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繼續探討「試煉中得榮耀」系列的第一部分。今天的題目是「與基督聯合」。
在接下來的多個節目中,我們會查考彼得前書。今天我們研讀彼得前書1章3至5節。
- 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
- 可以得着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爲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
- 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
這是神的話語。
事實上,這段是連接上下文的經文。今天,我會概述一下彼得前書的內容,藉此說明何謂得救。
剛纔我們讀了1章3至5節。這樣的引言在新約書信(如彼得、保羅和約翰的書信)十分普遍。你讀這些書信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信中的禱告、稱呼和問候語,總結了整個救贖歷史、福音和聖經信息的綱領。作者以一句或一段經文總結了這些信息,可見他們的神學思想是何等精深,他們都沉浸在神的話語中。
我們研讀這段經文之前,要先退後一步,讓我提醒大家一點。我在上個節目已提到,這一點對我們研讀這卷書是非常重要的。在接下來多個節目中,我們會查考彼得前書,會逐節研讀經文。以這種方式去研讀一卷書會遇到一個困難,就是有時候我們會忽略重點,就如在森林裏只看見樹而看不見森林。我們常要退後一步,看看整個森林到底是什麼模樣的。
彼得前書的主題是什麼呢?這卷書是關乎如何面對生命中的悲劇、苦難和試煉。這就是整卷書的主題了。現在我們研讀書中一兩節經文,這些經文與書卷的主題也許並不是直接相關。在下一個節目,我們便會進入主題。當我們研讀1章6至9節的時候,我們才探討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試煉和悲劇。我們研讀第4章的時候,會再次回到主題。但必須謹記,彼得是寫信給一羣正在經歷極大苦難的人。
在1章7節,彼得說:「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着稱讚、榮耀、尊貴。」在4章12節,彼得說:「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爲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彼得兩次提到苦難和悲劇。彼得看到生命是充滿痛苦、悲劇和苦難的,他兩次都提到火煉的試驗。彼得說:「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又說:「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爲奇怪。」
彼得想到生命好像火爐一樣,我們知道火爐可以把東西燒焦,也可以提煉精金。我們經常遇見這種情況。有兩個人經歷同樣的試驗、同樣的悲劇和同樣的痛苦。這兩個人經歷同樣的境況,可是其中一個人變得充滿苦毒、憤世嫉俗,這個人的生命從此就變壞了。他的生命從此就毀掉了。
另一個人經歷同樣的境況,遭遇同樣的悲劇,他卻變得更和順、更溫柔、更謙卑,更願意和渴望幫助別人。有時候他們經歷患難之後甚至變得更有人生目標和方向!在同一個火爐裏,一個被燒焦,另一個煉成精金。
讓我舉另一個例子。有兩個廚師用相同的烤爐和相同的溫度去烤食物。廚藝精湛的廚師把食物放進烤爐裏,出爐的是美味可口的食物。另一個廚師把食物放進同一個烤爐裏,食物卻燒焦了。你看到嗎?相同的情況,相同的火爐,但產生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鍊金也是一樣。煉各種金屬都一樣。
彼得指出生命充滿試驗。每個人到了某時刻都要進入火爐。你會如何面對?整卷彼得前書都給我們展示如何面對火煉的試驗。書中每一部分都提到這一點。書中每一節經文,包括我們今天研讀的三節經文,都是有意思的,不只是爲了讓我們增進知識,而是要應用出來。聖經經文不只是爲了讓我們增進知識、背誦或應付考試的。
申命記29章29節說:「隱祕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的一切話。」這是什麼意思?神在聖經中告訴我們的一切都是要我們應用的。神的道被記錄下來不是爲了讓我們增進知識,而是要我們行道。整卷彼得前書都是要裝備我們去面對試煉,使我們經歷火煉的試驗之後變得更有榮耀。
在進入下一點之前,我還要指出一件事。我認爲當彼得使用這個比喻時,他腦海中必定想到但以理書第三章的偉大故事。舊約但以理書第三章記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書中提到一位狂妄自大的巴比倫王,名叫尼布甲尼撒王。尼布甲尼撒造了一個巨大的金像,事實上那是他自己的像。他下令要每個人都向金像俯伏下拜,但有三個年輕的猶太人拒絕拜金像。
尼布甲尼撒吩咐人把這三個猶太人帶到他面前,要他們向金像俯伏下拜。這三個人對王說:「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當時,尼布甲尼撒怒氣填胸,吩咐人把窯燒熱,比尋常加上七倍;又吩咐他軍中的幾個壯士,將這三個人捆起來,扔在烈火的窯中。因爲火窯甚熱,那擡三人的幾個壯士都被火焰燒死了。
尼布甲尼撒興高采烈地跑到一處去看看火窯。他跑到高處讓他可以向下看火窯。但令他驚訝的是,他看到三個年輕人在火窯中行走。令人更驚訝的是,他不只是看到三個人,他看到火窯中有第四個人。尼布甲尼撒急忙起來,對謀士說:「我捆起來扔在火裏的不是三個人嗎?」他們如何回答?他們說:「王啊,是,我們把三個人扔在火裏,只有三個人。」然後,王說:「看哪,我見有四個人,並沒有捆綁,在火中游行,也沒有受傷;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
尼布甲尼撒對聖經一竅不通,對三位一體真神毫無認識,對耶穌基督更是一無所知。他只知道火裏有另一個人,他看出第四個人擁有超自然力量。尼布甲尼撒說:「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於是,尼布甲尼撒就近烈火窯門,說:「至高神的僕人……上這裏來吧!」三人就從火窯出來了。第四個人沒有出來。當然,這是一個神蹟。神保守這三個人,展示祂看重他們,並且令尼布甲尼撒謙卑下來。這是故事的發展,第四個人沒有從火窯出來。
第四個人是誰呢?在以賽亞書43章1至3節,神說:「你不要害怕!因爲我救贖了你。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逿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你從火中行過,必不被燒,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因爲我是耶和華─你的神……」
神對每一個屬祂的人有什麼應許呢?如果神提你的名召你,如果你是屬神的,神說:「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從火中行過,我必與你同在。」這一點非常重要。彼得說:「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爲奇怪。」以賽亞說:「你必從火中經過。」
有多少基督徒認爲聖經的教導是,當一個人成爲基督徒,就不會再經歷任何試煉呢?有些基督徒認爲:也許神會讓空調壞了,但祂不會把人放進火爐裏。他們說:「也許神會讓氣溫升至攝氏三十八度,但祂不會把你放進火爐裏。」
彼得並不是這麼說。他說:「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爲奇怪。」意思是我們必經歷火煉的試驗。你爲什麼會例外呢?每個人都經歷火煉的試驗,但分別在於其他人會在火爐裏被燒焦,神卻使我們變得更美麗。你相信這真理嗎?
多個世紀以來,傳道者都根據彼得前書、以賽亞書和但以理書第三章的教導向人們提出一個問題,現在我也向你們提出這個問題。你是否確實知道,當你進入火爐裏經歷試煉(而且這是必然發生的事),一個相貌好像神子的會與你同行嗎?你知道嗎?你是否確實知道神的兒子必定與你同行?
這是福音的要點。耶穌基督爲你進入了火爐裏,如果你承認這個事實,倚靠耶穌基督,並以此作爲你生命的基礎。那麼當你進入火爐裏經歷試煉時,耶穌基督也與你同行。你要明白耶穌基督所成就的事,耶穌基督走上十字架就是進入神忿怒的火爐裏。讓我進一步說明吧。
聖經說耶穌喝了神忿怒的杯,那苦杯本該是我們喝的。耶穌進到火爐裏,親自擔當了一切。進到那火爐裏去的本該是我們。你明白這真理嗎?你是否以此作爲生命的基礎?你是否知道耶穌基督爲你進入了火爐裏。你知道在火爐裏的滋味是怎樣的嗎?
父神說:「你從火中行過,必不被燒,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這是什麼意思?神對你和我說:「縱然火爐很熾烈,使你十分痛苦,但我必與你同在。只要你歸向我、倚靠我,雖然你經驗痛苦,但它不會把你摧毀。我必與你同在。我總不會讓情況變得壞到你無法忍受的地步。我必作最洽當的安排,使你從這些試煉學會你需要學習的教訓。只要你倚靠我,我必確保那火爐不會把你摧毀。雖然情況看似很艱難,但它只會使你變得更美善,因爲我與你同在。」
你知道當耶穌爲你和我進入火爐裏,神沒有與祂一同進去嗎?這是聖經的教導。耶穌基督一生都與父神保持最親密的關係。每天清晨耶穌都向神禱告。耶穌與神保持完美的關係。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祂將要進到火爐裏去,祂轉向神,神卻不在那裏。耶穌說:「我的神,我的神,爲什麼離棄我?」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耶穌獨自進到火爐裏。火焰確實燒在耶穌身上,那是最熾烈的火焰。耶穌爲你和我擔當這一切。
你相信這真理嗎?你明白嗎?你是否以此作爲你生命的基礎?既然耶穌爲你進到火爐裏,祂必定也與你一同進到你要進的火爐裏;既然耶穌爲你擔當一切去拯救你,你必定能夠經過祂將要帶你經過的試煉。天父讓耶穌進入祂忿怒的火爐裏是爲你擔當刑罰。現在神讓你進入火爐中,不是要把你摧毀,而是要把你煉淨,使你變得更美善,而且祂總是與你同行。只要你願意承認耶穌爲你所作的一切,當你進入火爐裏,祂必與你同行。
你知道神的兒子必在火爐中與你同行嗎?這就是我要提出的問題。彼得前書的每一部分都是要裝備你,使你進到火爐裏的時候緊握耶穌的手。因此,當你進到火爐裏的時候,你知道耶穌也在那裏。當你進到火爐裏的時候,你要預備好自己將會變得充滿榮耀。這就是彼得前書的主題。總而言之,彼得前書的每一部分都指向這個主題。到了某一刻你必須回答這個問題,現在就是時候了。這個問題與彼得前書1章3至5節並不是直接相關。這是讓我們理解整卷書的背景資料。
這段經文總結聖經所述說的救恩,讓我們來簡略地看看這個精彩的總結。「救恩」這個詞是一個非常普通的用詞,它的意思是解救、從危難中得拯救。有時候,「救恩」這個詞是指將來的事。第5節說:「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
有人會說:「我認爲基督徒已經得着救恩了。這節經文所說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到底是什麼呢?」關鍵在於救恩涉及多方面。當我們罪得赦免的時候,我們已經得着一部分的救恩。我們將會得着其餘部分的救恩,但現在我們仍未擁有。這救恩仍未臨到我們。到了我們完全脫離罪的時候,我們便得着。在某意義上說,現在我們得拯救脫離罪的權勢。
以下的這個輔助記憶法有助我們明白救恩的多方面。我們已經得蒙拯救免去罪的刑罰。我們正在蒙拯救脫離罪的權勢。我們將會得拯救完全脫離罪。救恩涉及多方面。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三件事。首先是救贖的動機(神爲什麼拯救我們)。第二是救贖的方式(神如何拯救我們)。第三是得救的跡象和結果(知道自己得救的兩個途徑)。
第一,救恩的動機是神的憐憫。第3節「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經文說:「照自己的大憐憫……」容讓我對一小撮聽眾朋友說幾句話可以嗎?
當我們在教會裏望着身邊的人,我們無法知道那個人的屬靈生命如何。那個人可能是一個心裏火熱、靈命堅壯的基督徒;也可能是一個敵對的懷疑論者。那個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信什麼,也可能是慕道者或初信者。誰知道呢?請容讓我對一小撮聽眾朋友說幾句話。
在上個節目,我們談到揀選的教義。也許有些聽眾朋友不明白這教義,也並不在意。有些聽眾朋友明白這教義,歡喜快樂地領受,並且心意堅定。此外,有些聽眾朋友每當看到聖經說神揀選某些人,打開他們的眼睛,使那些人得救,他們便感到困惑。各位朋友,只要謹記一點。對我來說,這是關鍵所在。神的憐憫是一切的源頭。神照自己的大憐憫使我們重生,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神的憐憫是關鍵所在。
首先,神的憐憫基本上告訴我們何謂揀選的教義。暫且不要聯想到「預定」。揀選的教義就是我們單單靠着神的憐憫得救。
如果你不相信揀選的教義,那麼讓我來問你一個問題:「爲什麼你是基督徒,你的鄰居卻不是呢?」你說:「因爲我相信耶穌,但我的鄰居不信。」「爲什麼你相信,但你的鄰居不信呢?」你說:「因爲我後悔。」「爲什麼你悔改,但你的鄰居不悔改呢?」你說:「因爲我敞開心靈接受真理。」「爲什麼你接受真理,但你的鄰居不接受呢?」你說:「因爲我願意聆聽。」「爲什麼你願意聆聽,但你的鄰居不願意呢?」
你看,如果你拒絕接受揀選的教義,你不得不這麼說:「我和我的鄰居之間的分別,在於神的憐憫和我自己的一些特質。我的心比他開放、我更願意接受、我沒有他那麼頑固。總之就是我自己的一些特質!」有很多事情你都不明白。你要明白一點,就是揀選的教義告訴你,你是基督徒,但你的鄰居不是基督徒,這完全是出於神的憐憫。沒有別的原因,這完全是出於神的憐憫。
你身上並沒有什麼使你比任何人更有優勢。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憐憫。你沒有任何值得驕傲的理由。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憐憫。你能夠成爲基督徒,單單出於神的憐憫。這是揀選的教義要教導的真理。這是揀選的教義的核心所在。
其次,神的憐憫也解答了另一個問題。人們聽到揀選的教義時馬上會說:「啊,我有一個很大的疑問。那些神沒有揀選的人怎麼辦呢?我無法接受這一點。我感到十分困惑。」事實上,這是正確的反應。聖經告訴我們神願人人都得救。耶穌基督爲一百隻羊當中所失去的一隻而哀傷,祂把九十九隻羊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一隻羊。整本聖經都告訴我們神不願有一人失喪。神不願有一人滅亡,乃願人人都得救。
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爲什麼神不去抓住每一個人呢?」你知道答案嗎?當我們去到神的寶座前向神提出這個問題,並且得到答案,我們就會意識到神的憐憫大得無法想象。那些無法接受揀選的教義的人,你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裏嗎?你以爲自己能夠構想出一個比神更有憐憫的救贖計劃。那是不可能的!那是不可能的!「爲什麼神不去抓住每一個人呢?」
有人回答說:「啊,因爲神不想幹預人的自由意志。」啊,神實在很體貼。他們以爲神會說:「我不想幹預人的自由意志。我會把那些人送到地獄裏去,好讓他們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忘記我的自由意志吧!侮辱我吧!壓倒我的自由意志吧!暫且侮辱我,讓我永遠得救吧!」「爲什麼神不去抓住每一個人呢?」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我們不知道爲什麼神不去抓住每一個人。我們不知道答案,我們只知道,當我們找到答案時,我們知道那是出於神的憐憫。我們沒法想象到一個比神更有憐憫的救贖計劃。最終,我們會明白神比我們想象中更有憐憫。神的救贖計劃、祂所成就的一切,比我們想象中更有憐憫。要謹記這一點。神的憐憫是一切的源頭。你能夠成爲基督徒,是出於神的大憐憫。一切都是出於神的大憐憫。神的憐憫是救贖的動機。
第二是救贖的方式。神藉着重生拯救我們。現在我只會簡略地說明,因爲彼得前書的結尾有一部分論到重生,那時我們會深入討論重生,現在不用詳細說明。
但請注意有一點十分重要,就是救恩如何臨到我們。有一點也許很明顯,但我還是要說出來,因爲有些聽眾朋友可能未聽過。重生不是某一種基督信仰。有人說:「有一種基督徒是重生的基督徒。」你知道這麼說是多麼愚蠢嗎?
「重生的基督徒」這句話有點多餘,是愚蠢的說法。如果一個人沒有重生,他根本不是基督徒。
換句話說,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間的分別並不是程度上的分別,而是素質上的分別。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間的分別在於其本質。基督徒是新造的人。事實上,重生的希臘文(hapax legomenon)沒有在新約其他經文中使用過。
當我們看見「重生」這個詞,腦海中會出現嬰孩從母腹生下來的景象,但事實上「重生」這個詞是指父親在嬰孩受孕過程中的行動。這是指新生命注入一個人的靈魂中。這讓你成爲一個基督徒。
許多人認爲:「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間的分別在於基督徒擁有一些額外的東西。這好像摘錄和全文的分別。摘錄和全文基本上是同一篇文章,只是全文有更多統計數據、註腳、或句子較長等等。但摘錄和全文基本上是相同的文章。」許多人認爲這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間的分別。他們說:「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基本上都是好人。只是基督徒有些額外的習慣,他們行事可能更謹慎,擁有一些額外的信念。」
聖經不是這樣說。尼哥底母也有疑問。尼哥底母是猶太拉比,約翰福音第3章記載,他夜裏去見耶穌,說:「拉比,我們知道你是由神那裏來作師傅的;因爲你所行的神蹟,若沒有神同在,無人能行。」尼哥底母所說的是:「拉比,我們都是以色列人的老師,但你似乎比我更好。似乎有很多事情你能夠做到,我卻做不到。你似乎擁有一些我沒有的力量。哪是什麼呢?你擁有什麼額外的東西呢?哪到底是什麼呢?」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耶穌所說的是:「尼哥底母,你弄錯了。你需要的不是一些額外的真理。你不是錯過了某個原則,也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真理。尼哥底母,你必須重生。你必須再次孕生。你必須再生。你必須成爲新造的人。你必須在新的架構上重建。你需要新的現實。神親自進入你心靈裏,在你裏面動工拆毀,改變你的生命。」
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有天壤之別。兩者的本質截然不同。看看以掃和雅各。你知道他們的故事嗎?以掃和雅各是孿生兄弟。以掃比雅各更討人歡喜、更友善、更和藹。
雅各從許多方面都表現得十分詭詐。雅各十分狡猾。雅各在許多方面都有問題,但神愛雅各。爲什麼?這在於本質上的分別。最終,雅各成爲一個比以掃更好、更堅強、更聰明的人。但你看,起初,分別並不在於誰更加品行端正。關鍵並不在於任何額外的東西,而是本質上的分別。別忘記這一點。總不要忘記這一點。「重生的基督徒」這說法是多餘的冗語。
最後,我們從這段經文知道,基督徒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憐憫,神藉着使我們重生把救恩賜給我們。有兩個跡象表明一個人已重生得救。
第三,有兩個途徑讓我們知道自己已重生。你怎知道這新生命在你裏面成長呢?你怎知道種子已經栽種了呢?有兩個途徑。讓我們簡略地看看這兩個奇妙的途徑。首先,神「……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
其次,第4節說:「可以得着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爲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我只能總結這裏的教訓,無法詳細講解。
首先,你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因爲你有活潑的盼望。在聖經中,「盼望」這個詞並不是指樂觀,只是說:「啊,奇蹟必會出現。」有盼望不是指凡事向好的一面看,也不是指要看人們最好的一面。不是這樣。事實上,你認識原罪的教義,你知道聖經如何論到人。很抱歉,這些教義無法讓你變成一個樂觀主義者。
彼得說:「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爲奇怪。」大難臨頭的時候,一點都不要感到驚奇。這聽起來很樂觀嗎?彼得說:「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爲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基督徒是樂觀主義者,是嗎?不是。這不是盼望的意思。盼望,特別是活潑的盼望,是確信神必得勝。
讓我舉例說明。我的朋友阿奇是美式足球隊達拉斯牛仔的忠實球迷。在著名球員羅傑‧斯陶巴效力球隊期間,球隊幾乎屢戰屢勝,但羅傑是屬於反敗爲勝型的球員。球隊總是在賽事最後兩分鐘才反超前。球迷觀看比賽時實在既刺激又緊張,因爲球隊在比賽中總是落後,到了最後卻反敗爲勝。
阿奇實在太喜歡達拉斯牛仔隊,到了一個地步他受不了觀看球賽。他很想觀看,但他無法忍受緊張刺激的賽事。後來他的問題解決了,因爲他被派海外工作,他只可以透過海外的電視網絡觀看比賽,他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阿奇看着羅傑失分,到了賽事最後兩分鐘仍然遠遠落後。但阿奇沒有任何問題,一點也不擔心,而且看得很高興。球隊必定得勝。你知道爲什麼?因爲海外的電視網絡在比賽之後第二天才播放該球場賽,阿奇早已知道分數。他知道最後的得分。他不知道球隊如何取勝,他只知道最後的得分。
阿奇看到羅傑比賽時跌倒,他心裏想:「啊,天哪,羅傑看似無法站起來。他受了傷嗎?他整個賽季都無法出賽嗎?」阿奇一點也不擔心。阿奇有活潑的盼望。他只知道球隊最終會得勝,但他不知道比賽期間發生什麼事。他完全不知道。羅傑曾一度離場。阿奇心裏想:「他可以回來比賽嗎?他整個賽季都無法出賽嗎?他只是這一場賽事無法出賽嗎?」沒有人知道。阿奇一點也不擔心。
這就是盼望了。你意識到基督信仰是唯一給人盼望及其理據的宗教。東方宗教如佛教或印度教並不是這樣的。我不是說那些宗教的教義不豐富、不明確或沒有深度和智慧。不是這個意思,但那些宗教相信宿命論,而且沒有任何盼望。
那些宗教不相信終有一刻神必降臨,把一切錯誤糾正過來,除去所有壓迫,每一個信徒都會進入永恆,彼此認識和相愛。那些宗教不相信這一切。它們相信人將會歸到萬靈之中,好像滄海一粟,並不是獨立的個體。這絕對是宿命論。沒有任何宗教,包括現代宗教和現代世俗主義,像基督信仰那樣給人盼望的理據。
百多年前,現代世俗主義抱着極大的盼望,因爲它堅信人必得勝,不是神必得勝,而是人必得勝。二次大戰前,英國著名科幻小說《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的作者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G. Wells)曾提出這理論。真的!當時的人確實這麼想。
威爾斯說:「人類必實現天馬行空的夢想,世界必實現統一、邁向和平,而且永遠長存;我們的後代必永遠長存,活在一個燦爛奪目、無與倫比的世界,而且不斷進步,充滿奇遇,成就輝煌。這一點毋庸置疑。」
這真是匪夷所思!人們把神排除了,現在人們意識到科學無法給人帶來公義和憐憫,甚至不容許我們爲公義和憐憫下定義。曾經有某個國家警告另一個國家說:「你們進行種族清洗和滅絕,如果你們不停止這行爲,我們將不會給你們施予援助。」
那個被警告的國家怎樣迴應?它說:「你竟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我們身上。我們喜歡這樣行。你以爲自己是誰,竟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誰說你的想法是對的?你竟敢這麼說?」
我們處於絕境。我們甚至無法爲公義和憐憫下定義。除非我們承認有一位神,否則我們無法爲公義和憐憫下定義。人們怎麼說呢?有一個國家說:「我認爲種族滅絕是不當的。」另一個國家回答說:「好吧。你可以抱這個信念來管治你自己的國家。本國會繼續這樣做。」
可是,在二次大戰後,那位提出人必得勝這偉大理論的威爾斯卻說:「人類喜歡稱自己爲智人,但他們完蛋了。人類敗壞到一個令人心碎的地步……。」現代世俗主義沒有盼望。東方宗教也沒有盼望。
讓我告訴大家何謂基督徒。你會發現當你的靈命不斷成長,你對盼望和基督信仰貫徹一致的理念越來越清晰,這份盼望給你的情感帶來持續的影響。你發現自己變得欣喜雀躍。你發現自己更能面對人生。你發現自己更能面對苦難。你看,彼得在這裏要告訴我們如何面對試煉。如果你已重生,你便有活潑的盼望。你必明白聖經所說的一切奇妙應許。你可以得着那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爲我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
將來我們在天上是永存的、不朽壞的。其次,我們將會是無罪的、沒有玷污的。第三,我們將會變得美麗無比,永不衰殘。你越明白這真理,你越意識到基督信仰的理念貫徹一致,而且合情合理。你越明白當中的真理,它越發在你生命中茁壯成長,你越能面對試煉。這是表明你已重生的跡象。這表明新生命已進入你裏面。
最後,第5節說:「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保守」這個詞不足以表達原文的意思。「保守」這個詞的希臘文是指關在要塞裏。你不但免受敵人攻擊,而且也無法逃走。你無法因懦弱退縮而逃走。「保守」這個詞只表達了一半的含意。
經文告訴我們,真基督徒對神的愛不斷增長,而且越來越渴慕神的救恩和榮耀的盼望,儘管他們有時會跌倒,甚至可能有一段時候回到舊日的光景,說:「我不想再信基督教。」但基督徒有一團永遠不滅的火焰在生命裏面。基督徒彷彿被神安置在要塞裏。基督徒得蒙保守,信心堅定;不但免受外仇攻擊,也免受自己裏面的愚昧侵襲。後者纔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我們從幾方面知道一個人是否真基督徒。真基督徒心裏火熱,渴慕到末世要顯現的榮耀,因此真基督徒不斷迴轉,即使生活艱難,即使基督信仰似乎難以持守,即使不明白神所安排的一切,基督徒卻被吸引迴轉歸向神。
即使基督徒想要遠離神,卻被神的慈繩愛索所牽引。基督徒被安置在要塞裏。你有否經歷這活潑的盼望?我說基督徒切切渴慕神的榮耀,即使有時候我們想要遠離神,我們卻無法做到。你明白我的意思嗎?這些是「重生」的跡象。
基督徒守主餐一方面是記念主耶穌基督所成就的事。我們得以重生,是因爲主耶穌爲我們擘開身體。另一方面,我們仰望主耶穌將要成就的事。主餐代表將來的筵席,我們將要在天上與天父一同坐席。
當我們越發思想主耶穌基督過去已成就的事和將要成就的事,我們心中那份活潑的盼望再次被激動,我們要求告神說:「主啊,求禰激起我們心中活潑的盼望,渴望禰爲我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叫我們欣喜雀躍,有能力去面對前面的日子,也不害怕任何困境。」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明白,禰若領我們進到火爐裏受試煉,禰必與我們同行。現在我們來到禰面前,禰必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這盼望是永不止息的,而且必引領我們度過最熾烈的火焰。此刻,有些聽眾朋友迫切需要這份盼望。求禰與我們同在,我們要向禰認罪悔改,求禰讓我們體會禰確實與我們同在,並因此歡欣驚歎。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