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他们到了门徒那里,看见有一大群人围着他们,又有文士和他们辩论。15众人一见耶稣,都很惊奇,就跑上去向他问安。16耶稣问他们:「你们和他们辩论甚么?」17众人中的一个回答:「老师,我带了我的儿子到你这里来,他被哑巴的灵附着。18无论在哪里,那灵拿住他,把他摔倒,他就口吐白沫,牙关紧锁,身体僵硬。我请过你的门徒把那灵赶出去,他们却不能。」19耶稣回答:「唉!这不信的世代啊,我和你们在一起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20他们就带了他来。那灵一见耶稣,就使他重重地抽风,倒在地上,翻来覆去,口吐白沫。21耶稣问他父亲:「他得这病有多久了呢?」父亲说:「从小的时候。22那灵屡次把他扔在火里、水里,要治死他。你若能做甚么,求你怜悯我们,帮助我们。」23耶稣对他说:「『你若能』,在信的人,凡事都能。」24孩子的父亲立刻喊着说:「我信;求你帮助我的不信!」25耶稣看见众人都跑上来,就斥责那污灵说:「你这聋哑的灵,我命令你从他里头出来,再不要进去!」26那灵大喊一声,使孩子猛烈地抽了一阵风,就出来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致众人多半说:「他死了。」27但耶稣拉着他的手,扶他起来,他就站起来了。28耶稣进了屋子,门徒就私下问他:「我们为甚么不能赶出那灵呢?」29耶稣对他们说:「非用祷告」(有古卷加「禁食」。),这一类的邪灵总赶不出来。」
这段神迹发生在主耶稣第一次预言自己受害后,门徒彼得确认主的弥赛亚身份 (可 8: 27-30),但却未明白弥赛亚为甚么要受苦受害 (可 8: 31-33)。那时,距离主进入耶路撒冷受害的时间已不远 (可 11),但门徒却未认清楚主耶稣作为弥赛亚的身份、权柄和目的,包括没有与主一同登山的门徒,他们未能靠着主耶稣弥赛亚的权柄赶出聋哑的鬼。奇怪的是门徒之前与被主设立的七十位曾经顺利赶出鬼 (路 10: 17-20),并且得主耶稣正面肯定。但在主耶稣快要离开他们、期望他们更懂得倚靠神时,他们却没法赶出鬼,来帮助那个小孩子,因而让主耶稣感叹他们和这世代的人的不信 (9: 16);不但如此,门徒更与文士辩论,本来一个服侍人和荣耀神的机会却变成一个争吵的结果。辩论的内容似乎与赶鬼有关,而门徒感觉丢脸也可能是激发辩论的因由,全段主耶稣亲自替小孩赶鬼的过程都没有描述到门徒对受帮助的人的关怀,反而故事结束,门徒不好意思公开问主耶稣,私下为未能赶鬼而苦恼,要问怎样才可以成功赶鬼。
能够赶鬼是真诚依靠主耶稣的名和大能,是为受惠者解困,荣耀主的名,重点不在乎赶鬼的门徒。但当门徒累积了过去「成功」赶鬼的经验,他们可能开始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表现上,因为之前被差遣锻炼的机会中,门徒们是因为「鬼都服了他们」而感到欢喜,主耶稣没有怪责他们,但提醒他们应该为「自己的名记录在天上」而欢喜。(路 10: 17, 20) 。在此,我们看见门徒对受助父子的无感,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怜悯,印证了可能是因为过去经验、训练和成果渐渐代替了他们对主耶稣的信靠,导致信心的果效大打折扣,因为信靠的对象已慢慢转离了主耶稣,转向了自己,自然鬼也赶不出去了。
同样,没有果效的信心而做的祷告也是乏力的。当主耶稣解释为甚么门徒未能赶出鬼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祷告,有一些早期抄本就加上禁食二字成为「非用禁食祷告,这一类的鬼总不能出来。」原文应该是没有的,只有「非用祷告」。可见前人读到这经文,好难理解门徒在赶鬼时是没有祷告,所以以为他们的失败是因为没有禁食。相信门徒都有祷告,但可能是没有信靠意识的祷告,有时像我们习惯了的谢饭祷告等,变成一个条件反射,没有意识自己是在做什么,亦忘记祷告是信靠神而有的表达,结果他们的祷告变得乏力,没有发挥信心应有的果效。
反思和祷告:
你的祷告变得乏力和因循吗?对服侍对象缺乏关爱或太注重自己的表现吗?你今天做的一切是以爱神爱人为动机,透过信心而做的吗?你信靠的对象是主耶稣?还是自己或其他经验呢?
如果你希望你的祷告是活泼有力,你需要认清楚你信心真正的对象是主耶稣!而不是其他美好的经验或传统、良好的训练,甚至任何成功的过去,都万万不能代替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