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靈的爭戰—神所賜的軍裝」系列之四、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第一部分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來探討「屬靈的爭戰——神所賜的軍裝」系列。今天的題目是「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第一部分」。

我會在這兩個節目講解如何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我們一直探討神所賜的全副軍裝。我會讀出我們一直研讀的同一段經文,以弗所書6章 10至18]節。保羅勸勉基督徒要去得着福音所帶來的各樣好處和資源,不只是相信真理,也要應用出來。這就是保羅所說穿上軍裝的意思。這樣,當你面對每天的爭戰和挑戰都能站立得住。

如果你是基督徒,卻依靠自己,你便沒有運用因相信基督而擁有的資源。每件軍裝就是其中一方面的好處。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好處。今天,我們會探討如何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讓我讀出以弗所書6章 10至18節。

  1. 我還有末了的話:你們要靠着主,倚賴他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
  2. 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
  3. 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原文作摔跤;下同),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
  4. 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
  5. 所以要站穩了,用真理當作帶子束腰,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
  6. 又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
  7. 此外,又拿着信德當作藤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
  8. 並戴上救恩的頭盔,拿着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
  9. 靠着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爲眾聖徒祈求。

這是神的話語。

今天我們討論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在上個節目,我們詳細探討了我們要穿上的義並不是自己的義。我們較多談到消極的一面。今天我會講解積極的一面。我會討論兩個問題。第一,義到底是什麼?第二,如何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經文要說明什麼?

何謂義?在聖經中,「義」這個字的意思與今天所說的義截然不同。事實上,今天「義」這個字常被人用來表達消極的意思。義人通常是指那些自覺優越或死板嚴厲的人。不是嗎?「義」這個字會用來表達積極的意思嗎?絕無僅有。

我們若要理解聖經中「義」這個字原來的意思,就要忘記這個字今天的含意。事實上,有好幾個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可譯作「義」。其中一個字解作筆直,與彎曲相反。這個字的意思是通過檢驗、合規格、獲准、合格、合乎標準。

另一個譯作「義」的字通常是指和好,意思是與人和好。我知道「義」這個字,像聖經中其他的字一樣,其含意可以有各種細微的差別。在某個情況下,其含意可能偏向一方面;在另一個情況下,可能偏向另一方面,但總的來說,我認爲「義」這個字有以下的含意。

「義」是指令人滿意、大方得體。「義」意味着我通過了一個重要人物的觀察。我想取悅的人喜悅我。這是「義」的含意。「義」並不是指自以爲是、驕傲、自大、自覺優越或假裝虔誠。「義」是指與人和好、討人喜悅、令人滿意。

想一想。這一點對你非常重要,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如果你明白這一點,你會突然意識到義並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個人每天都面對的掙扎。如果義是指合規格、通過檢測、合乎標準、取悅我們想要取悅的人,你會發現其實這是每個人生命中的推動力。

想一想,令人滿意是什麼意思。人人都需要令某人滿意。人人都不想感到羞愧。羞愧意味着不令人滿意。想象一下,你跟一個心儀的人約會。你最關注的是什麼?你關注自己是否令人滿意。

我們得承認這意味着你需要竭力去掩飾自己的缺點。我說的是你各方面的缺點。舉例說,你知道自己喋喋不休。當你準備這次約會時,你會特別注意讓自己不說太多話,你引導對方說話,而不是你滔滔不絕的說話。

另一方面,假如你個性沉默寡言,那怎麼辦?如果人們跟你在一起時總是感到不自在,因爲你木無表情,別人不知道你在想什麼,你也不知道該說什麼,那怎麼辦?假如你個性沉默寡言,那怎麼辦?你會試圖掩飾自己的缺點。你會盡力去掩飾。你要預先練習要說的話。你把要說的話寫下來。你會帶備一張提示咭。你會隨身攜帶這張咭,好讓你知道該說什麼。

你會試圖掩飾自己外表上的缺陷。除非你擁有完美的外表,否則你總會掩飾自己的缺陷。你沒有完美的外表,所以你以衣着或化妝品來掩飾自己的缺陷。令人滿意意味着你說:「我必須掩飾。我不可赤身露體,我必須掩飾自己的真面目。」

赤身露體不僅是指裸露身體。這意味着:「我身體某部分並不好看,但如果我穿着某種服飾去遮蓋它,就可以把缺陷淡化。我知道自己在性格上有缺點,我必須盡力去掩飾,好使自己令人滿意,能取悅這個人。」這就是義。人們努力去爭取義。人們心裏說:「我渴望與這個人和好。我渴望被接納。我渴望得讚賞。」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一個有趣的例子。雖然這只是一個例子,但我想指出,那種自覺失禮、不令人滿意、在約會後知道對方不欣賞自己的感覺,實在令人感到羞愧。你心裏說:「我很失禮。我不被接納。」許多人曾經發過這樣的噩夢,夢見自己衣衫不整的出席社交聚會,自己很不象樣、極其難看。

還有另一個例子,使人感到自己不令人滿意,就是你走進課室,以爲當天是講課,卻發現原來是考試,你完全沒有準備。你對那科目天份有限,你必須通宵苦讀纔可以彌補這缺陷,現在這缺陷卻沒有被遮蓋。大家都知道通宵苦讀只是讓你能參加第二天的考試,並不會改變你的性格,也不會改變你所學到的知識 。我們都知道通宵苦讀是什麼回事。我也曾經歷過,直到自己年紀漸長,不能再熬夜了。

你正在做什麼?你想使自己令人滿意,但你其實是在掩飾自己的缺陷。這是一些有趣的例子,但我要告訴大家,每個人心靈的中心其實都充滿這種掙扎,在骨子裏渴望在自己認爲重要或想要取悅的人眼中大方得體。我們想取悅無數的人,也想達到無數的標準。

你是一個人,這意味着你正努力追求達到某些標準,使自己在某些人眼中象樣。到底是誰呢?可以是任何人。舉例說,我們當中有些人無法擺脫父母對自己的看法。我們知道他們期望什麼,我們知道父母對我們的期望,但我們一直無法達到。也許有些人能達到父母的期望,但只是被迫的。我們達到父母的期望,只因我們不得不這樣做。

有些人的情況剛剛相反。他們無法擺脫孩子的看法。他們並不在乎父母的看法,但孩子的看法卻十分緊要。有些人無法擺脫同輩對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無法擺脫異性對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無法擺脫同行的看法。有些人無法擺脫一般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確保自己取悅這些人。在某些情況下,你很想取悅一羣人,拼命想進入他們的圏子。總有些人我們想要取悅。

很多人知道自己受別人的看法所驅使,於是他們說:「我只在乎自己,我只在乎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標準。我只在乎這一切。這就是我對自己的看法。」很少人能夠做到,你只是對自己這樣說罷了。我們這樣告訴自己,因爲我們認爲這麼說就可以獨立自主。事實上,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

即使你做得到,對你也沒有多大幫助,因爲除非你的標準很低,否則你怎能達到自己的標準?誰可以說:「我唯一要取悅的是自己。我對自己非常滿意」?我會對你說:「我猜想你的標準必定很低。」我們想取悅無數的人。

另一方面,我們想達到無數的標準。每個人都有所不同。你父母可能對你有這樣的期望,而不是那樣的期望。你的孩子可能對你有這樣的期望,而不是那樣的期望。你的同輩、文化和社會可能對你有這樣的期望,而不是那樣的期望。有無數的期望要達到。

換句話說,我們害怕自己不夠體面。因此,我們都盡力掩飾自己的瑕疵和缺點。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有些人對自己臉上的瑕疵根本毫不在乎,說:「我臉上有瑕疵,那又怎樣?」爲什麼?因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標準,害怕不同的瑕疵。對某些人來說,另一方面有瑕疵纔是天大的事。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但事實上我們都追求自己的義。我們都想自己有體面、令人滿意。我們都需要義。每個人都穿上義的護心鏡。問題源自哪裏?從心理學和社會學來看,這是很深層的問題。聖經再三指出這個問題沒有解決方法。

心理治療師會說:「你不用努力達到別人的標準,只要達到自己的標準就夠了。」我要告訴你,只有當你的標準很低,這方法纔行得通;但這樣你又看不起自己的標準那麼低。這是一個難題。這個問題永遠不斷循環。此外,還有社會學的分析。我曾看過一篇有關男權運動的文章。這篇文章很有趣,作者嘗試捍衛男權運動。

作者指出美國的女性、同性戀者和有色人種對白人男異性戀者非常不滿。爲什麼?因爲他們擁有一切權力。如果你不是白人男異性戀者,你會感到自己不夠體面。你說:「他們擁有一切權力,他們的標準主導了一切。我們感到不滿,因爲我們必須達到他們的標準,我們不喜歡這樣。我們感到受壓迫。」

文章指出以上的分析存在問題,因爲情況若是這樣,爲什麼白人男異性戀者會說:「如果我們如此有能力,爲什麼我們會感到無能爲力?如果你們感到迷失是因爲只專注在自我身上,爲什麼我也感到迷失?如果你們感覺很糟糕是因爲只專注在自我身上,爲什麼我也感覺很糟糕?」這就是文章所討論的內容。

換句話說,我們其實出了什麼問題?你責怪自己的父母,有些人與父母的關係卻很好,另一方面,他們受別人的眼光控制。有些少數族裔說他們的問題其實源自那些多數族裔,但問題是多數族裔也感到無能爲力。答案到底是什麼?

聖經說我們可以從神學角度找到答案。心理學分析很重要,社會學分析也很重要,但最深層的問題只有從神學角度找到答案。創世記第2章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神學問題。當時亞當和夏娃在伊甸花園裏,二人赤身露體,他們感到怎樣?罪未進入世界之前,他們赤身露體,並不羞恥。換句話說,他們是體面、完美的。他們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神是誰。他們與神的關係是完美的。一切都很美好。他們是體面、完美的。神爲他們引以爲榮,他們也引以爲榮。

丹麥著名作家凱倫‧白烈森(Isak Dinesen)曾說,驕傲是不好的,自豪卻是好的,引以爲榮就是你相信神造你的時候已有美好的計劃。神對你的評價纔是最重要的,你知道自己討神喜悅,這是一種健康的自豪感。這是真正的令人滿意、真正的義。「神對我的評價纔是最重要的,在神眼中我討祂喜悅。神纔是最重要的,我給神帶來喜樂。我蒙神所愛,唯有神的愛是永遠長存的。」

亞當和夏娃因神而引以爲榮。後來他們犯罪。他們聽從蛇的話。蛇走過來,說:「如果你順服神,你會錯過很多東西。神並不想把最好的給你們。」經文告訴我們,當亞當和夏娃決意要成爲自己的主人,他們立即因自己赤身露體而感到羞恥。他們覺得自己赤身露體,必須躲藏起來。他們不得不拿無花果樹的葉子遮蓋自己的身體。

我們所說的赤身露體不僅是指裸露身體,而是蘊含更深的意義。亞當和夏娃隨即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自己「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並不夠體面。這事以後,我們便傳承了一種羞恥,這是所有羞恥中最深的羞恥。我們也傳承了不義的感覺,這是一切不義中最深的一種。

羅馬書第1章說我們把這種羞恥壓抑了。我們在神面前感到羞恥,感到自己不夠體面,無法令神滿意,我們感到很痛苦,於是採用了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如何處理創傷的方法。我們把這種感覺壓抑下來。我們加以否認。羅馬書第1章說我們行不義阻擋真理。你聽到嗎?我們行不義阻擋真理。

我們感到羞恥,也感到自己令神不滿意,我們實際上想要排除這種感覺,所以我們無法承認我們內心深處感到自己令神不滿意。因此,一方面我們嘗試討神喜悅,另一方面卻試圖擺脫痛苦,於是我們拼命去取悅所有人。我們要吸引別人的注意。

我們說:「如果我可以取悅這個人,如果我能令人滿意,如果我能達到標準,也許我可以擺脫這種不被接納的感覺,可以擺脫這種內心深處莫明的、無意識的感覺。」這種想法相當普遍。我知道多年來有很多研究分析這個問題,探討起因是由於我們在父母面前感到羞恥,或由於父母的行爲使我們感到羞恥。

這是很痛苦的經歷。另一方面,聖經說我們有一種更深的羞恥,這種羞恥比你在父母面前感到自己不象樣更羞恥。在某意義上說,你實際上已經認定問題源自父母。你將問題歸咎於父母。即使你能夠處理這個問題,但還有比這更深層的問題。因此,聖經說每個人都只是修補自己的義。羅馬書10章3節談到這一點。

羅馬書1章18節說我們行不義阻擋真理,羅馬書第10章說每個人都追求義,每個人都在修補自己的義,每個人都要用護心鏡遮胸,就像亞當和夏娃要用無花果樹的葉子遮蓋身體一樣, 以致他們可以說:「我被接納。我被接納。」但你心裏知道自己不被接納。我們都感到不安。

在著名劇作《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中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劇中有一段對主角威利‧羅曼(Willy Loman)的描述令我留下深刻印象。

威利‧羅曼是一個下流的銷售員,他生命中只有一件事令他感到快樂,就是他的兒子畢甫(Biff)。畢甫是一個運動員,威利因兒子在運動場上的超凡技術而感到自己令人滿意。他靠着自己的兒子而活。當他的兒子表現出色,他便覺得自己也表現出色,因爲他心裏想:「這是我的男孩。」因此,威利當然特別寵愛畢甫。由於他偏愛畢甫,所以家中充滿怨恨,而且四分五裂。

威利把畢甫當作偶像,這對畢甫也造成傷害。畢甫要成爲優秀的運動員,所以他只着重運動訓練,而使學業成績一落千丈。後來畢甫獲得弗吉尼亞大學的獎學金,只要他成功通過高中考試便可以獲得這筆獎學金。在課程的最後一天,畢甫發現他在期終的數學考試中不及格。

畢甫知道父親將會到馬薩諸塞州,於是他便開車到那裏,心裏想:「爸爸能夠做到的。爸爸會支持我的。爸爸必會說服數學老師讓我及格,使我可以上大學。」畢甫開車趕到馬薩諸塞州,來到門口敲門。原來威利正與一個女人在公寓裏幽會。那不是畢甫的母親、不是威利的妻子,只是在路上遇到的一個女人。威利把那個女人推進浴室裏去。

畢甫進來,說:「爸爸,我遇到困難。我可能考不上弗吉尼亞大學。」威利說:「我有辨法處理。我會處理這事。」畢甫說:「爸爸,我知道你能夠做到。我知道你會支持我。」他們都彼此溺愛。他們都活在對方的期望之中,因對方而感到自己令人滿意。他們彼此成爲了對方的義。

突然間,那個女人從浴室走了出來,想要取回她的襪子,她與威利道別後便走到樓下。威利驚慌起來,他立即看到畢甫可怕的眼神。他對畢甫說:「嗯,要走了。我想明天一早到學校。請把我的西裝從衣櫥拿出來。我去拿我的小提箱。」畢甫動也不動。威利說:「怎麼了?」畢甫只是坐在那裏,動也不動,淚水不斷流下來。

威利說:「聽着,情況不是你所想的那樣。那個女人只是一個買家。她是買家,我是推銷員。她住在樓下,她家裏正進行油漆工程,所以她來這裏。你不要亂想……」威利突然停下來。畢甫只是坐在那裏,動也不動。威利說:「聽着,她只是一個買家。她在房裏看商品,商品還陸續有來……」威利又停了下來。他再發出命令:「好了,好了,給我拿西裝。」畢甫動也不動。

威利說:「畢甫,不要哭,照我的話去做。我給你命令。畢甫,我給你命令。我給你命令,你以這種態度迴應嗎?你竟敢哭!」接着,威利的態度軟化下來,擁抱着畢甫,說:「兒子啊,當你長大後就會明白這些事情。你不要爲這樣的事小題大作。我明天一早便去見你的老師。」畢甫說:「沒關係了。」威利說:「什麼沒關係了?你的老師會讓你及格。你將會進大學。」畢甫說:「他不會聽你說的。」

威利說:「他當然會聽我說。你需要那些分數纔可以進入弗吉尼亞大學。」

畢甫說:「我不會進弗吉尼亞大學。」

威利說:「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我可以說服你的老師更改你的分數。或者你可以在暑期班補考。」畢甫轉身說:「爸爸……」威利說:「畢甫,那個女人對我一點也不重要。我感到孤單。我很孤單。」

畢甫說:「你把媽媽的襪子給她。」

威利說:「畢甫,我命令你去拿我的行李箱。」

畢甫說:「別碰我,你這個騙子!」

威利對畢甫說:「我要你道歉!畢甫轉身說:「你很虛假。你這個騙子!」隨即便跑出房間。威利怎樣迴應?他跪下來,說「畢甫,我命令你回來,不然我會打你。你要回來,不然我會打你。」

威利破爛的生命突然崩潰了。你聽到他所說的一切藉口嗎?「啊,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當你長大後就會明白。那個女人對我並不重要。我只是感到很孤單。」威利面對畢甫那誠實、公平、公正的眼目,他一切的藉口都破碎了,他突然感到自己赤身露體。

我們讀到這樣的故事都會感到毛骨悚然。我告訴你們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因爲每個人都試圖達到別人心目中的標準,每個人都想修補自己的義,每個人都想自己令人滿意,能取悅別人。然而,在那些眼目背後有一雙眼目像畢甫的一樣,我們知道那是絕對純全的眼目。

那是神的眼目。神的眼目是絕對公正和信實的。我們在神的眼中是不被接納和不象樣的。我們沒有盡心、儘性、盡意、盡力愛神,也沒有愛人如己。我們知道這眼目在鑑察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神的眼目在鑑察我們。你知道爲什麼嗎?因爲如果沒有如此公正和信實的神,宇宙有什麼盼望呢?

另一方面,如果有如此公正和信實的神,你有什麼盼望呢?你被擒了。我們被擒了。我們有什麼盼望呢?福音說我們可以用義去把自己遮蓋,這義不是我們所成就的,而是神所成就並賜給我們的。

教會裏有兩類人。有一類人說:「我認識基督信仰。我會效法神。我會相信這一切。我會相信教義。我會研讀聖經。我會做一個好人。我會有信心。我會追求這一切。」換句話說:「我會成就自己的義,然後獻給神,這就是救恩了。」

另一類人知道聖經的教導是恰恰相反的。基督信仰的本質不是人成就自己的義並獻給神,而是神成就祂自己的義並賜給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宗教。兩者是完全相反的,背後的動機是完全不同的,也帶來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你以爲你有責任去建立自己的義。最可怕的罪不是努力要達到父母的期望、孩子的期望或同輩的期望,最可怕的罪是隻有敬虔的外表而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你讀經、聽道、學習在基督裏一切的教導、學習如何成爲一個誠實、有愛心和不自私的人,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換句話說,耶穌基督已爲你成就了義,祂爲你來到世上,也爲你受死,義是從祂而來的,要藉着信去接受的。這是全憑接受而來的。

我會引述一些偉人的話來進一步說明,並且讓你知道這不是我自己的想法。這些人比我聰明得多,讓我來引述他們的話。請聽聽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其加拉太書註釋中的一段話。這些話多次改變我的生命,每次都引導我走往同一方向。

讓我意譯馬丁‧路德的話:「保羅記下合乎聖經的教導,好讓我們確實知道,基督信仰所說的義和其他各種各樣的義有何分別。第一是政治公民的義。這是世界各國領導人、外交官、公民領袖和律師所教導的。第二是社會的義,就是在特定傳統、文化、職業或領域等應有的言行舉止。這是父母、家庭和學校所教導的。

第三是道德的義,就是因遵守十誡而得「律法的義」。還有其他種類的義。「有來自人際關係的義,就是因感到自己有吸引力、被接納、被愛而得的義。有來自事業成就的義,就是藉着辛勤工作和天賦使自己有成就、受人尊敬和致富而得的義。

此外,還有另一種更好的義,保羅稱之爲「因信而得的義」——基督徒的義。「因信而得的義」與其他種類的義的運作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必須把它區別出來的。我們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得着其他的義。但基督徒的義是至偉大的,是神賜給我們的,我們不用作什麼去取得這義。

這義不是靠遵守神的律法、行爲或努力而得的,這是神賜給我們的,不是我們作什麼去取得的。基督徒的義是領受得來的、是被動的,其他的義是透過自己努力去建立的。基督徒的義是完全的義,因爲基督來到世上爲我們受死,祂所成就的一切是完美的。其他的義是不完全和不完美的。基督徒的義是白白的,我們沒有做什麼或向神獻上什麼去得着這義。我們接納這義,因爲基督已經爲我們成就了一切。因此,這是領受得來的義。

這種領受得來的義是一個奧祕,不認識耶穌的人無法明白這義。事實上,基督徒也並不完全理解這義,他們受試煉和受試探的時候也沒有依靠這義。」換句話說,馬丁‧路德說你沒有用這義當作護心鏡遮胸。「因此,我們必須不斷把這真理教導給別人,也要不斷提醒自己。那些不明白和不珍惜這義的人心裏必定充滿恐懼和沮喪。這領受得來的義所賜的平安無與倫比。

當人面對危險或死亡的時候,他們只會看到自己所成就的義如何使自己變得有價值,這是人的天性。人述說自己的善行來爲自己辯護……」馬丁‧路德所說的是人面對死亡時的境況。他說人在臨終前開始以自己的義當作護心鏡遮胸。你說:「我算一算你的善行和美好的道德行爲吧。」

「但我們隨即記起自己的罪和缺失,這把我們撕碎,我們心裏想:「我犯了很多罪,有很多過犯。神啊,求禰讓我存活,我可以修補這一切。」你是這樣禱告嗎?你是這樣悔改嗎?「但我們沉醉於自己成爲義人的能力,卻沒有仰望主基督爲我們所成就的一切,使我們可以得着祂的義,這纔是真正的邪惡。不安的良心無法使我們除去絕望和自覺一文不值的感覺……

當一個人終於領悟這真理,並每天穿上這領受得來的義,心中便有平安,說:「即使我從今天開始以十倍努力去行義,也無法彌補我的過犯,使我在審判主面前得以完全。因此,我要棄絕的,不是行善的努力,而是靠這些努力去到父神和自己的良心面前。」你聽到嗎?「我要棄絕的,不是行善的努力,而是靠這些努力去到父神和自己的良心面前。」

「相反,我信靠基督的義才能討神喜悅、滿足律法的要求,使我有無虧的良心。我們做了什麼得着這義嗎?沒有!唯有當我們知道並相信基督已升到天上,坐在父神右邊,不是要審判我們,而是成爲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和救贖,基督的義便臨到我們。

神看我們爲無罪的,因爲這屬天的義裏沒有罪。現在我們知道,儘管我仍然犯罪,但我並不絕望,因爲主基督活着,祂是我的義,也是我永恆的生命。」最後,讓我讀出這段引文:「如果我們分辨不到這兩種義之間的分別,不藉着信心接受基督,也不知道基督已坐在神的右邊,爲我們這些罪人向父神祈求,我們便在律法之下,不在恩典之下。那麼,基督就不是救主,只是頒報律法的人,我們得不着救恩,只有永遠的絕望。」

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是什麼意思?讓我來總結一下。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實際上是什麼意思?你的良心指責你,說:「你爲什麼不再渴望禱告呢?還記得你從前常常禱告嗎?你爲什麼沒有認真履行基督徒職責?還記得你從前盡心服事嗎?你怎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呢?你應該感到慚愧。」你通常如何迴應?你說:「好了,好了。」

你可以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說:「等一會兒。在神面前有美好的感覺、恆切禱告和熱心事奉從不是我蒙神接納的基礎。」有一首詩歌的歌詞寫道:

我心所望別無依靠, 只有基督公義寶血; 我無好處堪足自誇,

這是心中的感覺。

我無好處堪足自誇, 惟全然靠救主聖名。

曾經有人問我:「如果一個人一次又一次犯罪,哪怎麼辦?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不斷犯罪,難道他不應該感到愧疚嗎?怎能轉過身來說:『我不必爲這罪感到愧疚』?」答案是,魔鬼總會告訴你:「看看你的罪。你犯了罪,所以神不想與你建立關係。」聖靈總不會這麼說。聖靈的工作剛剛相反。

你想知道不安的良心和聖靈的責備之間的分別嗎?聖靈說:「你犯了罪,所以你要去到神面前。」魔鬼總是說:「你犯了罪,所以你要遠離神。神不想見到你。」聖靈總是說:「你犯了罪,神很想見到你。」

你要做的事相當簡單。當你聽到有聲音對你說話,你要問:這是魔鬼的聲音嗎?是不安的良心所發的聲音嗎?當你聽到有聲音說:「看看你的所作所爲。」你要如何迴應?你要轉身,說:「我不跟你爭論。是的,這都是錯誤的行爲、都是罪。是的,我的所作所爲足以令我被棄絕。這一點我不跟你爭論,但我要告訴你我在另一方面要跟你爭論。

你說:「神因此不想與我建立關係。」你這麼說是褻瀆神的憐憫,我不會聽這話。誠然,我的罪足以令我被棄絕,但主耶穌爲我成就的一切已經遮蓋我的罪。如果我認爲自己不配,神不想與我建立關係,那一刻我便開始信靠自己了。」

如果你因愧疚而不敢去到神面前,你痛斥自己,覺得自己不配,以爲神總不會寬恕你的罪,你知道這是什麼嗎?你不相信耶穌。你仍然相信自己。你無法穿上基督的義。你必須轉過身來,說:「是的,我是這麼壞,但最重要的是,我的救主已經爲我成就一切,把我的罪完全遮蓋,我不會坐在這裏聽你褻瀆神的憐憫。」有一首古老詩歌的歌詞寫道:

惡者儘管無情咆吼, 指責我的過犯; 我很清楚所有過錯 耶和華已抹掉。

英國著名詩歌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說……

我只願作恩典債戶, 一生歌頌恩約之愛; 我今立於神的公義, 不再懼怕,身心獻上。 神的律法、可怕烈怒, 對我不再有何刑罰, 因我救主順命流血, 我的罪孽得以遮藏。

你知道如何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嗎?讓我來總結一下。有一類基督徒崇尚道德和律法主義,他們說:「你感到沮喪?因爲你是一個邪惡的罪人。你要悔改。」還有另一類基督徒,我姑且稱之爲「崇尚心理學的基督徒」。這並不是說我不喜歡心理學。這一類基督徒說:「你感到沮喪?你要明白神按着你的本相愛你。」事實上,這是以微妙的方式否認福音。這其實是說:「基督所成就的一切並不重要。你本身已很好。」

另一類是「以福音爲中心」的基督徒,他們說:「你感到沮喪,因爲你生命中有別的東西成爲你的義,你要以耶穌取代這義。你感到沮喪,因爲你認爲某人的看法和標準很重要,比基督在父神面前爲你所作的一切更重要。你要悔改嗎?當然要,但也許不是爲了那使你感到沮喪的事物而悔改。

有一個人說:「啊,是的,我是個失敗者,我父母希望我從事這行業,但我沒有做到,因爲我很懶惰、很差勁。我感到很難受。」崇尚道德基督徒說:「你要爲懶惰而悔改。」崇尚心理學的基督徒說:「啊,你沒有錯。你要接納自己。神也接納你。」

「以福音爲中心」的基督徒說:「你沒有以耶穌爲你所作的一切成爲你的義,而是以別的東西作爲你的義,這纔是真正的問題,你要爲此悔改。你容讓罪使你灰心喪志,這纔是真正的罪。你要明白你必須以耶穌的義取代你在生命中所建立的義。「以福音爲中心」的基督徒會勸你悔改,但是爲真正的罪悔改。要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有另一首詩歌的歌詞寫道:

將你「死行」全拋棄在救主腳前, 單單信靠主功績――榮耀的完全!

我們一同禱告。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此刻不要去想聽完這個節目後要做什麼,而是思想我們在生活中如何拒絕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

求禰幫助我們看到自己在哪方面被擊敗了。求禰幫助我們明白禰對我們的評價纔是最重要的,禰愛子耶穌基督的義是我們唯一真正要披帶的義。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