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 麥基洗德與耶穌相似
李文耀

經文:希伯來書七1-14

1這麥基洗德就是撒冷王,是至高神的祭司。他在亞伯拉罕打敗諸王回來的時候迎接他,並給他祝福。2亞伯拉罕也將自己所得來的一切,取十分之一給他。他頭一個名字翻譯出來是「公義的王」,他又名「撒冷王」,是和平王的意思。3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是與神的兒子相似,他永遠作祭司。

4你們想一想,這個人多麼偉大啊!連先祖亞伯拉罕都拿戰利品的十分之一給他。5那得祭司職分的利未子孫,奉命照例向百姓取十分之一,這百姓是自己的弟兄,雖是從亞伯拉罕親身生的,還是照例取十分之一。6惟獨麥基洗德那不與他們同族譜的,從亞伯拉罕收取了十分之一,並且給蒙應許的亞伯拉罕祝福。7向來位分大的給位分小的祝福,這是無可爭議的。8在這事上,一方面,收取十分之一的都是必死的人;另一方面,收取十分之一的卻是那位被證實是活着的。9我們可以說,那接受十分之一的利未也是藉着亞伯拉罕納了十分之一,10因為麥基洗德迎接亞伯拉罕的時候,利未還在他先祖的身體裏面。

11那麼,如果百姓藉着利未人的祭司職任能達到完全—因為百姓是在這職分下領受律法的—為甚麼還需要按照麥基洗德的體系另外興起一位祭司,而不按照亞倫的體系呢?12既然祭司的職分已更改,律法也需要更改。13因為這些話所指的人本屬別的支派,那支派裏從來沒有一人在祭壇前事奉的。14很明顯地,我們的主是從猶大出來的;但關於這支派,摩西並沒有提到祭司。

這一章開始,希伯來書的作者開始進入核心的講論裏,解釋上帝的兒子耶穌如何按着麥基洗德的體系、等次或性質成了永遠的大祭司。這個話題其實在五6已開始了,不過要到現在才正式進入討論之內。耶穌基督怎可能成了永遠的大祭司,並且是按照麥基洗德的體系或性質呢?究竟麥基洗德是誰?

關於麥基洗德的事蹟,聖經就只有一段文字談及,記載在創十四17-24。麥基洗德是撒冷(Salem)這個地方的一個王,同時也是一個祭司。學者相信這個「撒冷」就是日後大家所熟悉的耶路撒冷。麥基洗德是這裏的一個王,名字有公義的王(按「麥基洗德」翻譯出來)及和平的王(按「撒冷王」翻譯出來)的意思。單從名字來看,這個人與上帝的兒子耶穌一樣也使用公義與和平的法則去管治人民(來一9十三20),只是後者的權柄比前者覆蓋的範圍大得多。其次,作者指出兩者之間在「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方面有相似之處。這裏當然不是說麥基洗德與耶穌同樣沒有親生的父母及先祖的追溯,乃是指出麥基洗德與上帝的兒子一樣,其祭司的身份並不是按照人間的出生、族譜、制度或傳統來定奪,因為聖經對麥基洗德的出生就沒有記錄。既然遠在上帝向摩西頒佈律法之前,祭司已存在並且不一定按照人的出生作決定,於是作者可以憑着這一點指出上帝的兒子耶穌被宣稱為大祭司在理論上並無不妥。

不過,讀者也會提出質疑:此人雖然是一個祭司,但不一定被以色列人認受。舊約就有許多服侍外邦偶像和鬼神的祭司被上帝的僕人斥責。是以,希伯來書的作者進一步指出就是亞伯拉罕也承認麥基洗德的祭司身份和地位,若不是,亞伯拉罕也不會拿戰利品的十分之一給他。在作者眼中,「十一奉獻」這個行動說明了奉獻者與收取者之間有弟兄一般的關係(來七5);其次,麥基洗德在收取十分之一的時候作出了一個祝福的行動,顯出這個人真是至高上帝的代表(若不是,亞伯拉罕又怎會領受從他而來的祝福?),並且位分比亞伯拉罕大(向來位分大的給位分小的祝福,來七7)。通過亞伯拉罕的行動,作者看出麥基洗德作為至高上帝的祭司這個身份是堅實的,甚至可說利未人也是通過亞伯拉罕的身體向麥基洗德納了十分之一(來七9-10)。這個說法之所以成立,因為古代有「集體位格」(corporate person)的觀念,以致一個人可被視為整體的代表,於是一個人犯罪,眾人都要受罰;亞當一人犯罪,眾人都要死了(羅五15)。按照這個看法,即使利未人還未出現,也通過了先祖亞伯拉罕的身體向麥基洗德繳納十分之一。言下之意是,麥基洗德的祭司職任比日後纔出現的利未祭司制度更古老、更超越。

既然在頒佈律法之後已有一個按人的出生為擔當祭司職分的規矩,為什麼上帝現在要再立一位跟從另一個體系、性質的大祭司出來呢?關於這個問題,希伯來書的作者是接受了上帝的兒子耶穌既成為大祭司的事實或結果,倒過來指出利未人的祭司職任並不完全(來七11)。假如這個制度是完全的,又有何必要按照麥基洗德的體系、性質另外興起一位祭司呢?上帝的兒子降生到這個世上,足以證明舊的祭司制度是不完全的,道成肉身不單完善了整個祭司的制度,更加改變了律法的規定、要求。是以,摩西的律法也不過是暫時的安排,直到大祭司耶穌基督的來臨,一切都被更新轉化了。

思想:

耶穌與麥基洗德有哪些相似之處?麥基洗德有何重要之處?為什麼希伯來書的作者可以用創十四17-24這一段甚為簡短的經文來支持他的立論?耶穌基督的降生更改了律法的要求及完善了整個祭司的制度,這個論點對我們有何提醒和勉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