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 中心主旨重述
梁家麟

經文:馬太福音六14~15

你們若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驟眼看,這兩節經文好像是一個突兀的插段。若是要解說它的前後關聯,便會說它是主禱文的第二個人的祈求的補充性說明。前面只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這裏則更詳盡地說:「你們若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正反兩種情況都加以敘說了。

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兩句話可說是整個登山寶訓的中心,或者說是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裏的中心教導,是貫串馬太福音五至七章的核心教導。

要是我們仔細閱讀這三章,便可發現有一個信息,是耶穌不僅說了一次、兩次、三次,而是五次、六次以上的;並且祂並非以相同的方式論說,而是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反覆論說。一個道理若是接連說上多遍,我們便可認定它是講者心目中最重要的;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個說了多次的信息,不僅是登山寶訓的中心信息,更是耶穌倫理教訓的中心思想,祂的許多教導都是圍繞這個思想而做的。

登山寶訓的起首是八福,耶穌提到獲得上帝賜福的人的八種屬靈性格。八福的第五福是:「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五7)一個憐憫身邊的人的人是蒙福的,因為上帝會因應他們的憐憫作為,而照樣憐憫他們。我們對人如何,便影響上帝如何對待我們。

第六章記述了主禱文有關人的祈求部分,緊接在求日用飲食之後的,是「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六12)。必須指出,這個祈求其實是相當具挑戰性的:我們求上帝赦免我們的罪,正如我們業已赦免了得罪我們的人。「如同我們…」,換言之,我們赦免別人的罪在先,祈求上帝赦免我們的罪在後。要是我們從未赦免別人的罪,那這個祈求便無處說起。更嚴重的是,我們若不經意地背誦這句話,便彷彿在提醒上帝:既然我們不曾赦免別人的罪,那禰也用不着赦免我們的罪了。這個祈禱肯定是自找麻煩。

在教導了主禱文以後,耶穌基督為此作了兩句話的總結(六14~15),這兩句的總結重複了12節的教導,卻是更為詳盡的說明。

然後來到第七章。在1至5節,耶穌提醒我們,我們若是批評、指摘、控告、判定別人,便得有心理準備,上帝會依據相同的標準來批評和指摘我們。我們量度別人的準繩,亦將是上帝量度我們的準繩。祂以比喻說,我們看見身旁的人眼中有刺,就是看到他們有某個錯誤或缺點,便得同時知道,在上帝眼中,我們同樣有錯誤和缺點;並且上帝看到我們的錯誤,必然大於我們看到別人的錯誤。所以,除非我們先除掉自己身上的重大錯誤,否則便沒資格批評別人較為小的錯誤。

七6的比喻跟全章的上下文是密切相關的,容後才說。第7至11節,耶穌指出,作為人間的父母,我們會將好東西給我們的兒女,何況是在天上的父親,豈不更把好東西給屬祂的兒女?換言之,上帝對待我們的態度,一如我們對待兒女的態度。所以在12節,耶穌總結這個段落的教訓,說: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一如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更重要的是,上帝對待我們的態度,一如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耶穌強調這個原則,乃是整本舊約的教導精髓所在。

我們憐恤別人,上帝憐恤我們;我們免人的債,上帝免我們的債;我們饒恕別人,上帝饒恕我們;我們若不饒恕人,上帝不饒恕我們;我們論斷人,上帝論斷我們;我們用甚麼量器量度人,上帝用甚麼量器量度我們;我們善待自己的兒女,上帝善待祂的兒女。我們期待獲得怎樣的對待,便得用相同的方法對待別人。

從八福到主禱文,再到第七章的多番論說,可以清楚看到,登山寶訓的中心信息,也就是耶穌基督倫理教訓的中心思想是:我們對待人的態度,影響上帝對待我們的態度。

反省應用:請再三確認,你明白耶穌的道理:「我們如何待人,便影響上帝如何待我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