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問題;古代的解決方案」系列五、追尋身分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今天會研讀詩篇第8篇。我首先會讀出經文,然後帶領你們作一個簡單的禱告,預備我們的心去研讀這一篇詩篇。請聽我讀出經文:

1耶和華-我們的主啊,

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

2你因敵人的緣故,

從嬰孩和喫奶的口中,

建立了能力,

使仇敵和報仇的閉口無言。

3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

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

4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

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

5你叫他比天使

微小一點,

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

6-8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

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

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里的魚,

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

9耶和華-我們的主啊,

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這是神的話語。我們一起祈禱。

親愛的天父,求你與我們同在。這一篇詩篇是你奇妙無比和打動人心的話語,求你幫助我們明白這篇經文,不只是認識它,而是從心裏透徹地明白經文,以致經文能影響我們的思想、行為、生活和說話的方式,甚至我們整個人。奉耶穌的名祈求,阿們。

這詩篇是令人驚訝的。我們在前幾個節目裏一直查考詩篇,儘管詩篇很古老,它仍可解決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初所面對的一些重大議題。現代生活的特點莫過於追尋身分和自尊。你在書店裏所看到每本書的標題,你所觀看的電視節目,你與同事一起午膳時所聽到的,都是同一個主題。「我必須找回自己。我必須找出我是誰。我必須學會喜歡自己。」

從某個觀點看,你必須明白這是現代社會一個重大的問題。你能否想像在四百或五百年前,你若對你的朋友說:「我不知道我是誰」,會引來什麼反應?試想像在大約1550年,這樣說會引來什麼反應?「我不知道我是誰,我必須找回自己。」你的朋友會說什麼?他們會看着你,說:「你不知道你是誰?難道你沒有名字嗎?難道你沒有家庭嗎?難道你沒有職業嗎?難道你沒有國家嗎?難道你沒有宗教信仰嗎?」他們必定這麼說。

你知不知道人們為什麼沒有提出這種問題呢?讓我把原因告訴你。這不是因為個人身分的形成並沒有出現。這是必須出現的。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是誰,並且感到身分自己是寶貴和有價值的。多年來,直到現代,身分的形成實際上已經出現了。這情況已經出現了,不會再出現。

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原因就在這裏。我們擁有的不是職業,而是一連串的工作。我們擁有的不是家庭,而是一連串的生活安排。我們擁有的不是宗教,不是信仰,你知道你擁有什麼嗎?你擁有的是一系列的默想技巧,以及如何處理壓力的講座,還有你可以在書店買到教你如何克服罪疚感的小冊子。我們現在擁有的不是恆久不變的東西,而是一系列用完即棄的物品和狀況。

因此,我們對自身價值及身份不再自然形成。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尋找一個方法,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是誰。我不是說這是錯的。我是說這常會發生,但在現今這個時代,我們更可以掌管這事。事實上,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是誰。每位聽眾都正在這樣做。你是怎樣做呢?我想提出身分現今幾個有關建立自我身分和自尊的主流理論。談到這方面,我們是很實際的。

我們都很實際,但這種心態使我們在自尊這方面出差錯。你看到有關自尊的書籍或文章都是很實際的,不會思想根本理論。舉例說,我剛拿起幾本談到自尊的雜誌,它們做了一些調查,說:「減肥對你的自尊有幫助。賺得更多的錢對你的自尊也有幫助。」這些雜誌列出各樣建議。如果你想得到自尊,你就要減肥、換過一些朋友,轉換一下職業等等,但沒有人問為什麼。

沒有人問那根本的理論是什麼。沒有人說:「為什麼減肥會令你對自己的感覺更好?該是這樣的嗎?這是尋找自尊的方法嗎?這重要嗎?為什麼?」沒有人這樣問。我們只知道統計數據顯示人們減肥後感覺如何。換句話說,我們很實際;只想知道什麼方法有效。我們說:「打扮一下吧。這會令你對自己的感覺好一點。換過一些朋友吧。減肥吧!」但沒有人說:「為什麼?有什麼理論?」

我們必須明白有關建立自我身分的主流理論,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些理論在今天的世界大行其道,除非你認識這些理論,並且加以分析,否則隨便接受這些理論就像感染病毒一樣。我所認識的人或多或少都受到這些理論影響。人們不假思索便接受這些理論。

除非你認識和明白這些理論,否則你總是無法擺脫它們。如果你想擺脫這些理論,你必須理解它們。讓我們將今天的信息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這個世界所說尋找自我身分的方法;第二部分是聖經所說的方法。

第一,「我獲得什麼,我便是什麼人。」我稱之為1980年代尋找身分的方法,或維多利亞式的的方法。這種方法說的是這個方法說,最重要是使自己得到所需的東西。人人都希望得到一切。世上有很多不同的東西。有些人想得到金錢。有些人想得到賞識和地位,而不是金錢。有些人想得到別人的愛,而不是地位。但這一切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有一出美國電影《為愛還是為錢》(For Love or Money),談到這種尋找自我身分的方法。男主角認為「除非我賺到錢,否則我毫無價值。我一定要賺錢。」女主角卻希望有一個男人愛她。她只想得到愛。

在電影裏,兩人互相嘲笑。女主角嘲笑男主角,因為男主角認為只有金錢才重要,而女主角所追求的是愛。男主角也嘲笑女主角,因為女主角只想得到一個男人來確認她的身分。他們互相嘲笑,但同一個尋求自我身分的理論在他們心裏運作。他們都在出賣自己的靈魂,去得到他們認為必須擁有的東西。他們沒有貫徹一致的自我意識。他們正在做他們必須做的任何事情。他們放下自己的原則,只是爲了得到他們的東西。

他們心裏想:「我獲得什麼,我便是什麼人。我有什麼成就,我便是什麼人。我要努力工作。要爬到頂峯。」這方法可行嗎?不可行。大多數在工作中迷失了自己的人,都發覺他們失去了自己。這方法不可行,因為如果你認為事業成就、浪漫愛情,或金錢和財產能賦予你身分,你會發覺你裏面沒有貫徹一致的自我。

「身分」這個詞的意思是成為一致,在各種情況下都是一致。你怎知道自己是誰?畢竟,我在不同的情況是不同的......我在電話中與我的母親談話,聽起來肯定不會像講道時的那個人。因為我是牧師,也是兒子。那是兩個不同的角色。你不會用同一個聲調去說話。

我們有很多不同的角色,但有沒有一個相同的核心理念呢?有沒有一套承諾呢?我心裏有沒有一套核心價值觀和目標,無論我正在講道,或是跟母親談話,都總不改變的呢?這就是身分。「身分」是:「有一些關於我的東西,永遠都是一樣的。」有一個貫徹一致的核心。如果你藉着金錢、愛情或你要得到的東西來建立自己的身分,你沒有貫徹一致的核心。你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得到你的身分,這意味着你沒有相同的核心。你沒有完整的自我。你出賣自己的靈魂。你失去了自己。

此外,如果你無法得到你的身分,你會發覺根本沒有「你」。什麼也沒有,只是一片空白。你的生命若建基於別的東西,而不是建基於神,你會變得膚淺、虛假和空洞。這是不行的。第一種方法是「我擁有什麼,我便是什麼人。我獲得什麼,我便是什麼人。我有什麼成就,我便是什麼人。我的工作是什麼,我便是什麼人。」這是不可行的,因為你會發覺,你只會失去自己。

看看那些成功的家庭。當你看見那麼多成功人士都有破碎的一面,你感到驚訝。你進到那些成功的家庭中。你也看到破碎的一面。你看到有人吸毒,有人酗酒,孩子們飲食失調。這是什麼回事呢?正如德國偉大作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所說:「我已經成為一位作家,但我沒有成為一個人。」他的意思是:「我竭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我得到成就,但結果我從沒有為自己得到一個自我。」第一種方法過於以外在和人為的方式去尋找身分。

第二,「我的感覺怎樣,我便是什麼人。」如果第一種方法是維多利亞式的方法,這便是浪漫主義的方法。如果第一種方法可說是1980年代的方法,這便是1960、1970年代的方法。「我的感覺怎樣,我便是什麼人。」

這個觀點認為:「重要的不是努力工作和成就,而是與你最深刻的感受連繫起來。」順便一提,很多人從一個觀點轉到另一個觀點。很多人在1960年代接受第二個觀點,後來他們放棄第二個觀點,接受第一個觀點。有些人接受第一個觀點,但他們最終認為:「這是不可行的。我已失去了自己。」他們通常在治療之後接受第二個觀點裏。

第二個觀點說,明白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重要的。這個觀點說:「我厭倦了各人想我做的事情。我厭倦了各人對我的期望。我必須成為我自己。我必須尋找自己的身分和最渴望的東西,並且忠於自己。」目標是把行動和感覺完全結合起來。

可是,這個觀點有一個問題。這個觀點在沒有科學證據,甚至沒有任何常識證據的支持下,作了重大的假設。這個觀點假設在矛盾的感覺之下有一個基礎,使你產生一致的、基本的、穩定的、不變的渴望。你可以說,你的意識層面中有變化不定和互相對立的感覺,在這些感覺之下有一套真實的感覺、真實的渴望;只要你能找出那是什麼,並且忠於它們,你便有一個身分。這言之有理嗎?

舉例說,有一個十七歲男孩與他的母親接受電視清談節目訪問,那個男孩想進行變性手術。他的母親對此唯一的問題,也是觀眾對此唯一的問題,就是這真是那個男孩想要的嗎?畢竟,他還是非常年輕。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那個假設是,只要我們進入內心深處找出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要我們能找到那一套貫徹一致的渴望,我們便可以知道我們是誰。讓我問你一個問題。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你內心深處的感覺,比你所意識到的感覺,會少一點矛盾?你有什麼證據證明在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套真正的感覺是統一和一致的?

看看你的感覺。你說:「我想有事業。我想有家庭。我想喫冰淇淋。我想身材窈窕。」那些都是互相矛盾的感覺。我們都想得到那些東西。我們都喜愛那些東西。你說:「但在我內心深處,我真正想要的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舉例說,我跟不同的男男女女談過,他們說:「我想有事業,但我也想有家庭。」好吧,你最真實的感覺是什麼?你最真實的渴望是什麼?你歸根究柢兩樣東西都想得到。那些東西都是你想擁有的。

你是否要告訴我,如果你往內心深處推進,你最終會知道:「我應該擺脫我的家庭。我應該離婚,離開我的家人,因為我真正想要的,那真實的我,是做一個事業有成的人」?還是你應該說:「我真正需要的是辭職,找一份薪金微薄的工作,因為我真正想要的是一個家」?難道你不明白那些東西都是你想擁有的,因為你想兩樣都得到,這有什麼不對?

聖經說你有肉體與靈魂。你內心深處的感覺正在爭戰,就如意識層面的感覺在爭戰一樣。那裏沒有一種渴望是貫徹一致的。有一本書這樣說:如果你說:「我要憑感覺去指引自己的生活。我要尋找我最深刻的感受」,你知不知道這情況像什麼?就像開車時全程把腳同時踏在剎車器和加速器上,因為你的感覺只會把你撕開。」

你總不會對自我有貫徹的觀點,也總不會對自我有一致的想法。你知不知道自我是什麼意思呢?這意味着有一個身分,有相同的核心。有一些關於我的東西是永遠存在的。不管我的感覺如何改變,我一直都委身於那樣東西。不管我的角色如何改變,那樣東西總是在那裏。你認為憑感覺可以找到它嗎?這是愚蠢的想法。這是矛盾的想法。

我只想讓你知道這個觀點有什麼不對。「我並不需要外在的證明,也不在乎其他人怎麼想,我只是去做我想做的事情。」這其實是一派胡言。有些人上電視,在清談節目中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無論其他人怎麼想,我都會這樣做。」啊,真的嗎?他們在清談節目裏做什麼?他們出席清談節目,以致人們可以說:「真勇敢!真高尚!棒極了!我完全支持你。」他們千方百計尋求人們的認同。

事實上,神創造我們,不是叫我們能夠肯定自己。我們無法肯定自己。我們不可以說:「人人都以為我瘋了,但我知道自己是正常的。」這不是獲得身分的方法。這是進入精神病院的方法。在精神病院裏,很多人斷定自己是世上唯一認可自己的感受、行為、態度和性格的人。

沒有人可以肯定自己。除非在外面有人這樣說:「我喜悅你。做得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否則沒有人感到自己是好的。第一種觀點過於着重外在的成就。第二種觀點過於着重內在的感覺。第一種觀點使人變得虛假。第二種觀點使人變得膚淺。你若抱持第一種觀點,你會爲了從外面去獲得一些東西而失去自己。你若抱持第二種觀點,你會爲了從內在感受貫撤始終而失去自己。兩者都是不可行的。

詩篇第8篇所說尋找自我的方法纔是合乎聖經的,在我們討論詩篇第8篇之前,我還要指出第三種觀點。我會扼要地講述一下。這是一個新的觀點,但這是最貫徹一致的觀點。正如我剛纔所說,第一種觀點說:「我獲得什麼,我便是什麼人。」第二種觀點說:「我的感覺怎樣,我便是什麼人。」

第三種觀點說:「我說我是什麼人,我便是什麼人。」這是後現代的觀點。這是解構主義的觀點。因此,這個觀點既貫徹一致又非常可怕。從某種意義來說,這種觀點顯出了其他兩種觀點在結構上的缺點。其他兩種觀點都假設:「如果你想相信神,這是好的,但對於一個貫徹一致的自我形象來說,神是可有可無的。」其他觀點都說神是可有可無的。

這個觀點顯得貫徹一致,並說:「如果你想相信神,便有一位神,但天上沒有一位神是我們必須向祂順服的。如果這是真的,那麼,貫徹一致的自我這個說法是愚蠢的。人能夠發現自我這個說法也是愚蠢的。不要試圖去發現自我。不要試圖去尋找你自己。你創造你自己。身分是永遠找不到的。身分只是建構出來的。你說自己是什麼人,你便是什麼人。」這種觀點是著名法國哲學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提出的,現正大受歡迎。

這是一個變革。這指出第一種觀點是壓迫和世俗的。可是,這也指出第二種觀點是天真和荒謬的。讓我舉一個例子說明這種觀點既貫徹一致又非常可怕。有一篇文章指出,同性戀自豪運動是建基於第二種尋找自我的觀點,那個觀點說:「你若是同性戀者,這是因為你在你自己裏面找到一些東西。你發現自己的真正身分,你必須服從你所發現的。你必須這樣做。這是你的身分。你就是這樣的,所以你必須服從。」

你可以說,最初整個同性戀解放運動建基於那一點,但現今越來越多在同性戀運動裏的人稱這為雙性/同性戀運動。在雙性/同性戀運動裏,很多人多年來都有人告訴他們:「如果你是同性戀者,你只可以做同性戀者。」後來他們發現他們是可以有異性戀的性生活。所以他們說:「我以往是同性戀者。現在,我發現自己是雙性戀者。」但他們對於必須服從某種自我和性慾這個概念提出質疑。

這些人說:「若說我必須成為某種人,這是壓制的行為。若說我必須發現某個自我,這是壓制的行為。所有自我都是建構出來的。所有自我都是選擇得來的。我說我是誰,我便是誰。」他們在個人生活中發現性慾和自我是可以塑造的。結果,在同性戀運動中,他們追隨昔日的同性戀激進分子,說:「你不可說有一個根本的自我是我們必須服從的。你不能這樣說。這是壓制的行為。這使人失去人性。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人。你一定會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沒有一個根本的自我是你必須服從的。」

這個觀點主導了西方大城市的藝術領域。很多藝術作品對自我身分猛烈攻擊,並且說:「你可以也必會成為你所選擇要成為的人。努力工作或尋找自己的真正感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由。一個真正的人選擇成為他要成為的人,只要你說你是什麼人,你便是什麼人。」

這個觀點存在一個重大問題。這個觀點是一致的,幾乎推翻另外兩個觀點。在理性上,那兩個觀點毫無防禦之力,因為如果沒有神,如果沒有永恆的世界,如果在你裏面沒有一個本質,如果沒有規律是我們必須服從的,一切都是偶然,我們可以爲所欲爲。問題是你無法這樣生活。你不可能以一種毫無矛盾的方式去生活。

讓我給你一個好例子。抱持這種解構主義觀點的人說:「告訴人們必須以某種方式去生活,是壓制的行為。」等一等。怎樣纔是壓制?例如,凱勒牧師說:「不可姦淫」,這是壓制。這怎會變成壓制呢?這就是我。我用我的自由去選擇這麼說。我喜歡壓制人。我喜歡踐踏人。我喜歡使別人感到內疚。

根據那些人的觀點,他們沒有權去說你所做的事是錯的。那就是說有一些本質存在,有一些真理是我們必須降服的,但這個觀點背後的理念就是沒有這樣的事情。因此,只要你說:「告訴別人以某種方式行事,是壓制的行為。」你的假面具就已經揭穿了。你甚至不能用你自己一貫的方式去生活。

如果你想了解這個觀點,就要讀一讀《福柯的生死愛慾》(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這本傳記。福柯是法國其中一位解構主義者。福柯是這種觀點的主要擁護者。如果你閱讀這本傳記,你會看到這種觀點使人變得殘酷。沒有倫理道德。沒有界限。人不必忠於任何事物。人可以爲所欲爲。你預期這會使人變得殘酷,事實確是這樣。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沒有神,這是我們擁有的唯一觀點。

相反,聖經怎麼說?你明白為什麼我說不要單單看那些文章,還要注意那些理論嗎?若有人對你說:「當你減肥後,你會更好看,而且你看來更像牙膏廣告中的主角,你有更高的自尊。」為什麼呢?你按着一個理論而行。

你說:「我外表的吸引力決定了我的自身價值。」這個概念好嗎?這不是我們一直在談論的死衚衕嗎?或是你讀另一些有關自尊的文章,說你要怎樣做,要有一個徹底的改變等等……讓我們看看那些理論,那些教人增強自尊的指引背後的理論是極之不足的。

其次,聖經說什麼。聖經給我們一個完全不同的選擇。聖經說自尊不是一個心理學議題。首先,它是一個神學議題,與心理學的理論無關。這關乎你敬拜和服侍什麼。正如我們所讀到,詩篇第8篇的基本真理,就是你越是看見和察覺神的榮耀與威嚴,你越會看見和察覺你自己個人的光榮和榮譽。神的榮耀,以及個人的光榮和榮譽是息息相關的。

你越多看到神的偉大,你便越多看到人的偉大。另一方面,你越少看到神的榮耀和威嚴,或是你不相信神的榮耀和威嚴存在,你便沒有基礎去相信人有光榮和榮譽。「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

讓我告訴你神的榮耀和人的光榮如何息息相關。讓我們提出這個問題。讓我們從理論去看。正如詩篇第8篇所說,宇宙是由一位偉大而且威嚴的創造主所創造,還是偶然產生的呢?如果宇宙是由一位偉大的創造主所創造,那麼,宇宙裏的一切,包括你和我,都是一件藝術品。

如果宇宙是由一位創造主所創造的,我們便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對嗎?我們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因為我們必須尊崇這位創造我們的偉大創造主。所以,這位創造主擁有我們,我們必須遵行祂的旨意。另一方面,我們知道我們是寶貴的,是以榮耀和尊貴為冠冕。我們也知道我們是珍貴的藝術品。

另一方面,宇宙要麼是神所創造的,要麼不是。如果宇宙不是神所創造的......詩人凝望諸天。 「我觀看浩瀚的諸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這一切都是神所創造的;因此,我知道我是一件藝術品。」

另一方面,姑且說,我們觀看浩瀚的諸天,但看不到神創造了什麼,沒有創造主,一切都是出於偶然。若是這樣,你和我是一件廢物。我們沒有任何目的。我們都是出於偶然的。我們只是一堆分子碰巧以某種方式聚在一起。我們沒有任何目的,也沒有任何價值。廢物是沒有價值的。只有可供使用、有設計,而且能滿足一個目的的東西,纔有價值。「根本沒有所謂的『目的』。」

換句話說,正如第3節所說,如果你凝望諸天,並且說:「一切都是出於偶然。」若是這樣,你可以隨意過你的生活。後現代主義者是對的。沒有貫徹一致的自我。沒有本質。沒有目的。所以,你可以自由地隨你喜歡去生活,但你只是一件廢物。你沒有基礎去說有一個自我,或說你是有價值的。你無法兩者兼得。

這正是現代人想要的東西,希望兩者兼得。我讀過一本很受歡迎的書,它不是什麼鉅著,是由兩位精神病學家寫的,內容是關於共同的依賴。這是一本好書,以普羅大眾為對象。兩位作者在書中所做的,正是現代人想做的。我告訴你,詩篇第8篇指出你不可以這樣做。你不能夠這樣做。你這樣做是自取滅亡。

在這本書的第一部分,作者說共同依賴的情況出現,是因為人們對自己感到羞愧。他們覺得自己不配。作者說,人們自覺不配,因為他們感到有一位神,而且有一個規律,但他們達不到標準。這本書的第一部分說,在共同的依賴裏,傳統宗教是罪魁禍首。因此,人應該決定自己想相信什麼,不應受到傳統宗教壓逼。人決定自己想如何生活,決定自己的倫理道德價值。人自己作出決定,隨自己的心意去生活。這是書中第一部分的內容。

作者在書中第二部分指出,人們仍堅信自己一文不值,是一件廢物。突然,作者在第53頁寫道:「很多人不知道只因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自己是有價值的。我們可能曾令人失望,但我們仍然是寶貴的,因為我們還活着,而且存在世上。所以,我們本身,並且在我們裏面,都是有價值的。」

等一等。你明白作者正在做什麼嗎?「我想以昔日的方式去生活,但後來我想轉身說......」實在令人驚訝。作者以這個坐在那兒的可憐人為例,那人說:「我是一件毫無價值的廢物。」作者說:「不,你錯了。」作者把一個價值強加在他之上。他們說:「你的信念是錯的。你是寶貴的。你是美麗的。你是可愛的。你是有價值的。」

作者從哪裏得到這個想法?如果你否定有一位世人必須相信的神存在,你就沒有依據說這樣的話,也沒有依據對別人窮追不捨,說他們的想法是錯的。如果我們能以我們想用的方式去想像神,,我們也能以我們想用的方式去想像人。如果你能隨你的方式去生活,你就沒有依據說這樣的話:「我不覺得自己像垃圾」,或對待其他人像垃圾一般。你沒有任何依據。

既然神是榮耀和威嚴的,神創造了諸天,那麼,我便是一件以榮耀和尊貴為冠冕的藝術品。我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但我不能再以我所渴想的舊方式去生活。如果神沒有創造諸天,一切都是出於偶然,我就可以隨己意去生活。我可以選擇自己的身分。我可以成為我渴望成為的人,也可以構想我渴望構想的事,但我沒有基礎去說我自己或其他人是有價值和寶貴的。然而,我們沒有那信念便不能活下去。我們極之需要相信這兩位作者在那本講述共同依賴的書中所說的話。我們極之渴望相信這樣的事。

有趣之處就在這裏。那些否認聖經有關神的觀念的人,那些說他們可以按自己所渴想的舊方式去生活的人,仍是必須把真理和信心偷偷運進自己的生命裏,這真理和信心只有那些相信詩篇第8篇所說有關神的事的人才擁有。在某意義上說,他們必須從基督信仰提取信念。他們不能按自己的觀點去生活。

基督信仰給人一個完全不同的基礎。它不是一個空中樓閣。基督信仰沒有說:「因為你是有價值和寶貴的,所以你是有價值和寶貴的。」請留心地聽着。聖經說:「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

然後第6節說:「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里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這意味着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只有神才擁有。

在創世記裏,這稱為神的形象。人是按着神的形象造的。這是什麼意思?首先,有神的形象是指我們像神一樣,有理性的一面,因此,我們需要,也渴求學習和認識事物。我們是爲了得到知識而渴求知識。動物不會這樣。我們有理性的一面,所以我們渴望去學習。

第二,我們有自我意識的一面,所以我們渴望去愛和被愛。第三,我們有永恆的一面,所以我們渴求能延續下去。我們討厭死亡的概念。我們想做一些重要和恆久的事情。我們像神一樣,有永恆的一面。我們的腦海裏存着永恆的概念。我們有不朽的靈魂。第四,我們有創造力的一面,這意味着我們渴求美麗的事物。

在這一切事上,我們只是比天使微小一點。我們只是缺乏神性。我們在神之下,但高於一切受造之物。換句話說,神賜我們榮耀和尊貴為冠冕。人人都需要從心靈深處聽這個信息。這是讓人找到自我價值和貫徹一致的自我的唯一途徑。

我們需要知道有人認為我們很特別,視我們為寶貴,心裏總是想着我們。經文說神顧念我們。我們如此寶貴、如此獨特、如此尊貴,我們佔據了神的心。我的朋友布魯斯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他曾遇到一個有趣的個案。

有一間小學請布魯斯到學校應診,因為學校裏有一個七歲的男孩,一旦沒有人監督他,或視線離開他一分鐘,他便會馬上衝出課室,衝到禮堂,再衝出學校的大門,衝出停車場,以他最高的速度,盡力離開學校越遠越好......那個男孩只是不停地跑,直至老師把他帶回來。那個男孩每天都走出學校的食堂、課室、操場。當老師一離開……砰!他便衝出去了。

各人都一籌莫展。學校的老師和校長說:「我們怎麼辦?」於是他們請來這位兒童心理學家。布魯斯坐下來,跟那個男孩談話,跟每一個人談話,又與男孩的父母談話。布魯斯對老師和校長說:「我有一個想法。他下次跑出去的時候......不要追他。只是繼續做你們正在做的事……不要追他。」

猜猜有什麼事情發生?那個男孩跑出了課室門口,不見了蹤影,沒有人追他。人人都繼續做自己的事。大約十分鐘內,他回來了,以後都不再這樣做。布魯斯說:「聽着,我們都需要受人注意。我們極度渴望受人注意。如果我們不能得到人們正面的注意,我們便追求其他人負面的注意。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在別人心中。我們需要知道有人顧念我們。沒有什麼比你離開後,發覺沒有人想念你,更糟糕的了。這是深切的需要。」

談談成就。談談身分。談談價值。神心裏想着你,唯有神是最重要的。那位偉大和終極的神顧念你,除非你明白這一點,否則你總不會以你配得的尊嚴去對待自己。你是一件藝術品。藝術家怎樣看自己的作品?充滿嫉妒,也充滿傾慕。你凝望着你的作品。你對你的作品充滿鴻圖大志。你把你的心都傾注在你的作品裏。藝術品是有價值的。藝術品是寶貴的,藝術品表達了藝術家的內心世界。藝術家凝視、嚮往,並且寄望自己的作品。

神就是如此看着你。「......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你不能再以你所渴望的舊方式去生活,難道你可以嗎?唯有順服神纔可尋回你自己。唯有來到神面前纔可看見你自己。

看看第1節和第8節。神充滿威嚴,這是祂的王權。神在你的心中越是充滿威嚴,神越是偉大,神越是以王者身分與你同在,你就越明白你自己的榮耀和尊貴,以及神如何顧念你。此外,若沒有希伯來書第2章,我們難以充分理解詩篇第8篇。詩篇第8篇說我們被造是要成為偉大的受造之物。我們被造是要管理、統管和培育大地。我們被造是要成為偉大得勝的人,但有一問題出現。

如果你只是停留在詩篇第8篇,並嘗試按照詩篇第8篇自己去追尋自我身分和自我價值,你會碰到一個問題,因為你會說:「我知道我想成為這個滿有榮耀的人,這個理性、有自我意識、永恆、有創造力的人。我知道自己是棒極了。我知道我不是動物,也不是廢物,我知道我的存在不是出於偶然,可是,我還未看見自己戴上榮耀和尊貴的冠冕。我曾把事情弄得一團糟。我仍不斷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塗。人類把周遭的事物搞得亂七八糟。究竟聖經怎會說我們是偉大、榮耀、奇妙的受造之物呢?」

有趣的是,希伯來書第2章預先考慮到我們會碰到的問題。希伯來書第2章引用了詩篇第8篇,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並將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然後再讀下去,第8節說:「只是如今我們還不見萬物都服他。」

是的,我們看着自己,說:「我們是一個爛攤子,世界也是一個爛攤子。我們怎可能成為聖經所說那偉大的受造之物?」經文說:「只是如今我們還不見萬物都服他。」第9節接着說:「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他因着神的恩,為人人嚐了死味。」

經文要說的是:「看看你自己,看看我們。我們沒有戴上尊貴和榮耀的冠冕,但耶穌戴上了。」希伯來書說:「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耶穌降生世上。耶穌成為微小一點。耶穌變得像我們一樣,祂過着完美的生活,祂為我們死在十架上,你若接受耶穌,你便在耶穌裏獲得那冠冕。耶穌得了榮耀和尊貴為冠冕。耶穌是完美的人,當你接受耶穌為你的主和救主,你便在祂裏面獲得那冠冕。

經文說,如果你只是看你自己,並且說:「我知道我是一個很棒的人。神造我成為一件極佳的藝術品。」那麼,你繼續注目於自己,並且說:「但我看不見自己戴上了榮耀和尊貴的冠冕。我看不見萬物都服在我的腳下,但我看見耶穌,祂得了榮耀和尊貴為冠冕,因為祂降生世上,成為比天使微小一點,而且祂為我們嚐了死味。」你是否每天都活在這神聖意識裏?你是否對自己說出這首偉大聖詩所說的……

坦然進到神寶座前, 因我救主,我得冠冕。

你還記得嗎?「我如今在基督裏得着榮耀尊貴為冠冕。」你每天有沒有如此提醒自己?抑或你說:「天啊,沒有人跟我約會」,或說「我早就應該升職了,我的事業停滯不前」?你怎麼了?難道在基督裏的尊貴還不足夠嗎?難道你不知道嗎?難道你的心思不是充滿這種想法嗎?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顧念我們,並賜我們榮耀尊貴為冠冕。求禰幫助我們明白,我們唯有順服禰纔可以尋回自己,唯有來到禰面前纔可以看見自己。感謝禰,我們在基督裏得已着榮耀尊貴為冠冕。奉主耶穌的名祈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