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繼續探討「試煉中得榮耀」系列的第二部分。今天的題目是「在異教世界中實踐信仰(二)」。
在過去多個節目中,我們一直研讀彼得前書。今天我們看彼得前書2章11至25節,這是一段很長的經文,是彼得前書接下來另一個重要部分。今天我只會簡略地介紹這部分。在接下來的節目中會探討爲什麼這段經文對我們如此重要,因爲這部分描述基督徒應該如何在這個充滿敵意和懷疑的異教世界中生活。
經文在許多方面都與今天普遍的基督徒息息相關,比過去近二千年更爲適切。對西方歷史有認識的聽眾朋友知道,基督信仰在西方的地位舉足輕重,西方文明深受基督信仰所影響,直到最近幾十年,基督信仰仍是西方文明中最具優勢的宗教。
今天,成爲基督徒卻意味着活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中,這種情況至少在西方的大城市確實如此,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也十分普遍。因此,這段經文的教導對今天的基督徒更爲合用。我會讀出彼得前書2章11至25節整段經文,並指出經文的結構。接着,我們看看這部份的頭幾節經文,吸取經文的一些生活原則。
- 親愛的弟兄阿,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
- 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爲,便在鑑察(或作:眷顧)的日子歸榮耀給神。
- 你們爲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
- 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
- 因爲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胡塗無知人的口。
- 你們雖是自由的,卻不可藉着自由遮蓋惡毒,(或作:陰毒)總要作神的僕人。
- 務要尊敬眾人,親愛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
- 你們作僕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順服主人;不但順服那善良溫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順服。
- 倘若人爲叫良心對得住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這是可喜愛的。
- 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什麼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
- 你們蒙召原是爲此;因基督也爲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
- 他並沒有犯罪,口裏也沒有詭詐。
- 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
- 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
- 你們從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卻歸到你們靈魂的牧人監督了。
這是神的話語。
經文的頭兩節是引言,一開始便說:「親愛的弟兄們,因爲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所以你們應該預期有四件事情發生。」在某意義上說,這裏告訴我們基督徒的身分。基督徒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然後,經文立即告訴我們,我們作爲客旅和寄居的要承擔幾個責任。首先,我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一點已經討論過了。其次,我們應當品行端正、有好行爲。第三,我們應當預期會受攻擊,被不信的人毀謗。第四,我們仍要品行端正,使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爲而歸榮耀給神。
有人馬上會問:「我們應當如何生活,好叫我們可以面對別人的毀謗,使人看見神的榮耀呢?」經文的餘下部分正是一系列精心編排、引人入勝的生活格言。我很期待跟大家討論這些格言,包括如何面對掌權者、政府,以及在工作場所中的關係。
在第3章,經文告訴我們如何對待配偶,以及如何面對那苦待我們的人。這些教訓都在經文中找到。在討論各種關係,包括政府、工作和家庭等關係後,經文告訴我們一種獨特和堅定的順服。這是令人感到驚訝的。這些教訓都是由頭兩節經文的原則引申出來的。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現在我們回到頭兩節經文。經文說:「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才能明白如果在世上生活。」經文又勸我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要過敬虔的生活。這是什麼意思?我想指出這段經文教導我們兩個原則,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成爲基督徒的真義,以及我們在這個世代應該如何過基督徒生活。
第一,我們必須要有教義作爲基礎。首先,讓我簡略地說明研讀聖經的好處。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曾說,人的話語微不足道,轉眼便煙消雲散。但神的話語比天地更有價值。耶穌在馬太福音24章35節說:「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又說:「……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
一點是指希伯來文的字母,一畫是字母的一部分。神話語中的每一個字都比天地更有價值。2章11節說:「親愛的弟兄阿,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看看「是」這個字。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彼得總是先以教義作爲基礎,然後才告訴我們如何生活。耶穌也總是先以教義作爲基礎,然後才告訴我們如何生活。
彼得在這部分詳細地講述教義,他說基督徒是天國的公民,是聖潔國度的一份子。我們已討論過這一點,不會在此詳細解釋。重點是,彼得再次提醒我們這一點,然後才教導我們如何處理各種關係,說:「你要如何面對政府。你在工作場所要怎樣。你要怎麼對待配偶。」彼得在提出實際應用之前,先告訴我們要謹記教義。聖經告訴我們必須要有教義纔可以實踐。除非你明白那崇高的神學教義,否則你無法在生活中實踐信仰。
讓我們來思想這一點。這不是一個受歡迎的想法。事實上,在上世紀六、七年代,有人發起運動提倡非宗教的基督信仰(在某程度上說,這情況仍然存在)。我在大學時代聽過這說法。德國神學家潘霍華(Bonhoeffer)被納粹黨處決之前寫了一些書信,其中一封信中有一句晦澀的話。他寫了一些書信,談論非宗教的基督信仰。沒有人真正明白他要表達的意思。我認爲他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人們所想的。
當時有人發起大規模運動,人們即使沒有聽過這運動,也可以感受到這種氛圍,因爲當時住在大城市的人都抱持這種想法。人們說:「基督信仰是很好的。聖經說要愛人如己;你願意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要慷慨施予、賙濟窮人。這都是絕對正確的。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大概都是這樣教導。最理想的情況是,擺脫基督信仰的教義,卻活出基督徒的生命。
耶穌基督是不是神?又有人說位格合一論、二性一位格論、贖罪論等教義!人們說,這些教義只會叫人精疲力盡,最重要是使人分化。談論教義只會造成分歧。你說「耶穌是神」,這句話會分化基督徒、伊斯蘭教徒和猶太教教徒。
又提出,只要你一開始談論教義,便會使天主教徒和更正教基督徒出現分歧。我們要擺脫教義。我們要擺脫教義,不要先把重點放在教義。教義使人出現分歧。教條使人分化。教義造成偏見。今天,世界所面對的真正問題是,爲什麼會有血腥暴行發生︰因爲每個人都認爲自己是對的。」
一般人會說:「要擺脫教義。要擺脫這思想。每個人都有權相信他們想相信的。不要再爭論誰是誰非了。我們只需要一個非宗教的基督信仰和沒有教條的信仰實踐。我們對於有愛心的服事要意見一致。我們對於有愛心的行爲要意見一致。我們對於這些事情要意見一致,我們要忘記一切教義和教條。」然而,不是這樣的。
人們又會說:「活出基督徒的生命是很好的,但不要教導基督信仰的教義,不要領人歸信耶穌基督,不要爲教義爭論,也不要持守那些教義。」然而,新約聖經的教導並不是這樣。當保羅說我們要饒恕別人的時候,他這麼說:「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彼得在接下來的經文提出信徒要活出僕人的樣式,但他先提到耶穌基督在世上怎樣活出僕人的樣式。
讓我來解釋一下吧。新約聖經的教導不是這樣。這是人們天真、矛盾和無知的說法。從多方面來看這些說法都是錯的。你不可以說:「我們只要服事就夠了。」除非你明白教義和真理,否則你無法服事。首先,看看最明顯的錯誤。你若說:「不要持守教義」,其實你已經持守一個教義。你明白嗎?有些聽眾朋友也許聽過這論點,但我也不妨簡略地再解釋一遍。
當你對人說:「你不應該領人歸信耶穌。教條是不重要的。」這說法本身就是一個教條,你試圖說服人接受你的教條。換句話說,你對屬靈事物抱持一種道德相對主義的觀點。你認爲耶穌是不是神根本不重要。這是你的信念。你認爲相信耶穌是神也好,不相信耶穌是神也好,這是無關緊要的。這不會影響你的靈命,也不會影響你與神的關係。這是你的信念。
當你對那些認爲教義很重要的人說教義無關緊要時,你其實正在說服別人接受你的信念。你根本無法避開教義。當你說:「你不可以把你的宗教信仰強加在別人身上。」你同時也是把自己對現實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我們無法避開教條。當你說:「我們忘記所有教義吧。我們只要有愛心就夠了。」你的真正意思是:「我認爲你應該要有愛心,因爲這是我說的。」說實話,這是專橫的表現。
你說:「我們忘記所有教義吧。我們忘記所有教條吧。誰可以判斷呢?宗教是不重要的。我們只要有愛心就夠了。」我會問:「爲什麼呢?你說要有愛心,這是什麼意思呢?爲什麼我要花那麼多功夫去認識和幫助那些與我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呢?這是很艱鉅的工作啊。爲什麼我要這樣做呢?爲什麼我要付出自己的時間呢?爲什麼我要好好對待我公司的員工呢?爲什麼?
你說:「因爲每個人都有價值和尊嚴。」我說:「你不相信教義嗎?告訴我科學家如何證明人人都有價值和尊嚴?拿一支試管給我測試嗎?用實證觀察給我證明人人都有價值和尊嚴嗎?」當你說:「我們忘記所有宗教吧。我們忘記所有教義吧。我們忘記道德標準和真理吧。只要有愛心就夠了。」你其實是說:「我們要有愛心,因爲這是我說的。」其實,這是專橫的表現。爲什麼我要有愛心呢?
我們要有愛心,原因多得很。聖經說因爲人是照着神的形象被造的,因爲耶穌基督爲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我們要明白信仰、道德和宗教基礎是必須的,這一點十分重要。基督徒的生命必須結合教義和實踐。事實上,我們無法作出沒有教義的實踐。根本無法做到。彼得要說的是,如果你要活出僕人的樣式,你就要看看耶穌作僕人的樣式。彼得描述在世作僕人的樣式。這是艱鉅的工作。
你渴望活出奉獻的人生嗎?大家都說:「當然渴望。」那麼你需要更多內在的動力,你需要更多力量,你需要更多忍耐。你從哪裏可以得到呢?只因有人籠統地說有愛心是好的,你便得着力量嗎?讓我告訴你可以從哪裏得着力量。你從真理得着力量。因爲耶穌基督爲你受死,這真理在你裏面發出光輝。耶穌基督是否走進神烈怒的火爐裏呢?祂是否因愛你而受苦呢?祂是否爲你的罪付上贖價呢?耶穌基督是否這樣做呢?
耶穌基督是否已經藉着祂的聖靈,也就是至聖者的靈,進入你的生命呢?耶穌基督已藉着聖靈在你心裏動工,更新和改變你,將有一天你變得跟耶穌基督一樣榮美。你將要變得美麗無比。這一切都是真確的嗎?這一切若是真確的,你把這真理放在心裏,真理必在你裏面發出光輝。你從真理得着力量。
你還要做什麼呢?你從哪裏得着忍耐呢?你從哪裏得着愛人和服事人的動力呢?除非你明白真理,除非真理在你心裏發出光輝,否則你無法得着愛人和服事人的動力。有些人提倡一個非宗教的基督信仰,只有愛心服侍,卻沒有教義和宗教。難道這些人認爲人們只因他們這麼說便接受這樣的說法嗎?只因這是一個好主意而接受這樣的說法嗎?只因你說:「我們只要振作起來,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人們便接受嗎?除非你能夠把真理指示給我,否則我爲什麼要付出那麼多呢?
教義總是我們實踐信仰的基礎。我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們饒恕別人,因爲神饒恕了我們。這是我們從經文學到的第一個原則,因爲我們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得先提醒我們要明白自己的身分和神的身分,然後才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彼得、約翰和耶穌都是這樣的。我們是客旅,是寄居的。神的話語比天地更有價值。
第二,基督徒是客旅,是寄居的。意思是這地上的不是我們真正的家國。剛纔提到,彼得說我們可以在世上活出僕人的樣式,堅定不移的服事掌權者、僱主、惡待自己的人和配偶。
這些生活上的實際方式都在經文裏,但彼得先提醒我們要謹記一個真理,就是我們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然後才告訴我們如何去做。這是什麼意思?這聽起來很消極,但這些消極的話只是以消極的方式來表達一些積極的事情。這是彼得要表明的意思。首先,我們看看「客旅」的意思,然後再看看「寄居」的意思。
「客旅」是指一個人住在某地方,但他並不是那裏的公民。在新約時代,人們使用公民身分,因爲羅馬帝國有不同的城邦。保羅在腓立比書3章20節說:「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你的公民身分是在天上的。腓立比書3章20節的意思是︰你應該以天上的規則作爲基礎在世上生活。這是保羅所說的,也是彼得在這裏所說的。
彼得說我們是客旅。這是指你住在某地方,但你並不是那裏的公民。彼得和保羅以此作爲比喻,因爲羅馬帝國有不同的城邦。城邦是一個類似國家的城市。如果你是那個城市的公民,無論你在哪裏,你都受那個城市的法律約束,也擁有那個城市的特權和公民權利。顯然,城邦是很小的。你可以是羅馬公民,也可以是哥林多的公民。無論你到哪裏去,你仍是那個城邦的公民。
保羅是一個爲人熟悉的例子。保羅是羅馬公民。讓我舉一個實例。羅馬公民不能在沒有被定罪下便囚禁在監裏。這是羅馬的法律。這也是羅馬的政治制度。這是羅馬公民的權利和特權。當時在羅馬,除非一個人經過審訊,並且被定罪,否則人們不可以把他收監。你不可以未經審訊而把人收監。這是當時羅馬政府的做法。
重點是,不管保羅在哪裏,人們都不可未經審訊而把他收監。舉例說,有一次他在腓立比未經審訊被監禁,他對獄卒說:「我是羅馬公民。」各人聽到都驚惶失措。爲什麼?因爲保羅是羅馬公民,所以他擁有特權。這就是保羅要表明的意思,也是彼得要表明的意思。成爲基督徒是什麼意思?這意味着在你成爲基督徒的那一刻,你的公民身分已從這個世界轉到天上。你生活在未來。現在你擁有天國公民的權利和特權。
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事實上,有些聽眾朋友也許記得,我們曾經研讀以弗所書,花了一段時間討論何謂天國公民。擁有天國公民的身分意味着我們享有某些公民的特權。當你成爲某個國家的公民,你受到那個國家的保護。你擁有某些權利,也要履行某些義務。
我只能簡略地說明一下天國公民的意義,但我要指出,保羅和彼得提到天國公民,他們是要告訴我們,基督徒基本上是一個身分。彼得和保羅都指出基督信仰的本質,當你成爲基督徒,你的身分便改變了。一般人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
公民身分是一個法律地位,並沒有階段之分的。你要麼是基督徒,要麼不是基督徒,並沒有介乎中間的狀態。我認爲彼得告訴我們這一點,因爲他要提醒我們,除非我們明白自己的身分,否則我們無法在世上過應有的生活。我們需要確據。我們需要基礎。我們需要確實的事。我們務要小心,確保自己沒有忽略這一點。成爲基督徒意味着我們跨越界線,得到新的法律地位。
讓我舉例說,天國公民這個比喻表明當中並沒有介乎中間的狀態。你可能需要花很多努力才能進入婚姻。首先,第一步你必須找到結婚對象,對方又願意跟你結婚。這可能已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了。然後,你花很多功夫去籌備婚禮。事實上,你在剎那間便由未婚進入已婚的狀態,並沒有介乎未婚和已婚的狀態。你要麼未婚,要麼已婚,因爲婚姻是一種法律地位。
假如你住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你要到加拿大去。你開車行了幾千公里,來到美國與加拿大邊境,只差十釐米便進入加拿大境內。在某程度上說,無論你跟邊境的距離是十釐米,還是幾千公里,你仍是站在加拿大境外。你可能已開車行了幾千公里,但你仍是在加拿大境外,因爲加拿大和美國是兩個法律實體。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說:「……沒有介乎矛盾之間的狀態。」沒有介乎兩個對立面之間的狀態。
有沒有介乎真空和非真空之間的狀態存在呢?沒有。真空和非真空之間有什麼分別?如果在真空中有一個空氣分子,那就不再是真空狀態了。零與緊接零的數目之間有沒有別的數目?沒有。因爲當一件東西並非不存在,它就是存在的。要麼存在,要麼不存在,沒有介乎中間的狀態,對嗎?存在和不存在之間到底是什麼狀態?
亞里士多德說︰沒有介乎兩個真正對立面之間的狀態。這就是彼得、保羅和聖經要表明的意思。很多人不喜歡聽到我剛纔所說的觀點。我太太卡西自幼在一間教會成長,那裏有一位牧者對這個觀點十分反感。卡西在大學時期成爲基督徒。那時候,很多來自我們家鄉的人都成爲基督徒。有一次卡西回到從前的教會,對那位牧者說:「我認爲很多在這教會聚會的人並不是真基督徒。」
當然,這位牧者聽後火冒三丈,說:「聽着,每個在這裏聚會的人都努力成爲一個基督徒。誰能判斷他們是否基督徒?我們正在經歷一個過程。我們都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很虔誠,有些人沒有那麼虔誠,但我們都正在成爲基督徒,我們都在這個過程中。誰能判斷呢?但願我是基督徒。我也不肯定。」這位牧者不喜歡聽到人們說:「這個人是基督徒。這個人不是基督徒。」他討厭這種說法。讓我來解釋原因吧。這聽起來似乎很謙卑、很有見地。這樣的話讓人感到抱持相反的觀點的人似乎是十分狹隘。
你知道這翻話有什麼含意?其實這是不相信福音。這只是以道德和善行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基督徒。保羅和彼得指出成爲基督徒意味着公民身分改變了,一個人成爲基督徒頃刻間跨越了界線,得到新的法律地位。他們是說基督信仰的本質並不是人靠自己的道德和善行而蒙神接納,而是靠神所成就的一切才蒙接納。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兩者是對立的。那是兩個對立面,並沒有介乎中間的狀態。
「人人都一直努力成爲基督徒。誰能判斷一個人是否基督徒呢?」這句話聽起來很好,但它真正的意思是:「我完全拒絕福音的激進思想。」如果你是靠自己的行爲而成爲基督徒,靠自己的行爲與天父建立關係,這樣,當然沒有人能判斷誰是基督徒、誰不是基督徒了。
但正如馬丁‧路德在他歸信基督的那一天所說:「我發現最重要的不是我獻給神的義,而是神歸給我的義,因神的愛子耶穌基督被掛在木頭上,因祂所活出的生命,祂的義便歸給我們了。當我憑信心接受救恩,我便得救了。在我明白這真理的一刻,我感到自己通過敞開的門被領到樂園裏。」那就是馬丁‧路德歸信基督並重生的一刻。
有一刻,你瞬間從非基督徒成爲基督徒。這並不表示你總是知道那是什麼時刻,但確實有一刻你出死入生了。這並不意味着你知道那一刻何時出現了。有時候你後來才意識到這一步。我並不是說每個基督徒都知道那一刻何時出現了。我只是說每個基督徒總在某一刻歸信基督而已。
有一刻,你終於不再靠自己的道德和善行,而是開始信靠基督爲你所成就的一切。在那一刻,你成爲天國的公民、世上的客旅。除非你領會這真理,否則你沒有確據,也無法面對在世上所遭遇的一切。你根本沒有任何確據。讓我舉一個可笑的例子來說明。假設我對某人說:「你已結婚嗎?」那人回答說:「我不知道。誰知道呢?誰能判斷哪個人已婚,哪個人未婚呢?我一直都希望自己已經結婚。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已婚,還是未婚。
如果那個人這樣回答,你會作出兩個結論。第一,那個人不知道何謂婚姻;第二,那個人未結婚。這兩個結論都可能正確。當你結婚時,你知道這一點。有一刻你越過界線。聖經告訴我們,這個法律地位也是你與神之間的關係的特徵。你明白嗎?親愛的聽眾朋友,既是這樣,首先這意味着你必須作出一個決定。
現代人討厭婚姻。因此,有些人作出婚前協議,這些協定嚴重削弱婚姻的觀念。人們討厭承諾。人們討厭簽訂婚約。人們不想斷絕後路。人們不想跨越界線。很抱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讓你成爲基督徒。我們着重過程。我們希望保留選擇權。如果基督信仰只是道德和善行,這樣就沒有問題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這基督信仰只是道德和善行,這就是壞消息了。
這裏有個好消息,就是你可以跨越界線。你願意嗎?你準備好嗎?你必須作出決定。當然,另一方面,神對你也作出決定。你可以申請成爲某國家的公民,但事實上你可以成爲那個國家的公民,是因爲當地政府賦予你公民身分。你能夠成爲基督徒,不是由於你自己的努力,而是天上的神所賜給你的恩典。神對祂的獨生子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神已收納你作祂的兒女,祂也對你說這話。當你明白成爲基督徒不是靠道德和善行,神也對你說這話。雖然相反的說法聽起來很卑微、很開明,但事實並非如此。
第二,我們是寄居的。我們知道我們不僅是客旅,也是寄居的。容許我以一個比喻來說明。多年來,這個引申的比喻讓我明白這一點。這個比喻引自一本書,如果你沒有讀過這本書,也許會感到有點難明,但讓我講述一下故事的背景,好讓大家明白這個比喻。
基督徒與世界的關係是既複雜又矛盾的。基督徒並不恨這個世界。在約翰福音17章18節,耶穌說:「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然而,耶穌也說, 「世人若恨你們,你們知道,恨你們以先已經恨我了。」
英國著名小說家托爾金(Tolkien)的奇幻小說《魔戒三部曲》(Lord of the Rings)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這種複雜的關係。這部小說給我們一個完美的例子,不只是單一事件,而是整個故事情節都說明這一點。故事中有一羣矮人,他們是一羣平凡的普通人,並不是高尚顯赫的人,但他們與一羣精靈結盟。這羣精靈不是住在地上,而是住在一個樂園,在西海之外的永生之地。一羣平凡的矮人跟那羣地位崇高的精靈一同踏上征途。
矮人和精靈一同出去爭戰,在戰場上戰績輝煌。他們一同經歷磨難和考驗。他們一同攀山涉水,出生入死。最後,他們大獲全勝,保住自己的家園。這羣矮人多年來與精靈一同歷盡艱險後回到家鄉,他們都改變了,問題也隨之而來。
這羣矮人在家鄉成爲領袖,因爲他們有新的眼界,他們離開家園後在外面看到不同的事物,是留在家鄉的人未見過的。現在他們的笑聲更響亮,歌聲更甜美,情感更豐富。他們變得了不起。他們變得更有深度,當地的同鄉不明白他們。他們十分了不起,於是成爲領袖。他們在許多方面作出貢獻,使家鄉變得前所未有的美好。
然而,他們開始意識到有些事情改變了。在西海之外的永生之地的生活深印在他們的心裏,他們在自己的家園裏不再感到快樂了。他們愛自己的家園,他們可以爲自己的家園捨命,但那裏不再是他們的家園了。其他的同鄉並不明白爲什麼他們常常走到岸邊,眺望彼岸,口裏唱着這歌︰
我們還記得我們住在 那樹下的遙遠之地 星光下的西海之上。
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再屬於自己的家鄉。他們面對這種複雜的關係。他們愛自己的家鄉,但 自己的家鄉的人無法理解他們,因爲他們意識到他們真正的國度是在彼岸。耶穌基督對祂的門徒說:「我差你們到世上。世界恨你們,因爲你們不屬世界。」
耶穌要說的是:「現在你們不明白我所賜的恩如何改變你的生命,後來你們才明白。你在世上是寄居的。你會發現你真正的家鄉並不在這裏。因着我在你心裏所動的工,你必在各方面給世人帶來更多好處。你必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多好處。你必變得更正直、更安穩、更有愛心。你必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多好處,但世人卻不會明白你。人們很希奇爲什麼你每個主日都到教會敬拜,就像那羣矮人走到岸邊眺望彼岸,口裏唱着這歌︰
我們還記得我們住在 那樹下的遙遠之地 星光下的西海之上。
人們會說:「你出了什麼毛病呢?」你便明白爲什麼你與世界的關係是如此複雜的。你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你愛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卻恨你,因爲你不屬於這個世界。這解釋了爲什麼你們是寄居的。公園是一個休憩的好去處,但你有否發現當人嘗試住在公園裏,那是多糟糕的事?住在大城市的人也許明白這一點。爲什麼?
在大城市,很多流浪漢住在公園裏。公園是休憩的好去處。如果你只是到公園休憩,那是一個好地方,那裏使你感到輕鬆暢快。但如果人們嘗試住在公園裏,那是一個糟糕的家。這也使那個公園變得令人討厭。我要說的是,聖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也是一樣。每個人心裏都有一份疏離感和空虛感,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個真正的家,在那裏總是感到溫暖,每個人都愛你,一切都合你心意……
如果你試圖透過擁有華麗的房子、事業成就、理想婚姻等途徑來滿足這渴望,你就像試圖住在公園裏一樣。這一切都不是真正的家。這一切都無法幫助你面對人生中各樣的遭遇。這一切不是你的家。這個世界是個美好的地方,可是,如果你以爲你可以在這個世界找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和道德標準,你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有人說:「基督信仰很有意思,但暫時我仍想享受人生樂趣。基督信仰很有意思,但暫時我仍想盡情享樂一番。」你想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嗎?你的問題不是你野心太大,也不是你想得到太多歡愉,而是你想得到的太少。你放縱情慾、追逐權力、野心勃勃,希望藉此尋找真正的喜樂。你渴望在高尚住宅區興建價值千萬的房子,但耶穌怎麼說呢?
耶穌說:「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爲你們預備地方去。」那纔是真正屬你的地方。你在世上是寄居的。讓我來說明這真理對你在世上生活是大有幫助的。我讀了兩個有趣的故事。讓我以這兩個故事來結束今天的信息。有兩個摩拉維亞弟兄會的宣教士在南非發現了一個隔離麻瘋病人的地方。有成千上萬的人住在這個隔離區。
這兩個宣教士說:「我們要把福音帶進那裏去。我們想進到那裏幫助那些病人。」他們是醫療人員,也是傳道人。「我們關心他們的身體,也關心他們靈魂。」當地官員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想進去,你們便進去吧,但我們總不會讓你們出來。任何人進去都永遠不能出來。你們會感染麻瘋病而死。你們也許只能活十年,也許只能活五年,也許只能活五個月。一旦你們進去,我們總不會讓你們出來。這兩個宣教士說:「我們可以在哪裏申請進去?」
在1850年代,有另外兩個摩拉維亞弟兄會的宣教士發現西印度羣島上有一個大型的奴隸區域,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家族所擁有的。他們擁有成千上萬的奴隸。那實在是可怕的悲劇。這兩個宣教士說:「我們想進到那裏傳揚福音。」
這是真人真事。那個富有的家族對這兩個宣教士說:「你們當然可以進去,只要你們都成爲奴隸便可以了。這樣你們便屬於我們所有。我們樂意讓你們住在那裏,但你們必須聽從我們一切的吩咐。我們會擁有你們的一切。你們不再屬於自己。」這實在很可怕。這兩個宣教士如何迴應?他們說:「好吧。」
我可以列舉其他例子。你也許會說這些都是極端的例子。但朋友,這並不是極端的例子。有無數基督徒願意放棄自己安穩的生活、事業、人身安全、社會保障和經濟保障。爲什麼呢?他們說:「我們要在世上作自由的神僕。」爲什麼?因爲他們看着這一切,看着這個世界,說:「這是一個參觀的好去處。這是一個公園,但不是我的家。」他們看着安穩的生活,說:「安穩的生活並不重要,也無法控制我。」
你是否意識到,因爲你以爲這個世界是你的家,所以被它控制呢?你想得自由嗎?你在地上要像客旅和寄居的。令人驚訝的是,當你意識到這個世界不是你的家,你仰望天上的家,就像那羣矮人一樣常常走到岸邊,眺望着西海歌唱。你越是仰望天上,你越發思念上面的事,也越發在地上好好生活。你明白這一點嗎?
經文說:「親愛的弟兄阿,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爲,便在鑑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明白我們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這聽起來似乎是消極的想法,但我們知道我們唯有成爲天國的公民纔可以得自由。我們知道在天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禰已爲我們預備地方。求禰幫助我們明白我們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們是天國的公民,是神的兒女。讓我們在世上活出這身分。禱告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