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生活方式」系列之九、工作與財富(第二部分)
提摩太·凱勒

讓我爲你讀出以弗所書4章25至32節。我們在這幾個節目中一直研讀這段經文,我們會再仔細看第28節。請聽我讀出經文。

25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爲我們是互相爲肢體。26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27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28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做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29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30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31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32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

這是神的話語。

在某意義上說,第28節包含三個主題:工作、財富,以及對窮人或在困境中的人的義務。當然,這三個主題息息相關:工作、財富,以及我們對窮人的義務。經文說:「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做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

在上個節目,我們討論了工作,並開始談論財富和我們對貧窮人的義務。我們會在下個節目討論對貧窮人的義務。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財富這個主題。
 在我們教會的查經班裏,我們不只是花時間去教導或談論聖經,也會想到我們這個城市裏的人。教會是少數不只是爲其會友而存在的機構,這使教會成爲一個與別不同的機構。其他所有的機構幾乎都是爲它們的成員而存在的。正如國家是爲其國民而存在,社團是爲其會員而存在,但教會是爲非會友而存在的,我們永不可忘記這一點。

我們在查經班裏花了很多時間去思想那住在教會四周的人究竟是怎樣的人。這是一段寶貴的時刻。我們所做的正是人類學家所說的民族誌,就是從一個當事人的視野去看一個文化。我們一同討論這個城市的文化特色,當中有許多有趣的論點。

其中一點指出這個城市的居民都是專家。每個人都是某方面的專家。他們在某些事情上是專家,所以他們往往傾向尋求專家的意見。在其他地方,你不會去找專家。如果你想獲得一些建議,你會去酒吧找你的酒保,或是去找你的理髮師。但在這裏,除非某人在某學科上擁有兩個博士學位,否則你不會去徵詢他們的意見。這是一種專家文化。

這是一個用心理學去分析的文化。每個人都傾向以心理學用語去思想,也以心理學的概念去討論。這是一個活在工作中的文化。人們工作不是爲了生活,而是爲了工作而活。我很清楚記得我們提到住在這裏的人極不信任那些談論金錢的牧者。

我們教會的講道、事工和活動在許多方面都被這些文化塑造了,這樣一來,我們很少談到關於金錢的主題。當你透過聖經去宣講信息,你最終會引伸到各樣領域,這是以釋經講道法講解一系列信息的美妙之處。


我們在這裏討論如何運用財富,聖經中有許多經文都談到這個題目。財富是什麼?我們在上個節目開始討論這個問題,聖經說金錢是力量,是一股控制或管理世界某一個部分的力量。你擁有的金錢越多,你在世上要管理的事情便越多,你要管理的部分也越大。

金錢、財富、擁有權和財產其實不是人類所設立的。我們在創世記一開始便看到人要工作,以及培育、看顧和治理大地。人以託管的形式去擁有一些東西,也以託管的形式爲別人管理一些東西。我們被造是要去管治大地。我們被造是要去擁有世界的某部分,並以託管的形式爲神管理、培育和看顧這部分。我們就是爲此而被造的。


所以,如果我們沒有財產,我們感到我們的人性和尊嚴被剝奪了。我們是爲着我們要看顧的東西而被造的。你擁有的金錢越多,要你去培養和看顧的東西便越多。因此,金錢力量強大。正如性滿足我們裏面的需要......性不只是動物的一種本能;它也滿足了神放在我們裏面極深之處的一些需要。

金錢和性有什麼分別呢?兩者似乎總是混在一起,不是嗎?這是因爲金錢也正在滿足我們受造本性的深處裏的一些需要。我們被造不是爲了金錢,但我們被造是爲了以託管的形式去爲別人管理一些東西,並且看顧和培養那些東西。因此,我們說,金錢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需要。 
 當我讀大學的時候,學生的文化中充斥着一股非常強烈的反物質主義思潮。人們對那些想進入「商界」的人嗤之以鼻。那時候,凡是希望在文科以外修讀其他課程的人都面對朋輩壓力和排斥。人們說:「如果你修讀工程、科學、數學、商業等課程,你就不是一個人。來吧,你必須讀文學,你必須讀英語,你必須讀歷史。你要成爲一個真正的人。」那時有一股非常強烈的反物質主義思潮。

此外,我們往往愛聽那些反對個人擁有權理念的理想經濟方案。事實上,沒有什麼比監獄更沒有人性。什麼使監獄如此摧毀人性?現在許多在監獄裏的人不是過着頗舒適的生活嗎?他們不能看電視嗎?他們不能做運動嗎?監獄有什麼不好?在監獄裏,最困難、不人道和具懲罰性的事情,就是你所擁有的一切東西幾乎都被剝奪了。

我們上次提過,極端的情況所帶來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人們感受不到他們在世上擁有任何屬於他們、讓他們去培育的部分。我們提出這一點,因爲這解釋了爲什麼金錢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的需要,這是棘手之處。我們透過金錢得到世界的某部分,正如我們的祖先亞當得到一個園子,也得到一個要栽培、耕種和治理的世界。

同樣地,如果我們要感受到我們人類的尊嚴,我們必須感到自己正在管治一些東西。這是一條難以界定的界線。罪就是決意要得到權力,決意要成爲神,而不是順服神,而且渴望一切都取決於自己。在罪的影響下,我們需要擁有財產,不再是爲了獲得尊嚴,而是爲了定義自己的身分。我們不是以擁有財產作爲我們的尊嚴,相反,財產成爲我們的定義。根據這定義,不論我們是否擁有財產,我們都是由此獲得我們的身份。

很多時候,沒有錢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比有錢人低等。在某些情況下,你察覺到自己是何等脾氣暴躁、何等充滿嫉妒。你很難令自己不妒忌,不是嗎?你感到失去尊嚴。於是,你輕蔑那些有錢人,你取笑那些有錢人。但在你內心深處有一種罪惡的需要,說:「如果我有錢,我就是個非同凡響的人。」因此,我們與人保持距離。

或者,如果你有錢或財富正滾滾而來,你沒有把它視爲恩典,正如聖經所說,這是對財富有正確神學概念的第一步。你沒有把財富視爲從神而來的恩典,相反,你說:「我比其他人有錢,因爲我比他們更傑出、更聰明、更精明、更有才幹,我對自己的計劃瞭如指掌。」換言之,財富成爲你的定義,而不是你的尊嚴。

在美國電影《洛基》中,男主角洛基說:「如果我能堅持十五個回合,我就知道自己不是一個草包了。」但我們大多數人說:「如果我能在事業上有出色表現,如果我能令人刮目相看,如果我能有足夠的金錢去做各樣事情,那麼,我就知道自己不是一個草包了。」這不僅是有罪和邪惡的想法,也使人受奴役。

你知道火是大有威力的,如果我問你:「火是好的嗎?」你會怎麼回答。你說:「嗯,這要視乎它是在壁爐裏,還是在地毯上。」火在壁爐裏是美好的;它發揮其功用,讓人取暖。火在地毯上卻是可怕的;它會毀了一切。金錢是好還是壞?這視乎金錢是否置於正確位置,正如火在壁爐裏一樣。金錢若像地毯上的火,它便成爲你的定義。金錢若像壁爐裏的火,它便成爲你的尊嚴。

這條界線是很難界定的。把金錢留在正確的位置,好像火在壁爐裏一樣,是相當困難的。你怎樣做到呢?我們在上個節目略略談過這一點。正如我們所說,你必須運用合乎聖經的原則,把這些原則牢記在心裏,以致你對金錢、財富和財產的態度不會變壞。你必須運用這些原則,就像把鹽擦在肉上,加上調味料一樣,使肉不會變壞和腐爛。這就像在傷口上撒鹽,雖然會使人感到痛楚,但鹽使傷口不會受感染和潰爛。


由於你的本性是一個罪人,你對金錢的態度常處於危險之中。換句話說,它必須被冷藏起來。你對金錢的理解必須常常被冷藏起來,否則它會變壞。把它冷藏的方法,就是把這些原則存在心裏。

第一,神擁有一切。聖經對於財富的教導是這樣開始的。你可以從創世記第1和第2章找到完美的平衡。有人說我們不應該擁有任何東西,因爲這隻會令我們變得貪婪,那是極端的說法......順便一提,這基本上是佛教的說法。佛教說,擁有財物成爲一種自我意識、一種個人意識,說:「這是屬於我的,不是屬於你的......」

佛教(至少傳統的佛教)說這種想法是不好的。它會帶來痛苦,也會帶來慾望,我們必須消滅任何想要擁有財富的慾望、擁有東西的慾望,甚至自我存在的慾望。佛教是這樣說的,其他東方思想也說類似的話。

我們可以避免這個極端思想,但我們也必須避免另一個極端思想,這種想法基本上更糟,就是視金錢爲我們的定義。在創世記第1和第2章,我們看到我們受造是要作受託人。我們受造不是什麼都沒有,但也不是對任何東西擁有絕對的權利。我們獲賜大自然的所有財富。世界的所有財富都是神所擁有的,祂把這一切交在我們的手裏,要我們作受託人。我們奉命治理這一切。

受託人有一些事情要做。在某意義上,受託人像一個基金經理。你是什​​麼?你是受託人。有人給你一大筆財富,對你說:「好好管理這筆錢。」是的,你有權支配那筆錢,你對那筆錢有控制權,你可以決定如何運用那筆錢。但另一方面,你總不可把那筆錢當作是自己的金錢去作決定。

一方面,基金經理有權支配那筆錢,另一方面,他其實是靠那筆不屬於自己的錢去生活。你也應該這樣看你的金錢。順便一提,那些基金經理必須察覺到,他們在工作上要管理別人的金錢,但在私人生活中,他們也是管理別人的金錢。對於我們其他人來說,我們的生活比基金經理多一點點變化,因爲他們所做的就只是管理別人的金錢。

如果你明白第一個原則,你會得着自由。一方面,你是爲着擁有而被造的。這意味着追求專業的卓越成就是正確和美好的。這是好的。明白嗎?基督教有一個工作倫理觀。另一方面,所有的金錢都屬於神。我們必須尊重金錢的主人所定的優先級。基金經理很明白這一點。

你可能不喜歡這個事實,就是那位金錢的主人認爲把金錢捐贈予慈善機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你可能不喜歡那樣做,但如果金錢的主人想要那樣做,你也要照着做,對嗎?換句話說,受託人必須尊重金錢的主人所定的優先級。因此,神常常看着我們,說:「你奪取了我的金錢。」例如,在瑪拉基書3章8節,神說:「人豈可奪取神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 」

神說我們要在三方面完全地慷慨。首先,我們要慷慨地支持聖經所說與我們有盟約關係的人。第二,我們必須施予給窮人。第三,我們必須奉獻支持神國的工作。支持與我們有盟約關係的人、窮人,以及神的國。那三方面是我們優先考慮的。它們必須受到尊重。如果你在考慮運用你的金錢時,不尊重那些優先級,你不是吝嗇,而是侵佔公款。你看到兩者的分別嗎?

如果那筆錢是你的,神對你說:「要慷慨,奉獻給神的國,並且分給窮人。」你說:「不,這筆錢是我賺的。我賺得很辛苦。我是白手起家的,我敬拜我的創造者。我一直很長時間地工作,我不想那樣做。」這就是吝嗇。如果那是你的錢,神說:「請你這樣做。」你卻不願意,你就是吝嗇。但如果那是神的錢,你擁有那筆錢,因爲它是從神而來的恩賜,那麼,你所擁有每一個用來賺取那筆錢的資源,都是從神而來的恩賜。

當然,你有好好運用那些資源,但那些資源是神給你的恩賜。一切都是恩賜。事實上,當你拒絕按神的心意去慷慨地使用你的金錢,你不是吝嗇,而是侵佔公款。你是個強盜。只要你明白有關託管的第一個原則,一切都發揮果效。


神說我們要在三方面慷慨施予。首先是支持與你有盟約關係的人。聖經說,你有義務在財務和經濟上幫助那些與你有盟約關係的人。你與家庭成員之間構成最重的盟約關係。這意味着你們在同一份合約裏受約束。你的兄弟、姊妹、父母和親屬與你有盟約關係。舊約聖經記載了很多關於你對親屬之責任的論述。

在一個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裏,這個要求令人感到困擾。舉例說,沒有一個地方比美國社會更不重視家庭觀念。親愛的聽眾朋友,不要被這樣的觀念影響。在其他文化裏,無論基督徒或非信徒,都重視家庭關係,即使你不愛你的父母,即使他們很專橫,即使你想遠遠避開他們,你仍孝敬你的父母。


保羅在提摩太前書5章8節說:「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我不知道一個人可以怎樣更加不好......有些人是信徒,有些人不是信徒。有什麼比不信的人還不好呢?我總是無法弄明白這一點。我的意思是,第三類是什麼人?第一類是信徒,第二類是不信的人;我不知道還有第三類人。保羅採用了修辭上的誇張法。他要說的是:「這是非常嚴重的。」

此外,你與其他基督徒有盟約關係。例如,當你宣誓加入教會時,你表明自己支持教會裏的人,對​​教會裏的人負責任,你說:「現在,我們是肢體。」「肢體」一詞是什麼意思呢?它是聖經的用語。當你成爲一個「肢體」,你與其他成員互爲肢體。

當我的膝蓋被卡住,我的手不會說:「嗯,膝蓋真倒黴。被卡住的是膝蓋。幸好我沒有被卡住。你期望我做什麼呢?」不,它們都是身體的一部分。手會垂下去輕擦膝蓋。爲什麼?因爲我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是我身上的肢體。我們是互爲肢體。所以,支持與你有盟約關係的人意味着你與一些人有盟約關係。

你說:「他們的情況要多糟糕,我才需要幫助他們呢?」其實聖經對此有很多指引。例如在路加福音第3章,當施洗約翰傳講悔改的福音時,人們問他:「我們當做什麼呢? 」他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這意味着什麼?兩件衣服並不是很多。關鍵是,如果你比另一個人多一件衣服,那麼,你把那件衣服給他們,直到均平爲止。這節經文要說明的是,你不一定要等那個人住進貧民窟才幫助他。支持與你有盟約關係的人不是這樣的。

事實上,曾有人這樣問美國著名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我的親戚或弟兄姊妹的情況要多糟糕,我才需要在經濟上幫助他們呢?」愛德華茲說:「聖經不是說『要愛人如己』嗎?你會不會等到自己住進貧民窟裏才幫助自己呢?你會不會等到自己一貧如洗才努力去改善你的情況呢?那麼,你爲什麼那樣待你的鄰居呢?」你要支持與你有盟約關係的人。


第二,我們理應幫助窮人。現在,我們不會在這方面談得很多,留待下個節目再詳談。聖經囑咐我們要藉着相信耶穌基督而得救,除此之外,在聖經中最常出現的命令,莫過於囑咐基督徒幫助窮人。

第三,我們理應把我們的資金用於神的國。這意味着我們理應支持傳揚神的話語的工作。我們理應支持教會。我們理應支持佈道事工。我們理應支持神的國在全球擴展。聖經說,如果你承擔那三樣事情,你應該奉獻。你應該完全地奉獻。你應該慷慨解囊。因爲你是受託人。

順便一提,你現在明白爲什麼偷竊是惡行嗎?聖經把偷竊列入十誡之中,因爲每個人都是爲了擁有一些東西、管治一些東西,以及受託去管理一些東西而被造的。當你偷竊的時候,你其實是攻擊了別人的人性。你們知道很多住在大城市的人曾遭到搶劫,例如有人破門闖入你的車裏或公寓裏,或偷去你隨身攜帶的錢包。

你知道這不但帶來不方便,不只是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是一種侵犯。你的人性受到攻擊。當你回到家裏,看見那種事情的時候,你感到受侵犯。爲什麼?偷竊是攻擊神在我們裏面的形象。所以,這意味着你不能輕視任何形式的偷竊行爲。社會上有藍領的偷竊行爲,那就是持械搶劫,也有白領的偷竊行爲,那就是內幕交易。社會上有各種微妙的偷竊行爲。例如,當你沒有好好工作,你就是向你的僱主偷竊;當你的僱主不付工資給你,他就是向你偷竊。

當你沒有好好保養你正在租用的房子,如果你不小心使用它,你便是搶掠你的房主。另一方面,如果你的房主沒有好好保養那所房子,他就是向你搶掠。如果你不繳納稅款,如果你不支付你的賬單,你就是在搶掠。有千萬種方法讓你去搶掠別人。但最重要的是,偷竊也是對神的攻擊。我們看到,神纔是你的財富的擁有者,你若對神所關注的那三樣優先級的事情缺乏慷慨之心,你若缺乏完全的慷慨寬宏,你會被指控是個賊,而不是吝嗇的人。

此外,如果你想得自由,以使你可以把金錢置於正確位置,正如火在壁爐裏一樣;如果你不想金錢成爲你的定義,只想金錢成爲你的尊嚴,你必須不斷地記着你是一個受託人。

第二,你必須不斷地記着那永恆的觀點。如果你想得自由,你必須不斷地思考那永恆的觀點。你不得不說:「嗨,我必須察覺到我在世上擁有的金錢要投資在永恆的事物上。」如果我的孩子突然從某位親戚繼承了二十萬元,他們說:「實在太好了,我們知道如何運用這筆錢。」我會問:「你們將會用它來做什麼?」

「我們打算買一部價值二十萬元的視頻遊戲機。」我會怎樣看?我的看法是:「好吧,我還可以對孩子有什麼期望?」他們的目光短淺得令人難以置信。當然,你笑了;這是荒謬的。絕對荒謬。爲什麼?因爲那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回報。那是一個糟糕的投資。你不會把你的金錢投進那樣的東西上。它會過去。如果你常常玩那部遊戲機,它不到一年便損壞了。你花幾百元去買遊戲機,包裝盒上不會這樣告訴你,但那是會發生的。這真是一個糟糕的投資。

你到底可以把你的金錢投資在哪裏纔不會化爲烏有?聖經說,除了兩樣東西,萬物都將會被燒燬。除了兩樣東西,萬物都日漸衰殘。除了兩樣東西,萬物都會朽壞。那是什麼?人將永遠活下去,神的話語也長存。正如彼得前書1章24至25節所說:「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

這意味着你應該把你的金錢投進人裏面,投進他們的心中,也投進他們的生活裏。我不只是說投進他們的靈魂裏,因爲神也愛他們的身體。神創造人的靈魂和身體,祂也將要救贖人的靈魂和身體。重點是你把金錢投進人裏面。路加福音第16章記載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比喻,提到一個精明的管家學會怎樣使用他的金錢去結交朋友。耶穌說:「用你的金錢去結交在天上的朋友。」


路加福音12章33節說:「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爲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那令人難以置信的圖畫是:如果你合宜地使用你的金錢,如果你把你的金錢投進人的身上,使人從拮据的困境走出來,幫助人聽到神的話語,使沮喪的人重新振作,並幫助他們繼續前行,生命成長;如果你願意把你的金錢投進人裏面,並用在傳揚神的話語上,你將會發現這帶來永恆的影響。

想想你在主裏的弟兄姊妹。億萬年後,他們還活着。當太陽漸漸衰殘;當大山被侵蝕而變成碎石;當地球終於到了終結,時間都停止了,你在主裏的弟兄姊妹仍然會在你左右。

你是否打算運用你的金錢使你的弟兄姊妹成爲你在天上的朋友,那時他將會對你說:「我是因爲你那樣使用你的金錢纔來到這裏。你在關鍵的時刻使我重新振作,並幫助我,因此我纔來到這裏」?把你的金錢放在蟲不能蛀的地方,在那裏鏽不能把它損壞。請爲自己積存財寶在天上 。要從長遠的角度看。

這一點非常重要,你要不斷把它存在心裏。你要不斷思考這一點。換句話說,你可以帶它走。我總不會忘記一位女士所說的話。她苦惱極了,因爲她的丈夫嘗試每星期有一個早上邀請一些人到家裏喫早餐,爲他們預備咖啡和油炸圈餅,藉此與他們談論神的話語。他嘗試向他們傳福音。

我總不會忘記她眼裏含着淚水,說:「我不想有這樣的聚會。我不想再在這裏舉行查經班,因爲我不得不一早起牀,而且食物的碎屑都掉到地毯上,我那張美麗的地毯被糟蹋了。」對於像那樣的一位女士,你有什麼話要向她說呢?你說:「這張地毯最終將會被燒燬。它將會在世界的一場大火中失去。除了得救的人,以及你的丈夫正嘗試放進那些人心裏的聖言,並由此而產生的影響之外,萬物最終都將會被燒盡。」


這一切東西都將會被燒盡。親愛的朋友,你不能帶它走。你將會帶走的唯一東西,就是你放進永恆的投資裏的金錢。來吧,好好管理神的金錢。當你想到你是一個受託人的時候,你明白第一個原則,你將會在理財生活上得到自由,因爲這使你看到自己的義務。當你談到永恆的影響時,第二個原則會帶給你自由,因爲它向你表明,從長遠來看,你在實際上可以使用你的金錢做什麼。


可是,這還不夠,因爲第一個原則只可以幫助你看到自己的義務,第二個原則可以使你成爲一個唯利是圖的人。第三個原則將會真正帶給你自由,使金錢不會成爲你的定義,而且無論你是否有錢,你都不受金錢所束縳,不受貪婪和物質主義所束縳,也不會因爲沒有錢而嫉妒和沮喪。

第三,因爲耶穌基督爲你把自己完全獻上,使你得到釋放,所以你可以慷慨施予。在哥林多後書8章9節,保羅說:「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本來富足,卻爲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爲富足。」保羅在哥林多後書8章9節說馬其頓人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保羅告訴哥林多信徒他們在施予上的責任,指出他們要怎樣施予。


富有的人不能施予,因爲他們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感覺:「金錢是我的人生意義。金錢給我人生意義。」他們花大量金錢去擁有一些東西和舒適生活,使他們感到自己了不起。他們不想失去那樣的生活。可是,沒有錢的人也不覺得自己可以施予。他們也受到束縛,因爲他們擔心自己將來得不到照顧,擔心自己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

保羅說,你必須得到自由,不管你是富人還是窮人,不管你是中產階級還是別的階層,得到自由的唯一方法,就是你必須經歷神的恩典。你在屬靈上是貧窮的,你在屬靈上已破產,你在屬靈上是衣衫襤褸的,耶穌基督來了,把你破爛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祂成爲一個衣衫襤褸的人。耶穌實實在在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你也知道。當祂出生的時候,祂的家庭按照當時對於最貧窮的人的要求,獻上兩隻雛鴿爲祭牲。

耶穌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祂生活於窮人當中。祂成爲實實在在貧窮的人,到了最後,當祂的天父離棄祂,祂在屬靈上也成了貧窮的人,使你可以成爲富足。保羅要說的是,只要你真正明白這一點,你便成爲一個完全慷慨的人。從你慷慨程度就能反映你到底明白了多少。我們在上次的節目接近尾聲時談到這方面,但讓我用另一種方式再跟你說。

你總會把你的金錢投進那給予你人生意義的宗教裏。我認識一個聲名狼藉的女孩,她是我在我的第一間教會裏當牧師的時候認識的,我曾與她坐下來傾談。她總是鬱鬱寡歡。她才十六歲,我常常跟她談到我們在基督裏擁有的一切東西。

她說:「如果沒有人約會你,那又如何?我將與基督一同統治和作王,我成爲神家的人,在我的生命中有聖靈的能力,我將以大君王的女兒這身份去統治世界,那真是好得很!但沒有人約會我。那一切有什麼好處呢?」我對她的認識足以讓我知道她會那樣說。她會輕易地把她的金錢用於她認爲可以使人約會她的任何事情上。她會輕易地投放她的金錢,甚至不覺得自己在花錢。你總是輕易地把金錢用於賦予你人生意義的神明上。

保羅說,如果你看到耶穌基督爲你所做的事情,你會脫離恐懼。讓我舉例說明。蘇格蘭牧者麥其尼‧馬欽芮(Robert Murray M'Cheyne)曾在講道中教導他的會眾如何施予窮人。馬欽芮是蘇格蘭人,他於1840年代在蘇格蘭高地寫下這篇講章。請聽一聽這段話。

他說:「親愛的弟兄姊妹,你們有些人日夜祈求成爲真葡萄樹的枝子,你們祈求可以效法基督的樣式。若是這樣,你一定要在奉獻方面效法祂。聖經說:『他本來富足,卻爲你們成了貧窮。』」有人提出反對的理由:第一,我的錢是屬於我自己的。」我回答說:「基督可能會說:『我的血是屬於我自己的,我的生命是屬於我自己的......』」那麼,我們會怎樣?

第二個反對理由:「你吩咐我去施予的那些窮人不配得到我們的幫助。」我回答說:「基督也許會說同樣的話:『這些人是悖逆我天父的律法的惡人;我還要爲他們犧牲我的性命嗎?我只會爲善良的人和配得的窮人獻上生命。』但基督沒有這麼說,祂撇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那迷路的羊。祂爲不配的人流出寶血。
 第三個反對理由:「窮人可能會濫用所得的施贈。」我回答說:「基督也許會說同樣的話;並且更有真理。基督知道千千萬萬人會踐踏和輕視祂的血;許多人會以此爲藉口,犯更多的罪;但祂仍獻出祂自己的血。啊,親愛的弟兄姊妹!如果你要效法基督,就要慷慨施予,常常慷慨施予那些極壞的人、窮人、忘恩負義的人和不配的人。基督充滿榮耀和喜樂的,你也將會是這樣。」馬欽芮牧師說:我想要的不是你的金錢,而是你的快樂。記着主耶穌的話:『施比受更爲有福。』」


馬欽芮牧師這樣結束他的講章:「我恐怕在末日的時候,基督不能對你們中間一些基督徒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們宏偉的住宅聳立於千千萬萬飢寒交迫的人中,他們幾乎沒有柴火取暖,只能穿着單薄的衣物來抵禦嚴寒;但你們從沒有敲他們的家門。或許你們只是遠遠地嘆息……

啊!親愛的朋友!我關心窮人,但我更關心你。我不知道基督在末日那天會對你說什麼。你似乎是基督徒,但你對於基督說要施予的地方卻漠不關心。啊,當你進入天堂的大門時,你將會經歷何等大的改變!你將會得救,但只是止於此而已。你將不會豐盛地進入天堂,因爲經上說:『少種的少收。』


我恐怕許多聽見我這樣說的人可能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基督徒,因爲他們不愛施予。我們需要擁有一顆新心才能夠甘心樂意地慷慨施予;舊我的心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捨棄金錢。啊!親愛的朋友!享用你的金錢吧,充分利用它,不要給人一分一毫,趕緊享用它;因爲我可以告訴你,你將會在永恆中淪爲乞丐。」

我不知道我爲什麼沒有那樣說。我爲什麼必須向你讀出那篇講章呢?因爲我沒有膽量那樣說。我不得不回到一百五十年前才找到一位有膽量說出這樣的話的牧者。這其實是聖經所說的。「少種的少收。」難道你不明白馬欽芮在說什麼嗎?如果你仔細聆聽,他不是說:「你一定要慷慨施予,因爲你一定要慷慨施予。」


他說:「難道你不知道耶穌爲你做了什麼?想一想吧!想一想耶穌是怎樣爲你捨身。」他正在觸動你的內心。他說,如果你明白耶穌所做的一切;如果你明白當你還是不配的時候,耶穌把祂的財富給了你;即使那是祂自己的財富,祂仍把祂的財富給了你;即使祂知道很多人會踐踏祂的財富, 祂仍把祂的財富給了你……


馬欽芮說,只要想一想神爲你做了什麼,想一想基督爲你做了什麼,只要你看見自己是個蒙恩得救的罪人,你便會慷慨施予。你將會得到自由,得到拯救,因爲基督將會成爲至寶。最寶貴的不是有人約會你,不是別的東西,而是耶穌基督。你會毫不費勁地把你的金錢投在耶穌基督身上。

現在,我們要在這一點停下來了。讓我給你們幾個建議:首先,在大城市裏確實有些人很有錢。你知道這些人就在四周。他們擁有的房地產也許正是你所居住的。他們就在我們身邊,也許在我們的聽眾當中。我們下次談論財富與貧窮的時候,我可以告訴你多一點關於這方面的事情,但你正坐在一個火藥桶上。提摩太前書6章18節說:「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在你的生活中,有許多重大的事情需要發生。

統計數據顯示,你賺的錢越少,你願意捐贈之金額的百分比便越大,而你賺的錢越多,你願意捐贈之金額的百分比便越小。那絕對是人人都理解的。舉例說,每年賺五十萬元的人,一般捐贈的金額約佔收入的百分之1.6。每年賺得的收入低於五萬元的人,一般捐贈的金額約佔收入的百分之4。這是千真萬確的。爲什麼?當中有很多原因,但在神的國裏,情況不可以是這樣。

你們有些人沒有錢,但你們有馬其頓人的能力......他們是誰?保羅說:「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就是指馬其頓人。不要害怕神會不看顧你,也不要用物質來定義自己的價值。事實上,神大大使用馬其頓人所獻上極微小的東西。

親愛的聽眾朋友,如果有人認爲你不愛施予......我不知道我會否像馬欽芮那樣說:「你一定不是基督徒。」他說:「如果你不愛施予,如果你不樂意施予,你從來沒有受感動。」也許你是一個法利賽人。也許你心裏想:「嗯,我已賺得往天堂的門徑。我是個好人。我一直努力行善,當然神已經接納我進入祂的國裏,也接納我進入祂的家裏,因爲我很努力行善。」

然後,你看看四周。當然,你不會成爲一個非常慷慨的人,是嗎?你不認爲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一直領受全然的恩典。馬欽芮說,如果你明白你是個蒙恩得救的罪人,你將會成爲一個慷慨的人。「如果你不愛施予,你不是一個基督徒。」

我不知道我會否像馬欽芮那樣說。我會說,如果你不愛施予,你還不知道自己是誰。恐怕馬欽芮所說的話是對的。他說:「如果你不喜歡施予,現在就享用你的金錢吧,因爲我告訴你,你將會在永恆淪爲乞丐。」將來沒有人在天堂走出來說:「啊,看看你做了什麼。」你不會有任何東西積存在天堂裏。你不會有任何財寶在天上。

你應該考慮的是什麼?你應該說:「主啊,我是一個馬其頓人,我什麼都沒有。我不只是什麼都沒有。我甚至活在禰的怒氣之下。但我將會這樣做。首先,我將會從金錢當中釋放出來,不再以金錢作爲我的定義……我察覺到禰就是我人生的義意。禰愛我,領我進入禰的家裏。」


另一方面,你們必須願意改變你們的生活方式。當你說:「我負擔不起去施予。」你的意思是,在你沒有改變生活方式前題下,你負擔不起去施予。這是理所當然的。你是否認爲耶穌的奉獻改變了祂的生活方式?它徹底地改變了耶穌的生活方式。我們必須明白耶穌爲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然後環顧四周,說:「我怎樣可以在天堂積蓄財寶?我怎樣迴應耶穌和我周圍的人,就如祂曾迴應我一樣? 」我們一同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想到自己一直以來對禰的救恩的響應是何等不恰當、何等卑劣、何等無力。求禰加力給我們,使我們想到耶穌基督的財富,直至我們成爲完全慷慨的人,讓人進入我們的生活裏,讓人進入我們的家中,讓人分享我們的財富和資源。求禰使我們成爲那樣的人,世人便驚歎禰的榮美。禱告奉主耶穌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