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一起來探討「與耶穌辯論」系列。今天的題目是「與耶穌辯論來世的事」。讓我讀出今天研讀的經文:馬太福音22章23至33節。
23.撒都該人常說沒有復活的事。那天,他們來問耶穌說:
24.夫子,摩西說:人若死了,沒有孩子,他兄弟當娶他的妻,為哥哥生子立後。
25.從前,在我們這裏有弟兄七人,第一個娶了妻,死了,沒有孩子,撇下妻子給兄弟。
26.第二、第三、直到第七個,都是如此。
27.末後,婦人也死了。
28.這樣,當復活的時候,他是七個人中那一個的妻子呢﹖因為他們都娶過他。
29.耶穌回答說: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
30.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
31.論到死人復活,神在經上向你們所說的,你們沒有念過嗎﹖
32.他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33.眾人聽見這話,就希奇他的教訓。
這是神的話語。
這段經文記述耶穌與撒都該人辯論。稍後我會解釋撒都該人的身分。耶穌與撒都該人辯論一個很有趣的題目。這個題目一直以來都引起人們的興趣。無論是清談節目、電影、故事、雜誌、書籍等都探討這個題目:到底死後是否有生命?在今世的時空以外,是否有生命?是否有來世呢?
耶穌的言論很有意思,尤其從二十世紀的情況來看,耶穌的言論很有意思。至少我可以說,現代人是充滿懷疑的。我們很懷疑,我們是否真的可以肯定死後是怎樣的。然而,這種情況在過去幾十年或許改變了。讓我來說明一下。
如果你想了解二十世紀的人基本上如何看來世,可以看看德語小說和短篇故事作家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 所寫一個令人驚訝的故事。他的小說《審判》(The Trial)記述了這個故事。在小說第9章,有幾個人談論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是這樣的。有一個人想要在法律面前尋求公義,所以他到了城裏去。他想要尋求公正的裁決。也許他想提出訴訟或尋求法律諮詢。他想要在法律面前尋求公義。
那個人按指示到了一棟大樓。在大樓裏,他又按指示去到一道門。他走到門前,那門是半開的。門打開了,但那裏有一個守衛看守。守衛對那個人說:「你稍後或許可以進去,但現在不可進去。你現在不可進去。我是守衛。你仍未可以進去。」於是,守衛拿了一張凳來,指示那個人坐在外面。那個人便坐下來了。他坐下來等待,一坐便坐了幾小時、幾天、幾個星期。
守衛不容讓那個人進去,但那個人沒有回家,因為他越來越察覺到這是他想要做的事情,他想要在法律面前尋求公義,他要在法律面前得到公正的裁決。只要有一絲希望可以進去,也足以令他留在那裏等待。他不會到別的地方去。這就是他想要的。這就是他所需要的。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那個守衛仍然不容讓他進去。漸漸地,他失去所擁有的一切,因為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僅有的財產拿給守衛,他所有財產都拿給守衛了。守衛總是收下他的錢,卻總不讓他進去。他不斷對守衛說:「如果我把這些東西給你,你會讓我進去嗎?」守衛說:「嗯,我無法作出任何保證。」守衛收了他的錢,卻不讓他進去。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那個人漸漸衰老,身體也漸漸萎縮。最後,他意識到自己已經來到生命的盡頭。他意識到自己已經漸漸老去。當他來到生命的盡頭,當他快要離世的時候,他開始看到門的另一邊發出光輝。最後,他意識到自己已走到生命盡頭,他已經奄奄一息。
突然,他想起一個問題,於是他呼喚那個守衛過來。他用僅餘的一口氣對守衛說:「我剛剛想到一件事。人人都想訴諸法律。人人都想尋求公正的裁決,那麼,為什麼多年來只有我一個人有這裏呢?為什麼沒有其他人在這裏等待呢?為什麼沒有其他人要求進去呢?」
那個守衛只是冷漠地帶着一絲微笑,說:「沒有其他人可以進去,因為這道門是為你而設的。現在我要把門關上。」故事說到這裏。這是法蘭茲.卡夫卡所寫的故事。一直以來,學生上文學課的時候,都犯了一個錯誤。當學生討論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隻看故事的細節。學生努力想要弄清楚每個細節到底代表什麼。
學生會問:「門代表什麼呢?守衛代表什麼呢?法律代表什麼呢?那光又代表什麼呢?」只要你退後一步,領悟這個故事所帶來的震撼力,是何等顯而易見和令人驚訝,你會發現這個故事的信息是,最終真正的現實也許會取笑我們,但我們永遠無法進到真正的現實裏。終極、真正的現實在門的另一邊,它也許會取笑我們,但最終我們無法進去。
耶穌基督讓我們看到門另一邊的景象,與這個故事所展示的完全相反,而且是令人驚訝的。我們來看看耶穌基督如何論到門另一邊的景象。耶穌回答撒都該人所提出有關來世的問題。這段經文的下半部記述耶穌的迴應。你會發現耶穌的迴應實際上包含了責備、論據和應許。耶穌的迴應包含嚴厲的責備、非凡的論據和奇妙的應許。
第一是責備。首先,我們來看看耶穌的責備。第29節講述這一點。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撒都該人的身分,以及他們所提出的論點和問題,我們才能明白這節經文。第23節說:「撒都該人常說沒有復活的事。那天,他們來問耶穌說……」
這裏有一個解釋撒都該人的身分的好方法,這或許有點簡化,但只是一點點而已。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是完全相反的。有人說:「我弄不清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的分別。」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幾乎是完全相反的。撒都該人是貴族,受過良好教育,他們出自祭司家族,承繼了祭司職分,因此,他們十分富有,在社會上擁有名譽和地位。
撒都該人是貴族,受過良好教育。雖然他們相信神,但他們所相信的是一個傳統的信仰,他們的信仰既精簡又不相信超自然界的事物。他們相信神,但他們只相信摩西五經。他們不相信先知書,如以賽亞書、但以理書。他們不接納這些書卷是聖經的一部分。讓我來解釋原因。
撒都該人信奉一個精簡化、道德主義式的信仰。撒都該人說:「我們相信神,我們認為人生的目標是做一個好人。」舉例說,他們不相信彌賽亞的國度將會來臨。並且使萬物得釋放。他們不相信有彌賽亞的國度。他們不相信有復活的事。他們也不相信有末後的審判。
在使徒行傳第23章,路加說:「撒都該人說,沒有復活,也沒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賽人卻說,兩樣都有。」換句話說,撒都該人信奉一種精簡化、道德主義式的信仰,他們不相信超自然界的事。法利賽人卻剛剛相反,他們講求道德,與撒都該人完全相反。
事實上,我說這或許有點簡化,就是這個意思。法利賽人是講求道德的保守派人士。撒都該人是提倡相對主義的自由派人士。法利賽人的支持者屬於中產和低下階層,他們是偏向保守派的道德主義者。撒都該人的支持者是富裕和受過良好教育的階層,是偏向自由派的相對主義者。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彼此敵對。撒都該人不相信有來世,也不相信審判的日子和復活等事。撒都該人向耶穌提出一個問題。當我們第一次讀到這個問題時,或許會感到有點難明,因為這個問題談到一個我們不太瞭解的制度。撒都該人問耶穌:「夫子,摩西說:人若死了,沒有孩子,他兄弟當娶他的妻,為哥哥生子立後。」
這個問題牽涉一種稱為「收繼婚」的制度。事實上,「收繼婚」是摩西律法中一個很仁慈的規定。申命記第25章論到這個制度。在古代傳統的農業社會、重男輕女的文化中,如果一個婦人婚後還未生育丈夫便去世,她便會陷入可憐的境況。她無法出外工作。她又沒有子女照顧她。此外,因為她曾經結婚,所以沒有可能找到另一個人娶她。
申命記第25章記載,因此,在摩西律法中有一個規定,如果一個人死了,並沒有生下孩子,那個人的兄弟,或家中另一位成員,就要娶他的遺孀,把她留在家族中。事實上,這是對待寡婦的一個仁慈的做法。在古時,成為寡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不會進一步討論這個制度,因為這與我們今天的主題無關。撒都該人提出收繼婚的制度,因為他們所說的情況,只會在收繼婚的制度之下才會出現。
撒都該人對耶穌說:「從前,在我們這裏有弟兄七人,第一個娶了妻,死了,沒有孩子,撇下妻子給兄弟。」第一個兄弟娶了這個寡婦,後來他又死了。接着,另一個兄弟娶了這個寡婦,後來他又死了。我們不知道那些人的起居飲食習慣怎麼了,是否出了問題,或許他們只是不幸而已。但重點是,這是一個假設的情況。這個假設的情況只是爲了令來世的觀念顯得愚不可及和荒謬絕倫而已。
撒都該人說:「末後,婦人也死了。這樣,當復活的時候,他是七個人中那一個的妻子呢?因為他們都娶過他。」這是一個引人陷入窘境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只是爲了使耶穌出洋相而已。這個問題只是爲了令來世的觀念顯得愚不可及,也爲了使耶穌出洋相而已;一方面,如果耶穌跟他們一起笑,並且說:「是的,來世的觀念實在太荒謬了。」那麼,所有相信有來世的保守派人士便會起來反對耶穌。
另一方面,如果耶穌嘗試提出一些令人費解的論點,說:「第一個人才是那婦人的真正丈夫」,或說:「第七個人才是她的真正丈夫」,或諸如此類的話,當然那些老練世故的自由派人士便會嘲笑耶穌。無論耶穌用以上哪一種方式去迴應,都會受到質疑。這是經文的背景。現在我們可以看看耶穌如何迴應。
耶穌接着會指出撒都該人的論點是錯的,但在祂採取任何行動之前,祂先斥責撒都該人。我認為這個做法是很公平的。耶穌說:「你們錯了。」希臘原文聖經所表達的語氣,比中文譯本稍為強烈。在耶穌駁斥撒都該人的論點之前,祂說:「你們錯了。」耶穌斥責撒都該人。我想各位從這節經文學到一個教訓。我要停下來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從耶穌對撒都該人的指責中學到什麼教訓?」
我們從這節經文學到一個教訓。耶穌斥責撒都該人,同時也受到撒都該人攻擊。撒都該人的觀點與法利賽人是剛剛相反的,他們與法利賽人是敵對的。有一個在大多數政治形勢中都適用的原則在這裏並不適用。為什麼?哪是什麼原則呢?這個原則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或者他們至少是我的盟友。
當我看到有人攻擊我的死敵,我會感到很高興。我會為他們喝采,但這裏的情況並不是這樣。有一點十分耐人尋味,我們都知道法利賽人也攻擊耶穌。法利賽人不接受耶穌。耶穌也斥責法利賽人。耶穌討厭法利賽人的形式主義。但現在你必須留意一點,耶穌也受到撒都該人的攻擊,祂也斥責撒都該人。這代表什麼?
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你要明白福音,你必須明白這一點。耶穌基督的福音並不是世上任何一個派系或人類思維所衍生出來的。福音不是其中一種自由主義,不是其中一種保守主義,也不是介乎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之間的中間派。是的,法利賽人攻擊耶穌,因為他們感到耶穌與撒都該人臭味相投。撒都該人也攻擊耶穌,因為他們感到耶穌與法利賽人臭味相投。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都攻擊耶穌,不是因為耶穌是中間派。讓我來解釋原因吧。何謂福音?我們看到耶穌責備撒都該人。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都恨惡耶穌。這一點對於明白福音十分重要。何謂福音?福音至少指出神是一位公義的神。罪和邪惡給世界帶來極大痛苦,神是一位公義的神,祂不能漠視這問題。神恨惡欺壓,也恨惡邪惡。
然而,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滿足神對公義的要求。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活出完美的生命,並且承受我們本該受的死刑,為我們擔當罪的刑罰。人人都要站在公義的神面前接受公正的審判,但耶穌基督已完全滿足神對公義的要求。當我相信耶穌,並且倚靠祂,我便單單靠着神的恩典而全然蒙神接納。
當時的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以及今天抱持相同觀點的人,都無法接受福音。福音不是其中一種保守主義,也不是其中一種自由主義,這兩種思想方式都無法接受福音。為什麼?撒都該人不相信有一位公義的神,他們不相信有審判的日子,也不相信神會懲罰人。撒都該人不相信這一切。法利賽人不相信接受福音便可以滿足神的要求。他們認為人要透過善行、宗教信仰和德行去滿足神的要求。法利賽人認為人必須靠行為去滿足神的要求。
因此,當法利賽人聽到耶穌所說的話,他們認為耶穌是屬於自由派的。你明白嗎?保守派認為耶穌是自由派,自由派卻認為耶穌是保守派。耶穌也不是中間派。有人說:「啊,因為耶穌是中間派。」不是的,耶穌不是中間派。現在,請留心聽。
保守派法利賽人所相信的神的要求非常嚴厲,對嗎?然而,福音中的神比保守派所相信的神的要求更嚴厲,因為根本沒有人可以滿足福音中的神所要求的義,只有耶穌才能滿足神的要求。人根本無法達到神的要求。一方面,耶穌基督是聖經所啟示的真神,祂比保守派所相信的神更保守。另一方面,自由派撒都該人說:「我們相信一位慈愛的神。我們相信神接納每一個人。我們並不相信一個忿怒和審判人的神。」
耶穌基督是聖經所啟示的真神,祂比撒都該人所相信的神更慈愛,因為聖經中的神把自己的兒子獻上。聖經中的神受苦。聖經中的神死在十字架上。因此,一方面,當保守派人士聽到福音,他們認為耶穌是自由派人士。另一方面,當自由派人士聽到福音,他們認為耶穌是保守派人士。但這不是由於耶穌是中間派人士,因為耶穌的父神比保守派所相信的神更保守,也比自由派所相信的神更開明。
耶穌基督責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祂也受到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攻擊,除非你明白這一點,否則你可能會誤解福音。你可能以為福音只是一種人類思維,但事實並非如此。讓我簡略地說明如何應用這真理,然後進一步討論來世的問題。現在,讓我指出一些實際應用。
如果你是基督徒,你要習慣沒有人喜歡你。這麼說聽起來有點誇張,但一點也不誇張。你初信的時候,你接受福音往往是因為你認為福音確認了你一直所相信的信念。如果你是自由派,你喜歡福音是因為福音論到窮人和被排斥的人,諸如此類的事。
你說:「我喜歡基督信仰。我喜歡福音,因為福音與我一直所相信的一致。」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保守派人士,你喜歡談論道德、公義、神的忿怒和罪,諸如此類的事。你喜歡談論這些事。你接受基督信仰,因為它與你的信念一致,你說:「我相信福音,因為福音與我一直所相信的一致。」
我希望你知道,你越是效法耶穌的模樣,你越明白福音。這是需要時間的,也許要好幾年的時間,但你越是明白基督信仰的獨特之處,你越意識到基督信仰是與衆不同的。因此,如果你真的開始明白福音,如果你能夠明確地把福音表明出來,並且活出福音,你會發現,人人都會認為你是一個傻瓜。我希望你習慣這一點。人人都會認為你有點問題。
保守派不喜歡福音談論如何為窮人伸張正義。自由派不喜歡福音說每個人都要歸信耶穌。在一些較保守的社會,教會看來像一個危險的自由派組織,因為教會主張個人自由。在一些較開放的社會,教會看來像一個危險的保守派組織,因為教會說有些比個人自由更重要的東西。
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恨惡耶穌,不是因為耶穌是中間派,而是因為耶穌超越任何派別,如果你明白這一點,你必須有心理準備去面對一個事實,就是你終生都會被人誤解。人們會一直誤解你,對你存着錯誤的看法。你需要習慣這種情況。你需要作好準備。
畢竟,我們將會在天上與耶穌永遠同在。我們將會有新天新地。因此,你不要太自憐,卻要改變自己的期望。如果你是基督徒,你要習慣終生都可能被人誤解,抱持各種不同觀點的人都會誤解你。然而,還有另一點。
如果你不是基督徒、你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基督徒,或者你正在慕道,想要探究基督信仰,你可以到教會聚會。要確保自己花點時間去認真聆聽。當你聽到一些信息或講道,當你研經或閱讀基督教書籍時,不要太快下結論,說:「啊,是這樣了。」
當你聽到福音的時候,如果你馬上便喜歡福音,你可能是弄錯了。你喜歡福音,大概是因為你認為福音與你所喜歡的信念相似。另一方面,當你聽到福音的時候,如果你馬上便討厭福音,你可能也是弄錯了。你討厭福音,大概是因為你認為福音像你所討厭的信念。福音是與衆不同的,你必須花時間去領會。如果你正嘗試幫助朋友去認識基督,你要耐心一點。你所提出的要求並不簡單。
無論如何,耶穌責備撒都該人,這顯明福音與任何人類思維並不相融。各人都會跟基督徒爭辯。因此,一方面,我們要為此作好準備,要溫柔地作出迴應。耶穌基督能夠看透每個人的內心,以我們無法做到的方式去向人說話。另一方面,我們要作好準備,與抱持各種不同觀點的人爭辯,因為福音不是一種人類思維,也不是中間派的思想。
我們來看最後兩點。耶穌責備撒都該人,然後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們對來世的觀點是錯的。
第二,耶穌的論據。在第29節,你注意到耶穌不但責備撒都該人,也指出他們所犯的兩個錯誤。耶穌說:「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撒都該人犯了兩個錯誤。耶穌要說的是:「你們誤解聖經,也低估了神的大能。」撒都該人犯了這兩個錯誤。
接着,在第30節,耶穌指出撒都該人如何低估神的大能。在第31和32節,耶穌指出他們如何誤解聖經。讓我們先看第31和32節。耶穌指出撒都該人如何誤解聖經,祂提出一個無與倫比的論點,說明來世是確實存在的。
耶穌引用聖經來說明。在第31節,耶穌說:「論到死人復活,神在經上向你們所說的,你們沒有念過嗎?他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你明白嗎?耶穌正在做什麼?順帶一提,首先,耶穌不是引用以賽亞書、約伯記或但以理書等書卷。這些書卷都是撒都該人不接受的。
耶穌實在非常聰明。耶穌引用出埃及記,祂要根據撒都該人所持的觀點去跟他們辯論。耶穌引用出埃及記3章6節。第3章記載神從荊棘裏火燄中向摩西顯現。在馬太福音22章24節,撒都該人提到摩西,因此,耶穌要說的是:「好的,我們就談談摩西吧。」
出埃及記第3章記載神從荊棘裏火燄中向摩西顯現,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你察覺到什麼嗎?看看經文的用語。神不是說:「我曾經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而是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采用的是現在時態。雖然神說這話的時候,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已經死了多個世紀,但神以現在時態去表達與他們之間的立約關係。
你察覺到這種表達方式是多麼強而有力嗎?大概察覺不到吧。讓我來解釋為什麼我們察覺不到這種強而有力的表達方式。我們必須花點時間去了解這種表達方式的重要性。神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采用這種表達方式,當中蘊含着很多意思。讓我來說明一下吧。
在出埃及記,神向摩西顯現,祂對摩西說:「我要與你和我的子民建立親密、個人的立約關係。」誠然,神已經與祂的子民建立了關係,神是創造主,他們是神所造的。神說:「我賜下雨水和陽光。你們向我禱告祈求。」這不是說神與他們還未建立任何關係,但神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意思是:「我渴望建立一種個人的關係。我渴望建立一種親密的立約關係。我渴望建立一種親密、個人的立約關係,到了一個地步,我們可以使用專屬介詞和代名詞來表達彼此的關係。」
你或許感到疑惑。想一想吧。幸好中文也有類似的語法。你敢說你擁有任何人嗎?你敢使用專屬代名詞和介詞去稱呼任何人呢?你對我的背景也許一無所知,但如果你聽到我以「我的凱西」或「我的大衛」來稱呼某人,你會認為那是我的兒子或妻子,對吧?讓我來指出原因。
你敢說你擁有另一個人嗎?只有當你所擁有的是一段感情深厚、甘心捨己和極其親密的關係,你纔可以使用所有格代詞和介詞去表達。看看以下這個例子,假設你的父親是一位電影明星。假設你是成龍的女兒。
你上了大學,有一件事讓你感到很困擾。人們不知道你的名字。他們只是說:「嘿,她是電影明星成龍的女兒。」你聽到別人這樣稱呼自己。過了一段時間,你感到很生氣。你說:「我的名字不是成龍的女兒。」然後你說出自己的名字。但神對這種情況並不介意。神樂意被稱為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
神說:「當我們建立了立約關係,我們可以這樣彼此稱呼:『你們是我的子民,我是你們的神。』」耶穌說神與人建立這種立約和愛的關係。想一想這關係的含意吧。這意味着這關係總不會過去。當你真心愛一個人,無論那個人是你的孩子、朋友、情人或配偶,你最害怕看見的,是那段關係成為過去式。
世上沒有任何人希望說這樣的話:「我曾經有一個兒子。」我們都想這麼說:「我有一個兒子。」你總不想這麼說:「我曾經有一個兒子。」「我曾經有一個配偶。」「我曾經有一個好朋友。」因為當你愛一個人,你不想這段關係成為過去。你不想自己與那個人之間出現任何障礙。你不想有任何東西破壞你們的關係。但你根本無法控制。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人,我們是有限的。
神愛你,情況會怎樣呢?神願意為你獻上自己,情況會怎樣呢?神願意與你建立專屬的關係,並且甘心為你捨己,情況會怎樣呢?神把自己獻給你,你也把自己獻給神。這句話的意思相當簡單。神總不是死人的神。你察覺到這個強而有力的表達方式嗎?神不是死人的神,因為祂是與人立約的神。祂是神。神總不是死人的神。神總不會說:「我曾經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當神對摩西說話的時候,祂是以現在時態來表達自己與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關係。當神把自己的愛傾注於你,當你與神建立關係,這段關係總不會成為過去。神總不會讓這段關係消逝,因為這段關係對神來說是極寶貴的。你和我也許會讓這段關係消逝,但神總不會讓這段關係消逝。神無法這樣做。為什麼?
神的愛會比我們的愛微少嗎?神的愛會冷卻下來嗎?神的愛會因某些原因而變得薄弱嗎?你尚且無法忍受自己與人的關係成為過去,何況神呢?耶穌基督所說的話既簡單又奇妙。耶穌基督的愛使人變得真實……永遠變得真實和實在。為什麼奇幻故事《木偶奇遇記》能使人產生共鳴呢?有一部美國電影名叫《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部電影的構思基本上是來自《木偶奇遇記》的。
《木偶奇遇記》講述什麼?《木偶奇遇記》的主角皮諾丘(Pinocchio)是一個木偶,並不是真實的人。皮諾丘說:「如果我能使一個真正的人愛我,我便會變成一個真正的人。」電影《人工智能》中的機器人男孩也是這麼想。他不是真實的人,但他渴望成為真實的人。他說:「如果我可以擁有真正的爸爸媽媽、如果有一個真實的人愛我,我便會變成一個真正的男孩。」我讀大學的時候覺得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著作十分吸引。德國小說家卡夫卡(Kafka)、法國小說家加繆(Camus)和法國哲學家沙特(Sartre)等作家的作品現在都已經過時了。讓我來解釋為什麼我認為它們都過時了。
人們並沒有否定這些作家的思想。人們只想遠離他們的思想而已。讓我來解釋原因吧。因為他們說:「只有少數人,甚至沒有人,有勇氣抱着沒有來世的信念去生活。」加繆和卡夫卡都會這麼說:你是一個既相信科學又老練世故的都市人。你說:「啊,我們不相信有天堂和地獄。我是一個老練世故的現代都市人。我不相信有來世。」
他們說,如果你真的相信人死後只會腐化,如果你相信當太陽消失,每個人都會腐化,最終一切只會化為烏有,甚至沒有人記得曾發生的一切事情,如果你真的不相信有來世,那麼,一切都變得荒謬。一切都沒有意義。一切都沒有價值。一切也不重要!人是沒有價值的。道德行為是沒有價值的。一切事物都只是見仁見智而已。一切都會成為過去。一切都沒有分別。
人們想遠離存在主義的思想,因為一方面,他們的說法是對的,另一方面,我們覺得他們是錯的。一方面,我們說:「你說得對,我們只是過客。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一切都會煙消雲散。我們像涌至沙灘的海浪。我們只是影兒和塵土。然而,我覺得有些東西是有意義的。我覺得人是有價值的。」
耶穌基督正在向我們展示聖經如何解釋這個難題。一方面,我們知道生命是短暫的。我們知道自己不是真實的。我們知道自己會消逝,但我們也知道有一位永恆的真神。如果神把祂的愛傾注於我們,我們便成為永恆和真實的。我們永遠長存,因為我們與神的關係是永恆的。我們總不會消逝,也總不會歸於無有。
你看到耶穌基督如何辯論嗎?坦白說,耶穌所提出的論據實在強而有力。我先總結一下,然後討論耶穌基督最後賜給我們的奇妙應許。耶穌與法利賽人辯論,並且徹底地擊敗他們。耶穌所提出的論據,與那些從前傳講地獄之火的人所提出的論據,是截然不同的。你知道從前人們所傳講地獄之火的信息是怎樣的嗎?
那些人說:「你知道有來世存在。你知道有天堂和地獄存在。但如果沒有神,來世的生活不會好過。因此,你要與神建立關係。與神建立關係吧。」你明白嗎?這就是地獄之火的信息背後的思維,他們說:「因為你知道有來世存在,所以你要與神建立關係。」
耶穌的論據卻剛剛相反。耶穌說:「你要與神建立關係,這樣你便知道有來世存在。你與神建立關係,當你心裏真正開始感受到神的愛,那一刻你便知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使你與神的愛隔絕。」你會憑直覺知道這一點,但你也會運用思考知道這一點。如果神愛我至少像我愛別人一樣,那麼,神不想我與祂的關係結束。神不想我與祂的關係成為過去。神不會讓這關係成為過去。
從前人們說:「因為你知道有來世存在,所以你要與神建立關係。」耶穌說:「我提出一個更好的論據。你要與神建立關係,然後你便知道來世確實存在。神不是死人的神。撒都該人被徹底擊敗了。但耶穌還未說完。
第三:耶穌的應許。耶穌賜給我們一個奇妙的應許。事實上,耶穌告訴我們死後到底是怎樣的。耶穌所說的實在引人入勝,但不像卡夫卡所說的那樣。耶穌基督就是那大門的守衛,但祂不是說:「現在我要把門關上。」看耶穌怎麼說。在第29節,耶穌說:「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
你不曉得神的大能!耶穌說:「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想一想吧。稍後,我會說明為什麼第30節必須與第29節一併閱讀;現在,我們先看第30節。耶穌說什麼?
耶穌說:「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祂似乎是對撒都該人說:「你們假設復活的時候人會嫁娶。但那時候,人不會有婚姻關係。人不會嫁娶。」這句話聽起來令你感到興奮嗎?這聽起來不會令人感到興奮,對嗎?
聽起來在天堂里人人都只是朋友。我們都只是朋友罷了。想一想,天堂將不會像這個世界那麼複雜。人人都只是朋友,只擁有柏拉圖式的關係。啊,我們所憧憬的未來是平平無奇的。但這不可能是耶穌要表達的意思,因為在第29節,祂說:「你們不曉得神的大能。」
耶穌要說的是:「撒都該人啊,你們的問題在於不曉得神要給我們帶來的改變是何等浩大。」在第30節,耶穌說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耶穌不可能是說:「我們在來世的愛不及我們在今世的愛那麼熾熱;我們不會有婚姻關係,不會有性愛、歡愉、二人成為一體和親密關係。在天堂裏,人人都只是朋友。」耶穌不可能是指這樣的情況,因為祂說:「你們不曉得神的大能。」
我來說明一下神的大能。當復活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愛和人與神之間的愛,說得更確切一點,人與神之間的愛,以及每個圍繞着神的寶座、蒙神所愛的人之間的愛,即使夫妻之間最完美的性生活也無法想比。最完美的肉體親密關係、夫婦二人成為一體,與那份愛相比,只是滄海一粟而已。
耶穌基督說來世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那份愛熾熱到一個地步甚至超越婚姻關係,但並不是廢棄婚姻關係,以致在來世人們的愛情生活不及今世的婚姻。這怎麼可能呢?不是這樣的,在來世,人們的關係遠遠超越婚姻關係。有人說:「這是否意味着我們在來世不再彼此認識?你在地上的配偶對你再沒有任何價值呢?」
不是。神說祂與亞伯拉罕有美好的關係,祂指的是誰?亞伯拉罕仍然是亞伯拉罕,以撒仍然是以撒,雅各仍然是雅各。我們仍然是我們自己。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將會是彼此相愛、合而爲一和彼此喜悅的關係,世上有史以來最完美的婚姻中最歡愉的時刻根本無法相比。這是耶穌給我們未來的應許。
當你的孩子處於青少年期時,你知道以下是其中一種最糟糕的情況。你的孩子說:「我要出去。」你問:「去哪裏?」你知道的,我們是以目標為本的人,外出必有原因。你想去某個地方。你有一個目標。你有一個計劃。你有一個目的地。你有一個行事方式。但你聽到孩子說:「只是出去。」你問:「出去多久?」孩子回答說:「不知道。」
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心裏想:「這些孩子怎麼了?」後來我明白,他們去哪裏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跟誰一起去。他們說:「我們出去。」他們要說的是:「我們出去,我只想跟那些人在一起。」關係和愛才是最重要的。當你與那些你想跟他們相聚的人在一起時,又何需什麼目的地呢?
耶穌基督說:「天堂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這就是那奇妙的應許。愛超越婚姻,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是永遠超越婚姻。我的看法或許有錯,但當耶穌基督說:「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祂是以慎重的態度說出來的。耶穌說:「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
換句話說,當復活的時候,不再有婚禮。為什麼?不是因為不再有婚姻,而是因為到了復活的時候,每個信徒都已經有配偶。不再有單身的、喪偶的和離婚的人。耶穌就是我們的新郎,祂引領我們與父神和所有人建立愛和合一的關係。保羅說:「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神能夠將祂的愛傾注於我們,使我們變得真實,因為耶穌基督已為我們擔當罪的刑罰。耶穌基督是我們終極的新郎,要把我們帶進充滿愛的世界。神給我們展示來世是真實存在的,你知道這對我們在今世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嗎?
我很喜歡引述十六世紀西班牙阿維拉的聖德蘭修女(Saint Teresa of Avila)的一句話:「首次進入耶穌懷裏的一刻,使地上千年的痛苦看來只像在糟糕的酒店住一晚那樣。」我經常引用這句話。聖德蘭修女要說什麼?她說如果你明白耶穌基督在這裏所說的話,你必能面對任何事情。
你想得到這一切嗎?來到耶穌面前得着這一切吧 。假如有人說:「我是一個老練世故、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人,你期望我相信這些事嗎?」這些人就像撒都該人一樣,我建議他們看看聖經,明白神的大能。不要低估和誤解神的大能。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明白禰的應許是何等奇妙。感謝禰,福音是獨一無二的,是真實的,也帶來奇妙的應許。福音彷彿在我們口裏融化,也在我們心裏融化。當我們思想福音,它就在我們心裏給我們帶來無限和永恆的甘甜。
天父啊,感謝禰愛子耶穌基督所賜下的應許。每天當我們默想這奇妙的應許的時候,求禰幫助我們,讓當中的甘甜、信心、安慰和喜樂涌進我們的生命裏,並且讓我們藉着聖靈去明白這真理,得着無比的安慰。求禰讓聖靈使這偉大的應許在我們心裏變得實在,使我們藉着這應許去效法禰愛子耶穌基督的樣式。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