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繼續探討「試煉中得榮耀」系列的第一部分。今天的題目是「如何面對困境」。
我們要思想神的作爲,免得我們蔑視神。我們要思想神在教會裏的作爲,感謝神,重新向神立志去作神呼召我們所作的工。我們要提醒自己神奇妙的作爲,使我們得着力量去面對未來。
如果我們忘記了這一點,不再爲神在教會裏的奇妙作爲而感謝神,我們便會開始抱怨。我自己也是這樣。當我忘記神在教會裏的奇妙作爲,我每天起來的時候很容易便會這麼說:「教會這樣不妥,教會那樣不妥。我們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只要退後一步,以正確的角度去看一切,並說:「看看神在教會裏的奇妙作爲。」我便得着力量。你也可以得着力量去面對未來。這一點非常重要。
最近我重看最喜愛的奇幻小說《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書中有一處描述一位英雄人物之死。那是一位偉大的君王,書中談到他的死,其中有一句我總不忘記。
書中談到那位君王之死,說:「他身上顯出大榮美,凡望着他的人都看到他年青時的優雅氣質、壯年時的英雄氣概,和晚年的智慧和威嚴渾然一體。」他成了一個光輝的形象。這實在是很有意思。突然間,那位君王年青時的優雅氣質、壯年時的英雄氣概,和晚年的智慧和威嚴在他離世的時候渾然一體,顯出極大的榮美。
這句話很有洞見,因爲一個人在世的時候是無法在任何一個人生階段把所有優點融爲一體的。我懷念自己二十歲的時候嗎?我懷念那個時刻嗎?嗯,我會懷念某些方面。我懷念自己當時的毅力。我懷念自己當時的身形。我懷念自己當時的頭髮。我懷念這一切,但我並不懷念自己當時的愚昧無知、眼光短淺。換句話說,我懷念自己年青時的魅力。有些我曾經擁有的特質失去了,但在我失去這些特質的時候,又得到別的特質。
我不再年青了,但還未年老,我處於這兩個人生階段之間。最後,當我到了年老的時候,我會擁有一些現在沒有的特質。不同的人生階段就是如此。人生在世就是如此。你失去一種特質纔可得到另一種特質。唯有當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所有特質都會融爲一體。將來在天上,你年青時的優雅氣質、壯年時的英雄氣概,和晚年的智慧和威嚴必渾然一體,但這情況總不在地上發生。
教會也是如此。一家教會漸漸成長便不再是年輕的教會。這教會在各方面都不再像一家初建立的教會,它不再像那些尚未發展成熟的年輕教會那樣,行事較爲靈活和隨意。教會總不回到從前的模樣。教會的弟兄姊妹對教會的發展有不同看法。發展成熟的教會能夠做一些年輕教會無法做到的事情。無論如何,教會總要放下一些東西,也總不回到從前的模樣。
爲什麼?在耶穌基督再來之前,人在地上的境況總是如此。到了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你年青時的優雅氣質、壯年時的英雄氣概,和晚年的智慧和威嚴必渾然一體。不要爲過去哀傷,倒要謹記神在過去所施行的一切神蹟奇事。
我們要謹記和細味神過去所施行的神蹟奇事,也要明白到神要改變我們,使我們不再一樣。我們進入壯年,會失去一些東西,卻又得着很多東西。很多聽眾朋友也許還未到我的年紀,但我要對那些與我年紀相若的聽眾朋友說這番話。你會懷念自己以前的頭髮。你會懷念自己以前的蜂腰,但你不想回到以前的模樣。
教會也是如此。教會要向前邁進。教會盼望神所預備的一切美事。教會能夠爲神作工,教會不斷成長,祂讓教會不斷成長,因爲教會與救主耶穌基督同行。現在讓我們向神禱告,感謝祂爲我們所作的一切。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過去所施行的神蹟奇事。主內的弟兄姊妹都不會忘記禰所施行的神蹟奇事,禰進到我們心裏動工,成就禰的旨意。不然,我們根本無法歸信禰。求禰更新我們的心,讓我們再一次領會禰是何等偉大。
天父啊,我們的生命被禰所設立的信徒羣體徹底改變過來。我們的生命因禰的作爲而徹底改變了,而且永遠改變過來。我們爲此向禰感恩。若我們把一切視爲理所當然,求禰寬恕我們。若我們把一切變成例行公事,求禰寬恕我們。求禰讓我們常存感恩的心,當我們想到禰的奇妙作爲便得着力量、存着感恩和喜樂的心。求禰加力給我們去度過前面的每一天。
天父啊,我們爲身邊每位爲你作工的弟兄姊妹向禰感恩,我們爲初信的弟兄姊妹向禰感恩,也爲將來禰賜下的每位弟兄姊妹向禰感恩。
我們爲初信的弟兄姊妹禱告,他們是廣大莊稼中初熟的果子,求禰幫助他們進到人羣中,引領不信的人來到耶穌面前接受祂作爲救主。求禰更新我們,並重建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成爲禰的器皿,使人與禰和好。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我們繼續研讀彼得前書。今天我們查考1章6至9節。我們將會在接下來多個節目繼續查考彼得前書。我之前提過整卷彼得前書的主題是基督徒如何面對困境和苦難,以致那些困境和苦難不會壓垮我們,而是使我們變得更光輝燦爛。你們會看到這段經文實際上已經進入彼得前書的主題的核心。讓我來讀出彼得前書1章6至9節。
- 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
- 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着稱讚、榮耀、尊貴。
- 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 並且得着你們信心的果效,就是靈魂的救恩。
這是神的話語。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我們可以從1章11節看到彼得前書的主題。第11節說「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這句話概括了彼得前書的主題。在基督徒的生命中,苦難和榮耀交織在一起,因爲我們偉大的先驅、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藉着受苦而得榮耀,因此我們也要這樣。僕人不能大於主人。
因此,苦難和榮耀交織在一起。基督信仰對苦難的看法與衆不同,基督信仰對苦難抱着各樣深邃的原則。佛教徒和東方人認爲苦難是一種幻象。可以說,西方世俗文化認爲苦難絕對是詛咒。
基督信仰並不認爲苦難是一種錯覺,而是真實的。一方面,基督信仰比東方宗教更現實,另一方面,基督信仰比西方世俗主義更充滿盼望。基督信仰是獨一無二的。苦難和榮耀與你的生命有何關係?這就是彼得前書的主題。苦難和榮耀交織在一起,是因耶穌的緣故。
美國基督徒作家伊莉莎白‧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寫了幾本有關苦難的書,其中一書叫做《苦難中得安慰》(A Path Through Suffering)。我極力推薦艾略特的著作。艾略特曾提到一個人,名叫愛德華‧希利托(Edward Shillito)。愛德華‧希利托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希望尋找真理,後來他成爲了基督徒。他成爲基督徒,因爲他看到不同的宗教對苦難的看法跟基督信仰有極大的分別。他寫了一首詩。這是一首很長的詩,但最後一節是這樣的。希利托所指的是各種假神和各種宗教,他寫道:
眾神剛強;禰卻軟弱 他們策騎而來,禰卻跌倒後登上寶座 我們的傷痕 只有神的傷痕能述說 除了禰,沒有別神有傷痕
你明白希利托要說什麼嗎?你有傷痕嗎?只有一位真神。只有一個宗教信奉這位獨一真神。只有一位神有傷痕,祂的傷痕能向你的傷痕說話。只有一位神曾受傷。事實上,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我們唯有透過傷痕才領會祂的傷痕,我們的傷痕因祂所受的傷才變得有意義。神的傷痕向你的傷痕說話。只有當你看到祂所成就的一切,看到祂爲你所受的苦,你才明白苦難的意義,並得着能力去面對自己的困境。
我們的傷痕 只有神的傷痕能述說 除了禰,沒有別神有傷痕
想一想吧。東方宗教認爲傷痕和苦難是一種幻象。以色列王大衛可以仰望神,並稱祂爲「我的神。」想象一下,一個穆斯林教徒稱真主阿拉爲「我的真主阿拉。」不會這樣的。想象一下,一個佛教徒談到諸靈,稱它爲「我的諸靈。」不會這樣的。爲什麼呢?人和真神可建立親密關係。祂是我們的神,我們是祂的子民,因爲人和神都有傷痕。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戲作《亨利五世》(Henry V)中有一句名言:「我們,是少數幾個人,幸運的少數幾個人……」那一幕講述英王亨利五世在阿金庫爾戰役之前,望着他周圍的平民百姓,向他們說話。當時是十四世紀,英王亨利五世向他的百姓說了這句話:「我們,是少數幾個人,幸運的少數幾個人。我們,是一支兄弟的隊伍——因爲,今天他跟我一起流着血,他就是我的好兄弟;不論他怎樣低微卑賤;今天這個日子將會帶給他紳士的身分……」
這位君王對他的百姓說:「……我們一同流血。」愛德華‧希利托說:「我們的傷痕,只有神的傷痕能述說,除了祂,沒有別神有傷痕。」這就是彼得前書要指出的重點。我們有一位藉着受苦而得榮耀的神。因此,我們也有自己要行的苦路,我們也只有經歷苦難才能得榮耀。現在讓我們詳細查考這段經文,明白當中的教訓。
聖經中沒有一段經文可以詳盡地講解這個奇妙而深邃的主題, 但我們可以從這段經文學到很多教訓。首先,我們看看第6節。經文說:「你們是大有喜樂……」爲什麼大有喜樂呢?讓我簡略地說明吧。
第一,除非你明白很多聖經教義,否則你總無法度過苦難。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我只會簡略地說明,但我希望大家明白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第6節說:「你們是大有喜樂……」彼得要說什麼呢?雖然你們在痛苦悲傷之中,但你們大有喜樂?爲什麼大有喜樂呢?我們可以再看看1章1至5節。我們在過去兩個節目中研讀了這段經文,我們看到這段經文充滿了教義。
1章2至5節說:「……就是照父神的先見被揀選、藉着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他血所灑的人。……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爲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
彼得以五節經文闡明整個「救恩次序」(ordo solutis)。「救恩次序」是一個神學用語,是拉丁文翻譯過來的,又稱爲金鎖鏈(the golden chain)。經文第1至5節闡明整個「救恩次序」。首先是父神的先見。我們在過去兩個節目已討論過這一點。「先見」並不是指預知,而是指預先已蒙愛。神在萬古之先已把祂的愛傾注在我們身上。然後神揀選我們。接着,神差遣聖靈進入我們裏面,使我們成聖,分別出來,在我們生命中裝備我們。
最後,我們相信,並且重生。我們如何重生?因爲耶穌死了,而且從死裏復活。然後,當我們相信我們重生,祂的血便向我們的靈魂灑上。這是一個屬靈用語,意思是我們所有的罪都蒙赦免了。但不僅如此。接着,我們在恩典中長進,並且成聖。我們變得越來越聖潔。神在整個過程中堅立我們、保護我們、以祂的能力保守我們,直到世界的末了,那時候神將會顯現,潔淨整個現實世界。神的榮耀臨到我們的生命,最終我們得着一切,成爲完美。
父神的先見帶來揀選。揀選帶來呼召。呼召帶來重生和更新。重生帶來悔改、信心,以及蒙耶穌的血所灑。接着是成聖。成聖帶來順服,最後在末後得榮耀。第1至5節已闡明瞭整個過程。實在很奇妙!整個過程在這段經文闡明瞭。第1至5節闡明整個系統神學和整個「救恩次序」。聖經的教訓不只是要我們知道的。我們寫了筆記不會只是把它放在書架上,然後說:「現在我知道了這些教訓。我是一個成熟的基督徒。我曉得這些述語了。」
不是這樣的。經文說:「你們是大有喜樂……」你們在痛苦悲傷之中大有喜樂。彼得說, 你們在痛苦悲傷之中仍大有喜樂,因爲你們知道這一切神學和教義。有些人對神學和教義嗤之以鼻。他們說:「這都是矇昧主義、經院哲學。教義使信徒分裂,耶穌使信徒合一。誰需要教義呢?我只想認識耶穌。」你在痛苦悲傷中會做什麼?你看着這些教義,說:「我不明白這些教義的意思。這並不重要。」然而,彼得說正是這些教義幫助你度過苦難。想一想吧。
你對這些教義的理解有多深呢?你會因明白這些偉大的真理而大有喜樂,因此,不要忘記這些真理。你可以看到,第6節展示基督信仰不只是教義而已。你不是把教義當作一本書放在書架上,而是把它實際應用出來,但基督信仰不只是教義而已。除非你因明白這些教義而大有喜樂,否則你總是無法面對苦難,也無法度過苦難。除非你因明白這些偉大的教義而充滿盼望,除非你看着這些教義,並說:「看看神爲我所作的一切。看看神竭盡全力爲我所成就的一切」,否則你無法面對苦難。你領受這些教義,藉此面對人生的試煉。這是好消息。
第二,基督徒會憂愁。第6節出現「憂愁」這個詞。經文說:「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憂愁」這個詞是指混亂、困擾。
「憂愁」這個詞與一個解作波濤洶湧的字相關。舉例說,當豪雨傾倒在一條河流上,翻動了河水,那條河流便不再清澈、蔚藍了。它會變得混濁,一片泥濘,因爲河水翻動時把河底的泥濘都翻起來了。河水處於混亂狀態,混濁不清。經文中「憂愁」一詞就是這個意思。經文說:「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憂愁」是指一個人正在經歷苦難、陷入困境。他深感不安。他在悲傷和痛苦之中。
第二,當患難臨到時,基督徒不要感到驚訝。基督徒應該意識到這是必然發生的。我們要退一步想一想。這是弔詭的說法,但並非互相矛盾。經文說:「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你既喜樂又憂愁,兩種狀態同時出現。經文中的喜樂和憂愁都採用現在時態,表示兩者現在同時發生。
經文不是說雖然你陷入了困境,但你現在大有喜樂;也不是說你現在沒有喜樂,因爲你陷入困境。經文說你現在大有喜樂,你現在深陷困境。我們要仔細看看這節經文,如果我們不理解這裏的教訓,我們便掌握不到基督信仰的真諦。我們必須明白這教訓,不管你來自什麼背景、學派、傳統或種族,這教訓都是前所未聞的。它是獨一無二的。
我甚至可以說,如果你來自保守的教會或福音派教會,你可能會感到混淆不清。我從前事奉的教會經常唱一些十九世紀復興派的詩歌。那些都是很輕快的詩歌。其中有一首詩歌叫做「在十架上」,副歌的歌詞寫道:
在十架在十架 我一見主恩光 我心中罪孽重擔皆脫落
接着,歌詞寫道:
在我主十架,我因信眼明亮 如今我心常歡喜快樂
我們經常唱這首詩歌。我作爲牧師會看到會眾唱詩時的情況,我看到有些會眾正在經歷重大的掙扎和壓力。他們揹負重擔,深陷困境。當他們唱這首詩歌時,我心裏會想:「不知道他們心裏會否感到內疚。」我發現他們確實感到內疚,因爲許多福音派教會都傳遞一個信息,就是當你接受了耶穌基督爲救主,你或許會經歷苦難,但你沒有真正感覺得到;你讚美神;你仍舊得勝。
你只是相信一切都會互相效力叫你得益處,你不會讓這些重擔煩擾你。但這節經文並沒有說這是正確的。事實上,我甚至可以說,這種心態使我們忽略基督徒生命的真諦。首先,聖經再三指出基督徒不但會經歷苦難和憂傷,事實上,基督徒會受苦難所影響,他們會因經歷患難而憂愁,他們會因經歷患難而困擾。
我很喜歡約伯記中一段論到苦難的經文。當約伯得知他所有兒女都死了,並且家財盡失的時候,他如何迴應?約伯記1章20至22節說:「約伯便起來,撕裂外袍,剃了頭,伏在地上下拜……」接着,經文說:「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犯罪。」如果有人在敬拜的時候作出如約伯那樣的舉動,你認爲教會的弟兄姊妹會怎麼想?
如果有人撕裂外衣,剃了頭,伏在地上悲傷地尖叫,教會的弟兄姊妹會怎麼說?他們會說:「這個人無法得勝。他沒有讚美主。」經文怎麼說?經文說:「約伯便起來,撕裂外袍,剃了頭,伏在地上下拜。……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犯罪。」保羅在哥林多後書4章說:我們「……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我們感到困惑,但我們並不絕望。這正是彼得在這裏所說的。事實上,聖經教導我們,基督徒因福音的緣故比其他人更憂傷,也更喜樂。
當福音在一個人的生命中產生影響力,這個人出現極端的情緒是正常的現象。首先,我甚至可以說,基督徒事實上因福音的緣故比其他人更憂傷。有人會說:「等一會兒,你在說什麼呢?」你看看耶穌,祂與父神有完美的關係,祂的生命充滿平安,但祂常常哭泣。爲什麼?因爲耶穌是完美的。你看,你越是完美、越是聖潔,你越看到你周圍的破碎。
讓我以另一個方式來說明吧。我甚至可以說,當福音進入你心裏,你看到自己完全蒙接納,並且全然蒙神所愛,你的情感得釋放,你得着自由,你終於可以承認自己生命中眾多的罪。你必須明白自己全然蒙神所愛,也要明白神最終使世界回到正軌,除非你領受這真理,並且存着盼望,否則你只會活在否認的生活中。人無法坦白承認自己是何等邪惡,因爲人根本沒有解決方法。
人爲自己的罪找藉口。他們看着自己的罪,說:「嗯,是的,但你也知道……」他們無法承認自己的罪。他們壓制罪的本性。他們沒有盼望。事實上,他們沒有解決方法。如果他們按着自己的價值觀去承認自己是多麼敗壞,他們不得不把自己殺掉。世界也是這樣。人們看到四周所發生的一切事情,說:「我們可以透過立法解決問題。只要有合適的人作領導,只要我們這樣做,只要我們那樣做,問題便迎刃而解。」
換句話說,人們把問題淡化了。最終,當你讓福音滲透你的心,你的良心堅壯起來,你的心也堅壯起來。你存着盼望,足以使你承認世界是多麼敗壞。你感受到別人所受的傷痛。你明白到別人是多麼愁苦。聖經告訴我們這就是成爲基督徒的意思。神說:「我要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這是什麼意思?
這必定是指如果福音無法讓你更有憐憫的心,你仍未明白福音。如果福音無法讓你更易哭泣落淚,特別對男性而言,你仍未明白福音。我要向男士說幾句話。我們的文化認爲男性是不應該哭泣的。我們從小就被灌輸這種思想。男人甚至沒有嘗試過忍着不哭。這種思想根深蒂固。男人是不會哭的。男人不會坐下來嘗試忍着不哭。男人不會這樣的。男人不會說:「我是一個成年人。我不想讓人看到我哭。」男人不會這樣的。
如果你發現自己沒有因成爲基督徒而更能哭泣,你仍未明白福音。我可以告訴你,基督徒不但經歷苦難,也會受苦難所影響。基督徒會感到憂愁,也會感到困惑。爲什麼你會與耶穌有所分別呢?另一方面,基督徒有盼望。基督徒有極大的盼望。彼得前書1章8節說:「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
《新譯本》聖經把這節經文譯作:「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愛他;現在雖然不能看見他,卻信他。因此,你們就有無法形容、滿有榮耀的大喜樂。」基督徒即使在悲傷之中,他裏面總有無法形容的大喜樂。因此,真基督徒的生命是充滿奇遇的生命。基督徒的生命是令人興奮的,但我可以告訴你。它不是平坦的。經文告訴我們,基督徒總要在這兩種情況中取得平衡。你總會經歷悲傷,比以前經歷更多悲傷。
你更容易哭泣。你比以前更感受到世上的煩惱。你更關心身邊的一切。你必定會這樣。你也意識到自己的邪惡、自己的罪。你能夠看到這一切,這使你謙卑下來。另一方面,你有說不出來的大喜樂。但我要告訴你,當情況失衡,悲傷淹蓋了盼望時,基督徒的生命便出現問題。
你必須回覆平衡,纔可以解決問題,並且在基督徒生命中得力,因爲一個能夠真正面對生命的基督徒並不是只有喜樂、沒有憂傷的。不是這樣的。基督徒的生命充滿榮耀,因爲基督徒有盼望,能夠勝過憂傷。盼望不會把憂傷除去,卻使憂傷變得甘甜,淹蓋悲傷,使兩者平衡。
我總不會忘記以下這次經歷。我的生活長久以來都十分順遂。當我剛剛成爲牧師的時候,我在教會認識了一位年輕男士,我們成爲好朋友。後來這位好朋友離世。我看着他離世。他留下妻子和兩個兒子。他的妻子對我說:「我無法對孩子說他們的爸爸死了。你可以告訴他們嗎?」於是我跑到他們家裏去告訴他們。我在路上一直這麼想:「我不知道我可以如何做到。我要怎麼做呢?孩子們什麼也不知道。」
當時兩個孩子只有八歲和十歲。我心裏想:「他們什麼也不知道。我要怎麼做呢?」我只感到自己心情十分沉重,但是當我坐下來,想到這個基督徒家庭正在經歷的痛苦,也想到我自己正在經歷的痛苦,當然我所經歷的痛苦比他們少。我明白到我們所經歷的痛苦根本無法跟耶穌所受的苦相比,因爲耶穌經歷的是神忿怒的杯。
耶穌經歷痛苦的時候什麼也沒有,祂把一切都捨棄了。我們經歷痛苦的時候,我們有耶穌同在。耶穌說祂必與我們同行。當我去到他們的家裏,我向主禱告說:「主啊,求禰幫助我。」我感到說不出來的喜樂。這經歷實在難以形容。基督徒生命好像屋內的暖爐。當外面天氣寒冷,屋內有一段時間也十分寒冷,然後冷空氣突然啟動了暖爐。
憂傷使基督徒去尋求力量之源。憂傷使基督徒去尋求得力的根源。憂傷使你去尋求福音,使你去仰望耶穌爲你所成就的一切。憂傷發揮這樣的作用。憂傷使你步向喜樂,憂傷使你更喜樂。正如暖爐啟動了把寒意驅散一樣,喜樂淹蓋了憂傷,但憂傷仍然存在。我甚至可以說,如果你陷入悲傷和困惑之中,你卻沒有流淚,沒有任何問題,並說:「我只是讚美神。」這是控制思想的做法。這就是洗腦。這是邪教所採取的洗腦方式。這是一種控制心理的做法。
這不是超自然的能力,也不是福音的運作方式。你明白嗎?第二個原則是:基督徒同時經歷喜樂和憂傷,基督徒比其他人更喜樂,也更憂傷。福音使你成爲一個更敏銳的人,同時也成爲一個更感性的人,因爲你比其他人更有盼望,你能夠感受也明白憂傷,因爲你有說不出來的喜樂。
我們討論了兩個重點。第一,基督徒若沒有教義便無法面對苦難。我已詳細解釋原因。第二點與第一點同出一轍。第二,基督徒同時經歷生命中的困苦和救恩所帶來的喜樂。一方面,福音確實在某程度上舒緩你困苦的感覺,另一方面卻是憂傷讓我們體會和啟動那說不出來的喜樂。基督徒的生命正是這樣。
第三,不是因爲這個世界充滿敗壞纔有試煉出現。到目前爲止,我的信息可能一直給你這種印象,但這不是彼得要說的。彼得並不是說:「你在世上必定遇到試煉和困境,因爲你根本無法避免。世界就是這樣的,你必須面對。」這不是彼得要說的。他說:「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
彼得在這段經文指出,如果患難臨到你,如果困境臨到你,那是你所需的。除了這段經文,聖經中還有許多經文指出這一點,我不是根據一節經文來指出這一點。這是聖經經文的教導。英國牧者、著名詩歌《奇異恩典》的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說得好。大家必須謹記這段話。我經常引用這段話,大家必須謹記。
約翰‧牛頓說:「我所需的一切神都供應,神留下來不供應給我的就是我不需要的。」我們必須明白這教訓。如果事情在你生命中發生,那就是你所需的,即使那是一件壞事。如果事情沒有在你生命中發生,那就不是你所需的,即使你認爲你需要。爲什麼?因爲你的生命是有秩序的。天父不想看到破碎,也不想看到悲劇,但這一切祂都掌管着。神容讓這一切在你生命中的不同階段臨到你,是要教導你學會祂想你學習的功課。
你的生命是有秩序的。你說:「我看不出自己的生命有何秩序。我的生命看來一片混亂。」當然,你看不出來,因爲這不是你所定的秩序。這不是你所定的計劃。這不是你所定的時間表。當然,你的生命看來一片混亂。你沒有預期自己的生命是這樣的,但你的生命是有秩序的。希伯來書第12章稱生命中的試煉爲「管教」。我們的生命是有秩序的。我們的生命是有規則的。我們的生命是有計劃的,但那不是你所定的計劃。因此我們的生命看起來一片混亂,但我們的生命是有秩序的。
十七世紀蘇格蘭牧師、神學家兼作家撒母耳.盧瑟福(Samuel Rutherford)說:「神充滿智慧的愛使我們的飢餓得到餵養。它使我們在饑荒中長肥。」你說:「這是什麼意思?如何做到呢?」有各種各樣的方式。讓我來簡略地說明。我們會不斷回到這個主題,因爲這是彼得前書的主題。首先,我們透過苦難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分。苦難把你的缺點顯露出來。
也許你的婚姻破裂,神並不想看到這種情況,祂不想看到你受苦。也許你的人際關係惡劣,神並不想看到這種情況。也許你工作不如意,神並不想看到這種情況。我不是說你一定要待在一份惡劣的工作中。我不是說你必須待在那份工作中,說:「好吧,如果這是神在我生命中的旨意,我想我最好還是待在這裏。神啊,求禰繼續擊打我,我仍有一口氣。」不是這樣的。
經文是要告訴你,當你發現自己陷於困境、苦無出路、痛苦受傷時,其實神不是要你對抗你的老闆,也不是要你對抗你的配偶,而是要你對抗自己。你要面對自我,你面對自己的問題,例如缺乏忍耐、缺乏遠見、成癮問題、愚昧無知、自我中心等。
這個自我探索的過程是神賜給你最好的禮物,也是令你感到最痛苦的禮物。如果有別的方法可以把這份禮物賜給你,神早已使用了。神要教導你。你怎麼迴應呢?神把你所需的東西賜給你。你要謹記這些真理。
此外,第6節說:「……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彼得說苦難只是暫時的,總有完結的一天。
要謹記教義,常常喜樂。如果你忘記神是你的天父,忘記救恩,忘記1章1至5的教訓,你便無法理解第6至8節。你要回想1至5節的教訓,才能明白第6至 8節。你要謹記神有祂的計劃。你要謹記:「不是按照我的計劃,而是按照神的計劃。」
其次,我們必須謹記神是我們的天父,祂已作好安排,祂所安排的一切都是爲了讓我們成長。只有當你知道自己的身分時,你才能成爲一個充滿榮耀的人。只有當你經歷過憂傷時,你才知道自己的身分。請謹記這一點。讓我再讀一遍剛纔引述的那首詩。
眾神剛強;禰卻軟弱 他們策騎而來,禰卻跌倒後登上寶座 我們的傷痕 只有神的傷痕能述說 除了禰,沒有別神有傷痕
伊莉莎白‧艾略特以這段話作總結:「我們俯伏在耶穌基督面前感恩,感謝祂甘願喝父神給祂的苦杯,這苦杯比祂給我們的杯苦得多。我們到底拒絕祂給我們的杯,還是用雙手把杯接過來,並且明白這杯裝滿使我們靈命完整所需的一切?耶穌使我們的苦杯變得甘甜。我們深信不疑地接受這杯,我們喝了這杯,神因祂的榮耀把苦杯轉化,因此我們所受的苦成爲了祭物,我們向神獻上愛和讚美爲祭。」
我們的心志也許會徹底改變,如保羅那樣。保羅只想認識基督,他在腓立比書3章10節說:「……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這不是壞消息。我們無法避免苦難。不要說:「啊,這是壞消息!」你說這是壞消息,這到底是什麼意思?不管你是否相信我所說的話,你生命中必會遇到艱難的時刻。
我家裏有五個人。這意味着,必定有其中一人追悼另外四人,而且是一切安好纔會出現這種情況。你對我說:「這是壞消息。」這不是壞消息。你前面有艱苦的日子。你知道這一點,因爲你活在這個世界。你要相信耶穌的話。耶穌說:「我比你受更多苦。我喝了那真正的苦杯。如今擺在你面前這小小的苦杯是對你有益的。與我一同喝吧。我必與你同在。這些苦杯是有目的和有意義的。這一切只是暫時的。」這是壞消息嗎?信靠主耶穌吧。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學會信靠禰。有些聽眾朋友正面對艱難的時刻,我們相信禰必與我們同在。禰沒有離開我們。因爲世界充滿罪惡,所以苦難臨到我們,但禰應許只要我們信靠禰,你必保守我們,你必掌管一切。禰在苦難中與我們同行,好叫我們效法禰愛子耶穌基督。求禰幫助我們緊緊跟隨主耶穌,讓我們透過受苦使禰得榮耀。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