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問題;古代的解決方案」系列二、追尋實質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在今次的節目中,我們仍是查考詩篇第1篇。請聽我讀出整篇經文,共有六節:

1不從惡人的計謀,

不站罪人的道路,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2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晝夜思想,

這人便為有福!

3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按時候結果子,

葉子也不枯乾。

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4惡人並不是這樣,

乃像糠秕被風吹散。

5因此,當審判的時候,惡人必站立不住;

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此。

6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

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

這是神的話語。

從1955年到1975年,美國經歷了經濟增長最快的時代。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都大為躍進,並且在那段時期裏,對許多事情都抱持極之樂觀的態度,美國人可能從此不會再出現這樣的樂觀情緒。在那二十年裏,這個國家的青少年自殺率上升了三倍。所有的社會評論員都認為這帶來深遠影響,但他們無法一致同意這其實反映了什麼意義。

我認為在所有答案中,最好的一個也許是出自其中一個孩子的口。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有一個十多歲的男孩在休斯敦(Houston)的一棵樹上吊自殺,他在樹上留下一張紙條,說:「這是在這四周唯一有根的東西。」有根是指兩方面。

一方面,「根」聽來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概念。「有根」意味着你是十分穩固的。這是指你紮根於一些東西上。這意味着你忍耐下去。這意味着你堅持下去。根使你能夠面對風暴,幫助你堅守陣地,根使你在各方面穩固和確實。根使一些東西合為一體。這就是根的作用。根有保護作用。另一方面,根限制了你的自由。根甚至使你受到規限,因為根實際上有保護、培植、滋養,並且使你穩固的作用。你看到這兩方面嗎?

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美國一位作家湯姆.沃爾夫(Tom Wolfe),在哈佛(Harvard)的畢業紀念日演說。我認為這是一篇令人難忘的演辭。沃爾夫說:「縱觀歷代以來的歷史,所有人都一直在追尋兩種自由,但是到了今天,我們也在追尋第三種自由。」

沃爾夫說:「我們一直在追尋的兩種自由,是脫離暴政,並且脫離貧乏。脫離暴政包括得到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和政治取向的自由等。至於脫離貧乏,包括得到經濟機會等方面的自由。」

湯姆.沃爾夫繼續說:「今天,我們正在尋找甚至期待前所未有的第三種自由。」他說的自由是從宗教釋放出來。他說的不是宗教信仰的自由;那是我們一直想得到的。沃爾夫說:「今天,我們期望從宗教釋放出來。」他對此的定義是這樣:從你的父母和神職人員置放在你裏面的衡量標準釋放出來,自由地去定立你自己的倫理道德,自由地去決定你自己的命運,並且自由地去決定你的屬靈實況或是你自己的本性。沃爾夫說:「以往從來沒有人如此追尋過。這是終極的自由。」

這終極的自由產生什麼結果?這終極的自由所帶來的是無根的狀態。我們的祖先說「我們有根」,他們所指的是這個意思:「這是我的國家。這是我的家庭。這是我的信仰,而我做這許多事情,是因為我有義務去做,並且承諾去做。我可能不想做這些事情。我的感覺是向這邊走,我的衝動是向那邊走。有時候,這看來不是對我最有利的,但我有根。我在這裏有一些東西,有一些承諾。」

我們已刪去那一切的元素。我們已除去那一切的東西。我們說:「我們現在是自由的。」但我們的祖先比我們更少自由,也更少失望。一棵無根的植物,充其量只是一根風滾草。一根風滾草是否比一棵橡樹更自由呢?是的,風滾草是自由得可以永遠被風吹來吹去。這就是聖經所說的無根狀態,也是我們現今這個社會無根、無質量和膚淺的狀況。親愛的聽眾朋友,你們每一個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我們必須抵抗這種情況。

在今次的節目中,我想談一談聖經怎樣論到這個情況。許多人認為我們不需要知道這事情。我希望在我們實際地分析聖經的經文時,你會開始看到你今天所面對的一些問題。你今天面對許多問題,也許你今天所面對的主要問題,是你一直被被現今的文化和社會裏那種無質量和無根的狀況深深地影響。

儘管這是現代的情況,儘管這情況在今天已變得十分猖獗,儘管湯姆.沃爾夫說這情況是前所未有的,其實許久以前這篇詩篇已對這種無根狀態的根源作出診斷,也指出了醫治的藥方。讓我們來看一看……

第一,對於無根狀態的診斷。聖經談到糠秕,說有一種生命是表面的,是膚淺和無根的,可以對人產生影響。這稱為糠秕的生命。聖經說:「惡人……乃像糠秕被風吹散。」讓我告訴你這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糠秕的生命?糠秕是指一種農作物。在那個時代,人們收割的時候,會把收集得來的穀物向上拋,讓風吹走糠秕。

穀物包含兩部分。一方面,穀物內裏有穀粒。那是生命本身,就是穀物的有機部分,它更有實質。由於它們較重,所以會掉下來。糠秕是包着穀粒的外殼,比較輕。糠秕是沒有用的,會被風吹散。

聖經談到糠秕的生命,所指的是什麼?糠秕代表一種只有外表的生命,完全在於表面和外觀的生命,是一種沒有錨的生命,在外表背後,沒有任何持久和內在的實體。糠秕的生命是指不斷被公眾輿論和潮流之風吹來吹去,也被你自己一時的衝動和感覺吹來吹去,並且被苦難和試煉之風吹來吹去,因為你沒有根。你沒有什麼可使自己不被風吹動。我知道我正在採用隱喻的方式去說明這一點,但我將會實際地討論這樣的生命。

聖經談到糠秕的生命,所描述的是什麼?有一出美國電影名叫《不道德的交易》(Indecent Proposal)。羅拔.列福(Robert Redford)得悉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elson)與黛米.摩爾(Demi Moore)過着恩愛和忠誠的婚姻生活。他懷着惡意地對他們說:「我若能與你的妻子睡一晚,我便給你一百萬美元。」這是一出深受歡迎的電影。人們去觀看,不只是因為這齣電影的主題性感。我相信這齣電影在美國的票房達一億美元,在全球的票房超過二十六億美元,是因為這齣電影表達了當代的人正在為之掙扎的一個核心和關鍵問題。

湯姆.沃爾夫所說前所未有的情況,就是指這種情況。我們的祖先已察覺到那項交易是不對的。那是一個試探,但現代的男男女女聽到那種交易。他們看那齣電影,他們正在問一個問題:「有沒有什麼事情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錯的?一百萬美元。嘿,想一想我們可以用那筆錢來做什麼!試想像一下。」有沒有什麼事情永遠都是錯的?

讓我用這種方式來說。在你裏面,有沒有任何根深蒂固的信念,無論風怎樣吹,無論是利或弊,無論感覺如何,無論情況如何,都永遠不會改變?讓我換過另一種方式來說。在你裏面,有沒有什麼東西總是在那裏?這東西總是在那裏。你裏面有沒有一些不可妥協的事情,不管人們用什麼威脅你,不管人們用什麼吸引你,也不管你的感覺是怎樣,這事情都是不可妥協的呢?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是一個根。那是一個承諾。

換句話說,在你的角色背後,在你的形象背後,有沒有什麼東西總是在你裏面的?在你的內心深處,有沒有什麼東西是恆常不變?你要問這個問題。聖經說,如果你的生命裏沒有什麼是不可妥協的,如果你的生命裏沒有承諾,沒有你永遠效忠、永遠相信、永遠堅持的事情,又或者面對着來自外在或出自內心的誘惑或威脅時,你仍然永遠會做的事情;如果你的中心沒有這東西,那麼你就是糠秕。

這就是糠秕。糠秕是沒有重心的。裏面並沒有穀粒。這是外面的一塊皮。這是一個外殼。你是一個沒有能力的形體。那是糠秕的生命。這真是一幅相當令人驚訝的圖畫。我知道很多人或多或少是這樣的,尤其是在大城市裏。讓我們繼續深入討論。這是糠秕的生命。

什麼引致糠秕的生命?聖經說,答案是不敬虔。可惜「不敬虔」這個詞沒有在這篇經文的中文譯本里出現。經文一開始便說:「不從惡人的計謀......這人便為有福!」在其他語文的聖經裏,這一句經文是如此翻譯的:「不跟從不敬虔人的計謀......這人便為有福!」

至於「惡人」這個詞……當然,惡人總是不敬虔的,但不敬虔的人並不總是惡的。「惡」是指殘暴的、卑劣的 。雖然不敬虔意味着你的靈魂的根並不在神裏面。就是這樣而已。當然,一個不敬虔的人可能不相信神,或者不知道是否有一位神,或者只是漠視神。一個不敬虔的人也可能相信神,但是他的靈魂的根,並不真的進到神裏面,讓神成為他的生命之源。一棵樹的根,一棵植物的根,進到水裏,進到礦物質裏,進到生命之源裏。

你可能泛泛地相信神,但如果神不是你的生命之源,如果你不以神的方式去作決定,如果你不是以神的標準去作決定,如果神不是你的生活中的喜樂,如果神不是你的生命之源,你的生命便沒有神,這就是不敬虔的生命。聖經說不敬虔產生糠秕的生命,這不但在於你是否相信神,也在於你的根是否在神裏面。不敬虔怎樣產生糠秕的生命呢?讓我們看一看。

首先,不敬虔是指把神拋諸腦後。不敬虔並不只是意味着你不相信神;而是指把神從你的思想中除去;你作決定時沒有求問神,而且你在感情上把神拋諸腦後。

當你摒除神的時候,首先,這產生糠秕的生命,因為這令你在理智上感到不穩固。經文說:「不跟從不敬虔的人的計謀......這人便為有福!」詩人說:「遠離不敬虔之人的計謀。」實際上,希伯來文聖經使用的便是「不敬虔」這個詞,意思是反覆不定、永不停息、焦躁不安。當你把神摒除開去的時候,你在理智上感到不穩固。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很高興地知道在過去三千年來,人們領受聖經真理,並以聖經和聖經的真理作為他們生活的基礎。從今天起,在未來的一千年裏,如果世界仍然存在的話,人們會做同樣的事,而且有很多人這樣做。如果他們能夠讀到你的日記,以及你的靈修筆記,他們會明白你所寫的,就如我們可以讀到這一、二千年來,許多屬神的人所寫下偉大的日誌和禱文,並且說:「這是我的弟兄。這是我的姊妹。」他們在理智上是穩固的。

當然,這種情況改變了。我們在新的時代、新的文化、新的區域、新的地方,都作出改變......我們去適應。我們去理解。我們向聖經提出新的問題。我們在當中看見新的東西,但在那裏是穩固的。可是,「不跟從不敬虔的人的計謀......」這是完全不同的。任何把神摒除開去的思想都是一個惡性循環。

多年前的《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裏,曾刊登一篇書評......有趣的是,差不多八十年前,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Freud)和其他心理學家,被公認為未來的潮流。如果你難以接受他們的理論,如果你不相信他們的理論,你便十分落後了。你還未受到啓發。你還沒有察覺這將會是我們去解決我們的問題的方法。過了那麼多年,《紐約時報書評》評閱另一本書,那本書評價今天大多數人都嘲笑弗洛伊德。八十年前,弗洛伊德的理論被公認為未來的潮流......現在弗洛伊德卻受人嘲笑。他被人取笑,也被人貶低。

上世紀一位在奧地利出生的作家、管理顧問兼大學教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於1993年寫了一本書,名為《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 Society),他在書中一開始就說,我們都知道資本主義正在改變。我們都知道資本主義將不會是過去的那樣。後資本主義社會將會是怎樣?他說,在過去許多年裏,任何一個聰明的人都認為自己知道答案:後資本主義社會將會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彼得.杜拉克在上世紀末說,在過去十年裏,這一切都改變了。現在,人人都知道在資本主義之後,無論出現什麼,都不會是社會主義。

重點是什麼?親愛的聽眾朋友,現今你在雜誌、報章,並各種媒體上讀到那些保證是經過反省和研究的成果,是未來的浪潮,但在五十年後,大部分這些資訊都會丟在垃圾箱裏。它們都在廢物堆中。為什麼?不敬虔之人的計謀是永不安寧的,是無根的。這是不斷改變的,如果你相信這些思想,便會使你變成糠秕。那就是這裏所說的。「不跟從不敬虔的人的計謀......這人便為有福!」讓我進一步說明一下。

第二,不敬虔令社會和個人變得不穩固。你若要明白我們現今的世界,你必須讀一讀十九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文章,他在一百多年前已察覺,對神的信仰,在西方社會裏正失去其影響力,不再令人信服,這使尼采深受困擾。他不樂意看見這種情況。在尼采所說過最富有洞察力的說話中,莫如這一句:當神在西方社會裏死去後,一切東西都似乎變得無價值和空洞。

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人們看見尼采的思想正在社會裏出現。他們看到這思想,他們也用鈴鼓把尼采的思想唱出來。他們不會說:「噢,我的天哪,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最近,我在聽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音樂,聽到祖父母們幸福地柔聲低唱,真是好極了......

你可到你想去的地方, 與你想同往的人 一同去做你想要做的事。

還記得嗎?這就是湯姆.沃爾夫所說的。這就是尼采所說的。沒有從神而來比這更高的義務了,沒有十誡是我們必須遵行的,在我們之上沒有絕對的真理,除了我們「所想要的」,沒有別的東西引導我們。

你可到你想去的地方, 與你想同往的人 一同去做你想要做的事。

我們以為這是好極了。正如尼采所說,在社會和心理兩方面,這思想都導致空洞的情況。你想看看是怎麼樣嗎?今天出現的問題之一,就是我們發覺由於人們相信這思想,越來越多人向我們欺哄行騙。越來越多人在他們的廣告裏沒有把真相告訴我們。越來越多人不向我們信守承諾。越來越多人在與我們立下契約之後毀約。

我們開始說:「這是不對的,這是不對的。」啊,是嗎?你知不知道他們正在對你做什麼?「他們正在往他們想去的方向,正在做他們想做的事情,並且他們想向任何人做這事,便照着去做。」所有研究都顯示我們開始感到我們不能相信任何人。每個人都被私利所驅使,不管他們表面說什麼,背後都不是真實的。

舉例說,美國人對於在二、三十年前,政客所告訴他們的,神職人員所告訴他們的,以及醫生所告訴他們的,都深感懷疑。醫生們,我們不再信任你們了。民意調查也是這麼說。對於大企業所告訴你的,對於廣告所告訴你的……我們認為他們都是爲着自己而說的。我們認為他們打着美好的幌子,但背後不是真實的。

在我們的文化中,空洞無物化在不斷地擴展,而我們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開始說:「嗯,我正在受人壓榨。為什麼我不去壓榨別人呢?」你的稅單告訴你,這是你今年的收入,但在稅單背後,那個數字不是真實的。廣告商所說的也並不真實......尼采說:「如果神死了,一切東西都沒有價值了。」不僅如此,不只是社會和文化方面,還有心理方面。在心理方面,有什麼事情在我們身上發生?我已經作出暗示了。

如果每樣事情都可以協商,如果你說:「嗯,我不認同我會與別人通姦,但如果給我二百萬元呢?一億元呢?試想一想我可以用這筆錢來為我的子女做什麼。試想一想我自己又可以用這筆錢來做什麼。這就是羅拔.列福在電影中所扮演那個富有的、可鄙的角色,他只是把那筆錢完全花費在他自己身上。只要我讓羅拔.列福跟我的妻子睡覺,我便可以從羅拔.列福那裏得到一億元,試想一想我可以用這筆錢來為我的家鄉做什麼大事。

試想一想我可以興建的工廠。試想一想我可以令多少人得到工作。這樣的事也不算是錯的啊!」如果在你裏面,沒有什麼事情永遠是正確的,也沒有什麼事情永遠是錯誤的;如果在你裏面,沒有什麼事情常是你所委身的;如果在那裏面,沒有你自己,那麼,你只是一張張的面孔。

你只是一連串的外表。你只是一系列的面具,「正在往你想去的地方,正在做你想做的事情,並且與你喜歡的人一同去做。」你不知道你是誰。人們也不知道他們是誰。一切都是空洞的;一切都是沒有價值的。為什麼?這是不敬虔所引致的結果。惡人像糠秕。「不敬虔的人......像糠秕被風吹散。」這是問題所在,有什麼解決辦法呢?

第二,醫治無根的藥方。我們怎樣獲得一個實質的生命呢?親愛的聽眾朋友,你們都因現代這股巨大的壓力而變得空洞和無價值,你們或多或少都受着傷害。基督徒察覺到這種情況。我們非常努力去嘗試,但我們太關注我們的表面工夫了。一間大教會也很容易落到關注它的外觀表現。

今天早上,我在大清早五時便起牀,滿身是汗,因為我掛念着要預備講章,向弟兄姊妹傳講有關空洞生命的信息,但神指出我的罪來,祂說:「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表現,擔心各樣的事情……」

你到一間教會聚會,除非你聽到美妙的詩歌,除非你感到情緒高漲,否則你下次便不再到那間教會聚會。你不斷轉到不同的教會。一切都取決於教會能否滿足你的需要。你一點都不會委身......難道你看不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嗎?

我們的生命是空洞的。這種空洞的狀態正在我們身上匍匐。這種空洞的狀態正在我們身上推進去。我們希望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們希望順流而去,但我們實在是從一間教會被吹到另一間教會,從一個倫理道德被吹到另一個倫理道德,從一段婚姻被吹到另一段婚姻,從一個性別被吹到另一個性別。一切都在改變,因為在外表背後沒有什麼是真實的。

我們怎樣獲得實質的生命呢?這是相當簡單的。一棵樹和糠秕有什麼分別?糠秕是沒有根的。樹與樹旁的東西相連。你明白嗎?樹有根,能超越樹本身,而伸延開去。因此,糠秕代表一種無根的生命,引導你的唯一東西是你裏面的衝動、感覺等等。因此,那裏沒有你,那裏什麼也沒有,只有你所「想要的」;在你之外,沒有什麼可以管束你。

那棵樹伸延往外面去。那棵樹伸延到那裏去?首先,我們從這個比喻中看到那棵樹進入耶和華的律法裏。如果你仔細看一看,這是不難看到的。第2節說:「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第3節說:「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這是非常清楚的。這種對句的修辭法,就是以樹把它的根伸進水裏,比作人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最首要去明白的事情,就是你要獲得實質的生命,你要擺脫空洞的生命,以及像「糠秕」一般的現代生活,你必須讓自己與神的真理連接起來,並且只忠於神的真理,而不是任何其他道理。上世紀納粹黨的黨魁希特勒(Hitler)是個有原則的人。但他的原則是錯誤的,所以他摧毀了自己。希特勒毀滅了世界,他也摧毀了形形色色的人,因為他選擇了一個不符合神的事實和神的真理的原則。

你必須與神的真理連接起來,纔可以獲得實質的生命。讓我來解釋原因。聖經說惟獨神擁有榮耀。在教會崇拜程序裏,開始部分表明了惟獨神擁有榮耀。「榮耀」這個詞在希伯來文是指重量,聖經說,由於神是無始無終,所以惟獨神是恆久不變。惟獨神有實質。惟獨神永遠長存。惟獨神是可靠的。惟獨神是重要的。神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短暫的。其他一切都是轉瞬即逝的。其他一切正在消逝。在某程度上,除了與神連接外,其他一切都是短暫的。

當你歸榮耀給神,唯有當你歸榮耀給神,你纔得到價值、實質和事實。讓我指出其實際意義吧。神藉着聖經向我們啟示祂的律法,並不是要我們瞎忙一場。神的律法實在彰顯了神的心,以及神按着自己的形象所創造的實況。這顯出神的榮耀。

只要你順服神的律法,你便變得真實了。你被世事纏繞,你越是不順服神的律法,你越變得不真實,你也必須活在一個更虛幻的生活中。你會變得更加短暫、更加轉瞬即逝、更加像幽靈般。讓我告訴你如何實際應用這真理吧。

你為什麼要撒謊?你知道你為什麼說謊。你是爲了硬撐場面而說謊。當你說出一件不真實的事情時,這就是一個謊言,你希望藉此確保自己看來還不錯,使你保住你的工作,使你賺一些錢,使你心儀的對象跟你約會......每當你爲了看來好一點而決定「我要說謊」的時候,你正在做的,就是爲了那外表、那糠秕、那外殼而否定你裏面的東西、那穀粒和那實況。每次當你爲着硬撐場面而說謊的時候,你是在挖空自己。難道你看不見你正在做什麼?你漸漸成為一個外殼。

讓我舉另一個例子來說明。每當你在婚姻以外發生性關係,每當你因為想得到美好的感覺而發生不當的性關係,你正在追隨那些感覺,追隨那種要得到滿足的渴望,卻不是按着神的心意爲了表達對婚姻永久的承諾而發生性關係,那麼,你正在挖空自己。

人們說:「嗯,我只想同居,但我不想結婚。」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他們是說:「我不想變得容易受傷害。我不會作出任何承諾,我有權得到快樂,但不用作出任何承諾。我不會作出其他承諾,我有權去做任何使我感到快樂的事,但不用信守任何承諾。」你只是不想變得容易受傷害。換句話說:「我不會作出任何承諾,但事實上,我不應該使自己委身於任何東西。」你正在挖空自己。

你斷定自己所知道的比神更多…...許多年前,美國一個校園的激進分子自首。那個自首的女子曾參與在波士頓一家銀行的劫案,當時有一名警察被殺,那名警察是九個孩子的父親。那個女子自首,這是令人驚詫的事。她說:「那時候,我以為這是唯一的方法,去為窮人和那些受欺壓的人做一些事情......」那個女子其實是說,她試圖搶劫銀行,是因為她想劫富濟貧。

聖經說:「不可偷盜。」這誡命早已記載在聖經裏。這誡命背後有一種實質意義。在此背後有一個事實。你不能決意繞過神的其中一條誡命而行,你也不能繞過耶和華的律法而行。你不能那樣做。當你違反神的誡命時,神的誡命會使你粉碎,不是因為那些誡命是卑劣刻薄或是反覆無常的,而是因為它們是真實的情況。你正在嘗試開車穿過一堵沒有門的牆。

當時的報章說,當那個警察在該宗銀行搶劫案被殺時,正值校園的激進主義的高峯期,那個警察的大兒子在上大學。在他的父親被殺害之後不久......試想像一下......他看到在他的大學校園裏出現的傳單,興奮地講述那件事,並說:「豬已死了。」所說的就是他的父親。

在美國,那些還記得自己曾說過像那樣的話的人,要爲着他們曾那樣想過或那樣說過,而絕對感到尷尬,絕對感到羞愧。可是,你知不知道他們有什麼感覺?我們都生活在無價值的狀態裏。由於我們以為自己的想法比神的律法更聰明,所以我們一直被這樣的想法迷惑,像那樣被吹來吹去。

如果我們認為對與錯只是取決於我們當時的感覺如何,或是最新的輿論如何,那麼,我們今天仍然是無價值的,我們仍然是無根的。你明白嗎?只有神纔是真實的。只要你順服神,你便變成真實的了。只要你悖逆神,你便變為糠秕了。你變得不真實。你正在挖空自己。

最後,只把聖經當作一本規則手冊是不夠的,你說:「好吧,聖經是一本規則手冊。我打算把它拿出來,我要開始按照十誡去生活。我要開始按照登山寶訓去生活,然後,我將會開始成為一個更真實的人。我將會開始成為一個有原則的人。我將會開始成為一個有信念的人。我將會開始知道我是誰。我將會開始生出根來。」這還是不夠的。

這並不全面,因為這裏的比喻是:當樹把它的根伸延進真理裏,真理實際上把這棵樹變成一個充滿生氣的有機體。聖經正嘗試讓你明白,你不能只是遵守一些抽象的原則。你不但要服從聖經,你還要藉着神的話語重生。

彼得前書1章23節說:「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着神活潑常存的道。」你不能只是以一個抽象的方式去接受神的話語和聖經真理,你不能只是以一個抽象的方式去遵從神的話語,你要藉着重生去領受神的話語。這是聖經所說的。

在《虛榮的野火》(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這本書裏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拉里.克雷默(Larry Kramer)是一位律師。他很年輕,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Columbia Law School)。當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時候,他有一個原則。他有一個理想。克雷默說:「我要使我的生命有價值。」後來他在紐約市工作,當一位辯護律師。

有一天,克雷默沿着紐約市的豪華大街派克大道(Park Avenue)走,他遇到一個同學,那個同學與他在同一年畢業。他的同學剛巧從派克大道的一座公寓出來,提着一個價值近一萬元的手提箱,登上了一輛有司機的汽車,打算上班去。那個同學月薪二、三十萬元。克雷默卻賺不到什麼錢,也沒有什麼名譽,只是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忽然間,那個抽象的原則完全被侵蝕和萎縮了。克雷默突然說:「我要得到我的一切。我沒有賺什麼錢。我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我要去賺大錢。我要賣光我的學識。我要這樣做。」

《虛榮的野火》的作者湯姆.沃爾夫(Tom Wolfe)其實是說,這表明抽象的原則不足以克服內心的感覺。這是對的。聖經說,只是說「誠實為上策」是不夠的。不,你必須領受神的真理,使你藉着這真理成為一個新造的人。

你知不知道如何可以做到?你必須在正確的一端抓住聖經的真理。人們常說抓住棒子錯誤的一端,意思是弄錯了。你必須抓住棒子正確的一端,而那正確的一端就是耶穌基督為你所做的一切。敬虔的人像一棵樹。一棵樹不是自己栽種出來的。一棵樹必須由人去種植的。

你不會使自己成為基督徒。當你接受耶穌為你所做的一切,你便成為基督徒。耶穌為你做了什麼?耶穌離開天上,降生成為一個嬰孩。但不只是這樣。耶穌過着完美的生活——完美之人的生活,有完全的憐憫、完全的公義、完全的順服。但不只是這樣。耶穌在那個可怕的山上受死,承擔你的刑罰。

耶穌為什麼做那一切事情?耶穌代替你的位置,祂活出你本該活出的生命,並且付上你本該償還的債項。你察覺到你永遠無法透過抽象的方式去接受神的原則,把這些原則塞進腦海裏而與神和好;當你察覺到耶穌已為你成就一切事情,你得到安息,而且接受耶穌為你的救主,真理便進來你生命,使你成為一個充滿生氣的有機體。

詩人不是說:「敬虔的人像一棵高大的松樹,惡人卻有點兒像一棵小小的山茱萸樹。」詩篇沒有這樣說。詩篇說敬虔的人像一棵樹,不敬虔的人像糠秕。敬虔和不敬虔的人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於敬虔的人是一個更好的人,而是在於兩者本性上的分別。敬虔的人已被栽種了。敬虔的人已獲賜一個新的本性。

親愛的聽眾朋友,試想想這一點。你們有些人極之渴望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多麼害怕,你們害怕自己變得不重要,害怕沒有人注意自己,害怕自己變得無關緊要。許多人因沒有沐浴在愛河中而感到不快樂。有些人因事業不是一帆風順而感到不快樂,你們覺得自己無關緊要,沒有人注意你們,彷彿你們毫不重要,你們因此感到不快樂。你們不希望人們察覺到你們為此感到心煩意亂,但你們不願為此尋找輔導員的幫助。這不是那麼的不正常啊!

聖經說,你渴求榮耀。你是爲着神的榮耀而被造的。這就是獲得這榮耀的唯一途徑。福音有一吊詭之處:你終於來到神面前,說:「主啊,你的旨意比我的心意重要得多。主啊,我要為你的榮耀而活,而不是為我自己的榮耀而活。主啊,你比我重要得多。你的旨意和你的話語,比我的感覺和我的需要更加重要。」當你對神說「禰比我重要得多」的時候,這帶來出乎意料的結果,就是你開始重視那唯一值得受重視的神,並且你蒙神所愛,唯有神擁有永恆和堅定不移的愛。

神對你說:「天地可能會廢去,但我對你的愛永不會廢去。」這就是榮耀。神正在對你說:「諸天、大地、羣山......與你相比,它們都不算得什麼。它們是短暫的、轉瞬即逝,它們像鬼魂般。與我對你的愛相比,它們像一個神話。」這就是榮耀,不是喝采。很多人涌到大城市,希望在某個行業裏大展鴻圖。這不是爲了榮耀而做的。有些人到大城市物色對象結婚。這不是爲了榮耀而做的。

唯有這是實在的:「天地要廢去,但我對你的愛永不廢去。」你想過着糠秕的生活嗎?你想被風吹來吹去嗎?你想被吹散嗎?抑或你想成為一棵樹?親愛的弟兄姊妹,你內裏有沒有真實的一面,你是否表裏一致呢?你向其他人所展示的你是真正的你嗎?你在神裏面得榮耀嗎?你讓神成為你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嗎?你是否這樣做?這就是在神裏面榮耀祂的意思。

你越是在神裏面榮耀祂,你越是把神放在你的工作裏的首位,你越是把神放在你的愛情生活裏的首位,你越是把神放在你的性生活裏的首位,你越是把神放在你的財產裏的首位,你越是把神放在你的思想生活和知性生活裏的首位,你越是把榮耀歸給神,你越是使神比其他什麼東西都重要,你自己便越在真實和穩固中成長。你是否像一棵樹呢?你的生命像一棵樹,還是像糠秕呢? 約書亞記24章15節說:「......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我們一起祈禱。

親愛的天父,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去思考這些重要的比喻,並且藉此領會這些重大的事實時,求禰向我們顯明,過着有信念的生活、有根的生活、穩固的生活和實質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意思。求禰幫助我們,讓我們遠離空洞、無價值的生活,而是「滿有堅固的喜樂和永久的財寶,那除了錫安的兒女,沒有一個知道」。感謝禰賜下這真理。求你幫助我們領受這真理。奉主耶穌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