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煉中得榮耀(二)」系列之八、洗禮與復活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繼續探討「試煉中得榮耀」系列的第二部分。今天的題目是「洗禮與復活」。

今天我們研讀彼得前書3章18至22節。我們連續在多個節目中研讀一卷聖經書卷,以這種方式來研讀聖經有好處,也有壞處。其好處和壞處是,如果牧者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選擇講道經文,我們總不會聽到牧者宣講這段經文。這對我來說是壞處,因爲我也不會選擇這段經文的。

當我們研讀一卷書,會讀到這段經文。我在講道中講解這段經文,因爲講解這段經文跟攀山者登上珠穆朗瑪峯一樣,因爲山峯就在那裏,所以要登上山峯。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都是有益的,但不是所有經文都同樣易於應用。無論如何,讓我們來看這段經文吧。請聽我讀出彼得前書3章18至22節。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認爲這段經文是聖經中最美妙又最晦澀的經文。

  1. 因基督也曾一次爲罪受苦(有古卷作:受死),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爲要引我們到神面前。按着肉體說,他被治死;按着靈性說,他復活了。
  2. 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裏的靈聽,
  3. 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
  4. 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着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
  5. 耶穌已經進入天堂,在神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他。

這是神的話語。

首先,我們要退後一步,提醒自己這段經文的處境。彼得正在寫信給一羣特定的讀者,他想要在整封書信中指出一些特定的主題。除非我們不時退後一步,想一想彼得在這卷書信的基本教導,否則我們不知道如何真正理解這段經文,因爲彼得所說的話都是要指出這個基本主題。我們來看看這個基本主題,以及彼得要傳遞什麼基本信息。讓我們看看經文的處境。

接着,我們會看看經文中最難理解的部分,就是論到洗禮的部分。然後,我們看看最清晰和容易理解的部分,就是論到復活的部分。我們會看經文的處境、洗禮和復活。

第一,經文的處境。我們也許忘記了這卷書的處境,因此讓我們來重溫一下吧。我們在多個節目之前看過經文的處境,彼得正在寫信給一羣遭遇患難的人,以及一羣將要遭遇大患難的人,他們所受的患難遠超過我們大多數人所受的。這些人受逼迫。他們因信仰的緣故而遭掠奪,也有許多人要面對死亡,因此彼得寫信勉勵他們。他的寫作目的是讓讀者知道基督所經歷的境況如何在我們的生命中重現。

彼得在1章11節說福音「……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這是他對福音的總結。彼得說基督所經歷的境況可能在我們的生命中重現。這也是這卷書和這段經文要表明的教訓。作基督徒的榮耀和獨特之處是從苦難通往榮耀。讓我從三方面來說明。基督徒生活的偉大和獨特之處,並不是我們可以逃避患難,而是我們裏面有力量可以利用患難使我們變得更了不起。

基督信仰的榮耀和獨特之處,並不是基督徒可以逃避患難,而是我們裏面有力量可以利用患難使我們變得更了不起。讓我更直截了當的表達出來,但說的是同樣的概念。基督信仰告訴我們,基督徒裏面有力量讓他們縱使失敗和遭遇患難仍然能夠成長。不但如此,也讓他們藉着失敗和遭遇患難而成長。或者讓我以另一個更直截了當的方式來說明。基督徒裏面有力量讓他們透過失敗而成功。

我們思想一下這一點。彼得在彼得前書第1章論到福音。福音是一種動力。若沒有福音,你只有一個毫無生氣的標準作爲依據。人人都必須有依據。什麼依據?羅馬書2章論到這個依據。人人都有些標準作爲認可和不認可的依據。我不會詳細解釋羅馬書第2章,但無論是心理上或神學上這都是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有些依據去決定是否認可身邊的人和自己,否則我們無法運作。你必須要有些標準作爲認可和不認可的依據。

聖經告訴我們,福音是一種動力。如果你的生命中沒有福音,你只能以一些抽象、毫無生氣的標準作爲依據。人人都有些標準作爲認可和不認可的依據。如果你有一套標準(也許是你自己選擇的標準,也許是你從另一種宗教所學到的,也許是從心理學或哲學而來的),不管那是什麼標準,一旦你有了一套標準,它便把你的生命分成兩部分︰成功和失敗。成功是所有的成功,失敗是所有的失敗。

要麼你能夠達到標準,你便有被認可的依據,這意味着你取得成功;要麼你無法達到標準,你沒有被認可的依據,這意味着你失敗了。承認自己未達到標準,實際上是承認你被認可的依據已摧毀了。福音不是一套毫無生氣的標準。福音是一種力量。福音中有一套標準,一個強而有力的標準。福音的標準就是你渴望討神喜悅。你渴望取悅那位拯救你的主,因此神的旨意就是我們要遵循的命令。那是一個標準。

然而,福音不只是一套標準。福音中有一套標準。這套標準充滿動力和確據。那確據就是:對相信耶穌的人來說,因耶穌基督的作爲和受死,神律法的標準在法律上已經成全了。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意味着如果福音不是你的依據,悔改只叫你步向死亡。悔改和承認自己失敗,其實是承認自己根本沒有被認可的依據。這是承認自己的依據已摧毀了。

若沒有福音,悔改只叫人步向死亡。若接受了福音,悔改便叫人得生命,因爲如果你只有一套標準,悔改實際上是承認你被認可的依據已摧毀了。若接受了福音,悔改實際上認清自己的依據,更新你的依據。讓我來解釋原因,以及其運作方式。你是基督徒,如果你基本上一直在做你想做的事情,一直努力達到你的目標。你以什麼作爲標準?

你以神的旨意、神的律法作爲標準。你認爲情況應該是這樣的。無論你是否察覺到以下的情況(我可以告訴你,這是我多年來在自己的生命中所察覺到的心理實況),當事事順利的時候,你以爲自己的生命有依據,神的恩典就是你被認可的依據,但事實並非如此。你一直透過表現來達到自己的標準,從而得着喜樂和信心。

你看,你不是以神的偉大作爲依據;你感到自己蒙神接納,你也接納自己(你可以仰望神,也能夠面對自己),並不是因着神的偉大。你的生命以舊有的基礎作爲依據。唯有當你遭遇失敗的時候,你纔開始意識到這情況。當你開始悔改時,你突然意識到這情況,你對自己說:「等一會兒。爲什麼神一直幫助我?爲什麼神一直垂聽我的禱告?這從來都不是以我的表現作爲依據,也並不取決於我是否達到標準,而是因着神的恩典。

當你遭遇失敗的時候,若沒有福音,悔改總是意味着你被認可的依據摧毀了。若接受了福音,悔改意味着取得被認可的依據。這讓你回到恩典裏。你說:「是恩典!是恩典一直眷顧着我。我蒙接納不是因爲我在這個星期的表現如何。」因此,正如彼得所說,基督徒透過受苦而得榮耀。基督徒透過失敗邁向成功。

換句話說,基督徒是與衆不同的。成爲基督徒是什麼意思?什麼使基督徒與衆不同呢?當你成爲基督徒,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使你變得與衆不同?律法主義者有一種幻覺,自由主義者也有一種幻覺,但基督徒明白實況。律法主義者的幻覺是:「一旦你成爲基督徒,你的生命便穩妥。一旦你成爲基督徒,你便不會出現道德問題。一旦你成爲基督徒,你便事事順利。」這是律法主義者的幻覺。

自由主義者也有幻覺,他們說:「現在,你成爲基督徒,你的生活與其他人無異。你跟其他人一樣,但你已經蒙神赦免。你完全蒙赦免。律法主義者的幻覺是:「你不再面對任何問題。」自由主義者的幻覺是:「你是一個蒙赦免的罪人。」但基督徒明白實況:「你是一個悔改的人。你不是一個已蒙神赦免、但仍然持守舊有生活方式的罪人,也不是一個從此不會失敗的道德典範。」

相反,彼得說你在面對失敗時懷着喜樂的心去悔改;你在患難中有喜樂,失敗和患難讓你重新察看自己的依據。對於這一點,清教徒的看法很清晰。清教徒說:「你怎知道自己以什麼作爲依據呢?你怎知道自己是否以福音作爲真正的依據呢?」答案相當簡單。如果你以福音作爲依據,當你面對失敗和悔改的時候,你與神更加親近。可是,如果你以其他標準作爲依據,悔改總會使你感到忿怒、憂慮和苦毒。

清教徒以另一種方式說明這一點。當你面對患難和困境時,如果你以福音作爲依據,你會發現自己更體會神的恩典。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是以一些毫無生氣的標準(如道德表現)作爲依據,當你面對患難時,你只會變得苦毒,你對神說:「我一直都很虔誠,但這對我有什麼好處呢?你給我帶來什麼好處呢?」經文要告訴我們,受苦帶來榮耀。基督徒裏面有力量使他們能夠透過失敗和患難去成長,遠離罪惡。

這就是彼得要表明的意思。如果你不明白這一點,你就無法明白書中的其他教訓,尤其是這段經文。現在,讓我們看看最難理解的部分和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首先是最難理解的部分。事實上,當你明白經文的處境,最難理解的部分便言之有理。第19至20節是最難理解的部分,經文說:耶穌「……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裏的靈聽,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讓我來引述偉大的解經家馬丁‧路德的話:「這是一段很奇妙的經文,卻是新約聖經中最晦澀的經文,因此我也不確定彼得要表達的意思。」馬丁‧路德說:「這是一段很奇妙的經文,卻是新約聖經中最晦澀的經文,因此我也不確定彼得要表達的意思。」

事實上,馬丁‧路德對這段經文並不是茫無頭緒的,我自己也有一些見解。我發現多年來解經家們對這段經文基本上只有兩個不同的解釋。第一,耶穌死後被安放在墳墓裏。在某處有監獄囚禁了一些靈。那是從前在挪亞時代不信從挪亞的勸告、死於洪水的人之靈。創世記第9章記載了這故事。當耶穌被安放在墳墓裏,還未復活的時候,祂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裏的靈聽。

這個解釋存在各種問題。聖經中沒有其他經文提到類似的事。我發現以下的問題。如果解經家們說:「所有在耶穌降世之前死去的人的靈都被關在陰間,耶穌去傳福音給他們,使他們有機會聽聞福音。」這樣的解釋似乎較爲合理。但他們不是這麼說。他們說有某個特定的羣體之靈被囚禁在監獄裏。

解經家說有一羣挪亞時代的人之靈被囚禁在監獄裏,耶穌去傳道給他們聽。這個解釋並不合理。爲什麼?聖經中沒有其他經文提及這事。我們必須小心謹慎。我們知道聖經是我們的標準,而且聖經是整全的,所以我們不可以斷章取義,也不可以任意選擇我們想要相信的教訓,那些我們認爲是必然的教訓應該不止一次在聖經中被提及。

換句話說,我們要確保那些教訓在聖經中多次被提及,是無庸置疑的,而且不是建基於一小段含意隱晦的經文。因此,有人說:「這裏的意思只是說耶穌到地獄傳道給那些在地獄裏的靈,讓他們知道祂已經得勝了。」「傳道」這個詞是指傳好消息。這個理解也不合理。說耶穌到地獄向那裏的靈表達這信息並不合理。不但如此,這段經文並沒有提到這事發生在耶穌死後和復活之前。

此外,還有另一個解釋,這個解釋較爲可取。這個解釋最先是由羅馬帝國末期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所提出的。聽眾朋友若對這方面感興趣,可以看看美國著名神學家韋恩‧古德恩(Wayne Grudem)的彼得前書註釋。韋恩‧古德恩說這段經文難以翻譯,他認爲經文應該這樣翻譯:「耶穌去傳道給那些從前不信從、如今在監獄裏的靈。」奧古斯丁和韋恩‧古德恩都認爲,經文其實是說耶穌在那些人不信從的時候傳道給他們。

耶穌在那些人不信從的時候傳道給他們,不是他們不信從之後。換句話說,耶穌傳道給那些從前不信從、如今在監獄裏的靈。耶穌如何做到呢?相當簡單。保羅在以弗所書2章17節對以弗所書的信徒說:「﹝基督﹞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我們知道基督從沒有到過以弗所。保羅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他的意思是基督藉着人去傳道。這可能是指耶穌藉着挪亞傳道給他們。

事實上,彼得後書2章5節說挪亞是「傳義道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彼得這麼說,因爲他要指出挪亞。爲什麼他要指出挪亞呢?讓我來解釋原因。經文說:「……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着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我可以肯定這是彼得要表達的意思。留意「藉着」這個詞。挪亞是藉着水得救的。

第二部分論到洗禮。「藉着」這個詞的希臘文(dia)有兩個含意:「透過」和「從」。這個字可解作「從」:從水中被救出來;也可解作「透過」:透過水得救。到底是哪個含意呢?因爲經文提到方舟,所以兩個含意都適用。挪亞一家進入方舟,從水中得拯救,但因爲他們在方舟裏,所以水事實上也拯救了他們。其餘的人被水淹沒,沉在水底,但因爲挪亞一家進入了方舟,他們藉着水從水中得拯救。

你明白彼得要表明什麼嗎?彼得是說當世上的患難如大洪水般襲擊你,你要信從基督,進到祂那裏。不要像那些不信從的人。要像挪亞一樣。這是什麼意思呢?相當簡單。讓我來舉例說明。舉例說,你常常受試探對一位同事充滿怨恨和苦毒。聖經說:「要饒恕人。」你明白饒恕是什麼意思,但實在很難做到。

洪水涌至。你怎麼辦呢?你會被洪水淹沒嗎?如果你心裏充滿怨恨和苦毒,如果你冷酷無情、頑梗悖逆,患難必把你摧毀。患難使你變得殘缺不堪。患難使你充滿病態。你變得更剛硬、更冷漠。你也可以像挪亞那樣順服。你進到基督裏。你發現你每天要到神那裏去,讓你可以面對患難,使你心裏不再充滿苦毒。雖然這似乎是很難的事,但當你跨過了,你會發現那本可以將你淹沒的洪水拯救了你。它把你提升了。

基督徒生命的榮耀和獨特之處,並不是基督徒可以逃避如洪水般的患難,而是我們裏面有力量可以利用患難使我們變得了不起。然後,彼得進一步指如何可以做到。他說:「如何可以進到基督裏呢?是藉着洗禮。這是另一節難解的經文。很多人說:「經文說洗禮拯救我們,不是嗎?」因此,天主教和異端教派如「基督教會」都說:「除非你受洗,否則你無法得救。你看到嗎?挪亞藉着洗禮得救。你也藉着洗禮得救。

這說法並不合理,不但有違整本聖經的處境,也不符合這段經文的處境。首先,看看整本聖經的處境,保羅不厭其煩地說:「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又說:「人稱義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彼得、保羅和約翰提出因信稱義這偉大教義,難道你認爲他們會說:「嗯,有一個例外的情況。你不但藉着信心得救,也要做一件事。只是一件事,就是受洗。此外,沒有其他要求」?這說法根本不合理。

此外,請仔細看看經文。彼得要確保我們不會這樣誤解經文。我知道很多教會都說信徒必須受洗才得救,但彼得在3章21節說:「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着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彼得要說的是:「我不是指水所作在形體上的事,不是指灑在你身上的水,也不是指水除掉肉體的污穢。是你受洗時所作的事拯救了你,就是向神許願要常存無虧的良心。」這句話非常重要。當你受洗時,拯救你的不是灑在你身上的水,而是向神所許的願。

經文說:「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這是指向神許願,這個字的希臘文解作誓約。但這誓約是源於無虧的良心。你聽聞福音,你知道自己罪得赦免。因爲你已蒙赦免,所以你向神立誓。你立誓不是爲了使自己罪得赦免,而是因爲你已經罪得赦免了。你是因福音和相信福音而得救。

只要你明白恩典的福音,你便進入方舟。在你明白恩典的福音那一天,你便進入方舟。只要你願意順服,只要你願意像挪亞那樣忍耐,順服是難的,但順服必使你提升,而不是使你變成剛硬、冷漠。現在,我們來看看最容易理解的部分,也是充滿榮耀的部分。

第三部分談到復活。事實上,彼得一直論到這一點。他一直說:「順服似乎總是像走上死路一樣。」不是嗎?順服似乎總是像走上死路一樣。有一部美國電影名叫《聖經》(The Bible)。電影中有一幕講述亞伯拉罕準備要殺以撒,以撒問亞伯拉罕:「神是否有什麼要求不可向你提出呢?」亞伯拉罕說:「沒有。」

希伯來書告訴我們,亞伯拉罕願意獻上以撒,因爲他認爲神能叫人從死裏復活。亞伯拉罕只知道神對他說:「聽從我的吩咐。」但神曾對他說:「從以撒生的纔要稱爲你的後裔,我必定賜福給你,必使你的後裔繁多。」很多時候,神的命令從人的角度來看並不合理。你認爲順服神只會走上死路。順服似乎像走上死路一樣,另一方面卻總有復活。

這段經文論到三個有關復活的教訓。三個偉大的教訓。事實上,每個教訓都足以成爲另一篇信息的主題。但我們不會在此詳細講解每一個教訓,只會概述一下。

首先,經文告訴我們復活與基督受死息息相關。3章18節說:「按着肉體說,他被治死;按着靈性說,他復活了。」中文聖經《呂振中譯本》把這一節譯作:「在肉身裏,他是被處死了﹐但在靈裏,他卻得存活了。」「但」這個字非常重要。耶穌基督受死是可悲的事,但祂復活了。除非耶穌基督復活,否則祂受死便毫無意義了。

讓我以另一個方式來說明吧。假設你的朋友到你家裏探望你。他晚上十時來到,他問:「爲什麼你不開燈呢?」你說:「嗯,電力公司中斷了電力供應,因爲我沒有支付電費。讓我來點蠟燭吧。」你的朋友說:「我會到電力公司爲你支付電費。雖然我不知道費用是多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夠的金錢,但我會盡力爲你支付。」

你的朋友離開了,半小時後,電力供應恢復了。你怎知道你的朋友能夠支付債務呢?因爲那債務已一筆勾消了。現在,假設時光倒流,你回到古代奴隸社會,如果你無法償還債務,你不能宣佈破產,而是成爲一個受契約束縛的奴隸或僕人。你被鎖在僕人宿舍,你的朋友看見你,說:「你在這裏幹嗎?」你說:「我欠主人一筆債項,我不知道欠他多少錢。

你的朋友說:「好吧,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足以支付這筆債,但我會去見你的主人。」於是你的朋友去見你的主人,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突然,有人到僕人宿舍對你說:「你的鎖鏈解開了!你得自由了。」因爲鎖鏈解開了,因爲燈亮起了,所以你知道債務已還清。因此,保羅說: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仍在罪裏。當基督從死裏復活,債務已一筆勾消了。

當耶穌從死裏復活,光明便進入整個世界。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死亡並不是自然的事,而是刑罰;耶穌從死裏復活,這足以證明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事並非徒然。因此,保羅說:「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裏。」這實在很奇妙,復活向我們展示基督受死給我們確據。復活不只是一件顯明神大能的神蹟奇事。

神叫耶穌從死裏復活,並不是要對我們說:「耶穌是一位給你們指引道路的老師。耶穌復活表明你們應當聽從祂。你們要聽從祂的教訓。」不是這樣的。這一切都是好的,但有一件事情遠比這一切美好。復活給我們表明:「耶穌是你的救主,祂在十字架上受死帶來改變,成就救恩。

因此,如果你說:「我相信耶穌是一位偉大的道德教師,但我不相信他從死裏復活。我們不應再相信神蹟。這些事實在太牽強了。我相信他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你仍在罪裏。 保羅說:「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裏。」除非你明白基督復活是必要的,否則你不明白基督復活的真義;你死在洪水中,你仍死在罪中。

耶穌若沒有復活,祂受死便毫無意義,是愚不可及的,也是徒然的。如果你的朋友說:「我去爲你支付你所欠的電費。」但之後你家中的電力供應總沒有恢復,這表示欠款沒有還清。這就是復活的真義。這就是福音的真義。有事情成就了。這是復活的榮耀。

其次,經文告訴我們復活與基督昇天息息相關。3章22節說:「耶穌已經進入天堂,在神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他。」復活給我們顯明耶穌是受苦的義僕;不但如此,耶穌來到世上爲我們成就奇妙的事,祂復活也給我們顯明現在祂是君王。經文說耶穌進入天堂,到底是什麼意思?有多重意思,但主要是表明耶穌是君王。

我們都明白運動鍛鍊是什麼回事。一般來說,人們聘用身型健碩的教練,因爲他們希望像那些教練一樣擁有健碩身型,於是他們按照教練的指示進行鍛鍊。鍛鍊身體是簡單的事。有很多事情你覺得是對的,但你的教練說:「不是的。」你覺得早上臥在牀上是對的。你覺得沒有問題,你卻起來去跑步。

你覺得喫某些食物並沒有問題,但你的教練說:「不。你要喫這些食物。」這意味着有些事情你覺得是對的,儘管如此,在你之上有些擁有權威的人管束你,給你設定界限。當你做一些事情你覺得是對,但其實是錯的,你的教練對你說:「你覺得這樣做是對的,但其實是錯的。」你的教練又說:「你覺得這樣做是錯的,但其實是對的。」如果你沒有做正確的事,反而跟隨自己的感覺行事,你根本沒有鍛鍊身體,也總不會擁有如教練那樣的健碩身型。

道德操練也是一樣。「耶穌從死裏復活」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意味着耶穌擁有權柄,祂告訴我們應當如何生活。我們要順服耶穌的權威,至少像我們順服健身教練的權威一樣。這意味着雖然有些事情我們認爲是對的,但我們容讓大君王耶穌基督對我們說:「儘管你覺得這樣做是對的,但其實是錯的。儘管你覺得某些事情是錯的,但其實是對的。」耶穌復活顯明祂是大君王。

如果你不讓耶穌給你指示什麼事情是錯的,也不讓耶穌改變你的生命,祂就不是你的大君王,只是受苦的僕人。但復活告訴我們,耶穌不只是受苦的僕人,祂也是復活的主。

最後,還有一件最奇妙的事情,就是耶穌擁有靈性的身體。經文說:「按着肉體說,他被治死;按着靈性說,他復活了。」有些人認爲這只是意味着雖然耶穌的肉身已經死了,但祂的靈活着。這是愚蠢的想法,因爲如果耶穌的肉身已經死了,但祂的靈仍然活着,經文便不會說「但在靈裏,他卻得存活了」,對嗎?經文可以說耶穌在肉身裏已經死了,但祂繼續活着。但經文說:「但在靈裏,他卻得存活了。」這表明彼得在這裏所說的,跟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45節所說的一樣。保羅說:「……末後的亞當成了叫人活的靈。」

我沒有時間詳細講解這一點。耶穌的身體似乎結合了我們所理解的靈性和肉身的身體。我們知道復活後的耶穌可以穿過上了鎖的門,但祂又可以喫魚。清教徒曾說:「頌讚神賜下有歸宿的救恩」。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他宗教說人會以一種無形無體、超然意識的形式繼續存在。但基督信仰告訴我們,我們將來在神的國裏可以彼此擁抱。

泛神論所說的涅盤境界無法讓人彼此擁抱。在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世界裏,你也無法與別人擁抱,因爲你已經擺脫了身體。不是這樣的!神愛物質的世界,也知道物質的世界需要救贖。只有基督徒對物質抱持這樣的看法,沒有其他人抱這種態度。一方面,有些人說:「物質是好的」,但聖經說物質的世界需要救贖。另一方面,有些人說:「物質是敗壞的」,但神愛物質的世界,因此救贖物質世界是神救贖計劃的一部分。

基督徒從不反對物質,但他們並不信靠物質。我們知道我們所擁有的救恩與其他宗教所提倡的不同。我們將來在神的國裏會行走。我們的腳不會在地上漂浮,而是踏在地上。我們將來在神的國裏互相擁抱。我們會在神的國裏喫喝、學習和歌唱。我們會彼此相見。我們將會像一面明亮、無瑕的鏡子,反映神自己無窮的大能、喜樂、智慧和尊貴。

如果你是基督徒,如果你能看到自己將來的模樣的照片,你會禁不住向自己俯伏敬拜。但在將來,你仍然是你。雖然順服像走上死路,卻帶來無比的榮耀。雖然捨己像走上死路,卻帶來無比的榮耀。聖經說:「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把這真理應用在生活中。當我們遭遇患難,求禰使我們明白依靠禰和禰的恩典就像進入方舟,那可以摧毀我們的患難反倒引領我們回到禰那裏。天父啊,當我們遇見試探,求禰使我們明白,我們要像挪亞一樣存心忍耐,並且進入方舟。我們必得復興,心靈必得改變。求禰幫助我們明白,縱使順服像走上死路,我們終必復活並且得榮耀。禱告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