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查考詩篇已有一段時間了,我們一直嘗試應用詩篇來處理所謂「現代的問題」,當然,如果你可以應用詩篇這卷三千年前的書,來處理那些問題,它們也不是什麼現代的問題。但我們總是喜歡自吹自擂,說自己的問題比其他人的問題嚴重得多。每個時代的人都常有這種感覺。所以,我正在迎合我們的妄自尊大,提出我們確實有現代的問題,但它們也是古老的問題,而且有解決方案。現在,請聽我讀出詩篇第27篇整篇經文。
1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
我還怕誰呢?
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
我還懼誰呢?
2那作惡的就是我的仇敵,
前來喫我肉的時候就絆跌仆倒。
3雖有軍兵安營攻擊我,我的心也不害怕;
雖然興起刀兵攻擊我,我必仍舊安穩。
4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
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
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裏求問。
5因為我遭遇患難,他必暗暗地保守我;
在他亭子裏,把我藏在他帳幕的隱密處,
將我高舉在磐石上。
6現在我得以昂首,高過四面的仇敵。
我要在他的帳幕裏歡然獻祭;
我要唱詩歌頌耶和華。
7耶和華啊,我用聲音呼籲的時候,求你垂聽;
並求你憐恤我,應允我。
8你說:你們當尋求我的面。
那時我心向你說:耶和華啊,
你的面我正要尋求。
9不要向我掩面。
不要發怒趕逐僕人,
你向來是幫助我的。
救我的神啊,不要丟掉我,
也不要離棄我。
10我父母離棄我,
耶和華必收留我。
11耶和華啊,求你將你的道指教我,
因我仇敵的緣故引導我走平坦的路。
12求你不要把我交給敵人,遂其所願;
因為妄作見證的和口吐兇言的,起來攻擊我。
13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見耶和華的恩惠,
就早已喪膽了。
14要等候耶和華!
當壯膽,堅固你的心!
我再說,要等候耶和華!
這是神的話語。
這詩篇論到恐懼、擔憂和焦慮,以及怎樣處理這種情況。當我們查考這詩篇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一個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現實精神,儘管當中充滿重大的應許,現實精神是重要的。我正在讀美籍猶太人作家歐內斯特.貝克爾(Ernest Becker)的作品。他說:「我認為嚴肅地看待人生是這樣的:無論人在這個星球上做什麼,他都必須在受造之物的恐懼、荒誕怪異之事,以及一切事物背後惶恐不安的怨聲等生活實況中去做各樣事情,否則一切都是假的。」
歐內斯特.貝克爾一定曾經住在大城市裏。那裏常有這種惶恐不安的怨聲。人們在街上感到這種惶恐不安的怨聲。歐內斯特.貝克爾說得對,原因就在這裏。
每當我在書店裏看見一本書,或者在報章或雜誌上看見一篇文章,標題為「如何克服掛慮」,或「如何克服焦慮」的時候,我發覺它們實質上幾乎總是說:「你所擔心的事情可能總不發生。為一些可能總不發生的事情憂慮,是何等浪費時間。相反,要想像一個令人感到滿意的將來,並把焦點放在那裏。要預見那將來。把焦點放在那裏。不要想像那些可能會出錯的事情。」
大衛是這樣做的嗎?不。例如在第10節,大衛說:「即使我的父母撇棄我……」經文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大衛的父母真的離棄了他。經文說:「雖有軍兵安營攻擊我......」大衛沒有說:「軍兵已安營攻擊我......」經文說:「即使這樣……」大衛正在做什麼?大衛所做的與那些文章所說的剛好相反。大衛實際上是想像那些可能發生的最糟糕的事情。他正在預見可能發生最壞的事情。為什麼?因為大衛想有一套面對生活的策略,他想有一套處理恐懼和焦慮的對策,使他能勇於面對任何事情。
大衛不聽這樣的忠告:「這些事情也許不會發生,所以不要思量這些事情。」不要聽這樣的忠告。正如歐內斯特.貝克爾所說,任何低估事情的邪惡和恐怖程度的生活態度,都是虛假的。歐內斯特.貝克爾一定很喜歡詩篇第27篇。大衛甚至想像到最糟糕的事。聖經中強烈的寫實主義可以在這裏看得到。聖經說,你可以有一個方法去處理憤怒、焦慮和恐懼,就是假定最糟糕的事情可能和可以發生,例如你的父母離棄你,軍兵安營攻擊你。想一想吧!繼續下去。這不打緊,因為你可以把這應用於任何事情上。
那是什麼策略呢?我會告訴你那是什麼,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檢視它,因為大衛實在有仇敵攻擊他,那些仇敵都拿着真正的武器。他們確實在尋索大衛的性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情況可能不會出現。因此,既然大衛能找到一套策略幫助他面對他在生活中所遇上的恐懼,你認為那套策略也可應用在我們大多數人身上嗎?讓我們看看大衛如何論到這個重大的策略。這全都記載於第4節裏。
在第3節,大衛說:「雖有軍兵安營攻擊我,我的心也不害怕;雖然興起刀兵攻擊我,我必仍舊安穩。」意思是:「我既不焦慮,也不恐懼,我有足夠的能力,即使有一支軍隊來到,我仍應付自如。」這是大衛在第3節所說的。然後在第4節,大衛告訴我們那個祕訣。第4節有三個動詞:住在、瞻仰和求問。讓我們來看一看。你怎能得着策略去面對焦慮和生活壓力?我不知道你現在怎樣處理這些問題,但我知道你可以改進。讓我們來看一看。
第一個動詞是住在。在第4節,大衛說:「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這是什麼意思?住在耶和華的殿中是什麼意思?你要想一想,大衛並不是想到一個物理真實的住所。首先,大衛不能住在耶和華的殿中。他不能住在聖殿裏。大衛不是提出這個要求。只有利未人才可以住在聖殿裏,而且沒有人能住在至聖所裏。
實際上,大衛正在祈求的,是經歷神毫不間斷的同在,因為大衛真正尋求的是神的臉。神的臉!「我想瞻仰神的榮美。我想與神同在。」神的家或神的殿,就是神同在的地方。大衛說的是:「我要常與神同在。」這是什麼意思?
這時候,人們總會提出這個問題:「這是什麼意思?我認為神是無處不在的!」我認為最好用一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舉例說,在一個崇拜聚會中,有一位姊妹當司琴,你在聚會中與那位姊妹同在,對嗎?我的意思是,你聽到她所彈奏的詩歌。你與她同在。這是理所當然的。你聽到她所彈奏的詩歌,你與她同在。可是,你不可以說自己已經與她相會。除非你在崇拜聚會之後走上前與她面對面傾談,纔可以這麼說。
你的臉是進到你心裏的那道關係之門。在遙遠的地方,你不能建立一段關係。你實際上必須與人面對面建立關係。當你來到某些人面前,你不能注視着他們的膝蓋和肩膊。如果你想與某人一同處理事務,或進行個人亙動交流,你必須望着對方的臉,因為你從臉上看到對方和聽到對方說話,對方也從臉上看到你和聽到你說話。所以,你必須與人面對面相見。
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在上次的節目中,我們談到詩篇第19篇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詩篇第19篇說,當你出去看天上的星星,你是與神同在嗎?當然是的!聖經堅稱人不可能透過大自然親自認識神。聖經是這樣強調的。我們在上次的節目中已詳細地討論這一點,但讓我現在以另一個方式說明吧。剛纔我舉了一個例子,你在一個崇拜聚會中與那位司琴同在。你聽她所彈奏的詩歌,你與她同在。雖然與她同在是很好的,但你沒有藉此與她建立友誼。你必須走上前與她面對面相見。
如果你想與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創立者亨利.福特(Henry Ford)建立友誼,你不會把你的頭伸進一輛福特汽車裏,說:「亨利?你在裏面嗎?」與某人的作品同在,或在一般情況下與某人同在,並不代表你與那人建立了個人關係。因此,聖經說,大衛所追求的是親自認識神。他對神說:「我不想遠遠地認識你。我不想以一般的方式去順服你。我不想只是從你那裏得着一般鼓舞人心的信念。我想親自認識你,與你建立親密關係。這纔是我所渴望的。」
這是活得無所畏懼的祕訣。為什麼?為什麼第4節會回答和解釋第3節?為什麼第4節是對恐懼的答案?原因就在這裏。大衛這樣說:「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宇裏求問。」祕訣就在這裏。讓我這樣說吧,然後我們詳細分析這段經文。大衛正在說的是:我恐懼與否取決於那令我感到喜樂的東西是否穩固。如果最令我感到喜樂的是神,我便活得毫無懼怕。如果我最渴慕的是神,我便安全穩妥。」
大衛說:「住在耶和華的殿中是安全的......」大衛在第5節說:「在耶和華的會幕裏、在耶和華的帳幕中是安全的。」大衛所想的不是實際身處耶和華的殿中。他不是這樣想!他不會愚蠢到以為,當他走進會幕裏的時候,那些拿着刀劍追殺他的人便被擊殺,情況就像電影《奪寶奇兵》(Indiana Jones)的情節那樣,約櫃把所有的壞人都擊潰了。大衛不是這麼想。
大衛正在說的是:「令我感到安全的,並不是實際身處耶和華的殿中或會幕裏。唯一令我感到安全的,是當我渴慕神的時候。當我渴慕神,我便安全穩妥、無所畏懼。」讓我闡明這是怎樣的。美國杜爾大學(Drew University)教授托馬斯.奧登(Thomas Oden)是一位出色的神學教授,專門研究早期教會的作家,這些人稱為「教父」,意思是教會之父。我正在閱讀托馬斯.奧登一些講論奧古斯丁的著作。奧古斯丁對焦慮有中肯和獨到的見解,對我們今天查考詩篇第27篇尤其適切。
奧古斯丁說:「焦慮是由此而來的。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好東西,我們都喜愛那些東西,也渴望那些東西。好東西!父母和孩子是好東西。職業是好東西。愛情是好東西。性生活也是好東西。有各種各樣的好東西。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好東西。」
但奧古斯丁說:當那些好東西變成「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當我們認為我們必須擁有那東西才能使我們快樂時,當那些好東西變成「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時,我們注視那些東西。我們尋求那些東西。我們凝視它們的美麗。我們崇拜它們,我們認為除非得到它們,否則我們不能過着快樂的生活。奧古斯丁說,當好東西變成「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時,當美好的慾望變成毫無節制的慾望、不相稱的慾望時,焦慮便由此而產生。
為什麼?因為焦慮就像升起的煙霧一樣,你可以沿着煙霧去找到那團火。火是這樣的。焦慮通常是因假神破滅而產生的。奧古斯丁說:「你看,當好東西變成『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時,當好東西變成必須擁有的東西時,當它們變成你人生的核心價值時,焦慮便由此而產生,因為焦慮常是假神破滅的跡象。」
讓我來告訴大家為什麼有些人會為此感到不安。有些人現在可能被擔心和焦慮弄得憂心忡忡,你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因為你爲着一個人而煩惱,或因遇到經濟問題而擔心將來如何養妻活兒。你擔心很多事情,而那些事情都是好的。看,這是何等困難。那些在我們生活中變成小偶像的東西通常都是好東西。它們都是神所創造的。它們是好得很的。這就是它們可以潛入心中的原因。
讓我這樣說吧。有一點焦慮通常是一件好事。請記着,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1章28節說:「我還有為眾教會操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你有一點焦慮顯出你是一個關心別人的人,但焦慮若是令人衰弱和把人摧毀,便顯示那好東西已變成「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對你來說,最重要是凝視那些東西的美麗,並且尋找它們。你認為「除非我擁有那東西,否則我感覺不到快樂。」這便造成令人衰弱的焦慮和恐懼。
你明白大衛正在說什麼嗎?他說:「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裏求問。」大衛要說的是:「只要神成為我『必不可少的那一位』,我便無所懼怕。」因為除了神和祂的旨意之外,任何事物都受制於時代和人生的變遷。除了神和祂的旨意之外,任何事物都是脆弱的。沒有什麼可以從你那裏取去神。你變得無所畏懼。但是你所渴望的其他東西都可以被取去。當那樣東西受到威脅時,你便崩潰了。
大衛給我們一個極佳的例子。讓我們只採用這一個例子。第10節說:「即使我的父母撇棄我,耶和華終必收留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是否有什麼問題?當然不是!神創造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神命令父母和子女要相愛。因此,舉例說,你想得到父母的愛是好的。你深切地渴望得到這種愛是好的。這不僅是一樣極佳的東西;更是你必然渴望得到的東西。
然而,如果你的父母撇棄你,會有什麼事情發生?這樣的事當然可能發生,對嗎?會有什麼事情發生?我曾與一些人談過,他們說:「我的父母撇棄我,我不會得到安慰。我不會得到安慰!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所作所為。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沒有盡的責任。我永遠不會感到安好。我總是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我永遠不會快樂!」其實你只是拒絕受安慰。這是什麼回事?父母的愛是一件好事,但已變成「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而你正在凝視它的美麗,你正在渴想它,你正在尋求它。你正在殿裏敬拜它。
結果,你一生都會感到焦慮和恐懼。你明白嗎?你該說:「即使我的父母撇棄我,即使我的配偶撇棄我,即使我事業失敗,即使我失戀,即使我的相貌不好,耶和華也終必收留我。耶和華終必收留我!」你要把這一點牢記於心,你要明白,我們焦慮是因為那些好東西已變成「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潛入我們心裏。
奧古斯丁說,焦慮是很有用的,可以讓你知道許多關於你自己的事情,因為你通常可以隨着你的憂慮找到那轄制你的東西。焦慮通常是因假神破滅而產生的。你明白嗎?除非你能把這一點牢記於心,否則你會過着充滿恐懼的生活。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確保神成為我們「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我們怎樣做得到?經文實在告訴我們有兩個方法。這兩個方法都記載於第4節。大衛說:「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然後說:「……住在……瞻仰……求問」。等一等;這是三件事情。那麼,大衛說「有一件事」,到底是什麼意思?他的意思必定是住在、瞻仰和求問,基本上是「一件事」。事實上,我認為求問和瞻仰其實是住在神的聖殿裏的兩個方法。我認為求問和瞻仰只是把住在神的聖殿裏的意思拆解開來。
你想與神同在嗎?你希望神成為那「一件不可缺少的事」嗎?你想得到那東西,使你能活得無所懼怕嗎?問題是……如何可以做到?你必須瞻仰神的榮美,也要在神的殿裏求問祂。順便一提,我認為這兩件事情,就是瞻仰神的榮美,並在神的殿裏求問,是使你住在神的殿中的途徑,因為這詩篇的其餘部分,分成兩部分。
大衛從第8節開始說:「你的面我正要尋求。」他在第8至10節說:「你的面我正要尋求。」然後在第11至14節說:「求你將你的道指教我。」那都是同樣的事情!「你的面我正要尋求」,與瞻仰神的榮美是同一件事。「求你將你的道指教我」,與尋求神是同一件事。讓我來講解這兩件事情。你必須做這兩件事才能使神成為你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那一位」。
第二是瞻仰。首先,你必須瞻仰神的榮美。大衛說:「我來到聖殿瞻仰神的榮美」,我們是否認為大衛實在看見異象?這確是大衛的肉眼所看到的嗎?我有點懷疑。嗯,我不是說大衛這位先知和偉大君王絕不可能看見異象,但我十分懷疑這是大衛正在談論的。沒有跡象顯示大衛每次進入聖殿裏都看見異象。啊,不!
瞻仰神的榮美是什麼意思?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與神相交」。這是知道有關神的事情,與認識神之間的分別。這是認識神是聖潔和慈愛的,與經歷神的聖潔和慈愛之間的區別。讓我回到聖奧古斯丁去。
奧古斯丁是公元第四至第五世紀一位非洲裔的偉大神學家。奧古斯丁在他其中一系列的著作中指出真正看見神其實是什麼意思。他指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retentio)是從聖經中尋找真理。你從聖經中提取真理,並把真理保留下來,說:「這就是真理了。」你明白真理,學習真理,認識真理。
奧古斯丁說:「啊,你不要停在這個階段。啊,不!你不可停在那裏。當你獲得那真理,你明白神是聖潔和充滿智慧的,但你不會只是合上聖經。你不會只是合上你的筆記本,並且說:『啊,我現在知道了!我認識神的另一個屬性。我知道了!』啊,不!你從尋找真理(retenetio)進到思考真理(contemplatio),意思是你藉着那真理去思考和仔細察看神。你藉着那真理去瞻仰神。」
你開始向自己提出問題。你說:「這節經文告訴我什麼有關神的事?這節經文向我顯明什麼有關神的事?這節經文告訴我什麼,使我認識神是何等偉大、聖潔和慈愛?我真的明白神是聖潔的嗎?我真的明白嗎?我正在把我所認識的真理活出來嗎?當我忘記這真理的時候,我會表現出什麼虛假的態度和情感?」奧古斯丁的意思是,這是思想的操練,你在當中擴展你的思維,你其實是在說:「我渴望看見神。」你全神貫注地思考,不是用你肉體的眼睛去看見神,而是用你心靈的眼睛去看見神,正如保羅在以弗所書說,用你心靈的眼睛。你全神貫注地思考。
因為我們擁有聖靈,有時候,在某程度上,我們進到第三個階段(dilectio),就是在神裏面得到喜樂。有時候,我們發現,如果我們真的花時間尋求神,瞻仰神的榮美,我們對神的意念便變得非常真實。神是聖潔的、神是慈愛的等意念開始安慰我們,開始攪動我們,也開始激勵我們。有人會問:「這是怎麼回事?」難道你不記得奧古斯丁說什麼?每個人都這樣凝視各樣事情,卻沒有這樣尋找神。我們都凝視這些美好東西的美麗,以致它們都變成了「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
你知道凝視某些東西的美麗是什麼意思。你在你的想像中認真地思考你所渴望的東西。這可能是一份職業。這可能是在海邊的一所房子。這可能是一個人,你在想像如果你得到那東西,生活將會是怎樣。你凝視那東西的美麗。你明白嗎?那東西填滿了你的心思。你品嚐那東西。你在裏面感到心滿意足。我們這樣凝視各樣事情,卻不是這樣瞻仰神。現在就這樣瞻仰神吧!這是唯一的方法,使真正必不可少的東西成為那「必不可少的東西」。瞻仰神的榮美。你知不知道該怎樣做呢?你有沒有花時間去這樣做?大衛說,除非你瞻仰神的榮美,否則你不會住在神的殿中,而且過着充滿恐懼的生活。
第三是求問。大衛不只是說:「我要瞻仰神的榮美」,也說:「我要求問祂。」「求問」這個詞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希伯來文。這實際上是指往前去尋求指引。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主啊,當我來到禰面前,我努力尋求禰的旨意。」大衛渴望順服神。大衛渴望找出神的旨意,也渴望順服神的旨意。
親愛的聽眾朋友,這是極其重要的。瞻仰神的榮美和求問神的旨意是基督徒生活和真正宗教的兩個重要部分。如果你只是求問神的旨意和找出神的教導是什麼,卻日復一日的悖逆神;如果你只是求問神的旨意,卻沒有瞻仰神的榮美,這只是法利賽主義和律法主義。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是嘗試瞻仰神的榮美,只擁有這美好的經驗,但你不想尋找神的旨意,並且每天順服神,這也是不行的。讓我來解釋原因吧。
想一想婚姻。幸福美滿的婚姻是一件美事,因為夫妻二人可以不時互相投入對方的懷裏。夫妻互相凝視對方的美麗。夫妻有親密的夥伴關係,但總不能常常在對方的懷裏卿卿我我。二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要上班,或履行各樣責任等。
讓我告訴你百分之九十五的婚姻是怎樣:找出如何服侍對方,以及怎樣為對方這樣做。你若想感受對方的愛,對方卻說:「嗨,你會為我做這些事嗎?」你說:「啊,不。這太過不方便了。我不喜歡這樣做。」如果你表現得自私自利,如果你沒有了解對方渴望什麼,如果你沒有日復一日的在各樣小事上服侍對方,那麼,你們的親密關係將會結束。
你明白嗎?你不可以過着自私自利的生活。你不能只是做你想做的事情,卻不去找出怎樣服侍對方,不去為對方作出犧牲,也不滿足對方的需要和渴望,卻只是期望跳上牀去凝視對方的美麗,享受一段美好時光。這是不行的!這總不會奏效!
人不是一部電腦。沒有一個登入程序,讓你只是輕輕一戳,便可得到你想要的一切東西。在一段關係裏,如果你想達至親密的程度,如果你想凝視對方的美麗,如果你想與對方在愛裏密談,你必須找出對方的心意,並照着去做。只有這樣的方法才奏效!這意味着什麼?讓我來告訴你這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都渴望瞻仰神的榮美,而且獲得我正在談到的這些經歷。我讀過一篇文章。有一個人在他臨終前寫了一封信給他的一個朋友。那人是一位牧師,他天天祈禱,終於開始真正得到突破,他開始瞻仰神的榮美。他幾乎每個星期都開始經歷這些突破。
那位牧師寫信給一個朋友,說:「幾乎每個星期,神偉大的愛都傾倒在我的心裏。神已經開啟了我的每一部分,把祂光輝的同在所散發的光芒充滿及涌進我的每一部分裏。我的內心受到觸動,我的鐵石心腸因神聖的愛和那超越一切的愛臨在而融化。」
這是什麼回事?那位牧師在聖殿裏。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他瞻仰神的榮美,而他所有的恐懼都除去了。有人說:「啊!我多麼渴望這種經歷。」很多人到教會去就是爲了尋求這種經歷。很多人嘗試尋找能給人帶來這種崇高感覺的教會,使人在崇拜中接觸到神。這是好的,但我要告訴你這一點:只是瞻仰神的榮美,卻沒有求問神的旨意,永不會奏效。你渴望瞻仰神的榮美嗎?有一個方法可以做到。
馬可福音第10章記載有一個瞎眼名叫巴底買。他知道耶穌會在某條路上經過,所以他在那裏搭起帳棚。巴底買大聲呼喊:「主啊,可憐我吧!」你渴望經歷神的榮美嗎?你渴望瞻仰神的榮美嗎?我常常引述一些偉人在日誌中所記述他們感受神大愛的經歷,你也想擁有那些經歷嗎?你渴望那種經歷嗎?你當然渴望。嗯,怎樣可以得到呢?你不是四處跑來跑去,試圖得到那種經歷。你要把你的帳棚支搭在耶穌必經之路,那條路是順服之路,你去尋找耶穌吧。
求問神的旨意是需要操練的。你讀聖經、祈禱、默想。你在教會中守主餐。這些都是內在的操練。此外,還有外在的操練。你要過簡樸的生活,而不是追求物質生活。你要過貞潔的生活,而不是放任的生活。你要寬恕,而非苦毒。你要有一顆為僕的心,而非一顆雄心勃勃和自私自利的心。這都是操練。只要你順服和求問神,便會瞻仰神的榮美。不然,你無法瞻仰神的榮美。
你渴望住在神的殿中嗎?瞻仰神的榮美需要操練,求問神的旨意也需要操練。現在讓我這樣結束今天的信息。有些人可能認為瞻仰神的榮美是一件相當奇怪的事情,他們心裏想:「嗯,這太好了。我很想擁有這樣的經歷。我怎樣做得到呢?」你要這樣做。你要在神的殿裏求問神,也要在神的殿中瞻仰神的榮美。
啊,但神的殿是什麼?約翰福音第2章記載,耶穌望着聖殿,對當時的宗教領袖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把它重建。」那些宗教領袖看着耶穌,說:「你瘋了!這殿造了四十六年,你三日內就能重建嗎?」經文告訴我們,耶穌指的是祂自己。耶穌就是那聖殿。現在讓我來解釋一下我的意思是什麼。
大衛瞻仰神的榮美。我剛纔說過,奧古斯丁說,瞻仰神的方法是領受真理,然後透過真理去仰望神。你透過真理去仰望神。聖經告訴我們,大衛在聖殿中瞻仰神的榮美,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剛纔說過,大衛大概不是真的看見神。這意味着大衛到聖殿去觀看聖殿的禮儀,並且藉此看見神的榮美。這是怎麼發生的?
是這樣的。在聖殿的禮儀中有什麼事情發生?牲畜不斷被宰殺,獻給神為祭。大衛看見耶和華的榮美,他藉着獻祭去瞻仰耶和華的榮美。那怎能發生呢?當大衛看到牲畜被宰殺,他看到神的公義和聖潔之榮美。大衛說:「神要求罪必須付上贖價。神是美善和聖潔的,祂不能對人的罪視若無睹。神不能忽視罪。神必須處理罪惡。祂是一位多麼美善的神,多麼公正的神,多麼聖潔的神。」
另一方面,當大衛看見那些祭牲時,他便看到一位憐憫的神。大衛說:「神必須處理我們的罪,使我們仍可以親近祂。神渴望赦免我們的罪。神想為我們找到一條通往祂自己那裏去的道路。」重點在這裏。既然大衛能夠透過在會幕和聖殿的敬拜,瞻仰神的榮美,那麼,我們若是透過耶穌的臉去瞻仰神,我們豈不更能看到神的榮美?
今天,當我們仰望神的時候,我們不用透過一頭被宰殺的牛去看神。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臉,祂是最充滿愛的一個人,祂為我們受死,在十架上窒息而死,在祂困難地嚥着每一口氣的時候,祂的肋骨折斷,祂的血和汗從祂的臉上流下來,祂看着我們,說:「你們所做的,你們不知道。我為你們被神離棄了。」
現在,讓我告訴你一件事。既然大衛在聖殿裏看到神是如此榮美,使他變得擁有一顆偉大的心靈,以致他能面對千軍萬馬,那麼,如果我們照着保羅所說的去做,你認為你和我可以看到神的榮美是何等的大呢?保羅說什麼?他在哥林多後書3章18節說:「我們眾人以揭去面紗的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
這是我們所仰望的。瞻仰耶穌。仰望祂。察看耶穌的作為。察看祂為你受死。瞻仰神的榮美。既然大衛所看見的榮美能使他變成一個可以面對千軍萬馬的人,那麼,你認為這將會使你變成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可以看到神的榮美是何等的大?我們將會更加能夠仰望神,說:「你是我『必不可少的那一位』。我看到你的榮美。這充滿了我,以致我再也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了。我已得着我所需要的唯一東西。」
這就是求問神的意思。你必須尋求天父。你必須藉着耶穌去瞻仰神的榮美。約翰福音1章12節說:「凡接納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如果你想得着神,如果你想得到我們正在談論的一切東西,你要知道這不是一件抽象的事情也不是一種技巧。你必須藉着耶穌到神那裏去。你要這樣瞻仰神的榮美。
親愛的弟兄姊妹,想一想這一點吧。有些人說:「這很有意思啊!事實上,這是非常令人感動的。這很有效用,但是我現在對於將會在星期四發生的事情感到十分害怕。還有四天。在未到那日之前,我要做什麼呢?」
聽着。聖經真的給予你一個解決焦慮的極佳方法。聖經說,學習瞻仰神的榮美,並在神的聖殿裏求問祂。最終,你的心裏養成一個習慣。你在神裏建立一個覆蓋全面的根基。當然,這不是一件很快便可以做到的事情。事實上,我無法給你一些方法,使你真的很快便克服你從現在到星期四所存着的一切焦慮。在書店裏的書籍可以這樣做。在雜貨店裏的雜誌也可以這樣做。
那些書刊給你一些修正行為的方法,那些書刊給你一些理性動機的小技巧去控制思想。那些書刊也教你如何轉離消極的想法,並轉向積極的思維。讓我告訴你一件事。聖經也給予你一個克服焦慮的辦法,但這不是一片膏藥,也不是一片創口貼。這是生命的更新。這是一顆新心、一個新的生活方式、一套行事為人的新方法。
我承認這是需要很長時間去培養的。這不是一個快速的解決方法,但你現在就可以開始。你也知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對嗎?你聽過這老生常談嗎?好吧,讓我們來運用它。你知不知道第一步是什麼?今天,你可以說:「神啊,我要讓你成為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那一位』。我要讓你在我生命中居首位。
我今天定意瞻仰你的榮美,並且尋求你,我不再讓其他事情佔據我的時間、精力和創造力,使我無法瞻仰你的榮美和尋求你。你是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那一位』。我丟棄其他一切與之競爭的東西。我也丟棄其他一切與之牴觸的掛慮。我拋棄其他一切東西。我只堅持瞻仰你的榮美和尋求你。我會為此擺上時間。我會這麼做。」這是第一步,去做吧!
最後,讓我讀出《要倚靠你,我們的盾牌和守衛》(We rest on Thee, our shield and our defender)這首詩歌的歌詞。大約六十年前,美國宣教士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與另外六位宣教士決定深入厄瓜多爾的森林裏,接觸那裏的一個原始部落,他們嘗試認識那個部落,與他們一同生活,學習他們的語言,並把他們的語言寫下來,教他們識字,而且給他們一本翻譯成他們的語言的聖經。
那些宣教士打算教導那裏的土人識字,並且翻譯聖經。他們知道這樣做是危險的,所以在他們接觸這些土人的前一晚,他們圍着一張桌子坐下,一起唱這首詩歌。
要倚靠你, 我們的盾牌和守衛! 我們並不獨自抵抗敵人;
主內剛強, 在你保障下平安。 要倚靠你, 奉你的名前行。
主內剛強, 在你保障下平安。 要倚靠你, 奉你的名前行。
第二天,他們全都被那些土人刺死。他們唱:「要倚靠你,主內剛強,在你保障下平安。」第二天,他們被刺死了。這豈不是失敗嗎?不。他們也歌唱:
耶穌—我們的義, 穩固的基礎, 榮耀的王子, 慈愛的君王。
如果那「一件事」是你的生活中不可妥協的,如果那「一件事」真是你所渴望的,如果那「一件事」真是你需要的,如果那「一件事」是瞻仰神的榮美,那麼,你是絕對是安全穩妥的,因為在你身上可能會發生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一枝長矛穿過你的心(這事實在已發生在那羣宣教士身上),在這種情況下,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去瞻仰耶和華的榮美。
還有另一個例子。1851年,英國宣教士艾倫.加德納(Allen Gardiner)前往南美洲,預備在那裏開展新的宣教工作,可是在途中遇到船難,到了一個非常偏遠的島嶼。他和他的同伴竭盡所能地努力活下去,希望等到有人來尋找他們,但沒有人來到。最後,他在遠離每一個人,遠離他最愛的人,遠離他的家人的一個地方死了,他是因飢渴而致死。這是十分可怕的。
當人們終於發現艾倫.加德納的屍體,他們在他的身旁找到他的一本靈修筆記本。他們打開一看,在最後一頁看到艾倫.加德納寫上了詩篇34篇10節。經文這樣說:「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但尋求耶和華的什麼好處都不缺。」在經文下面,他寫着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深被神的美善所感動了。」
咦?「我深被神的美善所感動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艾倫.加德納不是氣憤極了?為什麼他不是十分生氣?為什麼他不是十分害怕?因為他擁有「必不可少的那一位」,使他無所畏懼。你明白這是你唯一的盼望嗎?來得着這盼望吧。你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祂的榮美、在祂的殿裏求問。我們一起祈禱。
天父啊,但願每一位親愛的聽眾朋友都能夠這樣說:「我渴望一件事,就是住在你的殿中,瞻仰你的榮美,在你的殿裏求問。」天父啊,對於一些聽眾朋友來說,說這句話意味着他們要悔改歸向你。對於另一些聽眾朋友來說,說這句話意味着他們必須重新編排生活的優先順序,並察覺自己的生活像異教徒一樣。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已經成為我們那「必不可少的東西」,我們被這些東西猛力地推來推去。天父啊,求你今天藉着聖靈的大能使每一位聽眾朋友都說:「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奉主耶穌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