你不是無法選擇正確的東西,而是你總不想選擇正確的東西;除非有外力介入,否則你總不想選擇正確的東西。因此,耶穌並不是說人沒有自由意志。祂說:「除非我進入你生命中動工,否則你總不會有這慾望。」這是第一個問題。這代表沒有自由意志嗎?不是。

這是另一個令人費解的部分。有很多人聽了這教訓,便說:「有一個問題出現。這是不公平的。如果是神揀選人,如果人不是因相信而蒙揀選,而是因蒙揀選而相信,這似乎表明神不是揀選每一個人。這是不公平的。」

事實上,我們對於神如何揀選人所知甚少,一方面,這表示我們不應下判斷,但我們所知道的一點點卻表明神是公平的。我再說一遍。我們對於神的揀選所知甚少,所以不應下判斷,我們所知道的一點點,表明神是公平的。

首先,因為我們所知甚少,所以不應下判斷。在約翰福音的結尾,耶穌向彼得啟示祂對彼得餘生的計劃。耶穌說:「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彼得聽了,轉過來,看見使徒約翰跟着,就問耶穌說:「主阿,這人將來如何﹖」

耶穌怎樣回答?祂說:「……與你何干?」換句話說,耶穌是說:「我不會告訴你別人的事,只告訴你關於你的事。你能知道你自己的事已很幸運了。你為別人的事操心嗎?」我想讓你知道這教義裏面充滿甘甜,但很多人拒絕領受,他們不去理解、品嚐和接納這教義,因為他們試圖找出這教訓對其他人的影響。

耶穌說:「……與你何干?」你對耶穌的行事方式所知甚少,不可莽下判斷。我來告訴大家我們所知的一點點吧。我們對神的揀擇所知的皮毛表明神是公平的。請聽。很少經文談到神揀擇的原因,但雅各書說:「神豈不是揀選了世上的貧窮人,叫他們在信上富足……?」

在哥林多前書第1章,保羅說:「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這是什麼意思?請聽。

這是歷史事實。基督徒一般都是沒有權勢的。過去有統計數據指出,美國有二百五十萬聖公會教徒。僅在尼日利亞就有一千七百萬聖公會教徒。僅在烏干達就有八百萬聖公會教徒。我來告訴你這是什麼回事。

多個世紀以來,直到現在,伊斯蘭教徒都集中在伊斯蘭教的發源地中東。印度教也是一樣,儘管印度教歷史悠久,印度教徒一直都集中在印度教的發源地印度。儒家思想和佛教也是一樣。但基督教不是這樣的。

基督教源於巴勒斯坦。那裏的人遷到地中海各地。幾個世紀之後,又遷到歐洲各地,然後遷到北美洲,那裏曾是最多人信奉基督教的地區。之後繼續遷移。現在南半球的基督徒數目比北半球多。基督教在西方漸漸衰落,在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卻倍增。

我來解釋原因。雅各告訴我們,大體來說,有權有勢的精英份子覺得基督信仰是荒謬和具威脅性的。普通人更能理解恩典的福音。雅各說:「神豈不是揀選了世上的貧窮人,叫他們在信上富足……?」基督信仰與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它遠離權勢。這是因着神的揀選。

我們對於神揀選的原因所知不多,但經文告訴我們,神從不按世人的標準去揀選。一般來說,神揀選那些被人厭惡的人。保羅寫信給哥林多的信徒,說:「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

神揀選卑賤的、被人厭惡的、甚至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雖然我們對神的揀選所知甚少,但它表明神是公平的。我們不是因相信而蒙揀選;我們是因蒙揀選而相信。人們難以接受揀選的教義,我認為問題並不在於它令人感到困惑,儘管當中有很多難明之處。我也盡力講解清楚,讓大家更容易明白。

問題在於揀選的教義令人感到侮辱。我認為現代西方人更不得不承認這一點。蒂莫西‧麥克維(Timothy McVeigh)是其中一個策動美國奧克拉荷馬城恐怖襲擊的人,當他被處決的時候,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事實上,他沒有說話,只是拿出英國詩人威廉‧享利(William Ernest Henley)的詩《不可征服》(Invictus)。這是一首古老的詩,是相當有名的。最後一句寫道:

縱然門多麼狹,

儘管嚴懲綿延不盡 ,

我是我命運的主人,

我是我靈魂的統帥。

坦白說,雖然這不是很美的詩,卻說出西方思維的精髓。西方人自幼受這種思維影響,大眾媒體充斥這種思想:「我們主宰自己的命運。」這種思想與揀選的教義剛剛相反。揀選的教義令人感到侮辱。

耶穌說:「除非有外力介入,否則你在屬靈上將要飽嘗飢餓,因為在你看來,每一片牛排都像帶血的動物內臟。你唯一的盼望是單單依靠恩典。你既無助又無力。你不是命運的主人,也不是靈魂的統帥。」我們討厭這說法。順帶一提,這不是拒絕這教訓的好理由。

好了,第一個問題是,外殼很堅硬,但有方法使它軟化,只要你不斷反思,你會發現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在某程度上說,這教義似乎侮辱人的自尊,但這不是拒絕的好理由。當你去反思,當你願意去得着當中的甘甜,那是多麼甘甜!

耶穌說:「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這是當中的甘甜。這表明神是一位施恩的神,是一位榮美的神。首先,單單出於神的恩典。否則沒有人能到耶穌那裏。單單出於恩典是什麼意思?這意味着耶穌基督說神的愛是無條件的。你沒有什麼能使你去到耶穌那裏。多年前,我明白了這一點。

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嘗試解釋揀選的教義,我突然清楚明白了。當時在我們一羣大學生當中,有一個女孩比所有人更勇敢,她說:「這太荒謬了!我討厭這個概念。」那位老師在她面前跪下來,說:「我問你一個問題。為什麼你是基督徒?很多人都不是基督徒。為什麼你是基督徒呢?」

女孩說:「因為我相信耶穌。」老師說:「好的。為什麼你相信,但很多人都不相信呢?」女孩說:「我想是因為我悔改了。」老師說:「好的。為什麼你悔改,但很多人都沒有悔改?」女孩說:「嗯,因為我承認自己是罪人。」老師說:「好的。為什麼你承認自己是罪人?」我突然明白了。我記不起那女孩是否也明白了,但我記得當時我明白了。

我明白了。如果我因相信而蒙揀選,這意味着我成為基督徒,是因為我比別人優越一點、聰明一點、謙卑一點。我擁有一些更好的特質。這意味着是我所擁有的特質把神的恩典帶進我的生命,如果我失去那些特質,我便失去神的恩典。但如果我不是因相信而蒙揀選,乃是因蒙揀選而相信,這意味着基督的愛無條件地進入我的生命。基督的愛是無條件的!

這意味着我總不會失去基督的愛,也意味着我沒有什麼使我變得比別人好。不是我的洞見、信心、美德和品格使我變得比別人好。神是施恩的神,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恩典。順帶一提,不但約翰福音15章16節這麼說。羅馬書10章20節也說:「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訪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

約翰福音15章16節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看到嗎?行善和結果子不是人蒙神揀選的原因。人行善和結果子是因為蒙神揀選。使徒行傳16章14節說,主開導呂底亞的心,叫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經文不是說,因為呂底亞留心聽,所以神開導她的心。經文說,神開導呂底亞的心,這是呂底亞能留心聽保羅的話的唯一原因。

使徒行傳13章48節說,人們聽到保羅的話「……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經文不是說,凡相信的人都預定得永生。經文說:「……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這意味着單靠恩典。很多人說:「我相信自己是蒙恩得救的。」

他們實際上是說:「我蒙恩得救,因為我抱着開放的心去領受。我願意謙卑和順服。」但這教義說,因為你蒙恩得救,所以才謙卑和順服。」明白嗎?因為你蒙恩得救,所以你才順服、謙卑和悔改。你不是因順服和謙卑而蒙恩得救。

你明白嗎?你根本沒有什麼可誇,這意味着你總不會失去神的恩典。神的恩典是白白的,絕對不是配得的。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恩典。其次,神不僅是一位滿有恩典的神,也是一位極榮美的神,因為經文不是說:「若不是我的父揀選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注意,這節經文沒有出現「揀選」一詞。

經文說:「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揀選的方式。你是被吸引的,不是被驅動的。這樣你便知道自己蒙揀選。你是被吸引的,不是被驅動的。在何西阿書11章4節,神說:「我用慈繩(慈:原文是人的)愛索牽引他們;我待他們如人放鬆牛的兩顋夾板,把糧食放在他們面前。」你明白神說什麼嗎?

神是說:「你看,牲畜的兩顋有軛。牲畜是被驅動的。我也想牽引你到一個地方,但我只會用適合人的繩索牽引你,那就是愛。我用愛來吸引你。」

在第46節,耶穌說:「惟獨從神來的,他看見過父。」你知道自己蒙神揀選,特別是這位耶穌所描述的神揀選,因為神藉着耶穌基督揀選你,你看到耶穌基督的榮美。在1740年代,當美國著名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在麻省北安普頓牧會十五年之後,他感到有點困惑。

他說:「為什麼有些人說自己是基督徒……他們認信、受洗,但他們的生命沒有真正的改變?他們的心仍然剛硬。他們自私自利。他們令人厭煩。他們仍然很吝嗇。當中有些人最終放棄信仰。但有些人把生命獻給基督,他們受洗,他們的生命改變了。他們對信仰堅持到底。兩者有什麼分別呢?」

愛德華茲不斷思想這個問題。最後,他得出結論:「有些人把自己獻給基督;但他們是受驅使而這樣做的。他們覺得自己必須得到一些東西。他們說:『如果我想罪得到赦免,我必須到神那裏去。我犯了罪。如果我要在這個基督徒羣體得到尊敬,我必須到神那裏去。如果我想得到充滿喜樂和平安的生命,我必須到神那裏去。如果我把自己交給神,神就會使我生命中的一切順利。』」

愛德華茲又發現,有些人是被吸引,而不是受驅使的,他們越發這麼說:「我渴慕神,因為我是屬神的。我的一切所有都是屬神的。我渴慕神,因為神配得一切。我的生命是屬神的。我渴慕神,因為神是榮美的、偉大的、威嚴的。」這告訴我們何謂揀選的教義,神不是驅使你,而是吸引你,你找到神,你找到耶穌基督在經文中所描述的神,你透過祂的言行看到神充滿榮美、令人信服。

我總不忘記我的老師和導師克艾蒙(Ed Clowney)多年前所說的話,他嘗試解釋揀選的教義的實際含義。他讀出申命記第7章,經文說:「耶和華專愛你們,揀選你們,並非因你們的人數多於別民,原來你們的人數在萬民中是最少的。只因耶和華愛你們,又因要守他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就用大能的手領你們出來,從為奴之家救贖你們脫離埃及王法老的手。」

克艾蒙指出一點。他說:「留心聽這個邏輯。耶和華愛你們,揀選你們,並非因你們的人數多於別民,而是因你們的人數在萬民中是最少的。祂愛你們,並非因你們是最富有的國,而是因你們是最貧窮的國。只因耶和華愛你們,就救你們脫離為奴之家。」換句話說,神對祂所揀選的人說什麼?

神說:「我愛你,因為我愛你。」這是循環推論嗎?是的,但克艾蒙指出,所有的愛……真愛……都是循環推論,不然就不是愛了,而是操縱、交易。克艾蒙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想像一下你結了婚,你的丈夫對你說:「親愛的,你愛我嗎?」你說:「我當然愛你。」他說:「為什麼?」你說:「嗯,親愛的,你賺那麼多錢,身形又健碩。」你的丈夫會怎樣呢?

如果你只是對丈夫說:「我愛你,因為你這樣幫助我,這樣服侍我,你滿足我這個需要,你做這些事,又做那些事。」他心裏會想,如果他失去健碩的身形,怎麼辦?如果他失業,怎麼辦?你看,正確的答案是一個自圓其說的答案。

正確的答案是:「親愛的,最初是你的成就和外表吸引我。我必須承認,最初你這些特質是我愛你的緣由,但這都不再是原因了。我愛你,只因我愛你。我愛你所有的優點和缺點。我愛你,只因我愛你。」這樣,你丈夫的心必定融化,對你有求必應。當然不是。只是說笑罷了,這完全推翻我想要說明的重點。

克艾蒙說:「如果你所相信的那一位神說:『因為你悔改,所以我愛你。因為你順服我,所以我愛你。因為你遵守十誡,所以我愛你。』難道你不知道這不是愛嗎?」如果你認為神愛你,是因為你良善,因為你服事祂,因為你在各方面都對祂忠心,那麼,你總不會愛這樣的神。

這樣的神不是因愛你而愛你,你也總不會因愛他而愛他。只要這個神給你安慰、應允你的禱告,賜與你所需的,你便愛他。那麼,你只是與這個神交易而已。如果神說:「我愛你。我把星星陳設在天上之前,已把我的愛傾注在你身上,因為你比星星更美。星星將要從天上墜落,但我對你的愛永遠長存……」

只有當你意識到神按你的本相愛你,你纔會感到自己是美麗的,你才能夠因愛神而愛神。因此,愛德華茲說,當你明白揀選的教義,你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在神眼中是美麗的,神在你眼中也變得美麗。你體會當中的甘甜嗎?

第二,揀選的教義對我們來說有什麼實際意義?我們來看看這教義的實際意義。顯然,我已指出一些實際意義,但讓我們以這幾點作為結束。揀選的教義有什麼實際意義?我們不是因相信而蒙揀選,我們是因蒙揀選而相信,兩者有什麼分別呢?這裏有兩種人。

有些人說:「我不肯定自己是不是基督徒。事實上,我知道自己不是基督徒。我收聽這個節目,我對基督信仰感興趣。事實上,我一直在屬靈上尋求。有人把這個節目介紹給我,所以我便收聽。」揀選的教義對你有什麼意義?對於那些不肯定自己是不是基督徒或肯定自己不是基督徒的人來說,揀選的教義有什麼意義?它帶來挑戰和安慰,但安慰比挑戰更多。它帶來挑戰和安慰。它既給你施加壓力,也舒緩壓力。

首先,這教義給我們施加壓力。一般都市人會說:「我不信奉任何一個宗教,但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屬靈的人。」沒有人喜歡把自己視為文化潮流的跟隨者。我們喜歡把自己視為命運的主人、靈魂的統帥,但實際上,我們只是像羊羣一樣跟從大眾的想法。

現在,人人都說:「我在尋求的旅途上。我是屬靈的。我正在尋求。我一直在尋求,但沒有任何進展。」如果耶穌所說的話是真的,這意味着你不能把神或耶穌當作自動提款機那樣。當你隨時想要提款時,自動提款機時刻都為你服務,你只要去那裏按鍵就可以了。

可是,如果神是有位格的,如果神不是一股沒有位格的力量,情況會怎樣呢?你不能透過按鍵去了解其他人。人們必須向你展示他自己。我所遇到自認在屬靈上尋求的人,幾乎每一個都對神作了某些假設。最奇怪的是,他們說自己在尋求,但實際上他們的行為表明,他們已把自己的人生建立在某個模樣的神身上。我不知道他們怎能這樣做,但事實卻是如此。

他們的前提是:「每當我想要神的時候,祂都在這裏。每當我決定選擇神的時候,就可以做到。」嚴格來講,這是真的。基督信仰說:「當然,每當你想選擇神的時候,每當你想到神那裏去的時候,都可以做到。」重點是,如果你對屬靈的事感興趣,如果你在屬靈上感到有需要,這是因為神在你生命中動工。

你膽敢說:「別呼昭我;我會找禰」?我給你施加一點壓力吧。如果神確實是耶穌所描述的那一位,只要有任何可能性的話,如果此刻你感到自己對屬靈的事感興趣,你必須採取一些行動。你竟敢認為,每當你想與神聯繫時,是你自己有能力可以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與神連繫相交。

這是不合理的,對嗎?但這正是我們的想法。如果你還未與神有確實的關係的話,揀選的教義給你施加一點壓力。另一方面,它也舒緩很多壓力。我來解釋原因。經常有人對我說:「你知道的,我有禱告,但我不知道神是否垂聽。我一直尋求神,但我不肯定祂是否接納我。」

我總是這樣回答:「你知道這種想法有什麼問題嗎?你不明白揀選的教義。你認為自己能作出努力成就與神的關係,所以你感到不安。」如果你想要得着神,特別是如果你感到不安,害怕神可能不接納你,你要知道,根據經文的教導,這個想法不是出於你自己的。除非神已在你生命中動工,否則你不可能會因害怕神不接納你而感到不安。

你感到如此沮喪,是因為你認為自己能作出努力成就與神的關係。你認為自己的「不安」,自己對神的需要和渴望,是出於你自己的。除非神已進入你的生命,否則你根本不會感到不安。如果你對神有任何渴望,這表示祂已經在你生命中動工了。

換句話說,你因感受不到神的同在而悲傷,這可能是神同在的明證。除非神已在你生命中動工,否則你不會渴想神。如果你說:「我渴想神,但我不肯定神是否願意來尋找我或接納我」,這表示你過於看重自己的努力了。

一方面,揀選的教義給那些不肯定自己是否基督徒的人施加壓力,同時卻舒緩更多壓力。更好的是,揀選的教義給你帶來你所需的壓力,並且舒緩更多你不該承受的壓力。

如果你是信徒,你說:「我是基督徒。我知道自己是基督徒。」這意味着什麼呢?當我最初認識我太太凱西的時候,我們都在神學院讀書。我知道有些人相信預定論,但我覺得他們的想法很奇怪。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教義。當時我還未明白這教義的難明之處。

我還記得在神學院的圖書館裏,凱西對我說:「如果我不相信預定論的話,我今天早上甚至不想起牀。」我心裏想:「她也是異端份子!」我想這是因為我聽過有人相信預定論,但我從未聽過有人會說:「這教義是我的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基礎。」

後來我發現凱西說得對,因為如果你相信這教義,它會在三方面給你帶來更深的影響。它使你更謙卑、更有安全感、更投入羣體。

首先,你變得謙卑。我剛纔說過,只有當你相信揀選的教義,你便能夠這麼說:「我絕對沒有什麼使我比不信的人優越。」我是基督徒,有些人不是基督徒,但我的基督信仰並不使我比不信的人優越。

愛德華‧羅特斯坦(Edward Rothstein)曾在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撰寫文章,使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在文中說道:「每個構成身分的因素,都會自動變成壓制的來源。」我認為只有真正接受揀選的教義的基督信仰才能讓人擺脫羅特斯坦所說的情況。

構成身分的因素是什麼意思呢?是什麼使你擁有身分?是什麼使你感到自己擁有身分?羅特斯坦說,使你感到自己擁有身分的東西令你知道自己與衆不同。「除非我看到自己與衆不同,否則我沒有身分。」除非你確實知道什麼使你與衆不同,否則你沒有身分。

這是什麼意思?如果你說:「我屬於這個偉大的民族。我屬於這個種族、這個國家。這使我與衆不同。」情況會怎樣?如果你說:「我的身分源自我所追求的目標。我是環保份子、我捍衛傳統道德價值觀、我信奉這宗教、我是金融界鉅子。」,情況會怎樣?如果這是構成你身分的主要因素,情況會怎樣?

你看,不管構成你身分的因素是什麼,當這因素使你感到自己與衆不同,自然而然會令你感到比其他人優越,令你輕看其他人,令你說:「我要看自己比別人優越,這樣我就可以在這方面提高自己的身分。」羅特斯坦說:「不管構成你身分的因素是什麼,不管你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你都會感覺自己比其他人優越。」

不管構成你身分的因素是什麼,當它使你感到與衆不同時,都會對你構成壓制。羅特斯坦支持法國解構學家和德國哲學家尼采(Nietzsche)的說法:「真的沒有出路……」但我向這種思想提出挑戰。神說:「我把星星陳設在天上之前,已把我的愛傾注在你身上。你是與衆不同、獨一無二的;可是,你並不比任何人優越。」

事實上,只有揀選的教義告訴我,神完全無條件地把愛傾注在我身上,正如我之前說過,這讓我明白,我在神眼中是全然美麗的,我並不是供買賣交易的商品。因此,使我感到自己與衆不同的,一點也不會使我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優越。福音給我們一個既獨特又不壓制人的身分,福音使我們明白神的揀選的教義。

第二,你變得有安全感。你怎會失去神的愛呢?如果從開始你已無法憑己之力賺取神的愛,你又怎會因某些失誤而失去神的愛呢?你是完全穩妥的。我只能根據自己的經歷告訴你,有些東西在我生命中使我感到焦慮、憤怒、害怕、缺乏安全感,因為我看着這些東西,說:「如果我沒有這些東西,我就不可愛了。如果我沒有這些東西,我就沒有價值了。」

揀選的教義除去這種恐懼,使人完全得釋放。當你明白這教義,它使你變得更謙卑、更有安全感。

此外,你更投入羣體。想一想。這教義如何使你與別人聯繫起來?很多人說:「啊,你認為自己是蒙揀選的。你相信揀選的教義。你認為自己是蒙揀選的。你必定相當自大。」不是的。聖經不是說我成為基督徒,因為我是最佳人選。聖經說我成為基督徒,因為我蒙揀選。這句話也是克艾蒙說的。

蒙揀選和最佳人選是完全相反的。明白嗎?如果我相信揀選的教義,當我與人相處時,我會謹記三件事。我對任何人都會有盼望,我不會強迫任何人,我會尊重每一個人。因此,我藉着相信揀選的教義而成為一個建立羣體的人。

首先,我對任何人都會有盼望。無論我看着誰,都不會說:「那個人總不會振作起來。那個人總不會相信。」你怎敢說這樣的話?你忘記了自己也是一個神蹟。你怎能看着別人,說:「有些人總不會振作起來」?如果你相信揀選的教義,你對任何人都有盼望。你抱着盼望去看待每一個人。

第二,如果你相信揀選的教義,你不會強迫任何人。你不會看着任何人,說:「你怎麼了?我明白真理。你為什麼不明白真理呢?」沒有什麼比揀選的教義更讓你變得寬容。

你總不會強迫別人,哄騙他們,使他們感到內疚,責備他們,去迫他們做應該做的事,因為耶穌說:「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你意識到那是神的工作。還記得耶穌對彼得說:「……與你何干」。你根本不知道神在別人生命中的計劃。

最後,你尊重每一個人。當我與不信的人交談時,我會看到那個人可能比我更好、更有道德、更有智慧、更聰明、是個更好的丈夫、更好的父親、更好的兒子。我更容易做到這一點。我明白揀選的教義,我不會認為,因為我比那個人更好,我是一個更好的父親、更好的丈夫,所以我成為基督徒。不是。這不是我成為基督徒的原因。

揀選的教義使你徹底改變,使你尊重每一個人,對人寬容,對人有盼望。你變成一個開明、有吸引力的人,你變成一個建立羣體的人,對嗎?事實上,我應該說還有最後一類人。我們當中有些人實際上相信揀選的教義。也許你多年來從不同的途徑學到這個教義。

我對自己說:為什麼我們沒有變得更有吸引力呢?為什麼我們沒有變得更可愛呢?為什麼我們沒有變得更快樂呢?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明白這個教義。看看你是何等穩妥。耶穌說:「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到我這裏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不是有可能性。神不是可能吸引你?不是。耶穌說:「到我這裏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這是必然的事。你明白這真理嗎?你把這真理藏在裏嗎?你要嚐嚐當中的甘甜,它必以最獨特的方式使你變得與衆不同、獨一無二,它必使你得着生命。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教導我們揀選的教義,讓我們知道,我們不是因為相信而蒙揀選,我們是因為蒙揀選而相信。感謝禰給我們帶來的穩妥、謙卑和所建立的羣體。感謝禰給我們施加所需的壓力,叫我們尋求禰,也感謝禰在我們尋求禰的時候舒緩不必承受的壓力。

天父,我知道今天我還未完全解開聽眾朋友心中對這教義的所有疑惑,求禰幫助每位聽眾朋友,叫我們耐心地去領會這教義,耐心地去解開疑惑,去明白當中難明之處,使我們最近可以嚐到當中的甘甜。求天父幫助每一位聽眾朋友。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