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繼續探討「試煉中得榮耀」系列的第一部分。今天的題目是「基督徒成長的原則(二)」。
我們在過去幾個節目一直研讀彼得前書1章22節至2章3節。我們花了很長時間看這段經文,今天我們會結束這段經文的討論,然後進入另一段經文。我們要討論的內容很多。在我讀出這段經文之前,讓我先展示這段經文的特點和大綱,並且分析這段經文的結構。
這段經文的結構像三明治一樣,而且是巨型的三明治,可分爲五層。我們在過去兩個節目看到,彼得勸勉信徒彼此相愛。彼得並不是無知的人,他不會愚蠢到一個地步,以爲只要勸勉信徒彼此相愛就足夠。他說除非我們依靠比自己更大的能力,除非我們學會依靠屬靈的能力,否則我們無法彼此相愛。
首先,彼得說:「要依靠這大能。」接着,他說:「要彼此相愛。」然後,他又說:「要依靠這大能。」然後,他又說:「要彼此相愛。」接着,他說:「別忘了依靠這大能。」彼得不斷重複他的話,正如所有好老師或好的傳道者一樣。我們看到這幾個層次。現在讓我讀出彼得前書1章22節至2章3節。
- 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裏(從心裏:有古卷是從清潔的心)彼此切實相愛。
- 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着神活潑常存的道。
- 因爲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雕謝;
-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
接着,彼得前書2章1至3節。
- 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
- 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
- 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看到彼得在這段經文中說:「……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成長。當基督徒不是一件靜止的事情,而是一個旅程。當基督徒不是一件靜止的事情,而是一個探索歷程。我們會看看這段經文如何回答三個問題:第一,基督徒爲什麼要成長?第二,基督徒應該成長到什麼地步?第三,基督徒應該如何成長?事實上,我們已在上個節目討論了基督徒爲什麼要成長。現在讓我總結一下上個節目的討論。
第一,爲什麼我們要成長?彼得說:「……叫你們因此漸長……」爲什麼我們要成長?因爲我們是愚昧的。我們是嬰孩。因爲我們是剛出生的嬰孩,我們需要長大。在上一個節目,我們已討論過這一點。現在讓我總結一下,因爲這一點十分重要。如果我們不明白成長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渴望成長,如果你看不到自己是愚昧無知的嬰孩,你根本不明白基督信仰和基督徒生命的本質。
有一點令人難以接受,尤其是在大城市,非基督徒的想法總是比基督徒的想法天真和簡單。這是一個原則。基督信仰的真理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人們認爲如果你比別人更有天賦、更漂亮、更有成就,有更好的表現,你必定是個優越的人。這不是真的。
同樣,人們認爲如果你的生活亂七八糟、一塌糊塗,你必定是個糟糕的人。這也不是真的。聖經告訴我們,現實並不是這麼簡單的。有一部電影名叫《莫扎特傳》Amadeus)。電影中的薩里埃利(Salieri)是一個良善端正的人,莫扎特卻是一個遲鈍、令人討厭的人。薩里埃利想不通一個問題:「我比其他人良善,爲什麼莫扎特比我更有才華呢?」薩里埃利想不通這個問題。
聖經告訴我們,神賜下各樣的天賦、美術才華、技能和智力,使這個世界變成一個更美好、更適合居住的地方。神賜下各樣的恩賜,好像一個園主把花卉的種子撒在河岸,使那裏變得美麗。神賜下恩賜給各人,並不是取決於一個人是否良善,當然也不是取決於那個人是否相信神。神賜下各樣的恩賜給每個人。
有一點令人難以接受。你成爲了基督徒,你可能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你可能比教會裏大多數人聰明,你可能很有才華,你可能很有成就,但你仍是一個屬靈嬰孩。你初信的時候是一個屬靈嬰孩。這一點難以理解,難以解釋,也很難領悟。人們不喜歡看自己爲一個嬰孩。人們總喜歡看自己爲一個相當能幹的人。
一般城市人成爲基督徒後都有以下這種感覺。他們說:「啊,我必定與衆不同、獨樹一幟。我必定很有洞察力,我發現別人發現不到東西。我大多數的朋友都認爲我瘋了,但我找到真理了。」你對自己有很好的評價。然而,你不應該這麼想。你只是一個屬靈嬰孩。不管你的智力如何,不管你的財富有多少,不管你有什麼成就,你只是一個屬靈嬰孩。每個人初信的時候都是嬰孩。
你不相信嗎?讓我指出嬰孩的幾個特徵,並且給你們展示這也是一般基督徒的特徵。因此大多數基督徒都是嬰孩,都未離開嬰孩階段。我在上個節目結束時提到這一點,現在讓我作進一步解釋。
首先,小孩的情緒並不穩定。你見過以下這種情況嗎?孩子不停放聲大哭,你對他說:「我們去買冰淇淋吧。」孩子說:「好。」然後淚水盡都消失了。爲什麼?因爲孩子十分膚淺。他們沒有內涵。他們的悲傷不會很深。孩子的悲傷可以有多深?另一方面,他們的喜樂也不會很大。他們的情緒起伏不定。他們四處亂跑,沒有定向。
爲人父母的都知道這是千真萬確的。任何接觸過小孩子的人都知道這是真的。小孩子的情緒極度不穩定。他們四處亂跑亂跳。看看一般的基督徒,或者看看自己。你有否發現,當你事事稱心如意時,你說:「神真的愛我。」當一切都不順遂時,你說:「爲什麼神這樣對我?神怎可以對我這麼殘忍?我保持手潔心清也是徒然的。我得到什麼益處呢?我信主已經六個月了,我的財務狀況越來越差。」
你感到興奮,然後感到沮喪。也許你聽了一篇講道之後感到興奮不已。你說:「我一定要有所行動。」很快你便忘記了。你讀了一本書,你下定決心立志,卻一個也沒有實行。你流着淚悔改,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你是一個孩子。沒關係。除了亞當以外,人人起初都是一個孩子。你知道在亞當出生後的第二天,他看來已經三十歲了。除了亞當以外,人人起初都是一個孩子。
其次,小孩子都是自我中心。我們必須教導孩子不要打斷別人的話。孩子不管別人在說什麼,當他們想要你注意他們的時候,他們就立即要你注意他們。孩子難以長時間把注意力集中在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上。當你和一個孩子交談,說了半分鐘,孩子便會說:「不再談你的事了。你覺得我的新鞋子怎樣呢?」孩子都是這樣的。
同樣地,看看你自己吧。你是否常常感到自己受傷害呢?孩子是這樣的。孩子不明白爲什麼別人不會爲他們放下一切,爲他們改變所有計劃,去滿足他們的需要。孩子是這樣的。你預期孩子是這樣的,但這正是你開始成爲基督徒時的情況。你常常大發雷霆。你總是這麼想:「人們沒有注意我。」你總是這麼想:「人們對我不好。」
順帶一提,一般在教會裏都有很多總是感到受傷害的人。他們總是這麼想:「我被誤解。」他們總是想爲什麼人們不放下各樣事情,全都圍着他們,去滿足他們的需要。這是典型的教會,因爲典型的基督徒都是嬰孩,只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沒有意識到:「除非我作出一些行動,否則我只會停留在這個階段。我要離開這個階段。」孩子的情緒並不穩定。孩子都是自我中心的。你的情緒是否穩定?你是否自我中心?
第三,小孩子的專注力很短暫。帶小孩子去看電影時可能會遇到以下的情況。你只希望電影中會不斷出現動作場面。不幸的是,電影一開始時可能有大量動作場面,接下來卻是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刻劃。你知道孩子們會四處跳動,因爲電影中沒有動作場面,他們不得不以自己的動作來彌補。小孩子的專注力很短暫。
對小孩子說話必須生動有趣、多彩多姿、直截了當。即使他們還很年幼,你已經以一種誇張的方式跟他們說話。爲什麼要採用這種方式跟孩子說話呢?爲什麼我們自然而然便會採用這種方式跟孩子說話呢?因爲用正常的方式跟孩子說話是無法使他們專注的。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向一個充滿屬靈嬰孩的教會說話。他說:「你們想要神蹟。你們想要簡單快捷的解決方法。你們希望神立即爲你們解決問題。你們都是嬰孩。」
成熟的基督徒看重品格、操練、真理和公義。他們渴慕真道。他們知道,明白基督信仰需要持續的順服。基督信仰就是學習神的道,並把神的道藏在心裏。基督信仰就是即使你提不起勁也盡力履行責任。我們在上個節目談過這一點。跟小孩子說話必須時刻保持精彩有趣。枯燥乏味的內容無法吸引他們。你是屬靈嬰孩嗎?你能持守基督徒生命的操練嗎?
你是否不斷從一個基督徒羣體轉到另一個基督徒羣體,希望藉此找到最多采多姿的羣體呢?你是否因神沒有時刻在你生命中施行神蹟奇事而感到沮喪呢?你是否必須在生命中看到神蹟奇事?你是否需要一個領班人,抑或願意聽從一個只是教導神話語的人呢?
第四,小孩子容易受騙。我知道這麼說有點過於簡單化。有時候,因着各種原因,孩子比成人更精明,但總的來說,小孩子容易受騙。最近我看了美國漫畫《凱文的幻虎世界》 (Calvin and Hobbes ) 。凱文對他的父親說:「爸爸,太陽到哪裏去了?」父親說:「晚上太陽在西方落下了。」
凱文說:「爸爸,在西方哪個地方呢?」
「在美國西南部的鳳凰城附近。所以那裏很熱,是一個沙漠。」凱文說:「太陽又怎樣來到這裏在東方升起呢?」父親說:「嗯,人們把太陽放在卡車上,整夜開車來到這裏。」接着凱文上牀睡覺,他對媽媽說:「媽媽,我希望長大後像爸爸那樣聰明。」孩子容易受騙。事實上,你不知道自己是這樣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對基督信仰的認識何等不足,不知道自己的聖經知識何等貧乏,也不知道自己是多麼容易受騙,你仍是一個小孩。
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何等渺小,你就知道自己開始脫離孩童階段。我還記得當我進入神學院時,我仍是一個信主不久的基督徒。我認識一位很有智慧的教授。我在一九七零年代早期進入神學院,那時候很多神學生都是信主年日很淺的。我們以爲自己什麼都知道。我們讀了一本書會這麼說:「啊哈!現在我明白了。教會歷史上幾乎沒有人明白這一點,但我已經明白了。」
教授神學課的尼科爾博士是一位很有愛心、親切友善的人,但他說話相當尖銳。有學生站起來說:「聖經是這樣教導的。我是一個有知識的神學生,我知道這一點,我讀過這本書。」或說:「我去過這個教會,那位牧者是這樣說的。他是一個很傑出的人,跟他在一起令人感覺暢快,也給我帶來影響。」
尼科爾博士說:「嗯,十分有趣。我相信這樣的信念有其好處。你們當知道,六世紀的基督教都指控這樣的信念是異端,在往後的二百年,所有抱持這信念的人結果都十分慘淡。這裏有三本討論這個主題的書,你們可以拿來閱讀,有助你們瞭解這個問題。」那時你意識到自己是個嬰孩,你心裏說:「我是一個嬰孩。我所知的不多。」
我認爲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在屬靈上易於受騙。無論是牧者、書籍或活動,越是生動精彩,就越多人蜂擁而至。人們很容易受騙。正如剛纔那個父親說:「太陽在鳳凰城落下了。」真的嗎?「太陽怎樣來到這邊升起呢?」你知道如何用聖經的觀點去看報章的專欄文章嗎?你要問:「聖經對這個問題有何教導呢?」你知道嗎?你知道如何作出批判嗎?你能夠拿起一本書,然後說:「這本書的主張符合聖經的主題和聖經的看法嗎?」你能夠這樣做嗎?你知道要多久纔可以做到這一點呢?
爲什麼我們需要成長呢?因爲我們的情緒並不穩定。因爲我們都是自我中心的。因爲我們都很膚淺。因爲我們容易受騙。這是典型的教會。我可以說,一般的會眾大體上都是這樣的。總的來說,我所事奉過的教會也是這樣的。我沒有因此感到生氣,也沒有爲此責備弟兄姊妹。每個人一開始都是小孩。最荒謬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小孩。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小孩,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成長,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需要成長,那麼我們肯定不會成長。因此,我們必須成長。我們都是嬰孩。每個人一開始都是小孩。
第二,我們應該成長到什麼地步?經文說:「……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讓我們更具體一點。你從哪裏得到標準?彼得前書1章22節說:「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就是這樣。我們應該以潔淨爲目標,但即便這麼說也有點抽象。聖經有沒有給我們具體的方法去衡量潔淨的程度呢?當然有。在歌羅西書1章28節,保羅說他的工作是:「……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
更重要的是,在以弗所書4章13節,保羅說:「直等到我們……長大成人……」保羅用人的身體作爲類比,接着他明確地說明:「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這是基督信仰奇妙之處。基督信仰並不是說:「要成長至某種虛無的境界。」也不是說:「要成長至某種虛無的潔淨。要成長至涅盤的境界、某種力場、某種高層意識狀態。」
經文是說:「看看主耶穌,祂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認真地看看吧。」我很喜歡研讀馬可福音,因爲馬可福音並不是長篇大論的說道理,而是給我們描述耶穌的模樣。馬可福音只是給我們展示耶穌的模樣。馬可福音不是給我們闡述神學理論,而是讓我們看到耶穌。
當我們看到耶穌的時候,祂總是令人感到驚訝的。現在我意識到一個完全的人如何令不完全的旁觀者感到驚訝。耶穌所作的一切似乎都是有違常理的,但直到事件過去,一切都變得合情合理。耶穌是完全的,你從耶穌身上看到什麼?你看到各樣的美德集結一身,這是史無前例、前所未有的。你看到耶穌溫柔卻不軟弱,滿有大能卻毫不嚴苛。
令我最驚歎的是,耶穌謙卑卻不乏自信。耶穌如何可以做到呢?耶穌是聖潔的,祂擁有堅定的信念,祂是完全的,而且平易近人。你看到耶穌滿有大能卻沒有半點冷漠。耶穌充滿熱情卻沒有半點偏見。耶穌全然正直卻毫不僵化。耶穌從不盲從附和,沒有說過一句虛假的話,也從沒有犯錯。
你看到什麼?一個道德典範,全然榮美的人。當你看到福音書所描述降世爲人的耶穌基督,就像透過一個濾鏡看太陽。你知道如何透過一個濾鏡看太陽嗎?這樣你就可以看到太陽的輪廓,又不致損害你的眼睛。當你看到降世爲人的耶穌基督,你實際上是透過一個人看到神的聖潔莊嚴。保羅竟說我們可以成長至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因此,彼得在第23節告訴我們如何成長,如何藉着順從真理去潔淨自己的心。我們之前已討論過這一點。經文說:「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不能壞的種子是什麼?不能壞的意思是永恆的、不朽的。彼得說那是種子,他說有某種物質進入我們的生命。哪是什麼?你知道哪是什麼嗎?那就是聖靈。
有很多經文論到聖靈。在約翰福音14至17章,耶穌說:「我要差派聖靈進入你們裏面。」意思是當你成爲基督徒,聖靈進入你生命中。聖靈好像耶穌基督的屬靈基因。彼得稱之爲神的性情。在基督裏成長並不像鍛鍊身體。你到健身中心鍛鍊,你會定下一些目標和一些方案。
我們談論的是別的東西。我們談論的是耶穌基督的屬靈基因進入你的生命,在你生命中呈現出來,直到你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這是我們所說的成長。我們應當成長到這個地步。我們來討論最後一點之前,讓我們總結一下這一點。我們要成長到哪個地步?就是要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因爲我們裏面有不能壞的種子。我必須進一步講解一下。
聖經比別的典籍更復雜。基督信仰的信息比別的信息更復雜。每當我們讀到聖經的教導:「要彼此相愛、要誠實、要行事端正、要有道德。」聖經作者總是假定聽這話的人裏面有不能壞的種子。換句話說,聖經從不是對人說:「要活出良善的生命。」而是說:「要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這是一個更復雜的命令。
如果你是基督徒,你有不能壞的種子,當你面對試探想要說謊時,你說:「我不可說謊。我要說真話。」裏面含有意志成分。你說:「我要做對的事。」但當聖經說:「要彼此相愛、誠實無僞。」當聖經指出這些道德規條,聖經作者總是假定聽眾擁有不能壞的種子。成爲基督徒從來都不是單單持守一套道德標準,然後說:「我要活出這樣的生命。」
如果你認爲這就是基督信仰,你就不是基督徒了。基督徒生命的中心已經徹底改變。有嶄新的原則進入基督徒的生命,他們有不能壞的種子。因此,經文說:「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聖經說,除非你有不能壞的種子,否則所有道德規條對你沒有任何幫助。你難以持守這些道德規條。這些道德規條在你身上無法發揮作用。你不明白這些規條。你濫用這些規條。你以爲那是讓你通往神那裏去的途徑,不是因得着神的救恩和恩典而產生的表現。
你不明白這一切,因此,有些人試圖以零散的方式去尋求幫助。你到教會聚會,你接受基督信仰,或許是因爲你生命中遭遇困境,或許是因爲你想除掉不良習慣,或許是因爲你想走過一段艱難的時刻。你到教會聚會,你接受基督信仰,希望藉此得到一些啓發或幫助。這是不可能的。聖經並沒有說:「你要怎樣怎樣改變,你要怎樣怎樣做。你要振作起來。活出良善的生命。」聖經說:「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你的生命必須從頭開始徹底地重建過來。」
你的生命要有新的中心、新的心靈、新的原則、新的屬靈基因。這就是基督信仰。爲什麼我們要成長呢?因爲我們是愚昧的。因爲我們是嬰孩。因爲我們是幼稚的。我們要成長到什麼地步?不是虛無的涅盤境界,也不是某種意識,而是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第三,我們如何成長?這裏有三個原則,讓我給大家概述一下。在上個節目提到,多年前我聽過著名神學家巴刻(J.I. Packer)的講座。他指出三個原則。每個原則都有名稱。他說除非我們持守三個原則,否則我們總不會成長,不會讓屬靈的基因展開,也總不會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第一個原則是接受。我們可以從彼得前書1章22節看到這一點。經文說:「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順從真理。在一九四零年代,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的廣播專題集輯錄成書,名叫《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他在書中指出現今人心裏只有三個基本的世界觀。人類的思維領域中有三個基本的世界觀:有神論、自然論和泛神論。
我不會詳細解釋每個論說,只會概述一下。有神論相信聖經中的神,神是有位格的,人可以向神禱告。神是聖潔的、可以讓人認識的、會說話的,神頒佈律法。有神論相信有天堂和地獄等等。這是有神論。
魯益師所說的自然論是指世俗主義,認爲世上的一切(一切存在之物)都是物質,是自然界的。因此他稱之爲自然論。一切存在之物就是我們可以嚐到、摸到、聽到、看到或聞到的一切。沒有靈界,沒有靈魂,也沒有來世。人死後便腐化。除了你從自己的感覺中所找到的意義或道德標準之外,沒有別的意義或道德標準。
另一方面,東方宗教相信泛神論。我們可以從印度教、佛教和新紀元的宗教看到泛神論思想。泛神論認爲沒有一個有位格的神,卻有一種生命的力量。這股力量存在於一切,我們也是其中一部分。自然論認爲只有物質是真實存在的,其餘一切只是幻覺而已。東方的泛神論和新紀元思想認爲只有屬靈事物是真實的,物質只是幻覺。這世界也只是幻覺。
因此,新紀元思想這麼說:「創造你自己的現實。你是神。你所感到的限制其實只是幻覺而已。你渴望的一切事情都可能發生。你所相信的一切都可以成真。」這是新紀元思想的說法。這是一種任意妄爲的說法。可是,你看到什麼?自然論說:「只有物質世界是真實的。」泛神論說:「只有靈界是真實的。」你看到問題所在嗎?自然論和泛神論都過於簡單。我要指出的重點是,雖然兩者的主張不同,很多時候兩者彼此對立,但它們在某方面的看法是一致的,就是沒有所謂的順服。
你如何判斷對錯呢?自然主義者說:「沒有所謂對與錯。你只是看看自己的感受如何。你自己作出判斷。」你如何判斷對錯呢?新紀元主義者說:「你必須看看自己的內心。你必須尋找自己的感覺。你必須找出自己心裏的渴望。」只有基督信仰有接受的原則,這也是基督信仰不受歡迎的其中一個原因。接受的原則是順服。
基督信仰說:「在你內心以外有一套標準,就是神的律法、神的道、神的旨意。這套標準是外在的,你必須順服這套標準。」這就是接受的原則。你對神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禰的意思。」除非你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禰的意思。」否則你無法成長。你永遠都是一個孩子,你總不會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這就是接受的原則。讓我指出接受的原則的兩個實際應用。
首先是神的律法。神的律法中有些命令是難以遵行的。神的律法說我們要饒恕人。神的律法說我們必須慷慨施予。我們不只是花費在自己身上去過最好的生活,而是要慷慨地施予,即使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也在所不惜。我們要這樣慷慨施予。神的律法說我們總不要歪曲真理去迎合自己。神的律法說我們不要把性愛當作獲取歡愉的工具,而是藉着性向配偶表達永遠和專屬的盟約關係。神的律法說不要以惡報惡,總要慷慨施予,不可扭曲真理去迎合自己。
這些命令是難以遵行的!這是什麼?你必須順服。你並不是看着自己的心,然後說:「好吧,我的心說,總不要扭曲真理去迎合自己。總不要說謊。」你的心不會這麼說。你心裏怎會想到要誠實呢?這正是自然論和泛神論不合理之處。除非你尋求外在的標準,否則你心裏怎會想到要誠實呢?這是接受的原則。你必須接受神看爲正的事。
其次是神對你的評價。你知道福音是什麼嗎?福音涉及兩方面。一方面,你比你敢相信的更邪惡;從另一方說,因耶穌爲你受死,你比你敢盼望的更蒙愛、更蒙接納。這是神對你的評價。你接受這一點嗎?一方面,聖經說你是一個邪惡、無助的罪人。你因此感到受冒犯嗎?有些人說:「你在開玩笑吧!一個至少受過小學教育的人會相信這說法嗎?」這是驕傲的表現,這些人沒有接受神對自己的評價。
另一方面,福音還有另一部分。神對你的愛超過你所盼望和所相信的。許多人認爲自己一文不值。許多人討厭自己。可是,神說:「看看我爲你所成就的一切!看看我爲你差了誰來到世上!看看我如何爲你捨命!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你呆在那裏幹什麼呢?你爲什麼這樣對待自己呢?」
你明白去聽從接受的原則是什麼意思嗎? 神說你是罪人,你願意承認和接受神的話嗎?神愛你,你願意承認神對你的愛嗎?有些人兩方面都不接受,但大多數人只接受其中一方面。除非你兩方面都接受,你還未領會接受的原則。
第二是滋養的原則。經文說:「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我們很容易理解何謂純淨的靈奶。聖經多次把神的道比作食物或奶。希伯來書第5章說神的道的基本原則是奶。我們要把神的道當作食物,我們要領受神的道。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如何進食?有三個步驟:首先,我們把食物切開,使食物可以放進嘴裏。第二,我們咀嚼食物,品嚐食物的味道。第三,我們把食物吞下,讓它消化,成爲身體的一部分。
滋養的原則是指我們必須相信聖經。你必須相信聖經,以致你願意接受神的道,並把它藏在心裏。第一步是把食物切開,這是指研習、理解和領受神的道,使你把神的道藏在心裏。此外,你必須品嚐神的道。你要在心裏把神的道反覆地細意品嚐。你要讓神的道融化你的心。你要讓你所學習的真理引領你向神禱告。你有這樣做嗎?接着,你必須把神的道應用在生活中。你必須讓神的道消化。你必須讓神的道成爲你心靈和生命的一部分。
你要說:「如果我認真地接受這真理,今天我行事爲人有什麼不同呢?我要在別人身上應用這真理。我要向別人這樣行。如果我認真地接受真理,這真理將會給我生命帶來什麼影響呢?」這就是消化。理解、默想和應用。你要把食物切開,要品嚐食物的味道,也要讓食物消化。你有這樣做嗎?不然,你並沒有遵行滋養的原則。當然,這樣做需要自律。
我們必須把神的道藏在心裏。約翰福音15章7節說:「……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裏面……」歌羅西書3章16節說:「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我們要把神的道藏在心裏。我們要讓神的道浸透我們的心思意念。我們要默想神的道。我們要讓神的道成爲生命的一部分。
第三相交的原則,就是彼此切實相愛。我們在整個節目都談到這一點,現在讓我簡略地說明一下。我們無法自己單獨地成長。我們必須建立個人關係。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模樣。你有沒有注意到一點?除非你是一個經常公開演說的人,否則當你看到自己的錄像或聽到自己的錄音,你會說:「啊,天哪!我不是這樣的,對嗎?我的聲音不是這樣的,對嗎?」人們都說:「是的,你是這樣子的。你的聲音是這樣的。」
這是團契相交。你無法從別的途徑認識自己。你無法認清自己的優點或弱點。你無法看到自己最大的缺點。你明白嗎?你今天最大的缺點必然是你最察覺不到的。因此它才成爲你最大的缺點。那是把你轄制的最大缺點。那是你最意識不到的缺點。你無法認出那些缺點。你必須有其他人在你身邊。你需要一些品格端正、與你切實相愛的人在你身邊。
不然,你總是無法成長。你永遠都停留在嬰孩階段。儘管有些人已遵行接受的原則和滋養的原則,但因爲他們是孤獨的流浪者,他們獨來獨往,獨自一人,所以他們沒有真正的成長。有三個原則:接受的原則、滋養的原則、相交的原則。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你注意到這一切從何而來嗎?是什麼驅動這一切?彼得前書2章2至3節說:「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看看新漢語譯本的翻譯:「你們要像新生的嬰孩一樣,渴慕那純淨的靈奶,使你們靠它成長,以致得救, 因爲你們體會到主是美善的。」
注意「美善」這個詞。神的美善是指祂的恩典。神的美善是指人得救並不是靠自己的善行。這就是福音了。人得救並蒙神接納是因着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一切。因此,在你相信主耶穌的那一刻,在你成爲基督徒的那一刻,神就在律法上除去你的罪,接納你成爲神家裏的人。這恩典不會增加。你的地位不會增加。你成爲基督徒後,你蒙接納的程度也不會增加。然而,你可以更加體會神的美善和神的恩典。
嘗過主恩的滋味是指體會神的美善。你爲什麼渴望成長呢?不是因爲你希望神也許會因此善待你。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讓你成爲一個僧人、讓你成爲一個唯美主義者。讓你成爲一個靠自己來潔淨生命的人,希望神會因此打開天堂之門,並希望別人會因此看到你是一個好人。但我們不是這樣行的。
你渴望成長不是因爲你希望神會因此善待你。你不斷成長是因爲你嘗過主恩的滋味,你體會神是美善的。你有這樣做嗎?你是否不斷成長?你是否真的不斷改變?你是否比以往更有耐性?你可以詢問一些認識你的人。你是否比以往更少憂慮?你可以詢問一些認識你的人。你是否比以往更能接受批評?你可以詢問一些認識你的人。來吧。讓我們把神的道實際應用出來。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把這信息賜給我們,感謝禰把真理賜給我們。求禰幫助我們體會禰的美善,叫我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