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 經驗不能替代真誠信靠而發的禱告
陳志豪

馬可福音 9: 14-29

14他們到了門徒那裏,看見有一大羣人圍着他們,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15眾人一見耶穌,都很驚奇,就跑上去向他問安。16耶穌問他們:「你們和他們辯論甚麼?」17眾人中的一個回答:「老師,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裏來,他被啞巴的靈附着。18無論在哪裏,那靈拿住他,把他摔倒,他就口吐白沫,牙關緊鎖,身體僵硬。我請過你的門徒把那靈趕出去,他們卻不能。」19耶穌回答:「唉!這不信的世代啊,我和你們在一起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裏!」20他們就帶了他來。那靈一見耶穌,就使他重重地抽風,倒在地上,翻來覆去,口吐白沫。21耶穌問他父親:「他得這病有多久了呢?」父親說:「從小的時候。22那靈屢次把他扔在火裏、水裏,要治死他。你若能做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23耶穌對他說:「『你若能』,在信的人,凡事都能。」24孩子的父親立刻喊着說:「我信;求你幫助我的不信!」25耶穌看見眾人都跑上來,就斥責那污靈說:「你這聾啞的靈,我命令你從他裏頭出來,再不要進去!」26那靈大喊一聲,使孩子猛烈地抽了一陣風,就出來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致眾人多半說:「他死了。」27但耶穌拉着他的手,扶他起來,他就站起來了。28耶穌進了屋子,門徒就私下問他:「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那靈呢?」29耶穌對他們說:「非用禱告」(有古卷加「禁食」。),這一類的邪靈總趕不出來。」

這段神蹟發生在主耶穌第一次預言自己受害後,門徒彼得確認主的彌賽亞身份 (可 8: 27-30),但卻未明白彌賽亞為甚麼要受苦受害 (可 8: 31-33)。那時,距離主進入耶路撒冷受害的時間已不遠 (可 11),但門徒卻未認清楚主耶穌作為彌賽亞的身份、權柄和目的,包括沒有與主一同登山的門徒,他們未能靠着主耶穌彌賽亞的權柄趕出聾啞的鬼。奇怪的是門徒之前與被主設立的七十位曾經順利趕出鬼 (路 10: 17-20),並且得主耶穌正面肯定。但在主耶穌快要離開他們、期望他們更懂得倚靠神時,他們卻沒法趕出鬼,來幫助那個小孩子,因而讓主耶穌感嘆他們和這世代的人的不信 (9: 16);不但如此,門徒更與文士辯論,本來一個服侍人和榮耀神的機會卻變成一個爭吵的結果。辯論的內容似乎與趕鬼有關,而門徒感覺丟臉也可能是激發辯論的因由,全段主耶穌親自替小孩趕鬼的過程都沒有描述到門徒對受幫助的人的關懷,反而故事結束,門徒不好意思公開問主耶穌,私下為未能趕鬼而苦惱,要問怎樣纔可以成功趕鬼。

能夠趕鬼是真誠依靠主耶穌的名和大能,是為受惠者解困,榮耀主的名,重點不在乎趕鬼的門徒。但當門徒累積了過去「成功」趕鬼的經驗,他們可能開始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表現上,因為之前被差遣鍛鍊的機會中,門徒們是因為「鬼都服了他們」而感到歡喜,主耶穌沒有怪責他們,但提醒他們應該為「自己的名記錄在天上」而歡喜。(路 10: 17, 20) 。在此,我們看見門徒對受助父子的無感,缺乏應有的關心和憐憫,印證了可能是因為過去經驗、訓練和成果漸漸代替了他們對主耶穌的信靠,導致信心的果效大打折扣,因為信靠的對象已慢慢轉離了主耶穌,轉向了自己,自然鬼也趕不出去了。

同樣,沒有果效的信心而做的禱告也是乏力的。當主耶穌解釋為甚麼門徒未能趕出鬼的原因是因為沒有禱告,有一些早期抄本就加上禁食二字成為「非用禁食禱告,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原文應該是沒有的,只有「非用禱告」。可見前人讀到這經文,好難理解門徒在趕鬼時是沒有禱告,所以以為他們的失敗是因為沒有禁食。相信門徒都有禱告,但可能是沒有信靠意識的禱告,有時像我們習慣了的謝飯禱告等,變成一個條件反射,沒有意識自己是在做什麼,亦忘記禱告是信靠神而有的表達,結果他們的禱告變得乏力,沒有發揮信心應有的果效。

反思和禱告:

你的禱告變得乏力和因循嗎?對服侍對象缺乏關愛或太注重自己的表現嗎?你今天做的一切是以愛神愛人為動機,透過信心而做的嗎?你信靠的對象是主耶穌?還是自己或其他經驗呢?

如果你希望你的禱告是活潑有力,你需要認清楚你信心真正的對象是主耶穌!而不是其他美好的經驗或傳統、良好的訓練,甚至任何成功的過去,都萬萬不能代替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