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煉中得榮耀(一)」系列之九、意志的爭戰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繼續探討「試煉中得榮耀」系列的第一部分。今天的題目是「意志的爭戰」。讓我先讀出彼得前書1章13至21節。

  1. 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原文作束上你們心中的腰)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
  2. 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就不要效法從前矇昧無知的時候那放縱私慾的樣子。
  3. 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
  4. 因爲經上記着說:你們要聖潔,因爲我是聖潔的。
  5. 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爲審判人的主爲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
  6. 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爲,不是憑着能壞的金銀等物,
  7. 乃是憑着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
  8. 基督在創世以前是預先被神知道的,卻在這末世才爲你們顯現。
  9. 你們也因着他,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又給他榮耀的神,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神。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在過去四個節目中所研讀的主題是聖潔。我知道「聖潔」一個詞在今天幾乎只有負面的含意。彼得前書1章14節說,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聖潔,不要效法從前那放縱私慾的樣子。雖然我們在過去四個節目中都討論這個主題,但有些聽眾朋友可能是第一次收聽這個講道系列,或許他們不明白這個主題與我們的生命有何關係,所以我想在信息開始之先解釋一下。

有些聽眾朋友會說:「有關宣講聖潔的信息。很好哦!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所認識我認爲是聖潔的人,都是我想要逃避不見的人。今天有關聖潔的信息與我有甚麼關係?」以上是很自然及完全可以理解的想法。如果你看不到聖潔與自己有何關係,如果你不盼望成爲聖潔,在某程度上說,是因爲你不理解這個概念。我們稍後再討論這一點。如果你認爲聖潔與自己無關,也有可能是因爲你不明白自己。你不知道自己是誰。

如果你並不渴望從內到外將自己的個性改換一新,如果你心裏沒有這麼說:「我最需要是從內到外改變過來。我很軟弱。我需要更新。我內心充滿腐敗。我的個性不應如此。我需要內在的改變。」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感覺,那是因爲你沒有面對自己。

多年前,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著名記者邁克•華萊士(Mike Wallace)訪問猶太作家耶希埃爾‧迪努爾(Yehiel Dinur)。早於1961年,耶希埃爾‧迪努爾曾在審理納粹前高官、下令屠殺猶太人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ph Eichmann)的審訊中作證。因爲耶希埃爾‧迪努爾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所以他在阿道夫‧艾希曼的審訊中作證。當時我只有十一歲,但當時電視上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當時阿道夫‧艾希曼在防彈玻璃後受審。

審判結束多年後,邁克•華萊士訪問耶希埃爾‧迪努爾,向他展示了一段紀錄片片段,片段紀錄了當迪努爾走進法庭,看見艾希曼的那一刻。我仍然清楚記得,那片段充滿戲劇性……迪努爾步進法庭,看見艾希曼的那一刻,突然不受控地抽噎大哭,整個人立即崩潰了,暈倒在地。法庭內一片譁然,法官不得不敲打木槌,要眾人安靜下來。這一幕充滿戲劇性。

多年後,邁克‧華萊士在訪問中問迪努爾:「請告訴我,你爲什麼整個人崩潰了?你在那一刻感覺如何?是甚麼令你這樣不知所措、無法自控呢?」華萊士說:「是因爲這個人殺了你眾多親朋,所以你恨他嗎?是因爲你恨他嗎?還是因爲站在這個邪惡的人面前令你感到恐懼呢?還是因爲某種創傷後遺症呢?是不是你腦海裏突然涌現一些從前的畫面?是不是有可怕的畫面突然呈現在你面前,使你無法自控呢?你爲什麼整個人崩潰了?你有什麼感覺呢?」

耶希埃爾‧迪努爾說有一件事他總不忘記。他說:「不是以上所說的事。」迪努爾對邁克‧華萊士說:「當我走進法庭,看見艾希曼時,我突然意識到他不是一個惡魔,也不是超人;他只是一個與我一樣的普通人。突然間,我對自己感到恐懼,因爲我看到自己有能力做相同的事。」你相信你也有能力做相同的事嗎?你相信耶希埃爾‧迪努爾所看到的事嗎?這正是聖經的教導。這是聖經綱要中其中一個重點。這是聖經其中一個重要信息,幾乎所有別的事情,它都論到樂觀及盼望的本質……

聖經說:「你可以重生。」聖經說:「你可以過聖潔的生活。」除非你相信耶希埃爾‧迪努爾最終所看到的,否則聖經的話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這是聖經的信息。迪努爾說:「艾希曼不是一個惡魔,也不是超人;他與我是一樣的。因此,我對自己感到恐懼,因爲我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做相同的事。」這正是聖經所說的。我們可以在詩篇第51篇及撒母耳記下第11章找到相同的信息。

聖經告訴我們大衛怎樣對待其中一個他最信任的朋友。他殺害這位朋友,然後娶了他的妻子。聖經要告訴我們甚麼信息?爲什麼這個故事與你有關呢?聖經是要告訴你有些人是很敗壞的嗎?不是。聖經是要告訴你最偉大的人也可以做出這樣的事。看看登山寶訓的信息。看看偉大的登山寶訓……不明白登山寶訓的人也談論登山寶訓,把登山寶訓當作有關愛的倫理。

從我孩子就讀的公立學校所採用的基督教歷史或美國曆史教科書中,我發現,每當人們嘗試描述基督信仰時,顯然有些沒有研究過基督信仰的基本資料的人會說:「嗯,基督信仰基本上是一套愛的法則。耶穌來到世上,祂說我們不用遵行一套積功德的制度,希望藉此在天上的神面前累積功德。不是這樣的。神愛我們每個人,所以我們也愛每個人,因此基督信仰是如此受歡迎。」

你能想象人們因基督信仰而殉道嗎?你能想象人們因基督信仰而遭受火刑,被拋進獅子坑裏嗎?首先,如果基督徒所信的只是神愛所有人,所以我們必須愛每個人,爲什麼會有基督徒因此而被殺害呢?不僅如此,爲什麼基督徒願意爲此被殺呢?不是這樣的。登山寶訓的信息不只是:「愛每一個人。」登山寶訓的信息是:「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骨子裏就是殺人。」

耶穌說:「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偷盜』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嫉妒或貪婪的,骨子裏就是偷盜。」耶穌要說什麼呢?耶穌要說的是,聖經說我們有能力做出各樣惡事,這正是耶希埃爾‧迪努爾所看到的:我們有能力做出各樣惡事。讓我問你一個問題。你真的面對自己嗎?你知道自己的內心存着如惡瘤一般的邪惡力量嗎?我必須以審慎的態度說這話,因爲有些聽眾朋友或許在肉身上正面對這問題,但我想讓你們知道,聖經說人人都有惡性的腫瘤,它們都是致命的。這些惡性腫瘤名叫罪,不是生在我們的身體,而是我們的心靈裏。

你相信這真理嗎?你明白這真理嗎?你知道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是充滿自私、缺乏自制、紊亂失調的嗎?這稱爲罪。你相信這真理嗎?你知道你也能夠做出阿道夫‧艾希曼所做的事嗎?如果你說:「哈!我不相信。」那麼,聖經所說的一切對你來說都沒有意義。現在你知道原因了。你真的面對自己嗎?不要看着別人,說:「嗯,我像我身邊的人一樣良善。」不要看別人。

你也不要看你的環境和遭遇。不要說:「好吧,如果你的家庭背景像我的那樣,如果你面對我所面對的煩惱……」不要看這些。看看你自己吧。你真的面對自己嗎?如果你真的面對自己,看到自己的真面目,你也會說保羅所說的話。從某意義上說,你也會說耶希埃爾‧迪努爾倒在地上時所說的話。「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這是保羅所說的話:「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

保羅說的是自己的本性。他要說的是:「我需要更新。我需要改變。我需要潔淨。我需要被洗淨。我的生命需要重建。我的生命需要修復過來。」聖經說:「……你們要聖潔……」就是這個意思了。你認爲這個有關聖潔的討論與你無關嗎?看看你自己。因爲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討論聖潔這個題目,讓我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總結的問題。

第一,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一個聖潔的人到底是怎樣的呢?第二,我們如何渴想聖潔的生命,以致得着聖潔的生命呢?你明白這兩個問題嗎?首先,一個聖潔的人到底是怎樣的?其次,我們如何渴想聖潔的生命,以致得着聖潔的生命呢?稍後我會講解第二個問題。 我們在過去幾個節目一直研讀這段經文。在某意義上說,第一個問題給我們一個機會去總結一下這段經文的教導。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一個聖潔的人全然向神獻身,並且讓自己的心思意念完全改變過來。成爲聖潔的意思是全然屬神。

這一點我已經說過很多次,因此,讓我給大家引述一些我們沒看過的經文和語句,來說明我們一直討論的這一點。成爲聖潔不只是有道德。成爲聖潔不只是遵守規條。成爲聖潔意味着你要完完全全的重整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爲(你的心思意念)。這幾方面都要徹底重整。

第一是思想。我們研讀了第13節。經文說:「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我們暫且不討論這一句。我們先討論下一句。經文說:「……謹慎自守……」這個詞的意思是保持頭腦清醒,不要醉酒。這裏不是說:「不要濫用藥物或酗酒。」這並不是彼得想要表達的意思。一個聖潔的人在這方面確實會謹慎自守,但彼得所說的並不是這方面。讓我扼要地說明吧。

經文說:「要謹慎自守」,這意味着基督徒的思想不受外界影響。思想不受外來的物質所影響,這就是「謹慎自守」這個詞的意思了。謹慎自守意味着基督徒是絕對警醒,與現實接軌,並且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甚至任何幻想所影響。讓我給你們講述福音的特點,並且下一個新定義。福音是極度悲觀,同時也融合極度樂觀。這就是福音。

大多數人都在悲觀與樂觀之間各走極端;人們要麼非常悲觀,要麼非常樂觀。我們大多數人都清楚知道悲觀主義者或樂觀主義者都有不對之處,因此我們在兩者之間尋求中庸之道。我們知道悲觀主義者所說的話聽起來並不真確,樂觀主義者所說的話聽起來也並不真確。所以人們處於兩者之間。基督徒並不是處於悲觀與樂觀之間。基督徒並不在這範疇裏,因爲基督信仰非常悲觀,同時又非常樂觀。

讓我告訴你們這概念如何與聖潔的生命和保持頭腦清醒扯上關係。首先,我們看看一些極度悲觀的人吧。基督信仰遠比這些人更悲觀。舉例說,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內坦•格雷澤 (Nathan Glazer)是其中一個悲觀主義者。美國《紐約時報》的社論曾引述格雷澤的言論。他說美國社會所面對的問題都沒有解決方法。人們總無法處理毒癮問題、露宿者問題,以及不斷上升的罪案。

格雷澤說投放於解決問題的金錢越多,問題就越嚴重。他說有些人的生命就是一團糟,我們總無法幫助他們。每當報章引述格雷澤的言論時,記者總是有點保留,說:「然而,我們若接受這說法,本文在此結束。」我們不得不說:「嗯,他被視爲一個悲觀主義者。」

聖經比格雷澤更悲觀。聖經不只是說有些人的生命一團糟,我們總無法幫助他們。聖經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無可救藥的罪人。人人都是失常的。人人都是邪惡的。人人都與神隔絕,與真正的自我隔絕,與鄰舍隔絕,也與大自然隔絕。聖經比西方的哲學家尼采 (Nietzsche)和叔本華 (Schopenhauer) 更悲觀,也比東方的佛教思想更悲觀。

我們來看看樂觀主義者吧。樂觀主義者說:「我們可以改變世界。我們可以扭轉局面。」但我們看看基督信仰吧。基督信仰比所有哲學或宗教更樂觀。基督信仰怎麼說?基督信仰說神必然降臨,祂必除去一切痛苦、死亡、戰爭、種族歧視和疾病。祂必抹去一切眼淚。各樣的破碎必得醫治。將來必有「……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在新天新地,每片葉都美麗絕倫。太陽將會比現今的閃耀千倍、美麗千倍,我和你將會比太陽更榮美。這一切都是白白賜給我們的。我們只要接受就可以得着。只要相信和悔改就可以得着,不用作別的事情。不僅如此,天國的大能已臨到世上,已經局部地動工。如果我們相信天國的大能已臨到我們的生命,也臨到我們在基督裏所愛的人,再沒有什麼比這信念更樂觀。

基督徒謹慎自守、頭腦清醒。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基督徒不是悲觀主義者,不是樂觀主義者,也不是像大多數人那樣介乎兩者之間。絕對不是這樣。基督徒並不在這範疇之內。基督徒深深地懷疑,也深深地相信。基督徒相信別人,到了一個地步是其他人無法做到的。你知道爲什麼嗎?不是因爲基督徒天真,而是因爲基督徒不害怕失望,因爲基督徒有神同在。基督徒依靠神永恆的膀臂。

然而,基督徒也深深地懷疑,像耶穌一樣。約翰福音2章24節說:「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爲他知道萬人。」耶穌從不信任人。聖經這樣描述耶穌!看看約翰福音第2章的結尾,經文說耶穌不相信任何人。有人會問:「耶穌怎會不相信任何人?祂愛人。祂差派那些愚笨的使徒去作工。耶穌把事情委派給使徒。聖經卻說耶穌不相信任何人。」這就是謹慎自守、頭腦清醒的意思。當然,耶穌信任人因爲祂本應信任人。信任人是有愛心的行爲,但基督徒有更清晰的理解。

基督徒信任人,不是因爲他們抱着天真的想法,以爲人不是罪人,或某個人不是罪人。基督徒抱着懷疑的態度。基督徒預期任何事情隨時都可能出錯。福音告訴我們,當有人作出極度邪惡的行爲,或有極度邪惡的事發生在某地方,不要感到驚訝。然而,基督徒抱着完全相信的態度,因爲我們知道有一個人永遠不會讓我們失望,那就是主耶穌。因此,基督徒能夠相信別人。基督徒預期會有患難臨到,卻是充滿盼望,因爲我們知道穹蒼無極,神不受任何限制。

福音是極度悲觀的,卻又比悲觀多一些樂觀,並且勝過悲觀。基督徒不是盲目的樂觀主義者,也不是災禍預言者。基督徒是頭腦清醒的。我們不是悲觀主義者,也不是樂觀主義。我們兩者皆是,準備好面對任何事情。我們不是憤世嫉俗者。我們並不天真。我們不是浪漫主義者。你明白嗎?聖潔意味着你有截然不同的思想方式,建基於截然不同的基礎。

第二是意志。成爲聖潔意味着你徹底重整自己的行爲和生活方式。你知道在哪一節經文可以看到這概念嗎?看看第17節:「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爲審判人的主爲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寄居」這個詞很特別。原文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希臘字,指一個人定居在某地,卻是另一個國家的公民。這意味着雖然這個人是某個國家的公民,卻定居在另一個國家。寄居的意思很具體,彼得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完全明白這個詞的意思。

「寄居」這個詞清晰地解釋和概述聖潔的意思。假設你在外國生活,你並不是來自那個國家,那不是你的祖國,你是另一個國家的公民,你大概會採取三種方式在那裏生活。首先你以移民的身分到那個國家。移民就是離開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生活。那個國家不是你的祖國,但你想成爲公民。你想同化和融入那地。你想斷絕舊有的關係,在那裏建立新的關係。

另一個途徑是以遊客的身分去到那個國家,而不是以移民的身分到那裏。遊客好像透過一塊玻璃去觀看這個新的國家,幾乎沒有任何真正的接觸。遊客通常都坐在旅遊車上,他們可以說自己的語言,與同行的遊客一起住在酒店裏,到某些餐館一起進食。事實上,他們很少與當地人接觸。他們是遊客。

另一個進到別國的途徑是流亡。我知道「流亡」這個詞聽起來有點淒涼的味道,但我們可以透過這個詞更清楚理解聖經怎樣論到我們與世界應有的關係。我們不是移民,也不是遊客,我們是天國的公民,但生活在地上某個國家。我們不是移民,這意味着我們知道這世界的原則和習俗,與我們真正所屬的家鄉的原則和習俗之間有巨大的差異。我們以我們真正所屬的家鄉的價值觀在世上的國家生活。我們不是移民。我們不會在這裏申請成爲公民。我們不想要這國籍。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是遊客。耶利米書29章記述神容讓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神怎麼說呢?祂說:「你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娶妻生兒女……」「你們要爲那城求平安,爲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爲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着得平安。」一個聖潔的人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是既不退縮也不同化。

如果你抱着其中一種態度,你並不是聖潔的。你要真正活在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獻身於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服侍,同時又按着你真正的家鄉的習俗和律法去生活。以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很喜歡引述這個例子來說明。這展示「寄居」這個詞如何調整我們的方向,引導我們以聖潔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早期基督教會有一封書信。這封信並不是在聖經裏的。

這封信稱爲《丟格那妥書》(The Letter to Diognetus)。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封信的作者是誰,只知道這是一封非常古老的書信。我們肯定這封信在公元第一或第二世紀寫成,這封信告訴我們一些關於基督徒的事。作者在封信中論到基督徒,說:「……他們在地上忙碌工作,但他們的國籍卻在天上。」讓我們在這裏停下來想一想。請謹記這是一封記述基督徒如何生活的古老書信。作者說:「……他們在地上忙碌工作……」看到嗎?基督徒不是遊客。「……但他們的國籍卻在天上。」他們也不是移民。

作者指出這一點,正是彼得所說的(「你們是寄居的」),然後他繼續論到兩者的區別,並指出這些區別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他說基督徒「……在地上忙碌工作,但他們的國籍卻在天上。」他說基督徒成家立室、生兒育女,他們不會殺害不想要的嬰孩。他們在多方面遭受逼迫,但他們愛每一個人。他們與別人分享食物,卻不會與別人同牀。他們窮困,但卻富足。他們什麼都缺,但在所有事上卻有餘。

這是一個很精彩的段落。你看到發生了什麼事嗎?作者說基督徒不是這個世界的公民,我們在地上忙碌工作,但我們不是這個世界的公民。接着,作者列出一系列的原則,向我們展示如何在地上寄居,因爲我們按着一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生活。聖潔的人按着自己真正的家鄉的價值觀生活。他們抱着什麼價值觀呢?首先,作者說他們與別人分享食物,卻不會與別人同牀。我們知道在基督徒真正的家鄉,性愛是一個作用。

性愛是一個作用,讓夫婦二人不斷更新彼此所立那完全、永遠、專屬的盟誓。我們知道性愛在基督徒真正的家鄉里有什麼作用。性愛是爲了表達及更新夫婦之間那完全、完整、永遠、專屬的盟誓。因此,基督徒明白性愛的目的,因爲我們按着我們真正的家鄉的價值觀去理解性愛。

基督徒不會在這永遠、彼此約束、完全、專屬的盟誓以外與別人發生性關係;這盟誓當然是指婚姻。基督徒不與別人同牀。「我們在地上是寄居的!我們是外人!」當然,這是因爲我們按着我們真正家鄉的律法去生活。基督徒明白我們真正的家鄉如何看性愛。不信的人卻不會這樣理解。

其次,作者說基督徒與別人分享食物。他們什麼都缺,但在所有事上卻有餘。他們過着簡撲的生活。基督徒真正家鄉的價值觀認爲神纔是真正的財富,因此,基督徒對地上的財富抱着一個特別的態度,彷彿我們不再像以往那麼在乎地上的財富。

基督徒在一切事上都缺乏。如果你是天國的公民,你總是在一切事上都缺乏。爲什麼?因爲你慷慨施予。你極其慷慨。基督徒對金錢及物質財富抱着截然不同的態度。我們與所有人分享。我們在一切事上都缺乏,但我們擁有我們所需的一切。我們對性愛抱着截然不同的態度,因爲我們真正的家鄉對性愛有一套不同的價值觀。我們真正的家鄉對金錢有一套不同的價值觀。

第三,基督徒遭受逼迫,卻仍然愛人,因爲在我們真正的家鄉里,我們會饒恕人。在我們真正的家鄉,我們知道人是可以改變的。在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裏,人們認爲赦免只是爲軟弱的人而設的,人們也不相信人可以真正改變過來。舉例說,有一件事令我感到驚訝。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發生了水門事件,傳媒總不原諒涉案而被定罪的查爾斯‧卡爾森(Chuck Colson)。人們總不原諒他。他在美國總統尼克松 (Nixon) 任職期間擔任總統特別顧問,是一個卑鄙小人。他也承認自己是個卑鄙小人,後來他感到懊悔。他曾做出可惡的事,毀了人們的一生。他說謊,他欺騙人。

後來卡爾森成爲基督徒。人們不原諒他,他們認爲那只是懦弱的表現。人們說:「你不能讓這樣的人矇騙你的眼睛。他被判入獄,後來獲釋,成爲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他期望人們忘記那事!他期望人們認爲他可以改變!他期望人們原諒他!」在我們真正的家鄉,我們原諒別人,因爲我們最終發現,赦免是唯一可行的路。這是生命得自由的唯一方法。

最後,《丟格那妥書》的作者說基督徒不會殺害不想要的嬰孩。這一點非常有趣。在羅馬時代,大多數的家庭都不想要女嬰,或許這會在經濟上造成壓力……新生嬰兒被視爲一個女人的財產,因此,人們可能會拋棄剛出生的女嬰,把女嬰扔進河裏,讓她自生自滅。基督信仰有一點很特別。當時女人被視爲男人的財產。窮人和奴隸被視爲統治階級的財產。

新生嬰兒被視爲一個母親的財產,但基督信仰反對這一切觀念,基督信仰在這方面的看法開明,帶來重大影響。多個世紀以來,基督信仰提倡尊重和保護生命的觀念,不斷擴大其界限。過去人們沒有把奴隸當作人看待,但現在人們把奴隸當作是人。奴隸不再是主人的財產了。過去人們把女人視爲男人的財產,但現在人們把女人當作人看待了。過去人們把新生嬰兒視爲母親的財產,但現在基督信仰說新生嬰兒是人。基督徒總是珍惜生命,並且擴大定義生命的界限。

基督信仰對性愛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基督信仰對金錢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基督信仰對人際關係和饒恕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基督信仰對珍惜生命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生命並不是廉價的。活出聖潔的生命是什麼意思?這意味着你在這個世界寄居,整個生命卻朝向天上真正的家鄉、真正的城市的價值觀。你「……並不是無名小城的人……」你是天上真城市的公民,你按着神國的政治制度而活。

第三是內心。你徹底地調整自己的內心。第13節說:「……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現在,我想引導你們進到最後一個問題。我之前提到一個聖潔的人是完全奉獻給神,完全向神獻身的,這包括思想、意志和情感……生命的每部分都順服神。你如何成爲聖潔呢?這取決於你的動機。很多人說:「我想成爲聖潔,但我無法做到。我想成爲聖潔,但我一直做不潔的事。」這是愚蠢的想法。這不是真的。

美國著名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的其中一本佳作名叫《自由意志》 (The Freedom of the Will),是一本非常難讀的書。他在書中提出一個偉大的論點,他認爲沒有一個人會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這本書的其中一大論點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每當一個人作決定時,總是選擇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有人說:「不對。不是這樣的。舉例說,兩年多前,有人在地鐵裏拿出一把槍,說:『把你的錢包給我,否則我會殺你』,於是我把錢包給他。這是一個最佳的例子,說明愛德華茲的看法是錯誤的。」我相信當時你沒有這麼想,現在你卻有這個想法。你說:「我不想把我的錢包給那賊人。錢包內有很多錢,那賊人強迫我做一些我不想做的事。」

愛德華茲說:「不對。你說得不對。你可以選擇。你可以選擇活下去,或選擇失去你的金錢,你做了你最想做的事。你想活下去。」有人說:「嗯,你知道的,我想成爲聖潔,我不想說謊,然而,我知道如果我說實話,我會損失二萬元,因此我說謊了,但我並不想說謊的。」哦,你說謊了。你是可以選擇的,你可以選擇做正確的事,或選擇失去二萬元,但你不想失去二萬元,過於不想做壞事。

你有沒有看見你總是做你最想做的事情嗎?因此,成爲聖潔的唯一方法,並不是想出一個新的方案,不是想出新的操練,不是做新年立志。成爲聖潔的唯一方法只有一點。這段經文再三提到這一點。你必須改變你的動機。動機好像汽車的發動機,給汽車提供動力。

你的動機就是任何時候都在驅使你的動力:你內心深處的發動機,你最想要的東西。要改變自己成爲一個聖潔的人,唯一的方法是渴望成爲聖潔,讓聖潔成爲你最想要的東西,過於別的一切。或許有人會說:「我怎可以做到呢?」聖經說這是既簡單又難行的。你知道既簡單又難行是什麼意思嗎?這是簡單的,並不複雜,卻是難以做到的,一點也不容易。這是既簡單又難行的。讓我來解釋一下其意思。

第13節說:「……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你也可以看看下面的第18節:「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爲,不是憑着能壞的金銀等物,乃是憑着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聖經《新譯本》把 第18節譯作:「因爲知道你們得贖、脫離你們祖傳徒勞無效的生活、不是用能朽壞的東西、銀子或金子……」一開始有「因爲」這個詞。「因爲」這個詞很重要。直至現在爲止,第13至 17節告訴你何謂聖潔,但現在第18節突然說「因爲」,跟着便是你的動機。

「因爲知道你們得贖……」「得贖」這個詞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意思是贖回。這意味着有人付出巨大的代價讓你走出困境。聖經說你們得贖,不是憑着金銀等物,乃是憑着基督的寶血。這就是聖經告訴你要做的事。如果你想成爲聖潔,你會對自己說什麼?你是否說:「我想成爲聖潔,因爲這些壞習慣令我感到不好意思」?或說「我想成爲聖潔,因爲我想知道我可以勝過這些事情,我若願意的話,我可以改變」?

你會對自己說什麼?你是否說:「我想成爲聖潔,因爲我敬佩某些人,我想效法他們」?你是否說:「我想這樣做,因爲總是有人告訴我,只要憑着意志,我可以做到任何事情」?還是說:「我想成爲聖潔。我想有清醒的頭腦。我想謹慎自守。我想效法耶穌。我想快快地笑、快快地哭,我想變得既勇敢又溫柔。我想得到在過去幾個節目中所論述的美好特質。」你會對自己說什麼?

要得到這一切,只有一條路。聖經說你要走到十字架面前。換句話說:你們得贖,不是憑着金銀等物,乃是憑着基督的寶血。彼得要說什麼?他說改變你動機的唯一方法,就是走到耶穌基督十字架面前,看看在那裏如汪洋般的愛,你站在海岸上,聆聽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直至那海浪聲在你的心底裏沉殿下來。

我到底要說什麼呢?但願你們知道。這不只是神學,也不是排練。彼得使用充滿情感的言語。他使用激勵性的言語。他要說的是:「你必須思想耶穌所賜給你那珍貴的東西。」讓我以另一個方式來說明。當你明白耶穌爲了承擔你的罪要付上什麼代價,你會成爲聖潔。當你意識到耶穌爲了承擔你的罪要付上什麼代價,你會成爲聖潔。你站在那裏。你看到汪洋般的愛。你站在岸邊,讓海浪拍打你的腳,你思想,你反思。

「你們得贖不是憑着金銀等物,乃是憑着基督的寶血。看看基督所作的一切!」這是祕訣所在。有時候,我感覺我每一篇講章都歸結到這一點。有時候,我感覺聖經中的每一章都歸結到這一點。這是既簡單又難行的。你總不能單單透過約束自己而成爲聖潔。紀律是次要的。你是透過改變自己的動機、改變心中最大的渴望而成爲聖潔。改變心中最大的渴望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看看耶穌爲你所作的一切。

如果耶穌所作的一切對你來說沒任何意義,你就要大聲呼求。你就要說:「主啊,求禰的聖靈幫助,使這一切對我變得真實。求神的恩典教導我。求神的恩典來就我。求禰幫助我把我的盼望完全放在神的恩典上。」這方法是切實可行的。當別人批評你,你以忿怒來回應,還是以聖潔的方式來回應?你如何效法耶穌以聖潔的方式來回應?彼得前書2章23節說:「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你如何可以做到呢?

你是否說:「我要效法耶穌」?你會說什麼?你是否說:「等一會兒!我的盼望在哪裏?我的聲譽是我的盼望,還是神的恩典纔是我的盼望呢?真正拯救我的是什麼?是別人對我的評價,還是耶穌爲我所作的一切?」你站在十字架面前。你聆聽主耶穌如海浪般的大愛,直至祂的愛在你心底裏沉殿下來。你把盼望放在主耶穌的大愛。

在約翰福音第17章,耶穌基督說:「我爲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爲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你知道「分別爲聖」這個詞即是「聖潔」嗎?主耶穌說什麼?祂說:『……自己分別爲聖……』?耶穌已經是聖潔的了。祂自己分別爲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你不明白耶穌要說什麼嗎?「分別爲聖」意味着把自己及讓自己完全獻身於某事情。

耶穌基督要說的是:「我已經決定放棄對其他事情的關注,要完全獻身於我所選擇的優先事項,用盡我所有的時間、力量和創造力去拯救世人,使他們成爲聖潔。如果我必須受死,我就死吧。我必須受死。我必被折磨。」耶穌基督要說的是,聖子去到父神面前,說:「除非我們做點事情,否則他們必失喪。我要作這事。」

耶穌爲你把自己分別爲聖。祂把其他事情放在一旁,祂放棄所有會令祂分心的事情,祂爲你而活。這就是聖經所說:「……爲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爲聖……」讓我以另一個方式去說明。留意這幾個字:「爲他們的緣故」,把這句話藏在你的心裏。不管你的心有多剛硬,不管你的心有多冷漠,只要你把這句話藏在你的心裏,它必使你的心融化。耶穌說:「……爲他們的緣故……」

耶穌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你的緣故。祂全然獻身,致力使你成爲聖潔,並得着幸福。耶穌爲你在天上掌權。祂爲你受死。聖經說祂爲你分別爲聖。只要你擺上時間去思想耶穌的作爲,你便能夠開始爲耶穌分別爲聖。只有當你明白耶穌爲了擔當你的罪所付上的代價,你才能成爲聖潔。怎樣才能做到呢?你一天花多少時間去思想耶穌爲你所作的事?你一天花多少時間坐下來思想這事,直至你感到你的心被融化,變得像主耶穌的樣式呢?

這就是經文的教導。我剛纔說這是既簡單又難行的。雖然這看似很難,但我們要歡呼振奮。耶穌基督已將自己分別爲聖。耶穌是仁愛和全能的,祂全然獻身,致力使你變得完全。你相信耶穌基督嗎?你已經接受耶穌基督嗎?那麼你應該不會錯過這一點,因爲耶穌已經使你變得完全,祂必要使你變得完全。

英國基督徒作家約翰‧本仁(John Bunyan)曾在他的自傳中說:「死亡和魔鬼,留心你的一舉一動,因爲我走在至高者的路上、聖潔的路上;因此你要當心。」實在很奇妙!約翰•本仁說:「只要我走在成聖的路上……」約翰‧本仁發出對抗世界的笑聲。他說:「……耶穌基督致力使我成爲聖潔。因爲祂死了,所以我將要成爲聖潔。因爲祂把自己撕碎,所以我將要成爲聖潔。我不能在成爲聖潔這事上失敗。我越是思想耶穌基督爲了使我成爲聖潔而作的一切,我越是思想祂爲了確保我成爲聖潔而作的事,我越快達到目標,我越快成爲聖潔。我走在至高者的路上。」

你是否走在至高者的路上?約翰•本仁說:「我走在至高者的路上,什麼也不害怕。」你是否走在至高者的路上?你正要來嗎?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教導我們如何去過謹慎自守、頭腦清醒、在世寄居的生活,將我們的心思意念和盼望完完全全的放在耶穌基督的恩典上。讓我們不將目光放在金和銀之上,而是放在爲我們付上贖價的基督的寶血上。求禰使我們成爲聖潔,幫助我們透過在過去多個節目中所學的去成爲聖潔。天父啊,求禰使我們成爲聖潔,因爲禰是聖潔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