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致命的罪」系列四、口是心非:彼得的故事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一起來探討「罪」這個主題,今天我們探討「七種致命的罪」系列──「口是心非:彼得的故事」這個題目。

多年前,基督教教會曾有一個專以基督徒男士為對象的運動,稱為「守約者運動」。這個運動嘗試使基督徒男士許下和遵守更多承諾與委身。對於委身和守約的力量,我認為彼得的故事給我們最多有關這方面的教導。今天的經文記載於馬太福音26章69至75節,請聽我讀出。

69彼得在外面院子裏坐着,有一個使女前來,說:「你素來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穌一夥的。」70彼得在眾人面前卻不承認,說:「我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71既出去,到了門口,又有一個使女看見他,就對那裏的人說:「這個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72彼得又不承認,並且起誓說:「我不認得那個人。」73過了不多的時候,旁邊站着的人前來,對彼得說:「你真是他們一黨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來了。」74彼得就發咒起誓地說:「我不認得那個人。」立時,雞就叫了。75彼得想起耶穌所說的話:「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

這是神的話語。

在記述最後晚餐那一章經文的較前部分,第26章34節,耶穌對彼得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夜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在第35節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這是一個承諾。這是一個委身。彼得說:「即使要我犧牲性命,也總不能不認你。」

然而,到了第73至75節,彼得卻不認耶穌。在第35節,彼得許下了承諾,40節經文以後,他違背諾言。第75節告訴我們,彼得出去痛哭。我們會詳細討論這一節經文。經文說彼得不只是哭了,而是痛哭。為什麼呢?彼得絕對是一個支離破碎的人,但不久之後,他準備作一位領袖,帶領一個新的運動,就是基督教運動,這個運動快將會改變歷史,他也即將成為世界歷史上其中一位最具影響力的領袖。

是什麼突然令彼得變得支離破碎?後來又是什麼使他如此迅速地恢復過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一樣的,就是……承諾。彼得突然變得支離破碎,是因為他不明白承諾的力量。他得以恢復過來,因為他學會這個祕訣。之前,他不明白違背承諾所帶來的影響,但自此以後,他學會了遵守承諾的祕訣。承諾使他被擊碎,也使他恢復過來。我想指出,我們生命中許多的痛苦(正如彼得出去痛哭),是源於我們無法許下或遵守承諾或委身。

我在餘下的分享中,當我使用「承諾」這個詞的時候,希望聽眾朋友不會馬上便想到正式的契約合同。在登山寶訓裏,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什麼誓都不可起……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很多人把耶穌這句話誤解了,以為耶穌是說永不要起誓。這不是祂的意思。祂說:「什麼誓都不可起……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祂的意思是基督徒說的每一個「是」和「不是」,即所說的一切話,都應視為一種承諾。

耶穌要說的是:「不管你有沒有說『我答應』,不管你有沒有簽署名字,不管你有沒有使正式定立合約,在我的子民中,正直誠信是沒有等級之分的。」承諾也沒有等級之分的。如果你向某人說:「我會為你祈禱」,如果你告訴某人:「我會打電話給你」,如果你對某人說:「我會來找你」,或者如果你跟某人說:「我會來拜訪你」,耶穌說:「這些都是承諾。基督徒(我的子民)都應該是守諾言的人、可靠的人、正直誠信的人。」

對耶穌來說,遵守承諾的意思並不只是說:「我答應」,或者舉起你的手起誓。讓我們看看彼得學到了什麼教訓。我會分為兩個標題。第一個標題是「承諾如何建立造就我們」。第二個標題是「我們能怎樣作出承諾」。

第一,承諾如何建立造就我們。這是承諾的力量。為什麼彼得出去痛哭?因為承諾建立身分,也建立羣體。當人沒有承諾,沒有委身,沒有甘心樂意的否定自己,沒有限制自己的選擇,沒有在任何境況中都堅定不移,情況會怎樣?這就是委身。這就是承諾。沒有承諾,便沒有身分,也沒有羣體,彼得在一刻間兩者都失去了。

首先,承諾建立身分。為什麼彼得痛哭?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你知不知道彼得為什麼不知道自己是誰?他心裏想:「我是第35節所描述的彼得,還是第74節所描述的彼得?哪個彼得纔是真正的彼得?我不知道。我的人生支離破碎,因為我無法遵守承諾。」承諾帶來身分。當你問一個現代人:「你是誰?你的真正身分是什麼?」現代人往往這樣回答:「我的渴望和感受讓我知道我到底是誰。我最深切的渴望決定了我的身分。」

有關這方面的議論多得很,雖然我希望這最終都會過去……在以往二十年裏,一直有許多人在談論人們說過的一些話:「我要找到自己。我要找出我是誰。」以現代的術語來說,這通常意味着:「我必須擺脫所有的責任、所有的承諾、所有的義務、所有的盟約。我必須擺脫一切責任,並找出自己真正的感覺,這樣我就可以找出我是誰。」大多數現代人都說:「我就是自己心中那份最深層的感覺。」

你知道我為什麼希望這種想法最終都會過去嗎?我希望當在嬰兒潮出生的那一代越來越年長的時候,會開始察覺自己的渴望和感覺不僅互相沖突,而且兩者本身也出現衝突。渴望和感覺不斷變化。我最深切的渴望是什麼?那就是我嗎?但我最深切的渴望是互相沖突的。不僅如此,過了一段時間,它們甚至並不一致。渴望和感覺不斷變化。這方法是行不通的。

你最深切的渴望是什麼?我們都希望從別人那裏獲得安全感,有人永遠伴在身旁,但我們也喜歡有自由去與許多異性交往。你想有安全感,也想在愛情上自由自在。你想有安全感,也想在工作上自由自在。你喜歡在金錢上有安全感,也喜歡生活無拘無束,沒有在職業生涯的約束。如果你看一看自己最深切渴望的是什麼,你會看到它們在互相沖突的。彼得想成為基督教運動的領袖,也想活下去。

這裏有兩個渴望。「我想生存下去,免受折磨。我也想成為一位偉大的領袖。」兩個渴望同時出現。彼得是誰?你說:「就是心中最深切的渴望。」誰會知道你最深切的渴望是什麼?一個渴望在這一刻升起,另一個渴望在下一刻升起。看看彼得。他渴望活下去。這是一個渴望。他也渴望成為一位領袖。彼得是誰?你說:「嗯,他最深切的渴望可能是成為一位領袖。」

不。那一刻,彼得最深切的渴望是成為一個懦夫。彼得就是這樣的嗎?我要說的是,你的感覺不可能是你身分特徵的核心元素,因為按着定義,你的身分特徵必須總是你自己不會改變的核心元素。按着定義,身分必須是一個人永遠不變的核心元素,不管什麼情況,不管感覺怎樣,也不管何時,身分特徵是永遠不變的。這就是身分。

因此,你的感覺不是你,因為你的感覺常常在變。這意味着無論你作出什麼委身,你作的委身代表了你。你所承諾的代表了你。相反,如果在每一個情況下,你追隨你的處境,也追隨你一時的衝動,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是誰,其他人也不知道你是誰,因為你總是在變。那不變的你就是你的身分。如果你無法說:「我總是這樣的,因為我承諾如此,不管我的感覺如何,不管是什麼處境,不管是什麼情況,不管別人說什麼,我都承諾如此……」

除非你能夠這麼說,否則你不知道自己是誰。沒有承諾,就沒有身分。這不只是我的想法。美國政治理論家和政治分析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在她其中一本著作中說:「如果我們沒有受到實現承諾所約束,我們就永遠無法維持自己的身分,註定要無依無靠地漂搖流蕩,毫無方向,內心孤寂黑暗,且陷入矛盾和模棱兩可之中。」你聽到嗎?她說,如果你的心充滿了矛盾和模棱兩可,你就沒有身分,除非你受承諾所約束,否則你沒有身分。

彼得本可以振作起來、貫徹始終。彼得本可以說:「主耶穌,我就是那個與你一起的人,不論是公開或私下,不論是困難或輕鬆的時刻,也是如此。」承諾好比一條繩,本可以把他生命各部分束起來。你怎能肯定自己是一個有誠信的人?

這意味着你不是支離破碎地生活。你怎能保持表裏一致呢?你怎能在公在私都表現一致呢?你怎能在不同的羣體裏都表現一致呢?你怎能在任何時候都表現一致呢?你怎能言行一致的?你怎能活出表裏一致的生命呢?只有靠着承諾纔可以做到。

否則,我的感受、我的境況或公眾意見便成為我們的身分了。你有沒有看過布里奇特.方達(Bridget Fonda)和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主演的電影《如果不幸降臨在你身上》(It Could Happen to You)?電影講述紐約有一個警察與一個女服務生合資買彩票,並答應她如果彩票中獎,會回來給她一半的獎金。後來,那警察贏了四百萬美元。他的妻子聽到有關他對那個女服務生的承諾,便說:「忘記這個承諾吧!這個承諾又沒有寫下來。四百萬美元?你不會那麼笨回去找她吧!」

那個警察說:「承諾就是諾言。」於是他回去,把二百萬美元給那個女服務生。有趣的是,電影的餘下部分講述那個警察的妻子只想要回那些錢,什麼原則也沒有,她經過許多次人性的轉變,最終她崩潰了,但即使那個警察爲了堅守原則而要付出代價,他卻堅持真我,並一直保持下去。這一點在舞臺劇《日月精忠》(A Man for All Seasons)的對白中表達出來。劇中講述托馬斯·莫爾爵士(Sir Thomas More)獲悉除非他撤回他的諾言,否則他將要在木樁上被燒死。

莫爾爵士的女兒梅格(Meg)對他說:「啊,爸爸。懇求你收回你的話,好讓我們可以有你在一起嗎?」他看着女兒,說:「「梅格,一個人起誓時,就是把自己握在他的手中,好像用手捧着水一樣,如果手一打開,如水一般流走後,就別指望可以再找回自己。 」你知道為什麼彼得痛哭起來?他打開自己的手,他再找不到自己。如果你說:「嗯,我是有原則的,但如果說實話看來並沒有利,如果做這件事情看來並不舒服,我便不會做……我是一個很實際的人。」你手一打開,那就沒有什麼留下來了。

彼得怎知道自己是誰?他不知道。他沒有一個將生命各方面都緊密連扣在一起的諾言。他是基督徒嗎?抑或不是基督徒?他是為基督的嗎?抑或不是基督的?他不知道。沒有人知道。現在他甚至無法相信自己。他失去了自我。

第二,承諾建立羣體。你有沒有注意到彼得在哪裏痛哭?在外面痛哭。你看到嗎?聖經說:「他就出去痛哭。」這並不是偶然的。這不是一句不重要的話。彼得跑到外面哭。你知道為什麼嗎?你說:「我知道,這是常識吧。」當你違背承諾,當你破壞了信心,當你許下一個諾言,後來卻放棄了,你不會向大家說:「喂!讓我們圍在一起。我想哭。」不,你會走開。你會獨自一人,因為承諾建立羣體。沒有承諾,就沒有羣體。

我曾在美國南部一個小鎮事奉十年。小鎮裏有兩個人大部分時間都在街頭遊蕩。他們其實不是無家可歸者,但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這樣。他們在那小鎮出生並長大,小鎮裏一半的人他們都認識。但因為他們從不遵守諾言,所以沒有人相信他們,結果他們沒有朋友。他們有很多親戚,但沒有人理會他們,因為他們從不理會其他人。不僅如此,他們甚至無法相信自己。

違背承諾或不作出承諾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孤獨、疏離、停留在外圍。我常常遇到一些人這樣說:「我當然不會作出承諾。不要問我什麼問題;我不會向你說謊。我有我的選擇餘地。我不會許下承諾。我不會被約束。這樣做必給我帶來最大的快樂和利益。我想讓你預先知道我是誰。我不會向人作出委身。我也不會向人許下承諾 。」

換句話說,這些人是說:「當你在我四周時,你要當心。」這樣的一個城市並不是城市,而是一個叢林,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不是嗎?你說:「我不會為別人做什麼。我不會作出承諾……」作出承諾,就是說:「我縮窄自己的選擇。」除非你縮窄自己的選擇,否則你無法成為別人的朋友。當你的朋友面對困境,你要爲了探望你的朋友而放下自己計劃要做的事。

你說:「我不想這樣做的,我寧願做別的事情,但他是我的朋友。」如果你沒有縮窄自己的選擇,說:「我有自己的計劃,無論如何,我都堅持這計劃。」那麼,你就沒有友誼,也沒有羣體了。美國一位著名的基督徒作家和神學家路易斯.史默達斯(Lewis Smedes)寫了一篇關於承諾的精彩文章。他在文章中寫了以下一段精彩的話。他說:「我的妻子自從跟我結婚後,一直與五個不同的男人住在一起,這些男人就是不同時期的我。」當時他已經很老。他是在婚超五十年後寫下這段話。

史默達斯其實是說他多年來有很大的改變。他說:「我的妻子嫁給五個不同的男人……每一個都是不同時期的我,但把他們每一個連結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的,是我在婚禮當天的承諾。那個承諾給予我身分,那身份是:我就是那個會與我妻子在一起的人。如果我塗去那個名字,如果我違背那個承諾,我便永遠無法再找到自己,那個把我和妻子連繫在一起的契約也破壞了。」

妻子這五十年來如何能夠與一個不斷在改變的男人保持關係,當然反之亦然?史默達斯從男性的觀點來寫這篇文章。他說:「我妻子能夠知道的唯一途徑,就是我的諾言。如果我違背諾言,那就沒有共同之處。為什麼我妻子仍然相信我?為什麼我仍然相信自己?如果我離開她,跟別的女人在一起,為什麼那個女人有信心,相信我不會對她做同樣的事情?為什麼我甚至應該認為自己還有信心,相信自己不會再做同樣的事情?我攤開我的手,手裏沒有什麼,我是獨自一人。」

違背承諾的結果是在外面痛哭,環顧四周,一個人也沒有,連自己也失落無影無蹤。結果總是這樣。承諾就是這樣建立羣體。沒有人作出承諾,並堅守承諾,就沒有社會,也沒有家庭。你知道什麼是家庭嗎?家庭是兩個人走在一起,他們敢於作出這樣的承諾:「我們將會養育孩子,直到他們長大,可以照顧自己。」他們要敢於作出這樣的承諾:「無論孩子的行為怎樣,我們都養育他們。無論他們怎樣待我們,我們都要這樣做。」

如果你不敢於作出這樣的承諾,你就無法擁有家庭,你只有一直遵守這個承諾,才擁有一個家庭。你若不願意約束自己的心,也不願意說:「我與自己訂下一個約會。五年之後,我仍然與你在一起。」就沒有社會,沒有家庭,沒有婚姻,沒有羣體,也沒有友誼了。

第二,我們如何作出承諾?既然承諾建立我們,我們如何作出承諾呢?很多人都提出這個問題。你說:「我實在無法做到所說的。你似乎說得很簡單,但事實並非如此。一方面,當你作出承諾,人們就會利用你。我曾作出承諾,並因此受傷害。人們會利用我。我現在害怕作出承諾。」據我所見,大城市擠滿了被昔日的承諾所傷害的人,他們說:「我以後要更加小心」 。

另一方面,有人會說:「我遇到另一個困難,就是當我作出承諾後,我不能持守承諾。我像彼得一樣。我違背承諾。我不能堅持到底。」但祕訣就在這裏,你必須看看彼得的整個故事,才能明白。在約翰福音第21章,耶穌來使彼得復興。經文說耶穌做了一些事情,我可以告訴你大概的情況。。首先,耶穌與彼得坐在炭火旁。祂問了三次:「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

接着,耶穌又問彼得:「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 」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 」然後,耶穌第三次問這個問題……彼得三次不認耶穌。耶穌三次問這個問題。「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在每一次之後,耶穌說什麼?祂對彼得說:「你餵養我的羊。 」耶穌要對彼得說:「我想讓你成為我的羊的領袖。我要你餵養和引導我的羊,就像你違背那承諾之前一樣,我仍然想你帶領他們。我會使你成為一個好領袖,但是你應該知道,如果你現在遵守你向我許下的這個新的承諾,你將會被殺害。你起初若遵守那承諾,大概也已經被殺害了。現在你再許下承諾,無論如何,你將會被殺害。」

耶穌對彼得說:「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彼得轉向在他旁邊的使徒約翰,說:「主啊,這人將來如何 ?」耶穌望着彼得,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你可能會說:「這是什麼回事?」因為從那時起,彼得成為一個守約的人。從那時起,彼得遵守諾言。從那時起,彼得成為一位偉大的領袖。因為他謹守承諾,所以他對自我及社羣都有鮮明的身分。

你越是敢於許下更大的承諾,越能夠謹守承諾;你對自我的意識就越強,越多結交良朋好友。你明白嗎?開展一間教會是一件令人驚慌的事情,但對於那些聚在一起,不惜任何代價也要開展新教會的人來說,那裏是一個羣體。彼得堅持下去,他經歷在羣體裏身分得到認同。為什麼?怎麼可能呢?因為彼得看見耶穌是一個守諾的人。

彼得不是看着自己……也沒有說:「我做得到……我可以許下承諾。我能做到。我知道我可以做到。」他不是靠意志力汲取力量,也不是看着自己,相反,他看見耶穌是一個守諾的人。他看見耶穌作出的三個應許。我要告訴你,除非你同樣看到這三個應許,否則你總不會成為守諾的人。你會害怕得不敢作出承諾,像那些曾受傷害的人,你會軟弱得不能遵守諾言。你會害怕得不敢許下承諾,你也會軟弱得不能遵守承諾。

除非你看到耶穌作出的三個應許,否則你難以找到身分和羣體。彼得看到那三個應許,這使他永遠改變過來。他轉眼不望自己,只仰望耶穌——那位守約者。那三個應許是什麼?耶穌應許祂必施行審判,耶穌應許祂為我們受死,耶穌應許祂必赦免我們。你必須看到那三個應許。

首先,耶穌應許祂必施行審判。耶穌基督說:「彼得,我掌管一切。你一心只想活着,你就在減亡中,若你願意捨去生命,你就得到生命。你明白嗎?我掌管一切。我是全地的審判者。」儘管你們有些人可能因遵守承諾而大受痛苦,但我掌管一切……讓我們看一個例子。基督徒應當承諾常說實話。假設有一個基督徒說實話,他的老闆說:「我不喜歡這樣,但你有膽量,你可以升職。」

有另一個基督徒,他說:「我是基督徒。我要說實話。我知道這不會受歡迎。我說實話,我的老闆說:『我不喜歡這樣!你被解僱了。』」彼得說:「等一等!為什麼我遵守諾言,反被殺害;而約翰也遵守承諾,但他卻活下去?」耶穌說:「難道你不明白嗎?我是那審判者。最終,一切都會得到伸張。沒有人可以逃脫任何事情。」

除非你明白有一位神,在短期來說,不管遵守承諾要付上什麼代價;但到了最後,你向神委身的時候,你所堅守的真理、公正、憐憫、公義和良善,也就是你生命的基礎,都成為終極的現實。在這世上,那些東西有時使你承受痛苦,但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我們知道有一個更廣大的世界。

因此,彼得能夠在彼得後書3章13節說:「……我們照祂的應許……」我們等候,因為我們知道耶穌會審判,正確、真實、公正、憐憫、慈愛、良善的事情,也就是我們生命的基礎,都成為終極的現實。這一切將會得勝,因此,持守這一切的人也必得勝。你若不明白這一點,那麼,謹守承諾又有什麼用呢?讓我換一種方式說明吧。

有一個啤酒廣告這樣說:「你只能活一次,所以你必須儘量抓住所有的樂趣。」。這是對歷史最沒有盼望的觀點。這是絕望的觀點!為什麼?它說人一生唯一的幸福就在這個世界裏,因為當生命結束,你就死了;當太陽到了終結的時候,一切都死了,一切都燒燬。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生命是遇然的,最終一切都會在太陽終結時燒燬,你不可能指望能信守承諾。究竟為什麼你要遵守諾言呢?守諾的本質就是願意延遲得到滿足。如果只有現世,究竟為什麼要延遲得到滿足?耶穌說:「難道你不明白嗎?有人作出承諾,但失去工作。有人作出承諾,卻得以升職。但我掌管一切,一切都會得回報灰。有時遵守諾言會使你失望,但這只是暫時的。我是審判者。『……我們照祂的應許……』等候。」這是第一個應許。

第二,耶穌應許為我們受死。在整本聖經裏,神一次又一次地說:「你若對我有信心,我必以信實待你。你若向我委身,我會向你守諾。」在十字架上發生的事情,以往從未發生過,將來也絕不會發生。耶穌基督走上十字架,對抗一切的黑暗勢力和違反祂自己的一切感受。耶穌因將要走上十字架而感到畏縮。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因為祂有人的本性。

在客西馬尼園裏,耶穌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儘管耶穌是一個完美的人,祂仍然是一個人。祂的神性讓祂確實知道祂應該往哪裏去,但祂的人性讓祂感到極其懼怕。祂害怕受死。祂知道祂將會經歷什麼。祂知道祂要受的痛苦。祂如何保持祂的人性和神性?是靠着一個承諾。祂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意思是「我受那個計劃約束。我將會成就這計劃。」

耶穌是一個有誠信的人,因為祂堅守承諾。希伯來書10章7節記載,當耶穌來到這世上,祂說:「神啊,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耶穌記得這應許。因此,祂走上十字架,但在十字架上,祂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等一等。這是怎麼回事?怎可能會這樣?神總是說:「如果你違背諾言,你會孤獨一人,但如果你許下承諾,你會發現你身邊有人與你同在。如果你向我違約,你便與我分離,但如果你向我許下承諾,並遵守諾言,我必與你同在。」

可是,看看這裏發生什麼事情。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發生的事,也是唯一的一次,神對耶穌基督說:「如果你向我守這個承諾,我會離棄你。」耶穌在十字架上絕對是孤獨一人。你知道原因嗎?利未記第16章告訴我們,在一年一度的贖罪日,以色列人會為他們過去一年曾違反的承諾而做一些事情。他們每年都違背對神的承諾。他們說:「我要愛人如己。」但沒有做到。他們說:「我要愛神,順服神。」但沒有做到。

他們的贖罪日每年一次。你知不知道他們在贖罪日會做什麼?利未記第16章記載,大祭司每年一次把一隻活着的山羊奉上,兩手按在羊頭上,承認以色列人所有的惡行、叛亂、毀約、違背諾言等事。大祭司把這一切都歸在羊的頭上,並且「……要把這羊放在曠野,這羊要擔當他們一切的罪孽,帶到無人之地。」

你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嗎?山羊被視為違約者。違約者要被趕出去。違約者要留在外面。違約者要在曠野裏。違約者是完全孤獨的。在十字架上,耶穌成爲了替罪的羊。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在第13章說,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不是巧合。祂在城外受苦,為要用祂的血救贖我們。耶穌基督就是這樣的一位守約者,祂願意走上十字架。

這是不可思議的。耶穌是一位守約者,但祂願意被視為終極的違約者,好使你和我可以成為守約者。祂被趕出去。耶穌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耶穌是說:「我全然孤獨在黑暗中!我在火裏,全然被神離棄。火傾倒在我生命的核心裏。」

為什麼耶穌受到這樣的對待呢?祂被視為一個違約者。不可思議的是,彼得違背承諾,卻在外面院子的炭火旁取暖。耶穌信守承諾,卻受着折磨。為什麼呢?耶穌是守約者。彼得是違約者。耶穌代替彼得承擔了彼得本該受的詛咒,而你和我都是彼得。你明白嗎?

第三,耶穌應許祂必赦免我們。親愛的聽眾朋友,你必須看到的第三件事情,就是耶穌能夠來到在炭火旁的彼得那裏,並且能夠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耶穌問了三次。彼得悔改,因為他說了三次:「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彌補他曾三次不認主。然後,耶穌說了什麼?耶穌說:「這樣,你仍然可以成為我所使用的一位領袖。我會恢復你領導的職責。」什麼?怎麼樣?

你說:「既然違背承諾是如此糟糕,遵守承諾是如此重要,耶穌怎能這樣做呢?」耶穌說:「彼得,難道你現在還看不到你做錯了什麼嗎?」你以為你的身分取決於你遵守承諾。啊,不是的!基督徒的身分來自耶穌的守約。如果你以為你可以靠着遵守承諾來拯救自己,你將會成為一個違約者,就像彼得一樣。彼得以為他可以透過成為一個真正委身的人來拯救自己,所以他是在恐懼和驕傲中作出承諾。

由於彼得在恐懼和驕傲中作出承諾,所以當他看到自己的軟弱,他陷入絕望之中。諷刺的是,你是基督徒,你明白自己不是靠遵守承諾來得救,而是靠耶穌遵守承諾,當你作出承諾,你也會違背承諾。你是個罪人,但是當你違背承諾,你不用否認。你要悔改,一個願意悔改的違約者,就是一個守約者。你不會陷入絕望之中。你的身分不會破碎,因為你會說:「耶穌赦免我。祂愛我,不是因為我是個守約者,而是因為祂是那守約者。」

正因如此,這是莫大的諷刺。這看似十分矛盾。當你違背承諾,但你知道自己是個蒙恩得救的罪人,你可以立刻悔改,這樣你就得以恢復過來。你不用找藉口,也不用否認,你可以重新遵守承諾。最有能力向神守約的人,都知道自己無法守約。最有能力向神守約和不斷成長的人,都知道他們蒙愛不是因為他們守約,而是因為耶穌是守約者。

你知道這對你有何影響嗎?有些人害怕作出承諾。因此,有些人甚至不會與人約會,他們的朋友也很多。他們不會盡力進入別人的生活中,也從不加入教會。你害怕委身。你明白嗎?耶穌是審判者。不要害怕。祂為你受死。祂為你擔當刑罰。祂願意遵守這樣的承諾。為什麼你不能為祂遵守承諾呢?

另一方面,有些人太急於作出承諾。你知道嗎?這是同樣糟糕。你知道原因嗎?你可以看到,如果你太快作出承諾,並且作出許多的承諾,你會發現那些承諾互相矛盾……你若答應很多人做不同的事,那麼你就不能真正做得到,你必定背約,並必須悔改。遵守承諾是十分重要的,那些不敢作出承諾的人需要開始向人許下承諾,而且更加委身,難道你看不見嗎?

遵守承諾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承諾過多和過於委身的人需要開始退後一步,因為遵守承諾是一件神聖的事情。當你作出承諾,當你與人立約,那是一件神聖的事情。你不可以草率地作出承諾。很多人不是害怕作出承諾,就是承諾過多,但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正想做一些不順服的事……你想一想,你向神作出承諾:「我不會撒謊」、「我會忠於我的配偶」、「我會保持貞潔,直至結婚那一刻」。

你按着神的律法許下承諾。現在,如果你害怕,並且快要背棄那承諾,那麼,看看耶穌爲了遵守對你的承諾,付上什麼代價。祂這樣做的時候,受了很大的傷害!你爲了遵守對祂的承諾,又會付出什麼代價呢?你所付出的無法與祂所付出的相比!神對耶穌說:「如果你為我遵守承諾,我會離棄你。」但你知不知道神對你說什麼?祂說:「如果你遵守承諾,如果你說實話,如果你做正確的事情,如果你謹守承諾,即使是難以做到,你仍這樣做,我必與你同在。我必覆庇你。我必臨到你身上。」

這與神對耶穌說的話相反,但耶穌遵守祂對你的承諾。難道你不能遵守對祂的承諾嗎?在耶穌基督裏,「……神在祂裏面的所有應許都是『是的』,都是阿們……」願我們像祂一樣。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成為有誠信的人,不會草率地作出承諾,也不會不願作出承諾,因為禰的兒子是有誠信的。求禰使我們成為守信的人。求禰使我們成為誠實的人。讓世人看到基督徒羣體時會驚訝地發現基督徒是以愛心說誠實話,作出承諾和委身,以及看到基督徒是如何獻上他們的金錢、時間和他們的心。我們不怕彼此作出承諾。求禰使我們成為這樣的人,因為我們看見禰的兒子是偉大的守約者。奉主耶穌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