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煉中得榮耀(一)」系列之八、心靈的爭戰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繼續探討「試煉中得榮耀」系列的第一部分。今天的題目是「心靈的爭戰」。

在過去的這幾個節目,以及在下一個節目,我們都研讀彼得前書1章13至21節。讓我先讀出經文。

  1. 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原文作束上你們心中的腰)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
  2. 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就不要效法從前矇昧無知的時候那放縱私慾的樣子。
  3. 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
  4. 因爲經上記着說:你們要聖潔,因爲我是聖潔的。
  5. 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爲審判人的主爲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
  6. 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爲,不是憑着能壞的金銀等物,
  7. 乃是憑着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
  8. 基督在創世以前是預先被神知道的,卻在這末世才爲你們顯現。
  9. 你們也因着他,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又給他榮耀的神,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神。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一直討論的主題是聖潔。我提到彼得引用舊約利未記的經文:「……你們要聖潔,因爲我是聖潔的。」在聖經中譯作「聖潔」的希伯來文(qadowsh)的意思是分別出來。我提到當「聖潔」這個詞用來描述神的時候,是指神是無可測度的。神超越我們。神是超乎我們想象的。

然而,我也提到當「聖潔」這個詞用來描述人的時候,是指我們分別出來。我們爲神分別出來。這個詞聽起來充滿宗教色彩。有一首詩歌《蒙神呼召》(You Have Called Us)的歌詞這樣寫道:

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 蒙神恩典作君尊的祭司 我們是聖潔的國度

我在上個節目中提到一個用來說明聖潔的簡單例子。想象一下自己正在看報紙。你正在看報紙,希望蒐集一些資料。你突然看到一篇文章,發現文章中有些資料對你有用。你想在你的宣傳稿或論文中使用這些資料。你想使用這些資料,唯有把這部分從報紙上剪下來纔可以使用。你必須把這部分分別出來。爲什麼呢?

如果你不把這部分剪下來,你便無法使用那些資料。你把那部分剪下來纔可以使用,這正是聖經所說的聖潔。我們在接下來的多個節目都會回到這個主題,並且以不同的角度去探討。成爲一個聖潔的人並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樣。在最壞的情況下,「聖潔」這個詞帶有負面含意。當我們使用「聖潔」這個詞的時候,總是帶點難以接近的意味。我們會使用「聖潔」這個詞去形容那些自命不凡、自以爲是的人。

人們至少認爲聖潔的人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但難道你看不到,聖潔有更深層的意義,不只是單單遵守規則而已?聖潔是一種心態。你對神說:「求禰使用我。」這概念與現代文化背道而馳。現代文化認爲人應該獨立自主。你不應該讓人隨意任用。但聖潔的概念卻恰恰相反。一個聖潔的人不會這樣對神說:「只要給我一些規則,只要告訴我要遵守什麼規則纔可以得救。」

不是這樣的!聖潔的人這樣對神說:「我是屬禰的。我爲你分別出來。」這是我們在過去多個節目中一直討論的主題。在上個節目,我們談到聖潔的思想。聖潔是指完全屬神。首先,我們在上個節目討論了思想。在這兩個節目,我們會討論生命。

聖潔意味着把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交託給神。這麼說不錯,但一個人只把思想交託給神,卻沒有把生命、心靈和意志交託給神。這人是虛假的。我們不喜歡這樣的人。因此,聖潔不僅意味着把思想交託給神,也要把生命交託給神。今天,我們會看看聖潔生命的模樣。我們可以從彼得前書1章14至19節看到這一點。

經文說:「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就不要效法從前矇昧無知的時候那放縱私慾的樣子。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因爲經上記着說:你們要聖潔,因爲我是聖潔的。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爲審判人的主爲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爲,不是憑着能壞的金銀等物,乃是憑着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

我們從這段經文看到沒有神的人生和聖潔的生命的對比。我們看到兩者的對比便會更明白「你們要聖潔,因爲我是聖潔的」這句話的意思。

第一,沒有神的人生是無知的,聖潔的生命卻把思想和生命融合起來。「聖潔」這個詞有完整的意思。在沒有神的人生中,思想和行動是分割的,聖潔的生命卻意味着思想和生命是融合的。讓我詳細解釋這一點。大多數城市人都不相信神或基督信仰,他們認爲自己不相信神,是因爲他們見多識廣,思想審慎。

大多數城市人都說:「對某些人來說,成爲基督徒是好事。這些人信奉宗教,沒有問題。但我是一個思想型的人。我是一個會思考和有理性的人,不是那種信奉宗教的人。信奉宗教的人是被遺棄的人。他們失去理性。他們放棄用心去思想。他們被遺棄,也棄掉自己思想和推斷的能力,因此,他們在情感上投向信心的懷抱。他們憑信心盲目行事。」

人們說:「基督徒和信奉宗教的人的問題在於他們不思考。但我並不是這樣的。我不相信神,因爲我是一個思想型的人。我會思考。」這段經文和整本聖經都告訴我們,情況恰恰相反。看看第14節?經文說:「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就不要效法從前矇昧無知的時候那放縱私慾的樣子。」沒有神的人生是沒有思想的人生。讓我來詳細解釋。

一些收聽這個節目已有一段時間的聽眾朋友都會聽到,我在節目中以理性討論爲什麼基督徒相信基督信仰。我們怎知道基督信仰是真的呢?人們似乎很有興趣,於是你嘗試出去向人傳講。人們因着種種原因而不喜歡基督信仰。你知道爲什麼嗎?舉例說,有些人說:「你信奉宗教,沒有問題。但我不是那種信奉宗教的人,我是一個思想型的人。」你可以這樣對他說:「好吧,想一想。你生存的目的是什麼?你的生命有何意義呢?」

如果有人問你:「我希望你明天下午跟我會面。」你會怎樣回答?你可能會說:「爲什麼呢?有何目的呢?請告訴我會面的目的。」那個人說:「嗯,我也不肯定,但我想與你會面。」你的迴應可能像每個繁忙的城市人一樣,你說:「嗯,整個下午嗎?除非你能告訴我會面的目的,否則只會浪費時間。」

「這是很簡單的邏輯。好吧,我來問你一個問題。你的人生有何目的?你的人生有何意義?」人們說:「我有工作。我有自己的職業。」「好吧,你有自己的職業。這有什麼目的?你希望達到什麼目標?你的生命有什麼意義?你活在世上帶來什麼影響?」人們不喜歡被問及這樣的問題。人們不喜歡回答這些問題。

「我必須強調一點。除非你知道會面的原因,否則你不會花一個下午跟我會面,這隻會浪費時間。你卻無法告訴我你活在世上的原因。你無法告訴我你的生命有什麼意義。你怎知道自己的生命不會變成浪費呢?你的生命有何目的呢?你的生命有何意義呢?」

人們不想思考這些問題。到了某一刻,他們對你感到不耐煩。他們很快就開始對你不耐煩。爲什麼?他們不想思考。他們不想思考這些事。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爲都是建基於沒有思考的人生哲學。他們不想思考這些事。他們認爲思考這些事是一種病態。他們說:「你對我說得太多宗教了。」

「你對我說得太多宗教了。」這句話有什麼含意?你不想花整個下午跟我會面,因爲你要知道會面的目的。我問你人生有什麼目的?如果沒有神,如果你不知道神是否存在,如果你死後只會腐化,那麼,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可能都沒有任何意義,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沒有帶來任何影響?如果我們死後只會腐化,宇宙最終會化爲烏有,你所做的一切都不會帶來任何影響,不管你是一個殘暴的人,還是一個有同情心的人,都沒有什麼分別。你有沒有認真思考這一點呢?」人們不想認真思考這些問題。

讓我舉另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一部美國電影名叫《劫後生死戀》(Fearless),這並不是一部很出色的電影,但其中有幾幕也不錯。有一幕講述男主角在空難中倖存,他跟另一位倖存的年輕女士談話。那位女士信神,男主角卻不信。男主角說:「人們並不真正相信神;他們只是不想選擇什麼也不信。」他說:「人們認爲出生和死亡對他們來說都有目的。他們認爲自己生在世上是有原因的。」

男主角說:「正如一支棒球隊需要一位新的本壘手一樣,生在世上是有原因的,也許我的母親需要有人來慰藉她吧。你認爲自己生在世上是有原因的,你認爲自己出生和死亡是有原因的。我們不要死得不明不白。」他洋洋得意地說:「一切都是出於偶然。神並不存在。一切都是出於偶然。出生是出於偶然;死亡也是出於偶然。出生是出於偶然,沒有任何原因;死亡是出於偶然,也沒有任何原因。一切都沒有原因。」

那位女士望着男主角,說:「好吧,如果這是真的,我們也沒有理由去愛。」那位女士不友善地迴應,男主角盯着她,因爲他無法回答。那位女士採取預設前提式的護教法。她說:「如果這是真的,爲什麼你要幫助我呢?」

男主角和那位女士都是空難的倖存者,他們都難以面對這處境,男主角想幫助那位女士。男主角說:「幫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擺脫有神存在的想法。要擺脫這種想法!你因抱着這種想法而充滿內疚和羞愧。你要擺脫這種想法。我是來幫助你的。」那位女士說:「如果沒有神,你爲什麼要幫助我呢?你爲什麼不把我的雙眼挖出來呢?」

一般的城市人都會說:「種族主義是錯的,不寬容是錯的,但在性慾方面你可以爲所欲爲。」只要提出一個問題:這種區別有什麼根據呢?那個人說:「人人都知道種族歧視是錯的。」你說:「在某些國家,人人都認爲某些種族應該送去毒氣室。我認爲我們不應該以大多數人的想法來決定道德標準。你是不是說,只要大多數人都認爲是正確的事就是對的?」

那個人說:「啊,不是。事實上,我相信每個人都要自己作判斷。沒有絕對的道德標準。我們必須自己判斷對錯。」你問:「你的意思是不是沒有任何事情總是錯的?」

你說:「酷刑是否總是錯的?」那人說:「當然,酷刑總是錯的。」

你說:「爲什麼?也許有些人喜歡用酷刑。也許酷刑對他們來說是對的。」那人說:「啊,酷刑總是錯的,因爲你不可殘害人。」

你說:「爲什麼不可以呢?你認爲人比石頭更有價值,你這樣判斷有什麼根據呢?」那個人會對你感到厭煩。他們必會對你感到厭煩。如果你向人提出這些問題,他們必定感到厭煩。你知道原因嗎?因爲他們不想思考。很多思想簡單、沒受過教育的基督徒都探究認識論的問題。他們不知道那些理論的名稱。他們探究形而上學的問題,也探究倫理的問題。

一般的基督徒都有這種思維。基督徒也許會說:「我發現有一系列證據證明二千多年前有一個人自稱是神,祂令很多相信一神論的人相信祂是神。祂已經從死裏復活。我發現有五百人聲稱自己目擊這個人從死裏復活。這些事蹟被記錄下來,我開始研究這些證據。」

基督徒這麼說:「我開始研究這些證據,雖然很難相信這個人是神,但我斷定另一個解釋這現象的說法更令人難以相信,所以我基於這些證據,並且衡量過後,決定相信這個人是他所宣稱的那一位。既然他是神,他就是我的創造主,這意味着我的人生有其目的。我知道我被造的目的,我是爲神而被造的。我知道對與錯,祂的旨意是對的。」這說法前後一致,有根有據,也建基於理性。接着還更進一步。

基督徒說:「我開始憑信心去過今世的生活。我發現這與我的本性相合。我透過個人的經歷發現自己開始把自己的生命交託給這位我所相信的神,順服祂的旨意。我開始發現祂與我相合。祂所說的話和所行的事都與我的本性相合。」

正如一位作者所說:『我好像一個鈴,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是一個鈴,直到祂把我拿起來,把我敲響。』我發現這與我的本性相合,這是我從沒有想過的,而且我也發現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在過去二千多年也發現同樣的事情。我閱讀千多年前的基督徒的著作,我看到他們與耶穌同在的經歷,我發現他們與耶穌的關係跟我與耶穌的關係一樣。」

這聽起來是憑信心盲目行事嗎?當然,當中涉及信心。這聽起來是不假思索嗎?絕對不是。讓我給你們展示什麼是憑信心盲目行事。你對某人說:「如果沒有神,你怎知道酷刑是錯的呢?如果沒有神,你怎知道人比石頭更有價值呢?你怎知道人生有意義呢?」他們說:「嗯,你自然會知道。我們自然就知道人是有價值的,因爲我知道。」噢,這纔是憑信心盲目行事。

這纔是不假思索。這纔是無知的想法。你的生命和思想是分割的。沒有神的人生是沒有思考的人生。聖潔的生命意味着你將思想融入生命中。你知道自己爲什麼正在做某些事情,因爲你總是想:「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呢?」這個問題擺在你面前。你總是以人生的意義、你對神的認識,以及你對自己的認識作爲基礎,來察看對與錯。你將思想融合在生命中。不要過着無知的生活。不要回到這樣的光景。

第二,沒有神的人生是一種模仿別人的人生,但聖潔的生命是經過察驗的生命。第18節說:「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爲,不是憑着能壞的金銀等物。」沒有神的人生是模仿別人的人生,但聖潔的生命是經過察驗的生命。讓我以另一個方式來說明吧。正如我剛纔所說,我聽過很多城市人這麼說:「我不是那類信奉宗教的人,因爲我常常思考。」

我想讓大家看到,沒有神的人生通常都不是有思考或反思的人生,而是沒有思考的人生。有很多人說:「我不是那類信奉宗教的人,因爲我並不墨守成規。我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我爲自己思考。」這並不是彼得所說的。我認爲彼得說得對。很多去到大城市生活的人都說:「我擺脫中產階級的價值觀。現在我住在大城市。我是一個成熟世故的人。我爲自己思考。」「我爲自己思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你是住在大城市的基督徒,你必須爲自己思考。當你打開報章的專欄,有什麼事情發生?你的信仰、信念和價值觀都被每一篇文章攻擊。你必須爲自己思考。大多數城市人打開自己所選讀的報章時,他們都感到被肯定。他們進入自己所模仿的不信方式。彼得說不信是傳流下來的。我們看到別人做某些事情,我們便照着做。

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寫了一本書名叫《夢幻巴士》(The Great Divorce),書中講述一個失去信心的人。那個人曾經相信,但他失去信心,因爲他進入了大學,開始思考。他的朋友對他說:「這是真的嗎?難道你忘記了我們如何失去信心嗎?我們不想被嘲笑。我們聽到很多人說各樣的事情,我們希望他們覺得我們既聰明又成熟。我們所寫的論文都是教授們認爲大膽、創新和切題的論文。」

他的朋友說:「我們總不要以信仰的角度來思考,我們只想模仿身邊的人。」這正是彼得所指的情況。我們都有自己的制服。如果你說:「我是一個成熟的人,我擺脫了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在大城市裏,要讓人們知道自己是一個成熟的人,唯一的方法是透過衣着打扮。你必須以某種方式打扮得像個城市人,但關鍵在於我們都有制服。我們都模仿別人。

然而,聖潔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沒有什麼傳流給我們。聖經說成爲聖潔的人意味着,不管你來自什麼背景,現在你服在耶穌的權下,也服在神話語的權下。你說:「我是意大利人,我一向以意大利人的方式行事。」這麼說合乎聖經嗎?你說:「我來自美國紐約市最時髦的派克大道。」這麼說合乎聖經嗎?你說:「我一向以這種方式行事。」這麼說合乎聖經嗎?這是否符合主耶穌的旨意,是否與你的新人相稱呢?你說:「我是南方人,我一向以南方人的方式行事。」這是基督徒嗎?

成爲基督徒的奇妙之處在於你沒有受傳流下來的東西所影響。你不會說:「這是我的行事方式。這是我父母的行事方式。這是我家族的行事方式。這是我同輩的行事方式。這是我同好的行事方式。這是我們的行事方式。」基督徒的生命是經過察驗的生命。生命的各方面都經過察驗。生命的每部分都經過察驗。

我很喜歡引用以下的例子來說明。我在美國東北大學接受教育,之後我到了美國南部一個小鎮的教會牧會,教會的會眾都是勞工階層。那個教會有自己的文化,他們的文化有幾個特徵。那裏的文化與我的文化不同,那裏的人比較節儉、好客和開放。他們對教育的看法較爲負面和輕視。他們的文化充滿種族偏見。

我察覺到這一切的差異,但活在那個文化的人通常察覺不到。我認識一位朋友,他只有初中教育程度,甚至連初中也未畢業。當他成爲基督徒時,他幾乎不識字。可是,我記得當他成爲基督徒,他領會何謂聖潔。他明白到其他人都以某種方式行事並不代表他也要以同樣的方式行事。他開始察驗自己的生命。

事實上,他爲了過聖潔的生活而學習閱讀,這樣他便可以研讀聖經,也可以思想經文。他開始醒悟過來。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比我節儉。這是合乎聖經的價值觀,是我需要學習的。他比我好客。這是合乎聖經的價值觀。但他意識到自己輕視教育其實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他也意識到自己的種族偏見是有罪的。

他正在做什麼?他拒絕隨從所傳流給他的文化。聖潔的生命是經過察驗的生命。人們以爲沒有神的人生理應是成熟世故的,事實卻是沒有思考的人生。人們以爲沒有神的人生理應是創新的,事實卻是模仿別人的人生。

第三,沒有神的人生是一種沒有服在權下卻被奴役的人生,但聖潔的生命是服在權下而得自由的生命。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奇怪。服在權下的人理應沒有自由,對嗎?不是的。仔細看看這節經文。「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就不要效法從前矇昧無知的時候那放縱私慾的樣子……」經文中譯作「效法」一詞的原文是指被塑造或模造。

經文中譯作「私慾」一詞的原文(epithymia)是指毫無節制的慾望。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需求層次理論。他指出人最基本的需要是喫喝飲食,然後再上一層是休息和娛樂。另一個需要是性。需要的層次逐級向上,人有更復雜的需要。人需要被愛,需要成功感,也需要看到自己的價值。這些都是人的需要。

這一切都是合理的需要。這都是神所創造的。神創造食物,祂看爲美好。神創造安息。創世記2章2節說,神造物的工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就安息了。神創造了性,祂看爲美好。神創造了人被認同的需要。神給我們工作和有所成就的慾望。這一切都是好的,但彼得說沒有神的生命不是邪惡私慾的生命。有人可能會誤解,以爲經文是說那些搶劫、謀殺或強暴的人。

這不是我們所討論的。彼得要說的是:「你們從前被模造、被塑造,你們被慾望所控制,雖然那些慾望是好的,卻變得毫無節制。」那是指一些好的東西對你來說太重要,變得毫無節制。美國杜爾大學(Drew University)研究院教授托馬斯•奧登(Thomas Oden)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幾個原則。

托馬斯•奧登說:「每個人都爲某些東西而活。」我剛纔提到人們不喜歡思考他們生存的目的,但每個人都必須爲某些東西而活。「每個人都有一些核心價值作爲基礎去做決定。」你必須擁有不同層次的價值觀,才能夠按優先次序去作不同的決定。「某些東西必定成爲你的終極價值、你生存的終極理由。這可能是吸引力,可能是別人的認同,也可能是權力。這可以是任何東西,但每個人都爲某些東西而活。」

托馬斯‧奧登說:「如果你沒有那核心價值,你便無法歡欣地生活。」如果你沒有那核心價值,你的生命便土崩瓦解。他說:「你可以讓神成爲你的核心價值,那是無限的核心價值。你也可以讓有限的東西成爲你的核心價值。當這種情況出現,我越是讓有限的東西成爲自己的核心價值,而不是讓神成爲核心價值,我越是對過去感到內疚,對將來感到憂慮。」讓我再引述兩段托馬斯‧奧登的話。

托馬斯‧奧登說:「當我越是讓有限的價值成爲偶像,我越是對將來感到憂慮。我本該以正確的態度把有限的東西視爲有限,但當我越是讓有限的價值成爲偶像,我的憂慮越發加劇。」他說:「如果我爲錢而活,或爲兒女而活,又或者爲政黨而活,我總會感到憂慮,因爲那些有限的價值不會長存,因此,我總是感覺受威脅。」

托馬斯‧奧登說:「另一方面,我對過去感到內疚。我本該以正確的態度把有限的東西視爲有限,但當我越是讓有限的價值成爲偶像,我的內疚越發加劇。」爲什麼?因爲如果你斷定自己是因這些東西(例如成就、愛情、外表)纔可以對着鏡子面對自己,你斷定自己必須擁有那些東西才感到人生有意義,當你無法達到這些標準,有限的假神總不會寬恕你。你總是感到沮喪。」

托馬斯‧奧丁要說什麼呢?他說:「如果我讓有限的價值成爲偶像,我的生命便充滿內疚。如果我讓有限的價值成爲偶像,我的生命便充滿憂慮。」這正是彼得所說的。彼得要說的是,沒有神的人生必然受毫無節制的慾望所驅使,對美好事情的慾望使人們的生命充滿憂慮和內疚。」這實在很有意思。人們以爲沒有神的人生理應是成熟世故的,事實卻只是沒有思考的人生。人們以爲沒有神的人生理應是創新的,事實卻是模仿別人的人生。人們以爲沒有神的人生理應是自由自在的,事實卻是被轄制的。

聖潔的生命卻是截然不同的。聖潔的生命是思想和生命一致的生命,是經過察驗的生命。最後,聖潔的生命是服在權下卻自由的生命。經文說:「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我們來看看最後一點。你知道成爲聖潔的人是什麼意思嗎?首先,成爲聖潔的人意味着你要順服。你若要成爲聖潔的人,就必須順服。順服意味着遵照別人的意思而行。

今天,在大城市有兩種基本的「認識論」學說,它們的名稱頗奇怪:科學人生觀和新紀元人生觀。科學人生觀說:「沒有超自然力量,也沒有屬靈領域。只有物質存在,人死後便腐化,僅此而已。」這是其中一種觀點。人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覺得合適便可以。

其次是新紀元的觀點,這種觀點不斷髮展。新紀元主義並不是一個特定的羣體,但新紀元的觀點說:「科學的觀點並不真確。科學的觀點是錯誤的。一切都是神聖的。一切都是聖潔的。神在萬有之中。你自己也是神,你必須與神連繫。你必須明白自己是偉大的,你的身分是偉大的。」

有一點很有趣,這兩個觀點似乎對立,但兩者在一方面有一致的看法:兩者都沒有服從的概念。科學的觀點說:「不用服從;不用對任何人服從。你可以爲所欲爲。」新紀元的觀點說:「要與神連繫,但神並沒有位格,也不會說話。」如果你想明白新紀元觀點認爲人可以如何與神連繫,可以看看電影《星際大戰》。天行者路克(Luke Skywalker)的啓蒙老師歐比王‧肯諾比(Obi-Wan Kenobi)對天行者說:「伸手去接觸你的感受。與你的感受連繫。」你不用服從。

聖潔的生命是順服的生命。基督信仰與上述兩個價值觀背道而馳。成爲聖潔是什麼意思?這意味着你對神說:「求禰使用我。」這意味着分別出來。你對神說:「我是屬禰的。」你說:「主啊,禰有禰的旨意,若我的意願與禰的旨意不同,我願放下自己的意願。」除非你這麼說,否則,你並不是屬祂的。

讓我進一步說明這一點。第15節說:「……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你注意到嗎?讓我進一步說明。成爲聖潔意味着完全順服。如果你在生命中有任何領域不順服,你實際上並不順服。有些人會對我說:「我是基督徒,除了某方面之外,我順服神。我會振作起來。」你在生命中有任何領域不順服,你實際上並不順服。「除了某方面之外,我順服神。」根本沒有這回事。

想一想吧:你對某人說:「除了那個房間之外,你可以擁有整個房子。你可以擁有整個房子,但你總不可進入那個房間。」如果你可以這樣對某人說,除了那個房間之外,他們可以擁有整個房子,他們根本並不擁有那房子,你纔是擁有者。即使你只是住在那個房間,你把房子的其餘部分都給了那個人,但你可以阻止他進入那個房間,你仍是房子的擁有者。

如果你說:「我會在那方面順服耶穌的教導,但至於這方面,我不會順服。這方面我暫時不會順服,但我在其餘各方面都順服。」這樣你根本不順服。你明白嗎?經文說:「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不然,這並不是聖潔。我不是說要成爲聖潔就必須完全順服。不是。沒有人能完全順服。我們之前已探討過這一點。一個人能成爲基督徒,全因耶穌爲他受死。他們信靠耶穌,因此他們罪得赦免。

你要把自己完全交託給基督,唯有這樣你才知道自己已接受基督爲救主。基督爲你死在十字架上,你要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祂,這纔是對基督爲你受死的正確迴應。別的迴應都並不合適,也不聖潔。成爲聖潔並不是指完全順服;成爲聖潔意味着把自己完全交託給基督,說:「我放手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禰。禰有權進入房子裏的每個房間。求禰進入我的生命。我無法阻止禰進入任何房間,因爲這房子不是我所擁有的。」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聖潔不只是表面的順服。經文說:「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這是最後一點。聖潔不只是單單遵守一切的規條和律例。不是。想一想吧。爲什麼彼得說「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爲什麼他不是說作順命的人或順命的僕人?爲什麼彼得說作順命的兒女?因爲兒女的順服,跟僕人或奴隸的順服並不相同。

除非父母採取行動去得着兒女,否則兒女無法順服他的父母。除非你的父母把你帶來這個世界,否則你無法順服你的父母。除非你的父母收養你作爲兒女,否則你無法順服你的父母。父母必須作出行動,那可能是生理上的或法律上的行動,但重點是,你的順服並不是你父母把你帶來這個世界或收養你的原因。事實上,你的父母把你帶來這個世界或收養你,所以你要順服父母。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奴隸只感到害怕。奴隸、僕人或僱員心裏想:「我要做得好。」僱員心裏想:「我要做得好,不然我可能會被解僱。」僱員所做的一切都是受獎勵和懲罰驅使。僱員心裏想:「我想要得到獎勵,我害怕受懲罰。我要我的工資,我不想失去工作。我想要升職,我不想降職。」這是僱員式的順服。但基督徒不是這樣的。聖潔生命的本質是作順命的兒女。

基督徒說:「我知道自己已蒙接納。」基督徒順服是基於「因爲」這個詞。爲什麼你要順服?因爲「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爲,不是憑着能壞的金銀等物,乃是憑着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和合本》聖經並沒有把「因爲」這個詞翻譯出來。《聖經新譯本》把第18節譯作:「因爲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先傳下的妄行,不是憑着能壞的金銀等物。」你必須領會耶穌基督如何爲你捨命,這樣你才真正明白如何作順服的兒女,作聖潔的人,而不是抱着僱員的心態去順服。

多年前有一部美國電影名叫《聖經》(The Bible)。電影講述創世記第15章的事蹟。神對亞伯拉罕說:「我必透過你的兒子以撒賜福給你和你的後裔。」神吩咐對亞伯拉罕取來牲畜,每樣劈開,分成兩半,神以冒煙的爐並燒着的火把從那些肉塊中經過。神說:「我必成就我的應許。我必賜福給你和你的後裔,不然,但願我像這些牲畜一樣被劈開。」

多年後,神向亞伯拉罕說:「亞伯拉罕,我應許透過你的兒子以撒賜福給你,現在我要你把以撒獻爲燔祭。」聖經告訴我們亞伯拉罕爲此掙扎,最後他帶着兒子上山,把兒子放在壇上。電影中加了一段對話,並不是聖經的記載,但那段話也十分合適。在電影中,亞伯拉罕捆綁以撒,以撒意識到父親要採取什麼行動,說:「父親,神有什麼要求不可以向你提出嗎?」亞伯拉罕說:「沒有。」

爲什麼?爲什麼亞伯拉罕是聖潔的?爲什麼在那一刻亞伯拉罕完全屬神?因爲亞伯拉罕完全向神的權能折服?亞伯拉罕有沒有說:「好吧,我沒有什麼可以做,我怎能對抗神呢?」他沒有這麼說。希伯來書第11章說:「亞伯拉罕因着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他以爲神還能叫人從死裏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亞伯拉罕知道神必成就祂的應許。他將自己的兒子獻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以撒」,就是我們抓住不放手的東西,但神說:「你必須完全屬我。」亞伯拉罕準備好將以撒獻上,神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回答說:「我在這裏。」神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爲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亞伯拉罕是舊約時代的人,他知道神是善的。因此他順服。他籠統地知道神是慈愛的。可是,我們知道一些亞伯拉罕不知道的事。

如果現在亞伯拉罕在這裏,你知道他知道什麼嗎?他會知道爲什麼神能夠這麼說:「亞伯拉罕,你不要殺你的兒子。」你知道爲什麼嗎?因爲多年之後,神把自己的兒子帶到山上,把他殺了,而且沒有聲音從天上呼叫說:「不要殺你的兒子。」如果現在亞伯拉罕在這裏,他會對神說:「我知道爲什麼我完全屬禰了。神啊,現在我知道禰愛我,因爲禰沒有將禰的兒子,就是禰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你們是順命的兒女,你們知道你們得贖,不是憑着能壞的金銀等物,乃是憑着基督的寶血。這一切驅使你們順服,其他人並不知道這一點。順服神並不使人受壓制,乃是使人得自由。我們全然讓神掌管,在我們一切所行的事、在生活的各方面都順服神。這實在很奇妙。沒有神的人生並不是成熟世故的人生;而是沒有思考的人生。沒有神的人生並不是創新的人生,而是模仿別人的人生。沒有神的人生並不是自由的人。敬拜事奉神卻使人得自由。耶穌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得着這自由和聖潔的生命。禰把禰的愛子耶穌基督帶到山上,叫祂爲我們的罪受死,使我們罪得赦免,我們唯有藉着耶穌基督才得着這生命。感謝主擔當我們的罪。天父啊,求禰讓聽眾朋友明白,主耶穌基督爲我們全然獻上。我們要把自己全然獻上,我們便知道聖潔生命所帶來的自由。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