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生活方式」系列之十、慈惠的職事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請我們一起翻到以弗所書4章25至32節。我們將要談的事情,只在這段經文裏略略提到,它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的一個好例子。我們一直在查考以弗所書4章25至32節。我會讀出這段經文,但我們的焦點會放在保羅在第28節談到的最後一件事情。請聽我讀出以弗所書4章25至32節。

25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爲我們是互相爲肢體。26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27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28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做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29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30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31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32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

這是神的話語。

爲什麼我們花那麼多時間在這段經文上呢?因爲保羅在此給我們很多主題。保羅向我們展示全面的基督徒生活方式。我們在這裏看到有關溝通、工作、經濟、人際關係、節制和情緒的原則。我們也談到如何處理怒氣和憤恨。這一切都包含在這段經文裏。

保羅扼要地提到這些原則。他在第24節說:「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意思是:如果你穿上新人,這一切榮耀的改變和豐盛的基督徒生活都屬於你。」我一直闡述他所說的話。這需要很長時間,因爲保羅提及很多主題。保羅在第28節略略提到我們將要討論的最後一個題目,但它並不是無關重要的論點。這一點需要詳細討論。


保羅在第28節說:「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我們討論過關於偷竊的問題,保羅在這裏告訴基督徒:「你們要小心,不可偷竊。」「......總要勞力,親手做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

如果這是一段獨立的文字,我們會說:「保羅其實是說當你獲得一份工作,當你不再偷竊,並且開始賺錢的時候,不要忘記要偶爾施予窮人。」如果這只是一段獨立的文字,如果它在聖經的其他地方沒有提到,我們可能會假設它只是隨意寫下來的話,但事實並非如此。保羅在這節經文裏寫的每一個字都經過斟酌。

保羅在這裏要說的話正是他似乎要說的。他說工作的目的是爲了賺錢去施予他人。他說:「除非你成爲一個慷慨的人,否則你不會不再做賊。」他不是說:「當一個賊開始工作,他就不再做賊了。」他說:「當一個賊成爲一個慷慨的人,他就不再做賊了。」


其實保羅進一步指出工作有兩個目的:第一是藉着工作使自己對人類有所貢獻,第二是賺錢去施予別人。換句話說,基督徒應該盡力賺更多錢,使世上更多財富由那些以憐憫的心運用金錢的人來管理,而不是由自私地運用金錢的人來操控。你努力賺錢,因爲你知道如果你賺了錢,你作爲基督徒會以一個令人驚訝的比例把你的金錢施捨給有需要的人。

你爲什麼要工作?按照保羅的說法,你工作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你可以藉此把你的金錢施捨給別人。我對經文的引伸是否過多呢?正如我所說,如果聖經中只有這段經文提到這一點,你可以說:「你引伸得太多了。」這個題目令人困擾的是,當談及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時,你在每一處都看見這一點交織在聖經所談到的一切事情,就是一顆憐憫窮人的心。

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是十八世紀美國著名神學家,也是公理會牧師。他在他的一篇講章裏說:「聖經命令我們施予窮人,你在聖經中可找到比這措辭更強烈和迫切的命令嗎?」


這句話很有意思。這是愛德華茲說的。他是個聰明人,不會作出隨便的言論。他不會採用講道者的誇張詞句。他說在聖經中沒有別的命令比看顧窮人這命令來得更清楚和迫切。他不是說沒有什麼命令比這更重要;他說的是沒有什麼命令比這說得更清楚。

舉例說,我近來正在讀羅馬書第15章,人們很容易錯過這章經文。羅馬書是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在羅馬書15章23節,他說:「我切心想望……可以到你們那裏。」保羅寫這封書信的時候從沒有到過羅馬。他從沒有去到西方那麼遠的地方。他在第20節說:「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 」

這是一節很好的宣教經文。保羅說:「我切心想望可以到你們那裏,我心想我現今已在那裏。這是我極大的渴望,但我現在不得不推遲了。」爲什麼?他說:「因爲我現在要把各教會捐獻的金錢帶給在耶路撒冷的窮人和遭遇饑荒的人。」

人們讀羅馬書第15章時會錯過這個重點。重點是什麼?保羅說,看顧窮人與前往羅馬傳揚基督同樣重要。他說:「這是我的事奉一個必要的部分,這是關鍵的。這不是一個選擇。」加拉太書也提到這一點。

加拉太書第2章提到保羅與彼得在猶太人和外邦人加入基督教一事上發生重大的爭議。早期的基督徒都是猶太人,問題是:「非猶太人可否成爲基督徒?」使徒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答案就是:「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可以成爲基督徒。」最終,保羅與彼得和睦地分道揚鑣,他們決定由彼得將福音傳給猶太人,保羅將福音傳給外邦人。

加拉太書2章10節提到使徒達成一個共識,保羅說:「只是願意我們記念窮人;這也是我本來熱心去行的。」他們說的是:「我們有一個共識,我們在這事上必須心意相同,就是關顧窮人。」這一點再三出現。

最後,我們也不要忽略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在路加福音第10章,有一個律法師來對耶穌說:「我該做什麼纔可以承受永生呢? 」耶穌基督說:「很簡單,你只要成爲一個義人。」耶穌正在戲弄那人。耶穌不是說:「接受我進入你的心裏,成爲你的主和救主。」耶穌沒有那樣說。祂其實說的是:「啊,律法專家,我想告訴你,我比你更嚴守律法。你只要盡心、儘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

耶穌試圖使那律法師說:「我做不到。」可是,律法師卻企圖爲自己辯護。他說:「好吧,讓我們來看看第二條命令。誰是我的鄰舍?你說我要愛我的鄰舍,那是什麼意思?」於是,耶穌說出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耶穌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裏所說的,就是神對所有自稱有人性的人的期望。如果你說:「我愛我的鄰舍如同自己」或說:「我是一個愛鄰舍的人」,你的行爲必須像那個撒瑪利亞人。

那個撒瑪利亞人在途中發現一個猶太人被打傷了,而且被搶去財物,生命危在旦夕。撒瑪利亞人和猶太人是世仇。撒瑪利亞人向來憎恨猶太人。那個撒瑪利亞人從他的驢子下來,做了幾件事情。他付出了很多錢,因爲他爲那個猶太人療傷。他又送那個猶太人到旅店去,使自己的行程耽誤了。他做了不划算的事。他也冒着生命危險,因爲他顯然是停留在城裏一個危險的地區。他把那個男人帶到旅店,讓他留在旅店至少兩個月。

那個撒瑪利亞人正在做什麼?他滿足別人肉體上的需要,也滿足別人經濟上、醫療上、社交上和物質上的需要。在比喻的結尾,耶穌問那個律法師:「在這個比喻裏,誰是英雄?」律法師說:「是憐憫人的。」他以「憐憫」一詞總結了那個撒瑪利亞人所做的一切,包括所有交通費用、給那個猶太人的錢、醫療費用等等。


耶穌望着律法師,說:「你去照樣行吧。」祂說的是:「如果你自稱是一個愛鄰舍的人,你必須照樣行。你必須幫助那些受虐待的人、飢餓的人和需要醫療救助的人。你必須幫助那些在路上遇見的人和無依無靠的人。」


救主耶穌基督親自以最強烈的措辭去說明這一點。祂說:「這是神對人所要求的義。這是祂期望每一個人的行事方式。如果你沒有極力去滿足那些陷入困境的人在肉體上、經濟上和物質上的需要,你不能自稱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這是我所要求的義,這樣我能看到你有永生。」

這是措辭強烈的話。保羅的話都是措辭強列的。因此,這節經文的意思正是它看來要表達的意思。工作是爲了賺錢,以致你可以看顧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在歷史上,教會稱我們在這裏所討論的爲「慈惠的職事」。雖然在基督教會裏,尤其是福音派的教會,這個名稱已經消失了。我們從哪裏得到這個名稱?我們從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得到這個名稱。經文說:「是憐憫他的。」接着,我會談談慈惠的職事。

人們往往認爲慈惠的職事是可有可無的。當你歸主成爲基督徒的時候,馬上有人對你說:「你必須參與敬拜的職事。你一定要來敬拜。」也有人告訴你,你必須參與禱告的職事。 「你一定要祈禱。」你還要參與神話語的職事,你必須研讀聖經,也要聽道。你還要參與團契的職事,你必須和弟兄姊妹互相勸告、互相建立、互相交通、互相教誨。難道沒有人告訴你這一切事情嗎?

此外,還有佈道或傳福音的職事。你必須爲你的信仰作見證。你必須告訴人在你身上發生的事情。任何其他行動都是殘酷的。這好比說:「我找到了治癒癌症的方法,但我不想讓別人知道。」很多人說:「基督徒思想狹隘,把福音告訴其他人,並催促他們要得救。」如果一位醫生髮現了治癒癌症的方法,但他決定不告訴任何人。他說:「我不會在醫學期刊中發表論文。畢竟,我不想讓人覺得我思想狹隘。」那纔是思想狹隘。


基督徒參與佈道、團契、敬拜和查經等職事。在福音派的羣體裏,這一切事情馬上落在你的身上。慈惠的職事又如何?有沒有人馬上告訴你,你的門徒訓練材料有沒有馬上告訴你,慈惠的職事跟其他職事一樣,都是你有義務和需要參與的?或是你是否這樣想:「嗯,那是狂熱的社會行動者所做的事」?


我曾花了幾年時間走訪各地的福音派教會,教導他們有關慈惠的職事,我所得到的響應幾乎都是這樣的,他們說:「嗯,這事工是很好的,只是我們沒有資金去開展這種事工。」對於這樣的響應,你必須這樣回答:「好吧,這有點像是說:『嗯,你知道的,在我們今年的財務預算中,沒有足夠的資金去遵行十誡的每一條,我們只能遵行其中的七條,所以我們應該省去哪三條呢?』」

事實上,你們沒有資金去做神所吩咐的每樣事情......神在馬可福音16章15節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你們有沒有資金去那樣做?聖經說,你們的團契、敬拜和佈道工作必須是完美的。你們沒有資金去做這一切事情。但你們必須使用所擁有的金錢去做神所吩咐的每一樣事情。

慈惠的職事不是可有可無的。它不是給你個人的一個選擇,也不是給教會羣體的一個選擇。我想知道爲什麼福音派的門徒訓練材料沒有包含這方面。耶穌基督和保羅說慈惠的職事不是可有可無的,這是他們親口說的,哪爲什麼慈惠的職事跟別的職事會有所不同呢?每個基督徒都必須參與其中。

既是這樣,我們必須瞭解這職事。什麼是慈惠的職事?它爲什麼如此重要?它的範圍有多廣?它會產生什麼影響?其動機和動力是什麼?在福音派教會,你不會聽到很多關於這方面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你可能聽到很多關於這方面的事情,但它們都侷限於人道主義的思維。慈惠的職事是不同的。這是聖經所說的。

首先,慈惠的職事是以行動去滿足人的需要。路加福音24章19節說:「耶穌說話行事都有大能。」每當你讀到有關耶穌的事蹟,聖經從沒有說耶穌只是講道。聖經總是說祂周遊各地行善。祂醫治人。祂餵飽人。祂爲人趕鬼。耶穌不僅談論神的國,也藉着行動彰顯神的國。

當亞當和夏娃犯了罪,你馬上可以看到痛苦好像很多個同心圓一樣從第一宗罪散出來。亞當和夏娃決意要成爲自己的主人,這是第一宗罪。你可以想象第一宗罪就像一塊石頭落入池水裏,痛苦和疏離立即像漣漪般產生。

罪所帶來的結果首先是與神隔絕。我們與神隔絕了。那是屬靈的隔絕。我們不是與神合而爲一。我們缺乏人生的意義和方向,也不認識神。接着,從第一宗罪而產生的第二個同心圓是與自己隔絕。因爲我們與神隔絕了,所以也與自己隔絕。由於我們不認識神,我們也不認識自己。由於我們在屬靈上隔絕了,我們在心理上也隔絕了。

在創世記,你馬上看到亞當開始經歷恐懼、內疚和情緒的波動。由於我們不知道神的身分,我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分。由於我們不認識神,我們也不認識自己。因此,從屬靈的問題產生心理的問題。

我們進一步看看接下來的同心圓。我們的屬靈問題引致心理上的疏離,心理上的疏離又引致社會人際上的疏離。由於我們裏面混亂不堪,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弄得一塌糊塗。由於亞當與神隔絕,也與自己隔絕,因此他和夏娃隨即出現問題。他們無法和睦相處。爭鬥、壓迫、罪惡、婚姻破裂以及對人的殘暴行爲都由此而產生。

屬靈上的疏離引致心理上的疏離,然後引致社會人際上的疏離,最終,第一宗罪所帶來的結果是肉體的疏離。神對亞當和夏娃說:「由於你們想成爲自己的主人,所以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會崩潰。我想作你們的統治者,我想由你們去統管大自然,但因爲你們決意要作我的統治者,現在大自然會統管你們。由於你們想成爲我的主人,現在大自然會成爲你們的主人。

大自然不再爲你效力,不再做你想它做的。你一生將與大自然對抗,最終你會失敗。你一生將會在塵土裏勞碌,最終歸於塵土。」因此,聖經說罪所產生的結果是肉體的疏離。你會生病,你的身體漸漸朽壞,你會死亡,世上有自然災難。這全都是罪的結果。屬靈上、心理上、社會人際上和肉體上的疏離。

你離開中心越遠,那些需要便越大,肉體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甚至許多心理上的需要,都是感覺得到的需要。人們無需聖靈同在也看得那些需要。沒有聖靈同在的人看不到核心的需要是藉着基督與神建立關係。但你飢餓時不需要聖靈也知道自己餓了。你寂寞時不需要聖靈也知道自己寂寞;你口渴時不需要聖靈也知道自己渴了。

那是遠離中心的需要,它們是罪所帶來的結果。是罪的痛苦所帶來的結果。所以,它們是教會事工的對象。那些需要是感覺得到的需要。「我餓了。我被毆打。我的頭被打破。我是罪案中的受害者。我的配偶離開了我。我無法與子女相處。我的子女犯了法。我在監獄裏。我的身體有殘疾。」你不需要聖靈也知道那些事情。

聖經說,那些是經濟上和肉體上的需要,它們都是需要,是感覺得到的需要。處理那些需要的唯一方法是透過行動。空談並沒有幫助。你可以談論那些核心的需要、那些更接近圓心的需要。舉例說,如果你與神隔絕,我可以到你那裏跟你談話,你可以說:「我明白要做什麼。」我可以藉着交談治癒那種疏離。但如果你餓了,我不能藉着交談來滿足你的需要。感覺得到的需要是要藉着行動才能滿足的。

聖經說,耶穌的說話和行動都大有能力。聖經告訴我們,當神在教會羣體中賜下屬靈的恩賜,祂賜下言語的恩賜和行動的恩賜。有些恩賜是言語的恩賜、談話的恩賜:如勸勉、傳道、教導和牧養。那些是言語的恩賜。可是,那些幫助人和憐憫人的恩賜又怎樣?向人施予的恩賜又怎樣?接待人的恩賜又怎樣?它們都是行動的恩賜。


在福音派教會的歷史中,擁有言語的恩賜的人被尊崇。他們被委派職務,獲得職銜。可是,具有行動的恩賜的人甚至沒有人稱他們是有恩賜的。聖經提到教會裏有兩類職位:長老和執事。這些人是誰?長老是以言語事奉的人,執事是以行動事奉的人。教會有兩類職位和兩類恩賜,教會不應只是說而不去做,正如耶穌也不是這樣。

慈惠的職事是什麼?是以行動去滿足那些感覺得到的需要。聖經明確地告訴我們,並且命令我們這樣做。福音派教會大多隻是談論。我們聚在一起交談。我們參與不同的聚會和會議,我們稱之爲事工。我們聚在一起的時候都在交談,不是聽牧師說話,就是互相交談。教會事工不只是這樣。耶穌的說話和行動都大有能力,所以我們必須也是這樣。這就是慈惠的職事。

其次,聖經談到慈惠的職事的重要。這會使你毛髮悚然。多年前,我開始研究慈惠的職事,有好幾段經文令我感到非常沮喪和氣餒。其中一段是以賽亞書1章10至17節。以賽亞正在對以色列人說話。


他說:「你到聖殿,獻上供物,你遵行道德律法,每個月都禁食。」然後轉身,在以賽亞書58章5至7節,引述耶和華的話,說:「你這可稱爲禁食、爲耶和華所悅納的日子嗎?我所揀選的禁食不是要鬆開兇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嗎?不是要把你的餅分給飢餓的人,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嗎?」主正在譴責以色列人。以賽亞說:「你的宗教只是一個滿口空洞的應酬話的宗教,因爲你沒有眷顧在困境中的人。」

以賽亞說的是:「你怎知道自己是不是真信徒?不是看你有沒有到教會,有沒有遵守道德律法,而是看你有沒有慷慨地對待在困境中的人。」我說:「這實在不可思議。」然後,我來到馬太福音第25章。這裏更不可思議。耶穌講述祂會在末日向萬民顯現,把山羊和綿羊分開。誰是綿羊?誰是山羊?真基督徒會從那些自以爲是基督徒的人分別出來。真信徒從假信徒分別出來。

耶穌會怎樣決定?馬太福音25章34至36節記載,在末日,耶穌會望着一些人,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爲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爲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 」

那些人會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過你?據我們所知,我們直到今天才見到你,我們什麼時候爲你做了那些偉大的事情呢?我們非常欣賞那種種事情,但我們什麼時候做過呢?」耶穌對他們說:「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然後,耶穌轉身向另一邊的人,就是山羊,對他們說:「離開我,我從來不認識你們,因爲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喫,渴了,你們不給我喝……」等等。他們便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沒有幫助你呢?」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當我讀到那段經文,我心裏想:「耶穌要說什麼?祂怎可以這樣?我們是靠信心得救,不是靠行爲得救,對嗎?」耶穌是說在你們中間的窮人其實是一個考驗。這種情況再三出現。路加福音第16章記載了拉撒路和財主的故事?關於那個比喻,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討論。我只想把焦點放在這方面。


拉撒路是個乞丐,常在財主的門口討飯,財主對他沒有一點憐憫之心。財主死後到地獄去,拉撒路死後卻上了天堂。拉撒路不是因爲貧窮而上天堂,因此不是所有窮人都會自動進入天堂。財主也不是因爲富有而到地獄去,因此不是所有富有的人都會自動到地獄裏。拉撒路是測試那人內心的一個考驗。耶穌說的是:「你在星期天做什麼是一回事,但我想知道你心裏真正想着什麼,你是否慷慨待人是真信心的指標。」

雅各布書第2章,雅各布說:「你說你有信心,但我告訴你,信心若沒有行爲就是死的。」很多人爲此感到心煩意亂,因爲有些人認爲雅各布所說的與保羅所說的互相矛盾,因爲保羅在羅馬書裏說:「我們不是靠行爲得救;我們惟獨憑信心得救。」

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研究這兩卷書,並把它們融會在一起。他以一個視野去看羅馬書,以另一個視野去看雅各布書。當他把兩卷書放在一起時,他說聖經教導我們,我們是惟獨憑信心得救,但不是憑一種單獨的信心。你是憑信心得救,不是靠行爲。沒有人配得神的恩典。你是憑信心而不是靠行爲得救,但是你的信心總會產生行爲。所以,你是惟獨憑信心得救,但不是憑一種單獨的信心,而是一種產生行爲的信心。

我明白了,然後我開始讀雅各布書第2章。你也看看雅各布書說什麼行爲是真信心的證據和指標。他說:「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纔是真正的宗教生活。當一個窮人來到你們中間,你不會從他的旁邊走開或在他周圍炫耀一番,這纔是真信心。」雅各布在2章13節把整卷書帶進高潮,說:「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 」

這是聖經所說其中一件令人毛髮悚然的事情。「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雅各布以兩個不同的方式使用「憐憫」這個詞。「憐憫」一詞可以專門用來談到幫助在路上的人、窮人、孤兒寡婦。「憐憫」也可以解作寬恕。

雅各布是說:「信心若沒有行爲就是死的。」你是惟獨憑信心得救,但如果你有真信心,一些事情將會發生,你可從這裏知道自己是否有真信心:它有沒有產生慈惠的職事。經文說:「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你是否開始擔心起來?這是這部分的講章的目的。傾出生命以憐憫的行動幫助困境中的人,是真信心的必然標誌。它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它不是實時的,卻是必然的。

有一個故事講述一個婦人打算把她所有的財產留給她的侄兒,但她不知道侄兒是個怎樣的人。侄兒在她身邊時總是表現得很好。於是有一天她打扮成一個無家可歸的女人,坐在侄兒的大宅門口,等着看當侄兒走出來時會怎樣待她。侄兒出來時對那個扮作無家可歸的女人的態度很卑劣和殘忍,並且說要叫警察來驅趕她。那時,她知道侄兒真正是個怎樣的人。

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祂是說:「我就是在你家門口那個無家可歸的人。我知道你的內心真正是怎樣,不是憑着你在星期天來到我的殿時向我行事的方式。我知道你真正的爲人是怎樣,是憑着你怎樣對待街上的人。我在那裏,我喬裝混在那些人當中。我就是那些人。」因此,耶穌說:傾出生命以憐憫的行動幫助困境中的人,是真信心的必然標誌。

因此,蘇格蘭牧者馬欽芮(M'Cheyne)說:「我恐怕許多聽見我這樣說的人可能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基督徒,因爲他們不愛施予。我們需要擁有一顆新心才能夠甘心樂意地慷慨施予;舊我的心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捨棄金錢。啊!親愛的朋友!享用你的金錢吧,充分利用它,不要給人一分一毫,趕緊享用它;因爲我可以告訴你,你將會在永恆中淪爲乞丐。」

馬欽芮說的是:「你變得慷慨,這樣你便知道自己已經改變過來。」這是重點。你看見這是重要和必需的嗎?

第三是慈惠的職事的範圍。我們竭力以各種方法限制它的範圍,其中一個是律法師所採取的方法,他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

耶穌說:「你要愛鄰如己。」律法師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你不是說每一個人吧?」耶穌便說了一個比喻,比喻中有一個撒瑪利亞人遇到一個猶太人。耶穌如此道出這個比喻,背後可能會有什麼目的呢?耶穌說的是,人很自然會這樣說:「當然,我很樂意幫助我喜歡的人。我很樂意幫助我的家人。我很樂意幫助那些像我一樣的人。」

這是好的,也十分重要。提摩太前書5章8節說:「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聖經說盟約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你的家人、教會的弟兄姊妹,或與你一起工作的人若在困境中,你都有首要的責任去看顧他們。但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的目的,是說明你不可因着人們所屬的類別而限制你對人的幫助。不僅如此,你在釐定施予的範圍時也必須小心。 
 許多年前,美國著名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爲他當代的人寫了一本關於慈惠的職事的小冊子。當時的人常說:「愛德華茲,我認爲你是絕對正確的,但坦白說,我連滿足自己的需要也沒有足夠的金錢。除非我的經濟情況改善了,否則不要指望我慷慨施予在困境中的人。」愛德華茲機智地回答:「好吧,我們看看加拉太書6章2節,那裏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

「是的,那些非常貧窮的人可能義不容辭地去救濟一些比他們陷於更大困境中的人。我們可能按着福音的標準,義不容辭地向別人施予,我們必須受苦纔可以做到……〔不然,我們各人的重擔又怎樣互相擔當呢?〕如果我們從沒有責任去減輕他人的重擔,而且不用加重自己的擔子就能夠做到,如果我們完全不用背上重擔,我們又如何承擔我們鄰舍的重擔呢?」

愛德華茲在說什麼?相當簡單。當你說:「我負擔不起去施予。」你其實是說:「我不能不用揹負重擔便施予。」愛德華茲說:「可是,整個概念就是那樣。」當你施予的時候,你不希望要負重擔,否則你便不施予,你不會揹負任何人的重擔。有一個人揹着一根重五十公斤的木頭。你會怎樣分擔他的重擔呢?

你說:「讓我們把木頭的重量轉移一下,使我至少分擔十公斤,你揹負四十公斤;或我揹負十五公斤,你揹負三十五公斤;或我們各揹負二十五公斤;或我揹負四十公斤,你揹負十公斤。」除非有些重量轉移到你身上,使你有點像他那樣感到同樣的壓力和痛苦,否則你沒有揹負別人的重擔。愛德華茲說:當你說「我負擔不起去施予」時,你總是意味着:「如果我施予,那個窮人的一些壓力和痛苦便會落在我身上了。」

什麼是貧窮呢?是缺乏選擇。當施洗約翰向人傳道的時候,他們都因福音而感到扎心,說:「我們該做什麼?」施洗約翰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

施洗約翰沒有任意武斷。他是說:「去找一些比你的選擇更少的人。」窮人是一個比你的選擇更少的人。當我還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想帶我的太太出外喫飯,我有兩個選擇:在家裏或是到快餐店去。我只有那兩個選擇。當我找到工作後,我可以有五個選擇;當我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後,我可以有八個讓我出外喫飯的選擇。貧窮就是你的選擇不斷的遞減。

當你說:「我沒有錢去幫助在困境中的人。」你其實是說:「那人只有很少的選擇……我不想那人的痛苦或重擔落在我身上。」不過,愛德華茲說,除非你施予,以致它成爲你的擔子,否則你沒有擔當他人的重擔。除非你能說:「我對教會的奉獻、對在困境中的朋友的施予、對貧窮人的施予使我看到它正在減少我能夠選擇的東西,減少我能夠選擇去度假的地方,也減少我能夠選擇去用膳的地方」,否則你沒有擔當他人的重擔。

愛德華茲說:「如果我們從沒有責任去減輕他人的重擔,而且不用加重自己的擔子就能夠做到,如果我們完全不用背上重擔,我們又如何承擔我們鄰舍的重擔呢?」慈惠的職事的範圍包括什麼?比你目前參與還要多。你要做的應該比你正在做的還要多。你要犧牲的應該比你正在犧牲的還要多。你要揹負他人的重擔。一些擔子、一些重量,必須落在你身上。

我們已談過慈惠的職事的性質、必要性和範圍。它的範圍必須廣大。你應當犧牲,讓他人的重擔落在你身上。慈惠的職事帶來什麼影響?
 保羅沒有在此提到你應該施捨給在困境中的人,但聖經告訴我們,基督徒這樣做會在社會裏產生巨大的影響。在使徒行傳第2和第4章,基督徒羣體的慷慨奉獻令人震驚。使徒行傳第2和第4章記載,基督徒羣體慷慨奉獻,以致沒有人再陷在困境中。只要我們決意向其他貧窮的基督徒施予,我們已忙得不可開交。

社會上有很多貧窮的基督徒。如果你說:「我們要彼此慷慨施予,使基督徒羣體一無所缺。」那真是好極了。但是你應該看到,有多少窮人是福音派基督徒,他們說:「我重生了。」即使你希望如此狹義地定義它。

在新約教會裏,信徒慷慨施予,以致各人一無所缺。外界看到這種情況,我們從聖經知道這爲使徒的傳道工作增添了巨大的力量。甚至新約時代之後仍沒有停下來。大約一百年後,羅馬皇帝朱瑞安(Julian)在位時看見基督信仰增長迅速,而他自己信奉的異教正被取代,令他感到非常心煩意亂。於是,他竭力去復興他的異教信仰。

朱瑞安動用大量政府資金興建新廟宇,大多數人都認爲他的做法是理所當然的。他實施復興異教的計劃,但不奏效。他寫信給一個在加拉太當異教祭司的朋友,講述他認爲基督信仰廣泛流傳和普及的原因。他在信中說:「基督徒的迷信思想能夠不斷髮展,是因爲他們賙濟陌生人。這些不敬虔的加利利人不僅照顧他們中間的窮人,也照顧我們的窮人。」

朱瑞安說的是:「你知道,羅馬人關顧羅馬籍的窮人,猶太人關顧猶太籍的窮人​​,希臘人則關顧希臘籍的窮人。這些基督徒的麻煩之處在於他們的慷慨是不分種族的。他們沒有定下標準,他們關顧所接觸到的任何一個窮人。他們不僅關顧自己的窮人,也關顧我們的窮人。」他說:「因此,他們令人信服。他們運用金錢的方式引起人們的注視。」

這個反對基督信仰的異教徒極力要找出教會的錯處。社會上那些討厭基督徒的人有沒有任何一個說:「我討厭這個,也討厭這個,但我不得不說沒有人比基督徒更致力於幫助窮人」?除非人們這麼說,否則你莫想可以爲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我們可以大談復興和如何廣傳福音,但除非外面的人這樣談論我們,否則你可以忘掉上述的事情。

最後,那動力是什麼?推動慈惠的職事的內在動力是什麼?除非有一股內在的動力和幹勁,否則一般舊式的人道的利他主義不足以年復一年推動慈惠的職事。

聖經從沒有爲了使人看顧窮人而把罪疚加諸於人的身上。你總不會在聖經裏看到這種情況。你可以說「人道」思維是這樣的。人道的思維說:「你擁有那麼多,那些人擁有那麼少。你不覺得過意不去嗎?請做些事情。」這種想法只會短暫奏效。不久,你會說:「我一直很努力,但我無法做到......」有一段時間,罪疚感是奏效的,然後你耗盡了。它不會持續太久。聖經從沒有這樣教導。相反,聖經教導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身分。

馬太福音第18章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有一個僕人欠了王一千萬銀子。僕人說:「寬容我。」王便免了僕人的債。這完全改變了僕人的一生。

那僕人出來,遇見另一個同伴,那人欠了他十兩銀子。那同伴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 」僕人說:「不。我要把你關進監裏。」他便把同伴下在監裏。王聽到這事,便對僕人說:「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


當基督徒看見一個在困境中的人,他不會說:「我感到很罪疚。我擁有那麼多,那人只有那麼少。」相反,他會說:「我在看鏡子。這就是我的樣子,看看這個一無所有的人。看看這個窮人。看看這個滿身麻煩的人。我若不是在耶穌基督裏,神看我就是這樣。」


耶穌基督本來富足,卻成了貧窮。爲什麼?因爲我們是貧窮的,在屬靈上已破產。馬太福音第5章說:「虛心的人有福了!」這是進入天國的第一步。除非你承認自己在屬靈上已破產、無家可歸、一無所有,否則你不能進入天國。很多人喜歡這樣說:「我很樂意施予那些配得的窮人,但我不會施予那些自作自受的人。」


可惜,如果你照這標準來決定慷慨的程度,耶穌基督有權對你說:「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我不是爲那些配得的人而來到世上受死,也不是爲那些配得的窮人而來到世上受死。地上沒有這樣的人。我是爲着那些陷於困境的人而來。我把我的財富賜給那些不配的人、在屬靈上已破產的人。我把我的財富賜給眾多曾踐踏和濫用它們的人。」

當一個基督徒明白這一點,他會以完全的慷慨去響應。不同的是,如果你心裏沒有慷慨之情,你不會看見,也不會發現神正在感動你傾出生命以憐憫的行動幫助窮人,這意味着你根本不明白福音。你不認爲自己是個蒙恩得救的罪人。你相信你是靠自己努力進入天堂的。你心裏想:「我的表現很好,我過着良善的生活。神啊,我配得進入天堂。」如果你抱着這種想法,你總不會在慈惠的職事上傾出你的心。

可是,如果你知道自己是個蒙恩得救的罪人,你會變得慷慨。在末日,耶穌基督以慈惠的職事作爲測試,看看你到底是真基督徒,抑或只是一個道德之士。耶穌以慈惠的職事作爲測試。神命令我們作慈惠的職事,但慈惠的職事絕不能只是響應神的命令。憐憫是神所要求那種接受的人是完全不配得到的愛。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愛我們、拯救我們。我們都是蒙恩得救的罪人,求禰幫助我們願意傾出生命,以憐憫的行動去幫助在困境中的人。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