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 施恩與報恩
何啟明

經文:撒母耳記下十1-5 (參十1-19)

1此後,亞捫人的王死了,他兒子哈嫩接續他作王。2大衛說:「哈嫩的父親拿轄怎樣向我施恩,我也要怎樣向哈嫩施恩。」於是大衛派臣僕為他的父親安慰他。當大衛的臣僕到了亞捫人的境內,3亞捫人的領袖對他們的主哈嫩說:「大衛派人來安慰你,你看他是要尊敬你父親嗎?大衛派臣僕到你這裏,不是爲了要窺探偵察,而傾覆這城嗎?」4哈嫩就抓住大衛的臣僕,把他們的鬍鬚剃去一半,又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袍子,露出下體,然後放了他們。5有人告訴大衛,他就派人去迎接他們,因為這些人覺得很羞恥。王說:「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鬍鬚長出來再回來。」

研讀撒母耳記下要留意它不一定是依照時序(chronological)敘述。有學者認為撒母耳記下八章、十章並非按時序,而是按分類或主題(thematical)記載,意即較後經文的事蹟,其發生時間比之前記載的事還要早。從這角度,今天的經文(第十章)敘述以色列人跟亞捫人爭戰(十1至十一1,及十二26-31)的記述形成一個同心圈(Concentric Circle),中間的十一及十二章記載了大衛與拔示巴的事件。

學者認為第十章的敘事有兩個主要目的:第一,敘事者的興趣並非在於跟亞捫人的持續爭戰事蹟,而是用大衛公開生活的場景,引導讀者認識大衛達到權力頂峯時,墮入與拔示巴犯罪的事件。第二,大衛怎樣以上帝的恩慈和憐憫恩待約拿單的後裔米非.波設,他同樣以恩慈回報曾經施恩給他的亞捫王的後裔。

可是,事情的發展卻不符預期,反而因亞捫王拿轄的兒子哈嫩聽從年青諫官的意見去羞辱大衛派遣的大使,引致大衛要派遣他的大將約押和約押的兄弟亞比篩去攻打亞捫和亞蘭的聯軍。大衛最後還要親自出徵,擊退並臣服亞蘭軍,以致他們不敢再幫助亞捫人(19節)。此時此際,周邊敵人不是被擊退,就是被臣服,因此,大衛的權力可說是達到頂峯。再且,這段敘事中「派」(šlḥ)這個詞頻繁出現(23 [2x]、456716),顯示大衛已大權在握,一切都由他親自指揮、親自下命令。

大衛在這段以色列的黃金時期,對曾施恩給他的亞捫王拿轄的後裔報恩。亞捫位於約但河以東,京城位於拉巴(十二26),即現今約旦的首都安曼。亞捫曾被掃羅打敗,臣服於以色列(撒上十一1-11)。學者推斷大衛在逃避掃羅的時候極有可能得到亞捫的庇護。有云:「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亞捫王包庇掃羅的敵人大衛,有助扺消掃羅的勢力。大衛就在拿轄死後(1節),派使臣去安慰新王哈嫩,誰知被誤解為是要來試探亞捫的虛實,乘勢攻打亞捫。

大衛的使者不單得不到禮遇,反而受到極大的侮辱。他們的鬍鬚被剃去一半,袍子也被割斷下半截,露出了下體(4b節)。鬍鬚是猶太人男性的象徵,他們只會在宗教誓言(民六9)、醫療評估(利十三33)及哀悼時(拉九3;伯一20)才暫時剃去鬍子;袍子被割斷、露出了下體就更是極度嚴重的羞辱。亞捫人羞辱大衛派來的使者,在外交禮節上即是直接羞辱大衛王。因此,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後果。

大衛雖然權力已達到頂峯,他仍愛護關懷他的下屬的感受。他吩咐派去的使者們不用急忙直接返回京城耶路撒冷,先在耶利哥停留,給他們有足夠時間處理受辱的傷痛,待鬍子長出來後纔回京朝見大衛。

思想:

大衛一心回報曾施恩給他的亞捫王的後裔,但得到的是誤解和侮辱。試代入大衛的處境,你會有何反應?試想想信實的上帝不斷施恩看顧你,你對祂又應有甚麼迴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